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大唐做可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海之尽头

    想到这里李路也说道,“陛下,虞国公要攻讦臣的罪状,臣自然是不认,不过虞国公有句话说的不错,兼听则信,偏听则暗,臣愿意逐条反驳虞国公的谬论!”

    “准!”李二看到李路能这么说很是欣慰,他马上就准了,就听得李路开口说道,“虞国公,你听好了,咱们先来说这第一条,这一条就根本不值一驳,当初本王特使来朝觐陛下的时候,你为很么不说,我可是听说了当初你还为之叫好来着!”

    “这”温彦博顿时哑口无言,李路说的没错,他当初还就是为之叫好来了着,他无言可说,李道宗冲着李路使了个眼色,那意思就是侄子,厉害哟,至于李二本来就倾向李路,自然是说道“呵呵呵,温爱卿年纪大了,记性有些不好”他的话里充满了揶揄,让温彦博很是羞愧,至于温彦博提的这一条,在李二看来,开什么玩笑,那儿是塞北苦寒之




第43章 朝会风波(三)
    弹劾风波过后,李二就开始封赏有功之臣,就连李路手下的狄青,李大同,李松益,李冉这些人都弄到了爵位,一番热热闹闹的封赏过后,李二开始询问突厥俘虏如何处置。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朝臣之间已经有过沟通,大部分朝臣都说:“突厥侵扰唐朝很久了,今天才丧国,他们并非慕义而自动来归附的,应该编入降俘籍,安置在兖、豫的空旷处,让他们学习耕田织布。百万突厥人,可化为庶民。这样咱们大唐增加了人口,而漠北就空而无患了。”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魏黑子就说,应该让这些人滚回到河套以北去,原因是老魏认为突厥小弱时驯服,强盛了就叛变。他说:“秦汉以锐师猛将攻取黄河以南之地设立郡县,是不想让他们(匈奴)靠近中原。陛下您为什么让他们(突厥)居于黄河之南况且现在突厥有这么多人,再过几年,繁衍近倍,又靠近京畿,是心腹之患。”

    李路听了不由得为魏黑子点个赞,这些蛮子就跟狼一样,喂不熟,把他们赶回漠北和薛延陀厮杀,能有效地削弱薛延陀这个有可能成为大唐新的心腹之患的实力,自己也能从中获利。至于大多数人主张的内迁突厥人,李路认为想法很好,但是他们没考虑到投降的突厥人足足有一百多万,把这么多突厥人想弄到内地会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一是路途遥远,突厥人迁到内地必然会增加沿途官府和民众的负担;二是长途跋涉到达内地非常艰辛,必然会引起突厥人的不满;三是突厥人作为游牧民族突然定居下来,会存在着水土不服和无法适应定居生活等问题;四是突厥人定居内地将来必然会与汉人争夺资源,引起纠纷。由此可见,且不说将突厥迁到西南内地和江南内地很难实现,就是把他们迁到兖豫内地也会出现很多麻烦,给汉人和突厥都会带来诸多劳扰。

    魏征,还有主张迁移突厥至内地的于志宁说完之后,那位不甘寂寞的温彦博立刻跳出来说道“把突厥人迁移到兖、豫之间,就违背他们突厥人的本性,这不是让他们生存下去啊。请陛下依照汉光武帝旧事,安置投降的突厥人在边塞,保全他们的部落,顺应其风俗习惯,以充实空虚之地,让为我们遮挡薛延陀南下,这才是上策。”

    李路一听这可不行,历史上李二就是听了温彦博的话,结果怎么样仅仅过了十年,就在贞观十三年,颉利的侄子,突利的弟弟,阿史那结社率竟然阴谋暗杀李儿,闹出了很大的乱子。那时候李二不得不苦涩的对身边大臣感叹“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割根干以奉枝叶,木安得滋荣!朕不用魏征言,几致狼狈。”,

    李二后悔当初没听魏征的话,现在弄得自己差一点狼狈不堪,但这时候说什么也悔之晚矣了。就算他想找个出气筒都找不到,因为出了馊主意的温彦博在贞观十一年就挂掉了。

    李路刚想出来反驳温彦博的谬论,没想到有人比他还快,竟然是千古明镜,诤臣第一人的魏征同志。

    只见魏征怒气冲冲的说:“突厥世为寇盗,是咱们汉人百姓的世仇;这好不容易灭掉了他们,陛下大仁大德,不忍尽杀,老臣看可以把他们全部赶回漠北,不能把他们留在河套以南的中原大地。何况这些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晋初那些胡人杂居中原,郭钦、江统,皆劝晋武帝把他们驱出塞外以绝后患,可晋武帝不从。过了二十年,伊、洛之间,竟然成了蛮夷之人的毡帐之地,这教训还不深刻嘛”

    听了老魏的话,李路不由撇了下嘴,魏黑子虽然见识可以,但给出的办法也差强人意。竟然想着把不是汉族的人迁出塞外赶回老家就算完事不管了这跟纵虎归山有什么区别温彦博那是养虎为患韩,你这是纵虎归山,格调也就强了那么一丢丢。

    温彦博立刻反驳说“魏征说的不对,天子对于四夷,就像天地养育万物一样爱护保养。现突厥破灭,其人民来归顺,我们不加哀怜而弃之不顾,失去天覆地载的大义,而有阻隘四夷的恶嫌。我建议让他们居(黄)河之南,是让他们处死地而复生,国虽亡而人存。他们将会世代感德,怎么会叛呢”

    “让朕想想”温彦博一句大义把李到了悬崖上,就在此时大殿上响起了一个清脆的少年音,“陛下,不用想,温老国公此言大谬,他这是老糊涂了,若是您听了他的计策,不出十年,突厥人必反!”

    “你”温彦博红了眼,他一瞧,原来是李路这个小崽子,忍不住跳出来了,还说自己老糊涂了,气死老夫了。

    “怎的本王说错了还是怎的”李路瞟了一眼



第44章 朝堂风波(四)
    “噗”温彦博被李路气的一口老血喷出,晕倒过去,孔颖达等跟温彦博交好的大臣纷纷上前探视,还有人跪下要求李二严惩李路,可李二正在为自己刚才有些被温彦博的话打动感到有些羞耻呢,李路说的有道理啊,老子是战胜者,战胜者替一群战败者考虑这么多干嘛是不是这个温彦博早就与突厥人勾搭上了,要不他这么积极为突厥人奔走干毛自己原本还想过段时间就把他提升成中书令呢,哼,有这个污点,还提个卵子。

    李二在这里胡思乱想,没去搭理那些要求严惩李路的大臣,也没有下旨要御医来,就在朝堂乱糟糟的时候,只见李路挺身走来,拨开众人就要为温彦博急救,“你做甚子大临已经被你气晕,你还要对他下毒手”孔颖达挡在李路面前,不让李路救温彦博。

    “孔颖达,你别挡着本王,本王懂医术,本王这是在救人,救晚了,他死了你担得起”李路看下孔颖达,也是腐儒一路的,晦气,孔颖达纠结了一会儿,还是给李路让,李路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在温彦博身上扎了几针,温老头悠悠的醒了过来,“谢谢诸位把御医给大临请了过来”温彦博还以为是御医救得他呢。

    孔颖达他们脸色极为古怪,“大临,不是御医救的你,是,是,是那位北海王他出手救治”

    温彦博站起来,神色复杂的看着李路,“北海王,你为何救治老夫,难道羞辱老夫不够,还希望救治过来,接着羞辱”

    草,不知道感恩的家伙,“本王只是出于一个医者的自觉,救治了你。其他的本王没多想,至于你,温老头,呵呵呵,本王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李路看了一眼闻言说道,“送给你一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孔颖达温彦博他们都没听到过,但这话里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可不就是骂他们这些腐儒办的好事替突厥人说话惹恼了这位爷,人家文采都不是吹出来的。

    就在他们感觉有些尴尬的时候,程咬金和尉迟恭却笑了起来,“怪不得我们瞧你们这群书呆子不惯呢,原来你们这些读书郎里负心人太多啊。”尤其是程咬金还瞟了温彦博他们一眼,那意思就是你们就是大唐的负心人。

    这时候作为百官之首的房玄龄开口了,“阿栈贤侄,你这打击面有些大哈,大多数读书人还是有气节的!”瞧老房多会说话,一下把温彦博给说成了极少数人,长孙无忌老狐狸瞧出自己妹夫已经对温彦博不满就落井下石,“玄龄兄说的极是,替蛮夷张目的只是极少数人。不过阿栈贤侄,老夫听你两句话好像有出处啊,嗯,老夫也算博闻强识之人,怎么就没见过这两句话呢”

    长孙无忌此言一出,连御座上的李二都开口说道,“阿栈,这话里有什么故事,讲来!李二,这正开着国务会议好不好,你咋歪楼了呢也是,歪楼是国人的传统,李二歪楼也不奇怪,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李二歪了楼,大部分大唐朝臣也竖起了耳朵,他们也想知道这两句话的来历,以后好对人吹牛是不是

    李路一看,哎哟喂,这从上到下都歪楼了哎,他想了想之后决定还是借自己子虚乌有的师傅的名头来说事,“陛下,各位叔叔伯伯,这句话是我师傅告诉我的,我师傅在西行的时候,做过西边一小国的一城的法务官,那城主素来骄横,好养斗犬,用做赌博娱乐,家奴们也依仗自己是城主的奴才骄横跋扈,不仅欺压百姓,甚至连官府都不放在眼里。每当闲极无聊的时候,就牵出斗犬,任意让其撕咬路人,以此取乐。百姓和官府都敢怒不敢言。后来我师傅做了这城的法务官,就想沙沙这帮刁奴的威风。后来有一天这帮刁奴有撒狗咬了一个书生,那书生眼看就要丧命,这时候一个杀狗的屠夫救了书生,结果书生和屠夫被刁奴一起送入了官府,这时候正好我师傅在,他为人刚正,不惧什么城主,就判了屠夫无罪,城主府还要给书生出医药费,城主府自然生气,他们一边逼迫我师傅改判,一边威逼书生作假证,那书生贪图财物又惧怕城主的势力,就出卖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我师傅勃然大怒,拍案说道‘人证,物证皆在,况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置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说完就对书生用刑,书生挨不过,终于招了是城主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我师傅重判此案:屠夫无罪;书生,与狗相好、认狗做友、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城主当狗!”

    李路假托自己师傅把这故事说完然后说道,“后来我师傅辞官不做,东归遇到我,把这故事讲给我听,最后说那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李路话刚说完,在场的不少文官羞愧的低下了头,只有那些武将很是得意,小王爷说的不错,这些书生手不沾土,脚不粘泥,还自命清高,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般处在顺景时还好,但凡一有点风吹草动,或稍有点对自己不利的地方,就要么放弃正义,要么昧着良心说假话,甚至是做出负心的事情来。就跟小王爷说的那位书生人家屠夫仗义救了他的性命,他在强权的威逼利绣下,反而倒咬一口,与仇人沆瀣一气,当堂翻供,简直不是人;那屠狗之辈倒是很合我辈的脾气,也对汉初大将樊哙就是屠夫出身,咱们没学过那些弯弯窍,有的就是古道热肠和一腔热血。

    就连李二也暗暗在心中想到,“还是程咬金和尉迟恭这样的武将更可靠!”

    歪楼了,这可不行,得把楼歪回来,房玄龄站出来问李路,“阿栈,既然你不同意虞国公的办法,不知道你有何良策”

    “我我当然有!!!”李路在前世的时候就与那个叫“铁血大唐”的网友多次探讨过如何安置这百十万



第45章 七杀命格
    “陛下,把这么多突厥头人搬来长安,是不是有些太过于急躁万一他们铤而走险呢”于志宁想了想还是出列说道,他话刚说完,就听得尉迟恭说道;“怕个甚子,要是敢铤而走险,那我们就灭了他们,一人反,杀十人;十人反,诛全族;看他们还敢铤而走险不!”

    尉迟恭刚说完,就被无数的文官在心里暗骂无知莽夫,就知道杀杀杀,可这话他们不敢说出来,因为尉迟恭可不是他们能惹得起的。

    “于大人,不必过于忧虑,你可知金日磾乎”李路笑着说道。

    “呵呵呵,北海王说笑了,金日磾我怎会不知汉武重臣,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有名的贤臣!”于志宁不假思索的说道。

    “呵呵呵,于大人,那你想想这金日磾是什么出身啊”李路笑眯眯的说道。

    “他,他是休屠王的儿子,嘶,北海王,多谢提醒!”于志宁冲着李路就是一个揖,这可把李路吓了一跳,“使不得,使不得,于大人,你这是要折我的寿哇”

    他们俩在那里打哑谜,不少聪明人如李二等人都反应过来,尤其是李二,他下定决心要好好调教这些原来的突厥头人们,汉武帝能有一个金日磾,那朕要调教出n个金日磾来。

    李路还有于志宁提到的汉家名臣金日磾,是一个最早的中国梦成功实现了的外族大臣,起初,金日磾只是一个被俘的战俘而已。

    若说他还有什么身份地位他本是企图反抗大汉帝国的匈奴休屠王的王太子,所以汉朝官吏为了羞辱他,将他安置在了御马监黄门署,与侏儒为伍一起养马。但金日磾和他的母亲以及弟弟来到汉朝后一家人的汉化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就是这位金日磾,因缘巧合之下,有幸见到了汉武帝。有次汉武帝喝完酒瞎逛,无意中来到了御马监黄门署,叫大家把所养的马牵出来检阅,养马人雀跃不已,毕竟皇帝不是想见就能见的,边牵马边偷看武帝。只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养马人目不斜视,像士兵般严肃的站在马匹旁边,武帝觉得奇怪“难道我长得不帅,他竟然不偷看!”便询问此人来历。

    官员如实告知是休屠王太子,武帝马上想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又见王太子养的马出类拔萃,膘肥体壮牙口好,又想起霍去病缴获的祭天金人,便给匈奴休屠王太子赐姓金,名日磾,封他为马监,负责管理养马事务,后升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经常被武帝留在身边陪伴。

    甘泉宫留存有金日磾母亲阏氏的画像,每次经过,金日磾都肃立凝视,流泪不止,金日磾大儿子受武帝宠爱,在后宫行为不检点,被金日磾当场击杀,武帝得知后,对他更为敬畏,金日磾待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勤谨忠勉,从不曾直视皇帝,武帝赏赐给他宫女,他不敢亲近,皇帝要把他的女儿纳入后宫,他也不肯。又曾破获马何罗谋逆,救驾有功。

    武帝临终,遗命霍光金日磾等辅助昭帝刘弗陵,并封他们二人为侯,昭帝继位,朝廷要下发封侯诏书,金日磾阻止说,不能未有成绩先受封,此事便搁置下来,一年后金日磾病重垂危,霍光马上令人写好诏书到病床前封侯,授予他侯爵封号及印绶,金日磾流泪接受了,第二天便去世了。

    怎么样这位金日磾比正儿八经的汉家士大夫还要像汉家士大夫是不是一个匈奴王太子怎么就成了汉家名臣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个个例吧

    但史书却明确告诉我们,在汉武前期数十年,所有被俘或者归义的匈奴部族,几乎没有主动叛变的。即使是著名的二五仔赵信,那也是在被匈奴俘虏后归顺和臣服的匈奴人,这就很值得推敲了,也必须要有所借鉴甚至抄袭了不是。

    李二还有他的手下们大都熟读史书,武帝玩的政策,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太新奇的地方。无非就是厚赏,拉拢上层,严苛对待下层。许多匈奴战俘,甚至进了少府的工坊,就要终生面对沉重的劳役和各种摊派。

    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选择自我汉化,做个华夏人。不然,倘若他们依旧维持在草原上的生活习惯和着妆打扮,就会被所有人歧视和鄙视。

    不融入汉家华夏这意味着不仅仅他们要累死,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不得安宁。于是有人开始汉化,然后得到了奖赏,于是更多的人开始汉化。就如同金日磾,这些汉化的匈奴人,有着远比原本真正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传统的认可和执着。金日磾侍母极孝,严于律己,更严于对待他的家人。所以金氏家族七世汉家忠臣,甚至到了王莽篡汉之时,就连刘氏宗室一言不发,那些自诩刘家忠臣的臣子,也一言不发,唯有金氏为刘氏流血。

    为什么会如此这或许可以用明末那些新附军总比鞑子更凶恶的理论来解释,要是洋气一点也能用哥斯达尔摩综合征来解释。

    反正这些匈奴俘虏,为了证明他们自己确实是个中国人了,爆发出了远比真正的华夏士大夫还强烈的诸夏民族主义,霍去病大军之中,一半以上骑兵来自收编的匈奴战俘和投奔的游牧部族。



第46章 替李二捉刀
    一场大朝会,确定下了对归降的突厥人的处置方案,以温彦博孔颖达为首的腐儒们的意见基本上被李二还有大唐文区群臣们给否决了,温彦博因为没有紧跟李二的步伐,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风光升官,中书令的位子也被王珪占了去。而导致这一切变化的却是那个突然冒出来的李家千里驹,有这位的支持,李二的位子显然更稳固了。温老头和之前的卢子迁犯了一样的错误,那就是小看了他们的对手,认为对方是个来自塞北的小娃子是个青铜就可以吊打对方,可是没想到对方很不简单竟然是王者级别的逆天存在,青铜想打王者,那岂不是找不自在。

    “北狄胡儿,老夫与你,这梁子算是结下了,你等着,老夫不会让你继续嚣张的”温彦博恶狠狠的说道,“算了吧,大临。人家乃是李氏宗族,又是握有军政实权的诸侯王,虽然是在北疆苦寒之地,但那也是王,跟一位深受陛下宠爱的诸侯王作对。你就想过后果”给事中郑元寿这时候说道,他与温彦博也算是至交。

    “德芳,连你也不支持我”温彦博惊讶的问郑元寿。

    “大临,不是我说你,卢家给你了什么好处,让你去为那个自找不素净的卢子迁出气的要没有这档子事,那北海王能针对你要知道与你持同一看法的人可不是一个。”郑元寿看了看散去的人群,“看到没,人走茶就凉,你温大临错走一子,失了帝宠,那些围着你的是不是都走了连口口声声支持你的卢家,卢志也没过来安慰你,呵呵呵大临,我劝你暂时避让,等北海王返回北疆再图复起吧,他虽然天资聪慧,智谋过人,但终究是七杀命格,活不长久的”
1...1011121314...1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