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第八十九章 莲花
    明月与银铃都迟疑了,彼此望了一眼,过了好半天,明月方才回答道:“大明皇帝不会这么不讲道理吧!雄鹰在天上飞,田鼠在土中打洞,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数千年来都是如此,何必一定要逼着田鼠插上翅膀呢

    况且,我们水西安氏一向对朝廷十分恭敬,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就算是这一次反抗朝廷,也是朝廷的官员欺压太甚。

    大明皇帝是上天派下来管理百姓的,不会这么是非不分吧!

    还请将军向皇帝陈述我们的苦衷,无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要多少金银,我们都愿意供奉,只求皇帝不要改变我们固有的生活方式。”

    明月眼中有些迷离,泪珠在她眼中打转,显得格外的楚楚动人。

    董宣武长叹一声,说道:“你的心思,我自然能够理解。大明也有大明的苦衷。我直接跟你们说吧,这个是世界并非你们想象中的那个一成不变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在不停的发展,不停的进步的。如果只想因循守旧,维持现有的生活,迟早都会落个败落灭亡的下场。

    即便是大明,也必须顺应潮流,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我这话不是在威胁你们,你们的生活实在是太封闭了,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就比如你们,正如你们说的那样,这数千年来基本没有什么改变,数千年前过的怎样的生活,现在依然过着什么样的变化。

    你再看看中原汉人的世界,这数千年来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千年前,三皇五帝时期,中原的汉人不是同样跟你们现在一样过着同样的原始的部族生活。然而时代的变迁,逼着我们汉人做出改变,不断尝试不同的治理方法,去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所以才有了秦皇汉武,所以才有了唐宗宋祖。所以才有了如今富庶的中原、江南、湖广。

    十万大山中的藜人,与中原的汉人,原本是同宗同祖,血脉里流的都是华夏的血液,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是你们一味的逃避改变,看不清这世界的本质。

    这个世界是遵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的,你们生活在十万大山中,所见所闻应该对这法则有所理解。

    也幸亏华夏出现了儒家,讲究以仁治国,才能容得下你们在卧榻之侧沉睡了数千年。

    如果换做泰西那些白毛狒狒,你们这一支华夏血脉恐怕早化为虚无,成为历史书本中需要考证的传说了。

    不要不信我的话,如果你们的眼光在看远一点,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你们会发现,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得起辩驳的。”

    说到这里,董宣武从书架上去出一副手绘的世界地图,指着华夏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接着说道:“这里,就是你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从这里再向南,渡过茫茫的南海,有大片岛屿,是我大明水师曾经到达过的地方,名叫吕宋,曾经也是我大明的附属国。

    那里地理条件优越,当地的土人根本不需要辛苦的劳作,就能过上温饱的生活。随手在肥沃的土地上撒下一把稻谷,不久后就会有大片成熟的稻谷等待他们收割。那里的人们甚至懒得收割,任由那些稻谷腐烂在土地里。

    只可惜富饶的土地并没有孕育出富强的民族,他们跟你们一样,故步自封,由大大小小的部落统治着,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这种生活是注定不会长久的。泰西西班牙人来了,他们的生活迅速像泡沫般破灭了,所有人沦为了奴隶。奴隶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我想你们应该知道。你们部落中就有不少奴隶。

    相比之下,这些吕宋人还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还算听话,不懂得反抗,而西班牙人也需要有人为他们种植土地,挖掘矿产。

    再往南,越过茫茫的太平洋,那里有一片更广阔的土地,就是这里。”

    董宣武指着美洲大陆说道:“这里也居住一些原住民,而且这些原住民很可能还是我华夏的一支,殷商时期一些流落他乡的子民。他们跟你们一样,满足于现实,不思进取。他们的命运十分悲惨,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做奴隶的命运,反抗从泰西来的统治者,现在几乎被杀光了。

    即使有一部分还活着,要么在泰西人的刀剑



第九十章 行军
    明月、银铃回去后跟那位苍叔究竟是如何商议的,董宣武并不知道,也没有刻意地去打听。在接下来的几天,见识到大明的强盛和五行卫的强大的明月、银铃不断来找董宣武,在得到董宣武一系列的承诺后,那位苍叔终于露了面,亲自来找董宣武。

    董宣武猜得没错,这件事真正的主导者,的确是苍叔。

    苍叔的地位没有明月、银铃高,只是安邦平的一位谋士,但是他对事情准确的预见性和敏感性,以及他的忠心,赢得了安邦平的信任。所以,安邦平才会派他来协助明月、银铃两人。说是协助,实际上,重大事情上,都是由苍叔拿主意。

    毕竟,明月和银铃不过是两个十六七岁小姑娘,安邦平又怎么可能放心大胆的把这么重要的事情轻率地交给她们俩

    这次两人的密谈只有董宣武与苍叔在场,两人究竟谈了什么,董宣武对谁都没有说。只是三天后,便带着明月、银铃和苍叔三人进皇宫觐见了木匠哥。

    这次会面的气氛非常友好,在董宣武私下已经与苍叔谈好条件后,这次见面其实不过是礼节性的,双方心照不宣。明月、银铃两人被接入信王府,名义上的理由是天子对两人的印象特别好,想更多的了解川黔的情况,随时待诏,但是实际上,大家都明白,其实不过是将两人变相的软禁了。

    不过苍叔却被放出来,回贵州去了,毕竟,与安邦平联络之事,总需要人,而且苍叔的身份低微了些。

    大明天启五年二月初一,天启皇帝登台拜将,加兵部侍郎衔,被任命为川黔巡按,总督四川、贵州军务,并授尚方宝剑,成立水西镇,统管水西改土归流之事,根据需要,可视情况插手贵州政务。

    这个权力可谓是非常大,有了这一条,贵州改土归流的事情就不怕有人有意刁难了。

    除此之外,天启皇帝还给了他就地制造火药等军资物品,以避免运送这些东西进入贵州造成巨大糜耗。

    火药在大明可是管制品,私自制造、贩卖火药是重罪,天启皇帝肯将这部分的权力下放给董宣武,这表明了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对改土归流的期待。

    当然,五行卫的强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火器的强大。没有了火药等军用物资,五行卫的实力会下降一大半。但川黔自古都以地势险要闻名,要从京城运送一批火药等军资到川黔,不知要耗费多少钱粮,到时,白菜恐怕比猪肉还贵,这也是另外一个原因。

    登台拜将,誓师之后,董宣武五行营将士、民夫以及工匠总计一万三千多人和大批的给养物资出发,来到通州,登上船了早已经准备就绪的近三千艘福船,乘坐福船,通过大运河,直下扬州。

    近三千艘福船浩浩汤汤,场面蔚为壮观。

    然后又从扬州,借着东风,扬帆溯流而上来到宜昌,历时近一个多月的时间。

    到了宜昌,除大部分的补给依旧走水路运抵成都外,董宣武命令五行卫战士下船,步行进入四川。

    之所以这么安排,一个原因是因为宜昌再往上走,水路太过危险,而五行卫的战士绝大多数都不识水性,如果继续走水路,太过危险,万一船沉了,战士们掉到江里,基本就捞不回来。董宣武把这些战士们都当成宝了,损失一个他都舍不得,要是真不幸沉了那么十几船、几十船战士,他还不得疼死

    &



第九十一章 形势
    成都,四川布政司戒备森严。

    “董大人,此次率大军戡乱,不是准备做何计较”朱燮元开口问道。

    朱燮元,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白洋村人,原名懋赏,字懋和,号恒岳,又号石芝,万历二十年进士。

    历史上的奢安之乱实际就是由他指挥平定的。

    “朱大人,董二初来乍到,对这里情况一无所知,哪里有什么计较还请朱大人介绍一下目前的情况,大家一起商讨一个讨贼的可行之策。”

    董宣武朝朱燮元躬身下拜,他与朱燮元之间的职权其实是有重叠的,而且朝廷也没有明确说剿灭奢安之乱以谁为主,分明含有用朱燮元钳制他的意思,他又怎敢托大。

    朱燮元眼中精光一闪,根据他得到的消息,原本他以为董宣武年轻气盛,得天子宠信,身居高位,又有辽东破虏之功,少年得志,必定会意气风发,不会将他放在眼里。

    而且,在辽东,董宣武与袁崇焕的官司可谓打得天下皆知,想必此人极难相处。在朱燮元心中,已经动了辞官的心思。

    却没想到董宣武如此谦逊,在他面前处处以他为先,没有丝毫狂妄的意思。

    原本在成都城外,朱燮元看了董宣武所率五行卫的军容,已经颇为诧异,高看了他一眼。到了此时,见董宣武如此这般,朱燮元对董宣武的评价更高,对董宣武芥蒂之意渐去。

    这几年来,因为奢安之乱,川、黔两地糜乱,也全靠他一力支撑,才能维持如今的局势。

    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十七日,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在重庆起兵造反,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要员二十余人,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建立了所谓的“大梁”,并设立了丞相、五府等官。

    随后,奢崇明、奢寅率军数万,分道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简州、新都、龙泉。

    十月十八日,包围成都。

    这时由于事发突然,成都的守兵只有两千多人,时任布政使的朱燮元一边急调石柱宣慰司、龙安府等地官军入援,一边同巡按御史薛溥政一起固守成都。

    巡抚徐可求已死,朝廷急升朱燮元为四川巡抚,并调派杨愈茂为四川总兵官,入川平叛。

    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分兵两路,一路由她的弟弟秦民屏和侄儿秦翼明等率领,率士卒四千官兵进驻南坪关(今四川南川西南),扼重庆叛军归路,又分兵守忠州(今四川省忠县)。

    另一路由秦良玉率领,自统精兵六千人沿江西上。

    同时当时的贵州巡抚李标派总兵张彦芳、都司许成名、黄运清等援救四川。

    从十月至十二月这两三个月间,大小百余战,消灭叛军一万余,先后收复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等地。

    而叛军方面也没闲着,奢寅日夜攻打成都城,成都城岌岌可危。

    好在这时,秦良玉等各路援军终于赶到成都,与登莱副使杨述程、安锦副使刘芬谦大败叛军于牛头镇,并收复新都。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二十九日,朱燮元以叛军将领罗乾象为内应,又遣部将设伏诈降,诱崇明至城下,再败其军,罗乾象投降,成都解围。

    官军乘胜追击,先后收复资阳、内江、简州、泸州等四十余座州县,奢崇明父子退往永宁。

    五月二十三日,在朱燮元策划下,诸军进逼重庆。

    秦良玉率秦军夺取了二郎关,总兵杜文焕攻破了佛图关。川东兵备副使徐如珂也击退奢寅派来的周鼎数万援军,歼敌万余。

    二十八日,收复重庆,斩杀叛将樊龙和张彤等人。逼得奢崇明不得不退守永宁。

    此后,由于地形缘故,双方在建武、长宁、珙县、宜宾、遵义一带缠斗不休,互有胜负,局势一度进入相持阶段。

    天启三年(1623年)春,朱燮元吸取了“我以分,贼以合”因而未能彻底平叛的教训,决定集中兵力



第九十二章 英雄所见略同
    其实这些,董宣武早已经通过军统有所了解,但从朱燮元嘴中说出,又有些不同。毕竟朱燮元是此事的亲历者,他当时的所思所想,为何做出那样的决断,让董宣武深受裨益。

    “朱大人,你对现在的局势如何看”听完朱燮元的介绍,董宣武又紧接着问道。

    朱燮元叹了口气,答道:“平贼容易,除根难啊!”

    董宣武深以为是地点点头。

    叛乱土司的土兵战斗力其实并不强,与朝廷兵马正面对抗,往往即使是人数倍多于朝廷兵马,也打不过朝廷大军。所以,朝廷兵马一路平推,无论是奢崇明还是安邦彦,都是挡不住的。

    但是川黔两省,特别是贵州,地形复杂,当地土司又或明或暗支持安邦彦,进军途中,如果稍不注意,处处可能遇伏,人家根本不跟你正面打,只跟你打游击战,袭击战和丛林战,你纵然有千斤的力气也使不上啊。

    就像后世的a国进行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占领阿富汗、伊拉克没花多大,几乎是摧枯拉朽。但是要清理那些残余势力,却是难上加难。至今a国都难以从中脱身。

    现在川、黔两省的情况,无论从地理环境,还是从民族环境上来说,比之阿富汗、伊拉克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也就是朱燮元所说的“平贼容易,除根难啊!”

    无论是奢崇明还是安邦彦,他们打不过时,完全可以放弃据点,退入深山。那时,莫说董宣武这七千兵马,就算加上朝廷的十多万官兵,又能哪里去找他。

    搜山十多万官兵扔进了十万大山,简直就是一把沙子撒到了大海里,根本起不到作用。

    在这深山野林中,根本无路可循。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即使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又如何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面对面可以看得到人,鸡犬之声相闻,但真要寻过去,没有三两日是根本做不到的。

    等官兵累得像狗一样的赶到了,人家早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不说这些,深山密林之中,不知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蛇虫鼠蚁,官兵不熟悉这里的地形,更不熟悉对这些蛇虫鼠蚁的防护、应对方法,只怕未曾遇敌,就损失惨重。

    董宣武率军步行入川,对此深有体会。即使没有遭到敌人的袭击,而且只在驿道附近,一路行来,就牺牲了三十多名战士。(当然,这主要集中在初期)如果远离驿道,深入崇山峻岭之中,进入古今都几乎没有人涉足的莽荒之地,那这种非战斗减员必然会更大了。

    如果对方再在密林中设下些机关,预设埋伏,那后果更不堪想象。

    最关键,那些土司的心也不在大明这边。

    改土归流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废掉了他们的特权,他们的反对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大明肯放弃改土归流,那些土司也许不会介意帮助大明剿灭奢崇明、安邦彦。可以这么说,如今只要朝廷同意,停止改土归流,并辅之以重赏,大明根本不用动用官兵,奢崇明、安邦彦那些部下都会自动散去,甚至会将他两人的脑袋拿来请赏。

    可是问题是,大明也绝不愿意付出了这么多代价,数千万两白银,只是为了铲除奢崇明、安邦彦两人。

    奢崇明死了,还会冒出张崇明、李崇明、杨崇明……不进行改土归流,这种局面将永远也不会改变。

    停止改土归流,朝廷的脸面何在,大明的威望何在
1...7879808182...1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