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分兵之后,在这里的泗上义师的数量也足以对对岸的魏军形成碾压,声东击西的战术如此正大光明,可谓是前并未有。

    魏军营中,魏军主将成阳大夫把持着精巧的铜制外壳的望远镜,看着济水对岸正在行军的义师部队,嘴角抽搐了一下。

    只是思索了半刻,他便命令道:“传令全军,准备后撤,撤入成阳。”

    其下谋士立刻道:“将军,我军野战不如墨家,砀山一战更是证明墨家可以轻易破城。唯有半渡而击之方有可能获胜,何故撤军”

    成阳大夫摇头苦恼道:“若非不战而降君上必要治罪,我已然下令投降了。此战不需打了。”

    “半渡而击之我们凭什么半渡而击”

    他的穿着戎装的儿子正值年轻气盛之时,闻言道:“父亲,不战而退,惹人耻笑。若如当年城濮还好,父亲却畏敌如虎,这……”

    话没说完,成阳大夫一巴掌扇在了儿子的脸上,怒斥道:“你懂什么”

    “我问你,现在对面已经分兵了,你准备如何做”

    年轻人捂着火辣辣的脸,咬牙道:“他纵分兵,也定然要选方便渡河之处,不如分兵堵截沿河布防。”

    成阳大夫大笑道:“这就是你想的办法你看看对面行军之速,不慌不乱,井然有序,就算是在我们眼皮子下行军,我军可追的上”

    “追不上,又凭什么半渡而击,又凭什么阻拦对方”

    “不追,等到那些人渡河,包抄之下,我军也是必败。”

    “追,且不说能不能追的上,这边直接渡河,又如何阻拦”

    “既是必败,不退兵又能如何”

    年轻人道:“可退入成阳,不也是抵挡不住吗既然都是抵挡不住,何不在这里与之决战”

    成阳大夫怒斥道:“愚蠢!在此决战,家中私卒精锐都要损失殆尽。墨家昔日尚未满万之时便不可敌,如今三五万人,又如何战”

    “不若退入成阳,待城墙破,即可投降。墨家既不杀俘,又讲兼爱,我这些年也无劣迹,且又听他们的不曾烧毁桥梁,自然无事。”

    农兵为主,又没有变法,而仍旧是封建义务的征召兵,军制模式必然是以少数精锐为主的。

    一如之前的车士车战时代,那是以精锐的士决定战争胜负的,徒卒的作用就是充充数量、维持战线。

    现在井田制基本被破坏,大贵族的土地越来越多,原本的宗法体系配合的军制也开始崩坏。

    真正的脱产士人数量虽然不少,可根本无法支撑越来规模越大的战争,以往几十辆战车参战就能主宰胜负的时代过去了。

    马镫的出现,又使得骑兵的战斗力提升。

    这时候一些贵族开始养士,战争的时候依靠养的士、从奴、精锐私卒为主力。

    这些养的士、私卒、从奴往往充当骑兵,成为贵族手中想要获胜的最重要的一张牌,也是贵族力量的基石。

    哪怕封地没了,只要养的士、从奴、私卒还在,那么换一块封地很快就能够组织起来一支可以争权夺利的军队。

    但若是这些从奴私卒都没了,那么整个家族很快就会衰落。

    正常一个下大夫的封地内,在战争的时候,只需要提供二十辆战车以及与之配套的徒卒。

    在井田制没有被破坏的基础上,士是有封地的,他们脱产训练,在必要的时候履行自己的封建义务。

    &nb




第一百三十七章 南北对进
    成阳方向,魏军不战而退,快速地退入了成阳。

    六指兵不血刃地渡过了济水,用明面的声东击西战术迫使魏军后撤,全军迅速在济水北岸修筑了营地,巩固了浮桥。

    士卒的机动行军能力,是可以让一万人当两万人用的,这是以弱胜强不可或缺的素质。

    可现在泗上这边军力本来就占据优势,成阳大夫想要守住济水,在泗上义师的机动能力面前,至少还需要三倍的军队才有可能防卫。

    既然没有,那么六指做出了明修浮桥分兵渡河的态势后,成阳大夫的撤退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时间有的是,六指并不着急,魏军至少在一个半月之内无力支援成阳方向。

    卫国派遣主将苟变为使和墨家谈中立,也是在表明态度,绝对不会出兵,因为卫国很清楚夹在魏墨之间,真要是趟了这趟浑水他们会先完蛋。

    齐国之前为了表示自己绝对没有参与宋国之乱的想法,并没有在西南部集结兵力,再加上之前墨家在莒城方向的挑衅,也使得齐国不敢调动大军离开临淄和东南方向。

    是以六指得以从容地修筑营地、加固浮桥、稳固后方,然后围攻成阳,用最猛烈的火炮攻城震慑一下各个诸侯国。

    …………

    南线,隐阳,或者叫召陵,后世的漯河。

    楚国的大军在此集结。

    重组的陈蔡之师成为了这一次对魏韩作战的步卒主力。

    其余方向的楚军和魏韩军像是有默契一般,并没有调动。

    魏韩和楚都很默契地想要把这场战争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既是要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就不得不又重新采取春秋时候类似于约战的方式。

    若不采取这种有些复古的战法,局面很可能不受控制,使得战局超出魏楚韩三方的预料。

    楚王不希望战争扩大,而是希望这是一场关于郑地瓜分的战役。

    魏韩也是一样的想法。

    如若不然,那将是一场从鲁山一直延续到许的绵延数百里的战场,侧翼中军主攻佯攻的配合,将会卷入魏韩楚三方近乎大半的军事力量。

    这对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可能是楚国不可接受的。

    这一次楚国集结的野战部队约有四万,不包括支援的农兵辎重。

    其中还有一部分精锐的楚王车广骑兵车兵、以及一部分手段相当可以的弓手。

    此时的火药使用技术下,魏韩楚三方的弓手都是强于他们的火枪手的,只不过精锐弓手的数量不多,用一次就要消耗许多,那不是各国可以支撑的起的。

    训练这样的一批合格的弓手,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的确,经过四五年训练的弓手强于火绳枪手,然而面对火绳枪三个月的训练周期,弓手已经越发难以适应烈度越来越大的大争之世了。

    现在楚军正在修筑营垒,他们作为战役的发起方,是要选择主动进攻的。

    但是在进攻之前要先准备营地,而且还要等待墨家支援的炮兵骑兵和一部分工兵。

    墨家支援的几个野战的炮兵连队已经抵达了陈地,而数量大约四千多的骑兵尚且还在行军的途中。

    数量越少,行军的速度越快,而且炮兵是先启程的,数量少集结起来也容易。

    这一次楚国算不得名将云集,主要还是楚王中枢核心的一些贵族为主,楚王并没有亲自指挥作战,而是将作战的全权交给了和魏韩谈崩了而返回的大司马。

    楚王仍然留在陈地,应付后续的一系列外交纵横。

    楚王既然选择了鲁阳等方向采取屯兵防守并不进攻的方式,也就说明白了楚国的底线,并非是想要郑国全境,而只是想要许等对于楚国而言至关重要的城邑。

    楚王对于这一次对魏韩作战还是很有信心的,魏韩方能够集结的野战兵力也就五六万,数量上和楚国差不多。

    但质量上,精锐的武卒并不多。

    楚国最弱的骑兵,有墨家帮忙支援的数千非正规骑兵,至少能够做到和魏韩联军的骑兵抗衡。

    野战炮兵的数量上在有墨家支援的情况下也是优于魏韩的。

    墨家已经答允了楚国出兵成阳,并且按照之前的约定,现在应该已经出兵了,魏韩一方也绝对不希望这



第一百三十八章 隐阳之战(一)
    庶俘芈等人抵达召陵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初,天气已经很冷了。

    楚军已经在召陵前修筑了营垒,魏韩联军的主力也已经抵达,也修筑了营地。

    双方的交战兵力已经聚齐,魏韩联军野战部队的数量和楚国差不多。

    魏韩一方集结了将近五万野战部队,虽然这一次魏韩联军攻郑的数量很多,可是真正能够在一线作战的也就这么多。

    再多的话,反倒容易使战线出现漏洞,被楚军抓住机会突破。

    楚墨联军将近五万,双方的数量相差不大。

    魏韩联军的优势,是一批重步兵,魏国是最早将步兵作为战役主力的诸侯,当年征伐北戎的时候魏氏还未封侯的时候就已经采用步兵战术。

    等到吴起在西河练兵之后,结阵而战的重步兵更是成为了魏**力的支柱。

    魏韩两军一共有三万六千名步兵,二十六门铜炮,二百辆战车,精锐的武骑士三千,以及一些轻骑和三千名精锐弓手。

    步兵中以戈矛手为主,火绳枪手作为戈矛手的辅助力量,采用密集方阵,行动缓慢。

    楚军则是因为墨家帮助编练过新军,军队的组成和魏韩不太一样,火枪手的数量更多一些,而且吸取了当年墨越、齐墨战争的经验,将火枪手作为主要的输出力量,而长矛手则主要起到掩护火绳枪手的作用。

    楚墨联军一共有八千名骑兵,其中包括只属于楚王的两千精锐车广骑兵。四千五百名泗上的非正规骑兵,再加五百名步骑士。

    加上墨家支援的炮兵,楚墨联军的炮兵数量占据优势,共有四十二门铜炮,其中二十四门是墨家支援的,其中还有八门骑乘拖动的快速机动的小炮。

    楚国也有两千名精锐弓手,以及一百二十辆战车。

    剩余的都是步兵,步兵中一部分是楚王直辖的王师,数量两万略多,都是按照墨家帮助编练的新军模式,火枪手的数量略多于长矛手。

    除了楚王的直属王师,剩下的都是陈蔡之师,走的是魏韩联军那样的路子,厚重的戈矛方阵阵型掩护火枪手。

    训练不足,陈蔡之师并不能形成如同王师一样的纪律性,很难做出快速转向、交替前进之类的战术动作,所以采取了更为笨重但是只要不移动防守起来更为坚固的密集阵型。

    随着火药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军制改革和半常备军的出现,战场的宽度越来越宽。

    原本交战,各国不得不结阵,因为若不结阵,根本无法控制数万军队,而且士卒过于松散既容易被突破,也容易出现混乱。

    必须要依靠密集阵型来控制部队,使得各部都能够听到鼓声召唤。

    泗上可以搞那种略微薄弱一些的阵线以增加交战的宽度、延长战线宽度、从而在劣势兵力下保持战线等长,不代表其余诸侯国也可以如此。

    十一月初九,双方约战的日期到达,便开始走出营地展开部队,准备交战。

    既然确定了这是一场小规模可控的战争,双方的战场也已经固定。

    鲁阳方向、叶城方向、榆关方向以及对面的魏韩城邑都是采取守势,并不会投入战场,也就不存在战略机动和各种谋划。

    早早吃过了早饭,楚国这边率先出营,大约在上午九点的时候展开的阵型。

    楚人的左翼是陈蔡之师,中军是楚国王师主力和八十辆战车,以及楚国的精锐车广骑士。

    楚人的右翼,则是墨家的骑兵,还有四千名步兵,配属了十二门铜炮。

    剩余的铜炮都集中在了楚国中军。

    楚人左翼的陈蔡之师因为采取密集阵型,所以宽度和对面等同,但依旧留下了三千人的预备队。

    楚人的中军王师的宽度其实相较于魏韩联军更大,但是每个旅都有三分之一的作为预备队,因而整个宽度和魏人那边相差不多。

    中军的前面还有楚国精锐的两千名弓手,他们列阵排开在炮兵的空隙之后,到时候会利用他们的射速优势配合炮兵打开对面的缺口。

    对面的魏韩联军则将兵力全部展开,除了预留了一部分直属的预备队之外,将所有的步卒以密集的武卒方阵的方式排列,错落有致。

    这里一片平原,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地形优势,但是魏韩联军占据了上风向,算是略微有一点地利。

    魏韩的铜炮主要集中在中军,车兵隐藏在自己的右翼也就是楚人陈蔡之师的方向,同时在他们的右翼还部署了十门铜炮。

    魏韩联军处在守势,这一点有利于他们。

    加上魏韩主要以重步兵为主力,阵型密集,虽然战时移动缓慢且需要互相配合以免出现漏洞,但在站在布阵上是有优势的。

    魏韩联军的主帅只懂魏韩联军的弱点和优势,也知道楚墨联军的优势和弱点,他制定了极为有针对性的应对方式。

    楚人最能打的部队是中军,以及右翼的墨家骑兵,而且这两支部队的行军速度很快,远胜于密集方阵的魏韩重步兵。

    这既是优点,但如果能够抓住机会,也未尝不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点。

    因为楚人的左翼是新组建不久的陈蔡之师,仍旧是密集方阵的阵型,而且不论是士气和战斗力都和中军右翼没法比。

    &nb



第一百三十九章 隐阳之战(二)
    墨楚联军的右翼,庶俘芈看着己方阵地上升腾起来的硝烟,拿出望远镜观察着对面魏韩联军密集方阵中出现的缺口。

    几名军官笑道:“炮兵的同志打的越来越准了,我记得几年前我们和田氏作战的时候,炮兵还没有打这么准。那时候就怕炮弹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轰隆隆的炮声掩盖不住骑兵们对于几年前的炮兵的奚落。

    现在的炮兵还在用着很简单的量角器,利用铅坠和绳子作为基准线,将简单的量角器插在炮孔中,等到铅坠和垂线稳定后计算炮口的角度。

    他们不需要太大数量的计算,炮兵军官们九数几何很是不错,但是一般的炮兵主要还是会查表,像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方式,用以确定炮口的角度和攻击的距离。
1...325326327328329...34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