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所有人几乎都会这样,当他年纪变大的时候脾气也会随之改变,变得不懂变通,死板,固执,听不进意见,自以为是。总是拿自己当年的那些辉煌功绩来教训年轻人。

    动不动就是老子当年如何如何。可是时代变了,活在过去的辉煌中而逃避现实,注定会被时代所抛弃。

    高季辅就是这样。李治承认,他的功劳不小,这些年他为大唐兢兢业业,做了不少的事情。

    可是他并没有自知之明,人老了就应该给年轻人让路,大唐帝国需要年轻人,需要精力旺盛的年轻人,需要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可是类似高季辅这样的老臣并没有自动退下来的觉悟,他们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又有长孙无忌给他们撑腰,所以李治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本来李治打算像这些老臣干脆都给个虚职,用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养老算了。

    可是总有人不舍得手里的权力,这就让李治很不满。

    你们这些老臣,学学李绩,人家当年可是手握雄兵的大将,现在自动退居二线,我不去问人家决不来给我添麻烦,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

    不过高季辅的死让李治看到了一丝希望,似乎可以利用一下。

    户部尚书啊,位高权重,高季辅一死这个位置就空了出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蠢蠢欲动。

    此刻长孙无忌家的大门,恐怕已经被踩坏了好几次了吧。

    李治阴测测的冷笑。

    舅舅,这次我就看看你会让何人来做这个户部尚书。




第二十二章抉择
    高季辅的死确实让长孙无忌有些手足无措,让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理户部尚书这个位置。

    这个位置太重要了,管钱粮啊,这样的差事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

    他的大脑迅速思索着人选,一时难以抉择。

    这几天的太尉府格外的热闹,车水马龙,人头涌动,热闹的堪比上元节。门房早得了吩咐,闲杂人等一律不见。

    能在太尉府做门房,那都不是一般人,起码人机灵的很。如果是往日的话,他依然不必发愁,因为闲杂人等根本就不敢登门。能来太尉府的,无一不是朝廷重臣和大唐勋贵。

    长安城里所有有资格进太尉府的,他心中早已谙熟。即使是在地的官员求见,他也能分清楚是不是有资格进去。

    可是这两天,他已经完全懵了,因为让不该进的人进去,他已经挨了好几次骂了。可是这也不怨他,这几天来的都是平时和太尉关系要好的大臣。他根本就不敢拦着。

    而且,人家塞给他的财务物也着实贵重,让他无法回绝。

    长孙无忌很想静下来好好斟酌一下户部尚书的人选,稍有不慎就会掀起波澜。

    他拧着胡子在屋子里转圈,名字一个一个从脑子里闪过,但是都不能让他满意。不是这里不行就是那里差点,总是达不到他的要求。

    攀附他的人就像是恶犬闻到了肉味,一窝蜂的冲过来,连起码的脸面都不要了。

    你们这些蠢货,即使是跑官要官,也要看看时候避开熟人吧。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进我家大门,你让皇帝怎么想?

    你拉着一车又一车的东西连瞎子就能看到,这算什么。卖官鬻爵?老子早晚被你们这些人坑死。

    此刻的长孙无忌猜测的没错,曹仁在太尉府外已经三天了,每一个进太尉府的人他都记了下来,等到天黑就会送到李治那里。

    李治看着长长的名单冷笑连连,哼,你们这些人还真是闻风而动,恐怕此刻的长孙无忌都在头疼该推荐谁来做这个户部尚书吧。

    武媚宽慰着李治,现在太尉权势正盛,陛下不宜妄动,还是静观其变的好。反正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户部尚书,而是先把可用之人招进长安来。假以时日,必能蚕食掉长孙无忌的权势。

    许敬宗此人真的可用?李治还是不放心,他对许敬宗没有什么好感,虽然在他为太子时,许敬宗做过东宫的属官,但是李治一直觉得此人太工于心计。

    此人再合适不过,武媚言道,太尉何许人也?大唐能找出几个能和他相比的?正人君子做不来,只能用小人。

    许敬宗有才学,有心机,有手段,最重要的是,他听话。

    是啊,现在的李治,需要的就是听话的人,只要听话,其他的都好说。

    此刻的李治和武媚,需要人气,需要有人来给自己捧场,哪怕就是站在旁边不出力,吆喝一声也算啊。

    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权力的争夺需要多人的配合,和打仗一个道理,有人冲锋陷阵,有人出谋划策,有人有钱,有人出力,有人唱白脸,有人唱黑脸。朝堂之上波澜诡异,稍微不慎就有失败的可能。身为大老板的李治和武媚,自然不可能亲自出面。不然万一事情有变,他们连个退路都没有。

    他们的等待并没有太久,朝中向来不缺乏政治投机者,这些人聪明绝顶,敢于冒险,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我们很难说这些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他们做这一切都目的也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理想,一般是需要鼓励的,如果一个人连理想都没有,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许敬宗此刻虽然不是咸鱼,但是他过的并不好。别人眼中的高不可攀,在我眼中不过是一堆尘土而已,完全没有难度。

    刺史?我许敬宗是要兼济天下的人,一个小小的刺史怎么能让我止步?这个位置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入主朝堂,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为大唐续盛世,为明君匡社稷。

    与许敬宗相比,此刻的李义府真的是官场的咸鱼,他位卑官小,人微言轻,当时的李义府不过是门下省一个小小的典仪,而且他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看起来简直不堪入目,就是庶民。

    一个庶民能做到李义府这个位置上,对于一般人来说,那绝对是祖坟冒青烟了。放到现在,就相当于在中央部委中做一个处长。已经让人惊为天人了。

    别说古人,就是现在,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后通过数十年的奋斗,终于做到了这个位置,那绝对会成为一段传奇。家乡的所有人提起来都会以你为榜样,有事没事你老家的父母官还会去你家串串门。

    绝对光宗耀祖。

    可是李义府并没有多大的满足感,他的野心很大,一个小小的典仪根本就满足不了他的野心。

    而且他也觉得很对不起他的恩人马周。

    马周和李义府一样出身庶民,与李义府不同的是,马周很受李二的器重,因为能力强大,官位不断得到升迁,从监察御史一直做到吏部尚书、中书令,还是太子府长史。

    当时李治已经被立为太子,所以马周和李治的关系很好,属于李治的自己人。

    不过,因为他出身庶民,虽然官位很高,但是一直被长孙无忌瞧不起,不断进行打压。

    长孙无忌坚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信条,他内心里觉得马周出身庶民,他的所思所想一定代表了庶民的利益而非他们勋贵大族的利益。

    正是马周的出现让李二坚定了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想法,同时也改革察举制度。这无疑触动了世家大族的传统利益。所以马周当时很郁闷,日子并不好过。

    李义府作为一个庶民,让马周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所以才会举荐他入朝为官。但是因为长孙无忌的阻挠,李义的府并没有受到重用,只能担任一个消散官职。



第二十三章煎熬
    马周举荐李义府也有自己的考虑,他在朝中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单打独斗不是长远之计,他也需要帮手。

    并且他也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时的李二很信任他,也很器重他,可是李二驾崩之后呢,他要怎么办?

    他当时兼任着太子府长史,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位置,如果和太子的关系处理的好,就能保证现在的权势。

    相信李二在任命马周为太子长史的时候也有同样的考虑。

    李二考虑事情是处于对大唐的长远稳固出发,马周是个难得的人才,没有深厚的根基,没有复杂的裙带关系,没有强大的帮手,他只有一身才干,这样的人用起来格外放心。

    他让马周兼任太子府长史,也有让他为李治保驾护航的意思在里面。

    虽然他给李治配备了强大的班子,但是那些人无不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处理起国事来难免有所顾忌。而且很有可能对李治阳奉阴违。

    对于自己手下的这帮官员,李二有很多的心得,用可以用,但是要看放在谁的手里。在李二的手里,他很自信这些人会服服帖帖,虽然也会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是大事上不敢乱来。

    水至清则无鱼,李二不是那种死板的人,只要在大事上能忠心耿耿,生活上的那些小瑕疵是可以忍受的。毕竟跟随着自己打下了这大好的江山,你总要让人家过几天舒服日子。所以李二给予了这些人足够的权力。

    但是李二也深知,想要推动帝国不断前进,并且牢牢的把最终权力掌握在皇帝手里,不仅需要这样的臣子,同样需要像马周这样的人。在大家都开始懈怠,开始安逸并且开始争夺权力的时候,他需要为皇帝挺身而出,他需要为皇帝冲锋陷阵,他需要为皇帝护在身前,他需要捅破某些事的窗户纸,需要叫醒某些装睡的人。

    为此马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李二就给李治的一枚重要棋子,可以在关键的时候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可惜,天不遂人愿,马周在他最辉煌的时候突然死了,让李二倍感意外,这完全打乱他的计划,让他就给李治的可用之人少了一个中坚。

    后来李二不断的寻找新的替代者,但是都不尽入人意,不是才不胜德就是德不胜才,要不就是才德两无,能和马周媲美又像马周这样没有强大背景身世的重臣,根本就没有。

    马周的死给太子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打乱了李二给李治配置的大臣班子。

    没有了马周的牵制,造成后来长孙无忌一派在李治登基的前几年大权在握,李治完全就是一个傀儡。

    如果不是后来武媚拉拢了一群人来制衡并最终打败长孙无忌,李治作为傀儡的时间只会更长。

    作为李义府仕途上的领路人马周死了,他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

    因为他的身上已经打上了马周的烙印,他已经是马周的人,作为马周的政治对手,长孙无忌当然看他左也不顺眼右也不顺眼。

    长孙无忌作为永徽初年最有权势的重臣,对于向李义府这样的异己,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实行高压政策是肯定的,把人扔到冷衙门也是必须的,没有让你回家,已经是他大发慈悲了。

    李义府就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慢慢煎熬着,看不到希望所在。

    作为一个和许敬宗一样不肯服输的人,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因为他始终坚信,长孙无忌如此嚣张跋扈李治心里一定很愤怒。

    历史早就有无数的例子,新君不喜欢重用老臣,尤其是长孙无忌这样已经忘了君臣之礼的老臣。

    到现在居然还把李治当小孩子,动不动就以舅舅自居,实在是太得意忘形了。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李义府相信李治总有一天会动手,此刻李治的顺从不是心无大志,而是在隐忍。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这样才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李义府知道要想出人头地,位极人臣,就必须紧紧抱住李治的大腿才行,没有其他办法。

    长孙无忌是没有指望的,即使他表忠心,也会被人赶出来,长孙无忌不缺忠心的人,他不需要一个庶民出身的卑微小官。

    武媚的出现让李义府兴奋难耐,这是一个好机会,是向李治表忠心的好时机,是让李治注意到他的唯一方法。

    至于其中的风险,李义府早已抛到脑后。没有风险怎么会有大收获?

    他的第一次政治投机,开始了。

    李义府和许敬宗几乎是同时开始向李治靠拢,也是向武媚靠拢。

    永徽二年当李治提议册封武媚为昭仪时,长孙无忌等人激烈的反对,几乎让李治看不到任何希望,武媚也灰头土脸,抬不起头来。

    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没有人支持李治和武媚。除了薛万彻外,许敬宗和李义府都递上了自己的奏折,他们旗帜鲜明的支持李治,直言不讳的赞成李治的决定,并且把狠狠的把武媚夸赞了一番,认为李治的决定是英明的,伟大的,正确的。

    李治很高兴,因为他通过这件事发现,像许敬宗李义府这样的人,好像可以为自己所用。

    长孙无忌根本就没有把这个人放在眼里,连打击都懒的打击一下。

    许敬宗和李义府当时在长孙无忌的眼里,不过就是两个小人物罢了,根本就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如果他长孙无忌太放在心上,有**份。

    况且他现在的目标,根本就没在这里,他要借着这件事,逼着李治立李忠为太子。像这样打压一个人这种小事,根本就不用他出手,吏部尚书褚遂良自己就能把他们收拾的没脾气。

    事实上确实是这样,这次许敬宗和李义府的初次试探并没有对长孙无忌产生一丁点影响,人家连理都没有理他们两个。褚遂良都没出面,只是派了一个小官来拐弯抹角的警告他们,好好的做自己的官,别想着掺合朝中大事,否则等待他们的可就不是警告而且流放送命了。



第二十四章难缠的人
    政治投机者就是这样,要想取得最大的利益必须要付出巨大的风险,和长孙无忌作对,从而引起李治的注意,这无疑于火中取栗。

    可能是长孙无忌的大意,也可能是当时他们两个人人微言轻,根本不知道长孙无忌出手。

    两个人旗帜鲜明的支持李治,和长孙无忌作对,居然只是被警告了一下,连个后续都没有。

    而武媚和李治这边则成功的注意到了他们,这次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一次巨大的胜利。尤其是对李义府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在历史上正儿八经的露面,他残暴虚伪的一生正式开始被计入史册。

    对于李义府来说,这是他对传统勋贵的一次胜利,这是他对长孙无忌的一次报复,这是他作为庶民官员的崛起起点。

    我一直深度怀疑,李义府之所以变得残暴虚伪,奸诈严酷,和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我觉得最开始的李义府,并不是这样一般模样。能被马周看重并举荐的人应该不是宵小奸诈之徒才对。

    以马周的为人,他断然不会举荐一个只知投机钻营而没有胸怀天下之人。

    最初的李义府,也想和马周一样,做一个好官,做一个能匡扶大唐能兼济天下的名臣。马周既是他的恩人,也是他的榜样。

    从马周身上,他看到了庶民的胜利,看到了庶民成为勋贵的可能,看到了皇帝用人的不拘一格,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1...4445464748...1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