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自从上次村社相聚之后,桑生家中生出了许多变化。桑生没疯,当村社的人都不认为他疯时,他再疯也没了必要。
日子和以前差不多,但日子和以前又不一样。
吃喝劳作,还是那样。乡里之间,却大不同。
连带着孩子,也被村社的孩子嘲笑,很少和他的孩子玩。孩子不知道对错,也不知道罪不及家人的道理,只是平日里耳濡目染之下,开着伤刺人心的玩笑,逐渐疏远。
孩子昨晚上又被欺负了,哭着回来说起了桑生做的不对,质问桑生如果当时不那么做,何至于这个样子别人家帮着磨粉,也赚了一些钱了,前些日子还吃了一顿麦粉的饼,自己家却只能吃粟米。
桑生气急便打了孩子,却也知道孩子哪里能明白那么多。
一早晨,孩子肿着脸在那哭,桑生这样偌大的男人竟也坐在那落了泪,这些日子村社里人的冷落,化为无尽的委屈。
他只觉得自己在村社已经臭不可闻,偏偏回到家中,自己的骨肉、自己的血脉、自己的儿子竟然也这样说自己,一时间再也忍不住。
看着被打肿了脸的孩子,看这这些日子沉闷地仿佛
第七十五章 白骨熔炼祝融血(二)
骆滑厘心中虽有一丝怨气,可终究是墨者.
巨子既已决定沛地之事乃是大义,就不能够顺着自己的性子来。
面对着曾经一根棍子就把自己打的伤了两个月的公造冶,骆滑厘的脾气也收敛许多。
他是个喜怒形于颜色的人,脸上的不高兴连六指这样的孩子都能看出来,更别提与他朝夕相对十余年的公造冶了。
看着不太高兴的骆滑厘,公造冶觉得讲道理的事自己并不太擅长,比不过适,更比不过先生。
但既然自己带着众多人先行一步,前来沛地也是以自己为首,总要说点什么。
“骆滑厘,我问你。无故杀人,别人是否怨恨”
“自然怨恨。”
“若犯大禁,斩于市,其家人可会怨恨斩杀的甲士”
“不怨恨。”
“这是为什么呢”
骆滑厘觉得道理很简单,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可要让他用嘴说出来,却极难。
考虑了半天,这个为什么还是没有说出口。
总觉得就在心口,可嘴就是不知道怎么张动,急的是满头大汗。
公造冶笑道:“你勿急。听我说。因为犯大禁被杀,人人都知道那人犯禁不对,所以被杀也不会怨恨,反而只会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禁,免得落得斩于市的下场。是这样的道理吗”
骆滑厘急忙点头,说道:“对对!就是这样。以墨者的大义来看,那些敛财之人不该死吗他们借用鬼神之名来欺骗世人,也是要得到鬼神惩罚的啊。我们替鬼神去惩罚他们,难道不对吗六指,你说,这些人该不该杀”
六指挠头道:“该杀是该杀,但是不能杀。我们村社的桑生,也是犯了错,可是适也只能用村社的办法来惩罚他……”
骆滑厘呸了一声,骂道:“不快意。你长大之后可别做这种不快意之人。”
公造冶摇头失笑,看着气鼓鼓的骆滑厘,半晌才道:“你说得对,以墨者之义,这些人该死。但墨者的义,是天下主流的义吗是这里这些自愿祭祀之人的义吗”
“如果是,杀了那些人,众人不但会拍手称赞,还会告诫自己不要再这样做。如果不是,比起无故杀人还要严重,众人会怨恨我们,也不会告诫自己不要再这样做。”
“所以,要先和他们讲明白了我们的义,然后再行诛杀之事。”
骆滑厘一听这个,嘲笑道:“讲义公造冶,你剑术了得,我佩服。可论及讲义,我可不觉得你很会。那次你和我讲道理用的木棍,这一次难道就不能拿着剑去讲道理”
六指很是好奇,问道:“用剑怎么讲道理”
骆滑厘拍手道:“简单了!这一次先来的二十多墨者,都是剑术好手。找到那些巫祝、乡老,抓到众人面前,拿剑抵在他们心口窝。不说实话,不说这是骗人敛财,就一剑刺进去。杀个三五个,剩下的保准一个个都说实话。这就是用剑讲道理,哪有那么麻烦”
话音才落,公造冶拿起剑横着轻拍了一下骆滑厘的头顶,笑骂道:“不要教坏孩子,先生当时让你成为墨者,可没用这样的办法和你讲道理。”
“先生说,要行义,就要如同筑城墙一样。运土的运土、夯实的夯实,各尽所能。我是不能讲义,辩五十四去了楚国,可适讲起道理还是可以的。适要不行,还有先生,总有办法的。”
“我们等着就是,等先生来了再做计较。定有两全其美之谋。到时候,有用到你的剑的时候,别到时候那些巫祝之中另有勇士,你杀不了还要求我出手……”
半是劝告,半是鼓劲激励,骆滑厘这才安了心,吹嘘道:“我又学了这十余年的剑,这地方应该无人能胜我。适那日不是说什么杀鸡焉用宰牛刀到时真要杀人时,不用你出手,我来就行……”
公造冶笑了几声,他本就是个看似粗鲁实则心细的人物,见骆滑厘已经劝住,便想着后续的墨者也快要来了,这件事到底怎么解决才能两全其美呢
…………
沿着泗水河边,马拉的双辕车吱吱嘎嘎,偶尔路过几个村落,双辕车总能引起许多人的围观。
适没有坐车,而是沿着河边行走,看看临河的情况。
有时候量量河床河堤,有时候挖开泥土,有时候又在一些泗水的急转弯处看看那些水流冲击淤积的泥沙。
沛地就在泗水附近,所以秦一统时才有泗水亭。
古泗水是淮河的重要支流,到适熟悉的后世时,古泗水已经不见了。
自汉武帝时黄河第一次夺淮入海,再到后世不断地黄河水灾、宋金元三代战乱,原本的古泗水只留下了一条高出地面四五米的废河道,诉说着黄河水患的危害。
沿途的水草丰美、后世的黄河故道,两者交错时空相交于此时此刻,让适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时候连秦王都舍得用自己的女儿来祭祀河伯,黄河之患实在太可怕。
沛地附近便是滕国、薛国,后世的枣庄如今还叫兰陵。
巨大的微山湖还未出现,要等到黄河夺淮入海之后才会形成,这时的微山湖还是一片土地肥沃、尚未开发的肥沃湿地。
如果没有夺淮入海事,这里将是最好的一片农田,尤其是铁器出现后开垦方便更是如此。
 
第七十六章 白骨熔炼祝融血(三)
等适抵达沛的时候,墨子已经抵达了六天了。
这一次前往沛地的墨者并非是倾巢而出。除了之前那些已经定下的事,斧矩斤还有一部分墨者要留在商丘,应对工匠会的事。
加上公造冶提前带来的这些人,也不过一百五十人。
沛城是小城,不大,周长也就六七里地,最长的一条城墙也不过两里。
依山而建,在微山之南。微山只是个土丘,山上并无石头。沛作为小城,也不能有太长的城墙,各有制度。
适还没进城门,跟随墨子先行一步的造篾启岁早已在那路上等着。
远远地看到适领着的那些马车,急匆匆跑过来清点了一下问道:“路上没事吧”
“没事。人虽不多,可也没人敢动手。巨子呢”
“城外讲义。巨子说你要来了过去。公造冶在这边查到了一些事,这里不比商丘外。”
适看了看这座小城,将手中的几片记录着数量的竹简递给了造篾启岁道:“你先带人过去,我片刻就去。”
别了造篾启岁,适先去了墨子讲义的地方。
还未靠近,就看到几名持剑的墨者在那巡视。既看到适,点头致意,叫适过去。
适靠近后,发现三十多名墨者正跪坐于地,骆猾厘保持着请问的姿势,脸上的表情似乎已被说服。
靠近后,就听到墨子说:“……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后鲁阳文君又问我……”
适不知道别的诸子是不是也有称呼中国的习惯,但墨子确实是把华夏直接称之为中国的,而且一字不改就是原意,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有文化概念的双重身份。
他一听墨子讲这个,心中便有些感慨,墨子这样的人物交游广泛,开口讲故事都和他这个鞋匠之子不同。
他这个鞋匠之子讲故事,只能说些平常见的小事。而墨子开口,则一般都是“鲁阳文君见我的时候、鲁侯求我的时候、楚王和我交谈的时候、齐侯问我政事的时候……”
感慨一阵,适便在一旁听墨子和这些墨者讲义,大致也听明白了前因后果。
当年鲁阳文君曾说,在楚之西南又蛮夷之国,名叫桥。
桥国的人有个习惯,生出的第一个孩子吃掉,称之为宜弟。谁把第一个孩子做的好吃,便献给国君,国君就有赏赐。这可能是鲁阳文君和墨子闲扯淡的时候随口说起的,便问墨子这件事可笑不可笑。
墨子便回答说:中国的风俗不也是这样吗父亲被国君强制征召去行不义之战,用死换来儿子的富贵,这难道不就是把父亲送给国君吃而儿子接受赏赐吗还有贵族们征召劳役去修建宫室,常常有人劳饿而死,这难道不是吃人吗那些夷狄吃人最起码还给赏赐,修建宫室吃人可是连赏赐都没有啊。
所以要改变这些不义的风气,中国之内再无不义之战,贵族节用不再经常征召农夫为自己私利……做到这些之后,再去嘲讽那些夷狄吧。
他是个善于寻找共同点的人,要不然也不能总结出圆的几何学定义,也不可能用归纳法找出光学的八条基础。
适刚来,不知道墨子为什么讲起了这件事。听了一阵才算明白过来,墨子是借这件事为将来做准备。
大抵就是天底下不义的风俗太多,需要仔细分辨,并非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就一定是符合大义的。
所以骆猾厘既然对这里祭祀敛财的事觉得不义,那么一定也要认清楚世间其余的不义事,善于分辨,将来全都要反对,哪怕是些根深蒂固的风俗。
到最后似乎又夸奖了几句骆猾厘,只说让他保持这份见不义而怒的心思,日后分清楚更多的不义,一手剑术总有用不完之时。
随后又说起一些看似理所当然、传承已久的东西,实际上也是不义的、可笑的,将来需要改变的。
墨子经常评价各国施政,当着各国国君的面也是动辄指责,众国君也无可奈何,在这众墨者之中骂几句各国的政策不义实在正常。
听起来,墨子似乎很有些移风易俗、改变天下三观的意思。适转念又想,所谓同义,不就是这么回事吗灌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错的,古今中外不是一直都在这样做吗无非就是时空与地理区别之下,对错好坏各不相同罢了。
不多时,墨子讲完,也看到了适在那听着,便冲着适招招手道:“你来的正好。刚才你也听到了这些事,那赛先生与唐汉知晓极多事,不知道可曾听过桥夷食人事又作何评价”
适想了一下,说道:“唐汉先生的意思,与巨子之义差不多。赛先生极少谈义,只谈本源,他有几句话倒是提及过桥夷食人事。”
墨子一听适说到事物本源,也来了兴致,他是个喜欢探究事物本源的人,问道:“怎么说的”
“巨子也知道赛先生有九重乐土之说。也知道不少夷狄群婚而居,知其父不知其母。那桥夷,按赛先生所分,应在二重乐土之末。原本女子采集男子狩猎,群居杂交,孩子只知其父不知其母。”
“后领悟天志,也学会了刀耕火种,男子便可养家,自然希望血脉流传。但群婚对婚之俗尚在,于是杀第一子,因为不知道第一子是否是自己的血脉。所谓宜弟,宜的其实是耕种男子的血脉延续。”
“若破其俗,既要有圣王制礼,也要革新耕种劳作之法。前者为光,无光则无影、明暗变化射入之角也可能改变影子模样;后者为物,无物亦无影,有什么样的物,便总会有什么样的影。”
他又简单地说了一些类似的事,包括井田军制等问题,众人纷纷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墨子琢磨片刻,称赞道:“确实如此,这就是你说的,想要抵达此重乐土,必须要有铁器、草木之帛、泥印之字与八笔隶书的缘故这些便是物,有这些物才能投出与物相合的影否则只靠光折明暗的转换,不能长久”
适点头,墨子不再说话,还在那琢磨适刚
第七十七章 白骨熔炼祝融血(四)
..,
众人见说话的是适,均想若是此人或真的有办法。
摹成子却担心适不了解这里的情况,在商丘附近村社的办法在这里未必有用,便提醒道:“这里不比商丘。昔日乃是徐夷、淮夷故地。当年徐偃王叛周,惊动天下。后孙武子灭徐,徐夷多迁彭城,或更向北沿泗水而上。殷人、东夷杂居,非是商丘可比。”
“沛地东西均有大泽,多有隐民亡户,逃避赋税苛政,多以巫祝为信。祝淮氏又曾做过天子大祝,淮夷祭祀之术亦有过人之处……”
摹成子是担心适在村社地方直接用商丘附近的手段,这里氏族繁多,容易引起当地大族贵族的反弹。
历经了多次战乱,这里的人口成分和风俗习惯已经变得极为复杂。
周穆王时讨伐,掠夺奴隶;晋楚争霸时灭国,迁徙居民;伍子胥孙武子灭徐时,徐人北迁入宋;越灭滕国时,滕人部分西迁;为逃避苛政丘赋,大量野人逃入沛泽……
当地本来就是殷商文明和东夷文明的交汇处,经过这么多次迁民重聚为邑的战乱后,和商丘那些地方截然不同。
墨子却相信适不是那种不明白情况就起来说话的人,说道:“你说说看。先说大略,再谈详细。大略若不行,后边的也就不用谈了。”
适问道:“巨子可信那些巫祝”
墨家也是祭鬼神的,这一点是墨家的局限性,这一点适必须问清楚。
墨子摇头道:“以活人为祭、聚敛钱财的祭祀,这是不能够得到鬼神的祝福的。这哪里是在祭祀又有什么样的鬼神会喜欢这样呢”
适笑道:“既是这样,那弟子就有办法了。我们要对付的看起来是那些敛财的乡老巫祝,实际上我们是为了让这里的庶农工商相信我们而不相信他们。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此地众人相信我们,而那些乡老巫祝只不过是妨碍此地人相信我们的人。”
“让本地人相信我们,才能搞掉那些乡老巫祝,也才能最终解决此地的邪祭之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