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我为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言不喻

    想当年柴荣征讨北汉与契丹之时,留守东京的都是吴廷祚,赵匡胤对其也是一如既往的信任。

    吴廷祚也没有辜负赵匡胤的信任,一切都井然有序。

    如此情况下,身为皇弟的赵光美完全插不上手,除了练武之外,不免有些无所事事。

    很悠闲,可他偏偏是个闲不住的人。

    这种被人当作没长大孩子的感觉,一点都不好。

    与此同时,赵光美也在想,自己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尤其是一场连绵的春雨落下,连校场策马都多有不便后,闲下来的赵光美越发坐不住了。

    直到黄河的咆哮声传到东京。

    ……

    黄河,华夏母亲河。

    可是自打汉朝以后,黄河母亲便时不时发脾气,决口改道,洪水滔天。

    很不巧,大宋立国第一年,便遭遇了不幸。

    春季桃花汛,黄河上游冰雪消融,河水来势汹汹。中原地区又恰巧下了几场大雨,雨水还都不小,黄河水因此暴涨。

    而黄河下游的些许堤防年久失修,最终没能顶住滔天巨浪的冲刷。

    建隆元年四月,黄河决于棣州,厌次、商河两县成为一片泽国,鲁地不少州县也因此受灾。

    在前线出征的赵匡胤闻讯,立即下圣旨,命政事堂负责堵塞决口,并赈济灾民。

    然而改朝换代之初,政令下达没有那么迅速,州县的效率也不甚很高。

    是以黄河决口虽然及时堵上了,但是赈济灾民之事,不免有所拖延。

    家园尽毁,春播无望,于是乎许多灾民为了生活,只能流浪,继而成了流民。

    而潞州平叛,河东、河内起了战乱,也导致不少百姓流离失所,四散飘零。

    为了生存,流民朝着富庶之地一路向前,前去求食。

    黄河岸边,最富庶的城池正是东京。

    也不知是自然而然,还是有人推波助澜,一大批灾民、流民朝着汴梁涌来。

    一个个饥肠辘辘的灾民,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让刚刚建立的大宋,尤其是东京汴梁陷入忧患。

    赵光义知道自己留守东京的责任,是以格外警惕,盯着各种可能潜藏的危险。

    然而万万没想到,东京遭遇的第一个麻烦,竟然是流离失所的百姓。

    在管控和安抚方面,他毫无经验,只能尽可能倚仗见多识广,手段老辣的吴廷祚。

    坐镇开封府,吴廷祚的压力很大,以经验而论,城内是不能涌入灾民的,否则整个城池的秩序与安全都会受到影响。

    可是……

    东京周边聚集的灾民太多,城门处防不胜防,有不少人还是涌入了城中。

    赈灾成了十万火急的事情,粥棚已经在城里城外搭了起来,一切算得上井然有序。

    可是……

    更为棘手的问题随之出现了,东京城中,粮价飞涨,无粮可售。开封府的粮仓之中,也已经快要没有粮食。

    潞州昭义军叛乱,朝廷正在打仗,如此情形下,粮价上涨是必然的,却也有限度。

    然而随着黄河决




第24章 赵光美借粮
    抢粮

    杜太后与赵光义都瞪大了眼睛。

    “哦不,不是抢,准确说是——借粮。”

    赵光美大概解释几句,二人顿时明白过来。

    杜太后笑道:“光美啊,你何时变得这般狡猾”

    “嘿嘿!”赵光美讪讪一笑,,搪塞过去。

    赵光义沉吟道:“是个办法,我去办吧!”

    “二哥,还是我去吧!”赵光美主动请缨。

    “你还小……”

    “正因为我还小。”

    赵光美道:“有道是童言无忌,少年无状。我去,撒泼打滚耍无奈,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

    即便有什么出格之举,也可以说是少不更事,行止无状,事后好解释。

    即便大臣们不乐意,很生气,却也不能与和我一个“未成年人过多计较吧””

    “这……”

    “大哥都说了打虎平叛亲兄弟,他出征在外,二哥你最要紧的是坐镇大内,保证宫禁安全。外面的事,就交给小弟我吧!”

    杜太后担忧道:“光美,你可以吗”

    “或可一试,尽力而为。万一要是捅了什么篓子,还有母后、大哥二哥帮我兜着嘛!”

    赵光美笑道:“何况外面还有吴府尹坐镇协助,没什么可担心的。”

    赵光义点头道:“那好,待我知会宰相和吴府尹,他们要是没意见,就照办吧!”

    “二哥,宰执们就算了,年事已高,身体都不大好,就不劳烦他们了吧!知会吴府尹便是,听听他的建议。”

    ……

    开封府,吴廷祚焦头烂额。

    留守东京的经验确实不少,可是局面如此糟糕的却从未有过。

    改朝换代、叛乱战事、天灾水患这些要命的变数一起袭来,城中还有人故意兴风作浪,偏偏皇帝还不在城中。

    单单自己一个留守的开封府尹,如此重担,有些沉重啊!

    打击商贾容易,却不免要看人下菜碟,效果恐怕有限!

    如果说要无所顾忌,重拳出击,单单自己的分量不够,至少需要皇帝圣旨,强力支持。而且还需要赌上自己的名声与前程,这一遭下来,得罪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也罢!职责所在嘛!

    紧急奏疏已经送去晋南前线,批复与圣旨得好几日才能送回来,来得及吗

    至于朝臣、勋贵,乃至富商们捐粮,吴廷祚更不会报太大希望……

    多事之春啊,简直就是对大宋的一场考验。

    没想到就在他愁眉不展之时,赵光义传来了讯息。

    借粮

    匆匆浏览计策之后,吴廷祚突然笑了。

    ……

    悠闲太久的赵光美终于忙活起来了。

    第一件事,便是担当皇家慈善代言人。

    东京内外灾民不少,除了朝廷赈济之外,还有一些良善人家搭粥棚施粥。

    既然如此,皇家自然也不例外,杜太后率儿媳、女儿与宫人一道募捐,变卖首饰等,用以赈济灾民。

    皇弟赵光美奉杜太后慈谕,亲自主持皇家施粥赈灾。

    别的不说,皇家粥棚设立的位置,相当有趣。

    城内选在皇宫宣德门前、太庙门前,城外选在陈桥门与封丘门前……

    ……

    皇家施粥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东京内外,顿时涌来不少灾民。

    能插筷而不倒的稠粥,对于饥肠辘辘的灾民而言,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赵光美分别前往各处,亲自为灾民盛粥,并且带去了杜太后、王皇后与宫人们连夜赶制的衣裳。

    数量不多,但足以让灾民们对赵宋皇家千恩万谢,感恩戴德。

    如此一来,对皇家和朝廷的抱怨声稍微减弱,秩序也越发稳定。但与此同时,也有疑问的声音。

    “施粥会一直持续吗”

    “朝廷会管到底吗”

    “粮食管够吗”

    这是很实际,却也很尖锐的问题。

    赵光美当场回答:“前线作战,除军粮所需外,开封府库的存粮,会全部用来赈济。

    还是不够的,会由皇家出面,为灾民向朝廷官员、勋贵,城中粮商富豪借粮……保证让大家不饿肚子。”

    借粮!

    多完美的说辞啊!

    赵光美说到做到,从宣德门开始,沿着街道两边,朝臣勋贵之家大门,挨家挨户敲门——借粮。

    大门打开,无论是书香门第的文臣之家,还是战功赫赫的武勋府邸,看到眼前的景象全都有些懵逼了。

    &n



第25章 远程敲竹杠
    大宋朝谁的粮食最多

    皇帝赵匡胤未必!

    那得看谁的地盘产粮、存粮最多。

    如今大宋朝的疆域大概是东到大海,西至陇山,北起白沟对契丹对峙,南与唐国划江而治。

    这片不算辽阔的疆域里,土地最为肥沃,最为富庶的莫过于淮南,现如今掌握在李重进手中。(江南、蜀中还不属于宋朝)

    扬州是不逊于东京的繁华城池,城中存粮恐怕甚于东京。

    所以,赵光美在东京便敲竹杠之后,打算把手伸向李重进

    李重进如今与大宋朝廷貌合神离,随时都有可能谋反,怎么会给朝廷借粮

    吴廷祚以为自己听错了,或者……

    可是看着赵光美一脸认真,一点都不像是在开玩笑。

    “三殿下,这粮怎么借”

    赵光美笑道:“南粮北运,仰仗汴河水运,可是汴河漕渠近年失修,多有损毁,是时候该修整了。”

    这又怎么扯到修运河了

    “平日里若要疏浚运河修漕渠,需得征发不少徭役,人力消耗甚巨大。然而如今,东京内外到处都是人,大把有力气的汉子……”

    赵光美这么一说,吴廷祚一下子回过味来。

    “三殿下是说以工代赈”

    “没错,一举两得嘛!”

    “是个好主意。”

    吴廷祚很想给赵光美数个大拇指,看来三殿下不仅“狡猾无赖”,头脑也甚是灵活,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疏浚运河,是能方便南粮北运,却不代表李重进愿意借粮。”

    “他愿不愿意借另说,重点是我们一定要借。”

    赵光美道:“就对那些灾民说,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怜悯灾民,愿意借粮赈灾。奈何运河年久失修,船只无法北行,需得尽快清淤疏浚,修整加固堤坝。

    如此,只要每日在供应足够的饭食米粮,想必灾民们是愿意前去干活的。”

    “没错!”

    吴廷祚恍然道:“三殿下这是故技重施,再用灾民和道义,敲李重进的竹杠啊!”

    “是啊,虽然他不在东京,但这竹杠该敲还是得敲。”

    赵光美笑道:“这粮食他要是愿意借,那是求之不得,要是不愿意……无数灾民,天下百姓都在看着。

    他李重进一毛不拔,背信弃义,不顾黎民百姓生死,若再起兵反叛……哼哼,恐怕会人人唾弃吧!”

    道德绑架!

    就是要用这些所谓的道义和民意,把李重进逼迫到一个尴尬境地,进退维谷。

    粮食他多半不愿意“借”,若是因此搞臭其名声,于大宋朝廷也是一桩大好事。

    吴廷祚连连点头,赵光美小小年纪,头脑如此聪慧,一个灾祸在他手中消弭,反而成为一道无形利器。

    修运河可不简单是南粮北运那么简单,倘若李重进真的反了,朝廷大军必然要南征平叛的。

    到时候无论是大军南下,还是粮草兵器运输,运河都能派上大用场,提前疏浚修整意义重大。

    未雨绸缪,一举数得。

    而这些,并非出自于朝廷宰辅,六部九卿,而是出自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口中。

    天子有弟如此,大宋何愁不兴

    吴廷祚欣然接受建议,一边飞马奏报赵匡胤,一边着实招募灾民,以工代赈,整修汴水运河。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干饭管饱,还有米粮为薪酬,这等好事对于无家可归的灾民而言吸引力很大。

    顷刻之间便吸引了大量灾民,前往汴河堤坝两岸,开始热火朝天干了起来,声势浩大。

    看着干劲十足的灾民,赵光美暗暗点头,还有层他并未明言。

    等干完了活,这些身强力壮的灾民也是绝好的兵源,受过赵家的恩惠,何愁他们不为大宋卖命。

    倘若真是有人故意将灾民引来东京,倒是真该好生感谢。

    此情此景,东京城里的朝臣、勋贵们看在眼里,目瞪口呆,还有这等骚操作

    敲完竹杠,拿着我们的粮食去赈灾不说,顺带还把汴水运河给疏浚了,简直是……

    骂赵光美
1...89101112...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