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李鸿基黄来儿这名字听着怎么有些耳熟,似乎在哪里听过
董宣武想了想,却没想出个究竟来。
陕西榆林,属于关中地区,那可是大明历年来的重灾区。两千年来的无限制开垦早已经让那片土地变得十分贫瘠。这些年来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灾害频发,经常大旱,对农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一年下来,很可能颗粒无收,收的没有种的多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明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就是起源于陕西。
听了李鸿基说的这些,董宣武脸色有些阴郁,神情有些恍惚。
这世上最不该的,也许就是饿死人了。董宣武还记得后世非洲饥荒的一张照片: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一个枯干到只剩下骨头的非洲女孩,无力地蹲在地上,脸上几乎看不到多少生机。不远处一只秃鹫紧盯着她,只等待她倒下,咽下最后一口气,然后享用一顿丰盛的午餐……
他来大明的这一
第七十九章 反贼(2)
明月万里照汉关正文卷第七十九章反贼董宣武揉了揉双脸,拍了拍李鸿基肩膀:“相信我,我们一起建设一个不同的世界,让这样的人间惨事不再发生,永远成为历史!”
“真的”李鸿基两眼放光,似乎找到人生的目标,“啪”的一声,又给董宣武敬了第三个军礼,“我黄来儿绝对相信首长,这一生一世都会跟随首长,刀山火海,皱皱眉头,就不算是好汉!”
“好了好了,一会儿工夫,你给我敬了三次礼了!”董宣武不得不再次还礼,“黄来儿,这名字有些怪,有说道么”
李鸿基笑了笑,回答道:“报告首长,我爹说,在我出身的前一夜,他梦到一个黄衣人进入咱家的土窑,所以叫我黄来儿。”
“天生异像呀,不错,不错!家里还有什么人么”董宣武拉起了家常。
“家里就剩下个弟弟了,年纪还小,不能加入五行卫,还有个侄子,不过年纪比我大六岁,叫李过,现在在五行卫白虎营,跟我一起入伍的。”
李过,这名字也十分耳熟。
忽然,董宣武心头一跳,想起一个人来,这个李鸿基该不会是他吧
细想一下,那个人似乎跟李鸿基的经历非常相像,也是米脂人,小时候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后来又给本地主放过羊。十多岁时,父母早亡,家里只剩下一个弟弟,还有一个比他大得多的侄子,后来都是历史上留名青史的人物。
这人当然不是朱重八,而是另一个名声丝毫不在朱重八之下的人物——闯王李自成,解决掉大明王朝的那一位。
要是真是他,这乐子可就大了。
“你小时候,有没有当过和尚”董宣武小心地问道。
“首长怎么知道的”李鸿基惊讶地问道,“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的确进庙里当过两年和尚,后来还给地主家放过两年羊。”
我靠,这八成就是他呀!
董宣武仍不死心,接着问道:“你们那里,有没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
李鸿基想了许久,摇摇头说:“没有听说过!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太安里二甲李氏是前朝从甘肃太安里迁徙来的,我就是出自这一支。如果首长说的那个李自成也是这一支,我应该听说过。
石楼李氏与我们不属于同宗同室,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他们那边的情况我就不太清楚了。
不过,当年我在给地主家放羊的时候,有一名给地主家儿子教习武功的侠客,因为我偷学他的功夫,而且还略有所成,夸奖我自学成才,戏称我叫李自成。”
说到这里,李鸿基微微有些发红,毕竟是青涩小子。
好嘛,这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反倒让董宣武确认着眼前这位李鸿基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李自成。虽然这个李自成跟董宣武想象中的大不一样。原来李自成名字还有这样的来历。
额地娘呀,这算是咋回事五行卫不止收了一位大汉奸吴三桂,现在连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明末造反头子也搜罗来了。万一这家伙日后哪根筋搭错了位置,真的造起反来,董家一大家子人,算上鸡鸭狗猫,估计一个都活不成。
有心将此人开革出五行卫,董宣武想了想,还是不成,人家刚刚向自己表了忠心,现在立刻就将他开革出五行卫,这个影响太恶劣了。而且眼前这小伙做事认真负责,就算开革掉人家,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啊!
&
第八十章 献捷
十月秋风起,转眼就到了出征辽东五行卫将士回归的日子,皇上有旨,命令董宣武亲自率队,献俘阙下,以彰显大明国威。www
这是巨大的荣耀,不止属于董宣武,更属于五行卫所有的将士,董宣武不敢有丝毫懈怠,所以早在十天前,董宣武出发,前去山海关,与从辽东归来的战士们汇合,准备这场盛大的献捷仪式。其中还包括所有从新降的汉军中遴选的、已经经过战场考验的三千名五行卫新兵。
除了五行卫,回京参加献捷的还有张宝部经过补充后两千多名关宁军,以及在广宁守卫战中出过大力并牺牲惨重的马世龙三千关宁军。
经过广宁大捷、宁远大捷,张宝也立下赫赫战功,受到了孙承宗的赞赏和举荐,直接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参将,越过副将这一级,骤升为广宁总兵官,负责镇守广宁。他手下握有的关宁军不下万余人。
而宁远大捷的另一位主角,带着三百家丁缒城出击的宁远总兵满桂,却因为辽东巡抚袁崇焕的排挤,早已经调离宁远,改任大同总兵,被调离了辽东,无缘这次献捷。宁远总兵则由吴三桂的父亲吴奢接任。
大明天启四年十月十五,在北京城南正门永定门外,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这是二十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盛举,怎么能不让人期待上次这样大的场面,万历年间那场驱倭援朝献捷已经被人津津乐道二十余年。
上万北征归来的战士,静静站立在永定门外。承天门前容不下上万将士同时献捷,不得不分成两批献捷,根据礼部的安排,五千关宁军在前,五千五行卫在后。
从永定门进入外城,一条南北向宽阔的笔直大道——正阳大街就会出现在面前,直接通往内城正南的正门正阳门。
通过了正阳门,就是北京城大名鼎鼎的棋盘街以及雄伟壮阔的大明门。
经过大明门,通过长长的甬道,便来到长安大街上的承天门(现)。承天门后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紫禁城。在承天门的左侧是祭祀天地社稷坛,右侧是供奉着大明历代皇帝和功臣的太庙。
大明天启皇帝,以及文武百官,勋戚宗室,打出御前全部仪盖,在承天门上检阅战胜凯旋归来的这万千健儿,献俘阙下,接受亿万臣民的道贺。今天,在连接东西长安大街的城门洞会大开,允许百姓自由出入,共享这荣耀时刻。
如此盛事,轰动了整个北京城。
有资格上承天门的士大夫,早早就赶往禁中预备着。
没资格上承天门的士绅,携妻带子,呼朋唤友,占据了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再到大明门这条路线上,正阳大街和棋盘街上沿街酒楼或亭台,置一桌酒席,温几壶美酒,说古论今,高谈太祖开国,成祖阀大漠的英雄故事,静静等候。
在这一天,临街高处任何一个好的位置,都能卖出了大几十两银子的大价钱。www
至于北京城中的平民百们,腰里可没有这么多钱,即使有也舍不得,于是只能自己带着茶水冷汤,呼儿唤女,在沿途的街边挨挨挤挤,驻足观望。
那些无家无口的闲汉,就在人堆里面挤来挤去,呆着脸看哪家小娘长苗条,哪家姑娘长得水灵,计算着能否祸害到手。
稍稍有些生意头脑的,挑担提篮,沿街叫卖吃食。各种杂耍,也都闻讯赶来。
还有那些从天方、泰西等地来的胡商,也都凑在人堆里,随着人流被挤来挤去,瞪着一双双彩色眼睛,指指点点,新奇异常。
在北京城中的各处道观佛寺中,这一日,冲虚羽士、大德高僧尽出,或设道场、或设法会,超度亡魂,为皇家和大明祈福,也希望借此为自家挣得更大的名声。
顺天府,五城兵马指挥司,能调动的人手都调动了,只希望今日不要出什么纰漏。什么闲汉若是闹得过分,二话没说,锁上就走,忙得满头大汗。
五军都督府也调来了大批的官兵,身穿浆洗得干干净净地战袄,戴着范阳笠,佩刀持枪,从永定门一直站到承天门,还有那东西长安大街,也是一字排开,将看热闹的人牢
第八十一章 狂欢
承天门上,鼓乐声中,随着御林军卤薄仪仗,锦衣卫首先出现在承天门上,班剑、斧钺、弓矢……等司(注1)分成左右向两边延伸开来,在各自位置站定。
接着,十二名虎背熊腰的甲士手持十二龙旗,也分左右贴着承天门城楼上一字排开。
在此之后,六十四杆布旗也依次展开。
黄麾仗、黄盖、华盖、曲盖、紫方伞、红方伞、雉扇、朱团扇、羽葆幢、豹尾、龙头竿、信幡、传教幡、告止幡、绛引幡、戟氅、戈氅、仪闳氅、幢节、响节、金节、烛笼、青龙白虎幢、班剑、吾杖、立瓜、卧瓜、仪刀、镫杖、戟、骨朵、朱雀玄武幢等,在承天门城楼上排开。
城楼上早设好金交椅、金脚踏,大明天启皇帝一身龙袍,头戴皇冠,缓缓下了步辇,走到御座之上,圆盖、团黄扇、红扇紧跟其后。
在他身后,是宗室、勋戚、文武百官一众达官显贵,也分班次站好。
承天门下,两侧数里内不许百姓靠近。
御林军将士看到皇帝入座,部持械跪倒在地,垂头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动作划一,声音整齐,也不知道习练了多少次,犹若山呼海啸,震耳欲聋。
朱由校带着微笑,抬手示意,欢呼声在空中回荡,许久方才止歇下来。
看着这个场面,望着远处拥挤的人潮,数十万上百万的子民,朱由校这些日子的烦闷消散一空,环顾左右问道:“该开始了吧”
山呼万岁之声,遥遥传到永定门外。
礼部负责仪式官员忙不迭的跑到中军,大声说道:“马将军、张将军,陛下已登承天门,开始吧!”
马世龙沉着脸,扬起了手中马鞭,鼓号声四起。
各营前排都是精心挑选出的彪壮大汉,齐举着旗幡,迈步前行。其后数千甲士随着军将号令,次第开步。在山海关这么些时日,在五行卫的指点下练下来,关宁军的队形也颇为整齐。行进中只听得见甲胄、金戈碰撞之声,隐隐中带出一股子煞气。这让周遭百姓顿时又爆出一阵欢呼声。
“献捷了,献捷了,大明威武!”
欢呼声从永定门外响起,传入到了永定门内,沿街的百姓也跟着高声欢呼。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沿街高处的那些官宦士绅,纷纷来到窗前。街面上的万千百姓,推推攮攮朝前涌。还有那些喜事的闲汉,也是怪叫不止,故意将人朝前推。直将值守的官兵衙役,累得满头大汗。
人群当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小孩吓得“哇哇”大哭,维持秩序的衙役更是破口大骂,显得格外地杂乱。
随着关宁军入城,众人的热情顿时又增高了十倍,整座北京城都似乎躁动起来,将这场难得的盛事,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可以狂欢的节日!
关宁军的数千将士,这个时候无一不抬头挺胸,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一营一营的次第前进,每营二十列,每列二十余人,将宽阔的正阳大街塞得严严实实。
行进当中,欢呼之声此起彼伏。鲜花瓜果、金银铜钱,不断掷于马前,其中还有姑娘的香巾。
对于关宁军将士而言,这个时候哪里还记得自家只是打酱油的辅军人人都笑得合不拢嘴,行军的鼓号
第八十二章 英魂
到了离承天门前百步之处,诸将翻身下马,再躬身趋前十步,摘下头盔,大礼参拜。马世龙、张宝带领着众将,齐声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千关宁军同时拜伏,除持旗幡前排军汉外只能跪地低头外,人人动作划一,呼声震天动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长在深宫,未曾离开富庶繁华的京师一步,所检阅过的兵马,也只有当初五行卫尤为壮观,可圈可点。至于三大营的演兵,简直惨不忍睹,不提也罢。
看了马世龙、张宝两部关宁军的军容,天启皇帝当下就面露喜色,低声说道:“原来孙老师练出的关宁军也是如此雄壮,也并不比五行卫差多少,看来这两年来,辽东的那近千万两银子并没有白花啊!
有此等精锐镇守辽东,朕还忧虑什么如果再装备上步枪与火炮,野猪皮哪里敢再生出异心”
顿时,天子心中对将五行卫调离辽东的担忧消散一空。
朱由校哪里知道,这两支关宁军,其实是经过五行卫精心调教过的,又经过几场血战,军饷充足,已经是关宁军中的翘楚,顶尖地般的存在,跟其他的关宁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这样的关宁军,在五行卫眼中,其实也只是样子货。
天启皇帝站起身来,脸庞泛起一股红潮,来到城墙头,手扶箭垛而立。
在听完关宁军的战报、献捷词后,大肆赞誉了马世龙、张宝一番,当众表彰了两部在辽西几场大战中的优异表现,并且宣布,朝廷日后会优先给这两支关宁军换装,军饷供应也会从优。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关宁军将士们一阵欢呼,承天门下又是一阵山呼海啸。
军中鼓号再度响起,关宁军向西边退去,沿着西长安街缓缓而去。城西早已经为他们安置好营房,休整几天后,直待皇家的赏赐发放完毕,这两支关宁军就该拔营北上,重新回到辽西去了。毕竟,努尔哈赤乞降,很多条件还在谈判之中,没有一支像样的强军镇住是不成的。
“五行卫为何还未进正阳门是谁在主持调度”天启皇帝垫着脚朝南边望了望,皱了皱眉头,有些不满。班师献捷,当然应该是一军紧接着一军。现在关宁军离开了,却不见五行卫的影子,御前失仪,这安排调度的人罪过可不小。
魏忠贤与接任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相视一笑,等着看好戏,安排献捷礼仪的是东林党控制的礼部,该倒霉的也是礼部尚书孙慎行(东林党人),不关他们的事。如果能趁此机会拿下礼部,那就更好不过。
就在这时,只听永定门外,黄钟大吕之声远远传来,隐隐歌声中似乎有歌声响起,荡气回肠,虽然传到承天门已经微不可闻。
承天门上,人人色变,礼部尚书孙慎行疾声问:“这又是什么”
一名为此次献捷奔走办事的心腹擦着头上汗回话:“大人,按了时辰算,现在该五行卫入城了!”
随着关宁军的前入京城,北京城中的欢声扰动,一浪盖过接着一浪的传来。紫禁城上的号角,承天门城楼上的鼓乐,隐隐可以听见。
只有从辽东归来的五行卫五千新老战士,一动不动,如泥塑木雕一般站在萧瑟的秋风中,足有大半个时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