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坤琳婶
这一场盛宴并非是朱由检故意摆阔,而是他在展示大明现在的产品生产能力。别看这些都是日常消费用品,可是这些东西最能证明大明的工业能力。
“好,你们没有辜负父皇的期望,朕很开心。”朱由检看着九儿,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崇祯留下的四个孩子,都挺不错的,想想每一个都比崇祯要好。如果历史上崇祯留下一道圣旨,或者是提前把几个孩子送到南京,大明何至于,何至于啊。
有人认为君王死社稷是血性,但是君王死社稷的背后,却也是一场悲剧。
“既然已经回国了,不要忙着做事,你们也该抓紧多要几个孩子的。”朱由检大手一挥,算是酒后乱说话了。
“父皇,哪有你这样的......”九儿眼睛一瞪,脸红彤彤的。
熊丽静也偷偷地用手狠狠地掐了一下朱由检腰上的肉,朱由检这话确实有点过了,作为当爹的,哪有当女儿面这样说的。可是他们不知道,其实朱由检心里还真没觉得自己能当好这个父亲,他顶多拿九儿当一个妹妹在看。
......
这天晚上,朱由检醉醺醺地一个人坐在后花园的凉亭里,石桌上摆着醒酒的茶汤。
星星满天,苍青色的天空上像是点缀这数不清的钻石,闪闪发光。
朱由检醉卧在椅子上,但是手里还拿着酒杯不放手。他左手撑着脑袋,眼神迷离,偶尔慢慢地举起酒杯,抿一口杯中酒,仿佛不想让自己清醒,又不忍让自己醉睡。
王承恩的脚步轻得像一个长辈照看摇篮里睡熟的婴儿一般,可能是他已经上了年龄,所步伐显得极为缓慢,没有了轻盈。
“你是不是觉得现在已经很好了”朱由检翻动了一下眼皮,似笑非笑地看着王承恩问。
“已经很好了,我从跟着他入主皇宫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期盼着有这一天。可是啊,天不遂人愿,我每一次呈送进宫的,都是不好的消息。”王承恩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
第646章 大明第一次经济工作会
自从九儿带着船队回到大明,朱由检的理想就又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就是从这一天起,大明就正式转入另一个轨道。
穿越者总是喜欢谈论工业化,谈论蒸汽机、燧发枪以及各种骇人听闻的武器。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得依靠经济的繁荣来积累财富的。尤其是火器时代的强国,出来掠夺,大约就只能贸易强国了。
掠夺这种行为,看起来是很热血,很爽的一件事,可是看多了,也没多大的意思。它就如同抗日神剧一样,天天看着一个人拿着枪,面对毫无悬念的结局,你会不会麻木
贸易的崛起,在亚洲是没有欧洲那种市场的。大明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大明人自身对贸易并不感冒,所以,大明的货最好的方式只能是卖出去,靠出口挣钱。
而出口,就需要开动工业革命,这把大门的钥匙了。
前面我们说过,工业革命的前提,还是要有市场才行,不然生产出来的商品赚不到钱,谁还会搞工业呢实业没有房地产赚钱的年代,谁搞实业谁傻逼。
今天是朱由检亲自召开的御前会议,列席会议的,都是朝廷这两年不太重用的官员,比如金声恒,邢红艳,高桂英等。这些人前期都是有功之臣,但是能力上又不能继续挑大梁,如果就这样养着,也不是办法。朱由检得给这些人找点事干。
“朕今天把诸位爱卿召集到这里,只为一件大事。”朱由检说完,就扫视了一遍大伙。
“皇上你就说吧,是让我打哪一个,我绝不含糊。”很久没露面的金声恒今天居然也在座,他以为皇上召见他是又准备重用他了。实际上金声恒的部队已经退入二线,基本上已经等着被裁撤的命运了。
“朕是准备打一场打仗的。”朱由检一说完,所有人都坐直了身子,就想听听皇帝又准备打谁了。
“这一仗不用刀枪,也不用大炮,最主要的是要靠一张嘴,两条腿。”朱由检说。
“皇上,这仗怎么打啊,不用刀能杀人吗”有人问,大伙都很好奇,哪有打仗不用武器的啊
“是的,朕让你们打得这一仗,就是做生意去。“
轰,会议室一下子热闹开了。皇帝专门开的御前会议,不讨论国家大事,居然直接聊起了做生意。商贾之道虽然在现在的大明不受歧视,但是也没受重视啊。这算怎么回事
”朕已经决定了,不管是抽调的退伍军人,还是从民间招募的人手,全部参与到做生意的浪潮中去。朕希望你们要靠着一张嘴,两条腿,把各地的货物卖到所有的村镇,和全世界各地去......“
朱由检知道一条,如果让大明民间的贸易自由发展,起码没有上百年,大明的贸易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所以,必须要以国家作为推手,来推动整个大明贸易的发展。只有把市场打开了,商品生产的积极性才能提升。而商品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业化的条件自然也就具备了。
到了那个时候,不用朱由检刻意推动,有条件的人自然会去建厂,而为了提高利润,资本家必须使用机械。这比朝廷强行推动机械化要好。
”可是皇上,我手下那些军汉们,不会做生意啊。“金声恒感到很为难,让一群拿枪的老爷们去做买卖,还不如让他们拿锄头种地呢。起初金声恒也是料到可能被裁撤的,他已经打算好了给自己的手下安排退伍后的生活了,没想到画风居然大变样。
“不会可以慢慢学,朕理解你们。朕可
第647章 大明和欧洲的差距
朱由检要开的第二个会议,就是全国一盘棋了。
这个事情好理解,那就是为了配合即将展开的大明经济发展,必须要找准一个点来寻求突破,依照找个突破口,全大明必须要统一行动。
有人说,组建合作社,推动商品流通,不就是突破口吗?
朱由检认为这还不是,推动商品流通,加速消费,依旧是做铺垫的。因为推动商品和消费,还需要寻找准百姓的消费需求才行。而小农经济时代,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在哪呢同样的,要向外走出去,那么出口的需求又在哪呢
所以,第二次会议的级别就更高了,几乎就是一场内阁扩大会议。
“陈子龙,新作物良种,都已经移交给农业部了吧”朱由检首先问。
“全部移交完成,只是里面有好多东西臣都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负责农业的陈子龙瞬间从身边翻出来一个大本子,上面画了满满一本插画。这些可都是这次从海外带回的稀奇玩意。
册子的第一张很好辨认,就是辣椒。这东西在大明已经开始普及,而且在皇帝的推动下,已经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家里。特别是湖广和四川等地,流行很快。
但是册子另外一些物种,的确让大明官员们陌生了。比如:卷心菜、南瓜、四季豆、西葫芦、番茄、花菜、洋葱、西芹、菠萝、草莓、番木瓜......当然还有苹果。
除了朱由检,在座的官员还真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全的。
看到上面一串的名称,恐怕很多穿越者表示还是不要穿越到明以前的好,光是食材的种类,明以前都能让你吐槽。
“额,这个问题,等明天朕给你一一细说。”朱由检头已经大了,这项工作还必须要他亲自点拨了。看起来很简单的事,可是离开他这个穿越者,还是容易走弯路的,这就是穿越者的作用。
良种只是开胃菜,接下来才算正题。正题就是,大明的商品生产,到底应该先从哪个行业开始撕开一道口子。
前面的章节说过,朱由检选择的第一个行业是造船业。大明再也不能只是把目光局限于内陆,而应该穿越大洋,放眼世界。那么造船业就必须追赶欧洲。
这一时期欧洲的造船业有多发达,有很多资料都有披露。就拿荷兰来说,小小的荷兰光是游荡在各海洋的船只有达八千多艘。
“梁九,朝廷官办的造船厂一年能造多少艘海船”朱由检把目光对准了梁九,这个大明最具有权威的大匠掌管着所有的官办造船厂。
“启禀圣上,我朝现在每年可营造大海船300艘,民间每年可造渔船500艘。”梁九说道这个成绩,很有些得意。而满屋子里的大臣听到之后,也都把欢喜挂在脸上。
这个数据跟以前比,可以说提高了很多倍了。如果按照传统福船来计算,之前整个大明的造船能力也没有达到一个月三十艘的水平。更别说造适合远洋航行的大船了。就算是郑家经营几十年,凑起来的大船也不到现在一年的产量。或者说,大明现在可以一年造一支舰队,已经很夸张了。
可是这个数量和荷兰人比起来,起码要三十年才能持平,朱由检能等三十年而整个欧洲又是多少
“不够,远远不够。”朱由检摇摇头喃喃自语。
不够只是皇帝的一句话,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因
第648章 抢运力,抢市场
大明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才能追赶上欧洲呢肯定不是拿钱砸,那不是追赶,是胡扯。
根据现有的实力,李岩认为皇帝把重心移向造船业并不会撼动国内的根基。因为粮食问题解决之后,内部的矛盾已经消除。其一是国内的人口一直在减少,战争加上移民,让土地趋于平稳,所以国内不存在问题。其二,转移了勋贵的利益,分化了国内势力。就连郑家,也把眼睛盯到了北海道。从这两方面来看,朝廷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事。
大明在造船行业本身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力量了,不光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偏向造船行业,欧洲大量的熟练技工的加入,也让大明的造船技术得到完善,但从技术上已经开始领先欧洲,只是数量上还差距很大。用后世的话说,大明还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
但是,能造船还不行,还要能让这些船产生经济效益。纯粹的投入是傻子才干的事,不能产生收益,谁也扛不住。
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怎么让海贸和海运发展起来。这才是能消化上万艘海船的解决手段。
“皇上,臣以为远海捕捞的渔业,可以消化一部分船只。”张煌言检验说。
“爱卿言之有理。”朱由检给了一个个大大的赞。
渔业是培训海员的“学校”,而且以大明人口的规模来看,海产品的消费市场很大。而且现在的渔业资源丰富,只要大明规模化捕捞,产生的经济效益绝对惊人。光是国内就能消化,一举多得。
“臣以为,我朝物产可以降价销往天竺波斯等地,吸引更多的买家。”陈邦彦建议。
这一条建议产生两极分化,很多人觉得贱卖货物得利少了,不划算。朱由检也陷入了沉思,如果按照穿越人的做法,一般都是铁血强硬地开展贸易,没人有在乎市场的规律。
一般穿越小说都是开展军火贸易,然后从中得利。这种做法太米帝了。但是朱由检看了一下这个时代周边的一些可能存在冲突的地区,除了欧洲,没发现什么大的可以做军火生意的地方。
换言之,就比如你发现了一块稻田,你是去抢劫一次,还是每年过来收租子贸易的核心不是直接抢,而是要不断收割。大明的瓷器和丝绸是好,可是放在这个时代就等于是香奈儿等奢侈品,市场还是有限。
之前不能降价销售,是因为海路不安全,做贸易的风险很大。现在海陆已经被扫清的差不多了,还当奢侈品卖吗再说,大明的商品已经出现了更多的品种了。
降价,然后得到更大的市场,扩大国内的生产规模,也扩大了海运的规模,这些都是利好,并没有损害赚钱的最终目的。
宁愿一次少赚点,也要让更多的船都能开出去,才是符合大明当前形势要求的。这是朱由检提出的口号。换言之,大明现在需要抢运力,抢市场。
第三个促进政策当然还是军火贸易,这是众所周知的手段。但是军火贸易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做的,比如战舰,以欧洲的造船能力,朱由检还不敢急着推出更先进的战舰拿到国际市场来做买卖。
人家本身的底子在哪,你所谓的先进也就是一层纸的事,一旦技术被对方掌握,他们的造船速度可比大明快,这是搬起石头砸自
第649章 伦敦出现的新药
托马斯.悉登汉姆的名字在穿越小说里提及的比较少,不过这个名字和十七世界的英国一种药物有关。
药物的名称叫鸦片酊。这东西在当时的伦敦街头,就像卖糖葫芦一样随便。甚至到十八世纪,在欧洲的街头,此物一样被当做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销售。
要榨干一个地区的金钱,就不能指望通过一种手段达到目的。比如军火交易,这种贸易只能赚国家的钱;而普通贸易则可以赚普通百姓的钱;但是,在国家和百姓之间,还有一种阶层的存在,那就是勋贵或者精英阶层。英国对满清的鸦片战争,劫掠的不是最底层的百姓,也不是国库,而是有钱人的口袋。
实际上,这一点在后来,是通过大量奢侈品来实现的,换汤不换药的手法。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钻石、护肤品以及包。这些东西作用于名流,与一百多年前男人躺在床榻上的抽,有多大的区别那时候的男人,比得不就是谁抽得更有品味吗这和有些人比谁拿的包更贵,是不是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朱由检既然降低了瓷器等原来大明奢侈品的出口价格,那就必须寻找另一批的替代物,来重新占领奢侈品的市场。但是那种作物本身就产自南欧,是大航海时代带到世界各地的,欧洲人很早就意识到它的危害,就算泛滥,也只是在一部分人中间泛滥。
大明想要拿出这种办法忽悠欧洲人,就必须学后世的做法。制造出白色的药物出来。
在伦敦一个私人小诊所,托马斯.悉登汉姆疲惫地给一位病人包扎好伤口,他的手上还站满这血污。这是一起意外交通事故,病人只是以为普通的工匠,走在路上被马车撞了,骨头折了好几处。
本来这个时代的病人最信奉的还是去教会让教会一声放血治疗的,但是因为这个人已经被放过血,而且教会也看着他要死了,才扔了出来的。托马斯.悉登汉姆是一名提倡临床医理的医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才把要死的人捡回来治疗的。
也是托马斯.悉登汉姆活该倒霉,伤这么重的病人还被放血,这样的病人被治愈的机会是很小的,要不然教会医生也不得把病人扔出来。看着渐渐呼吸如游丝的病人,托马斯.悉登汉姆已经吓得不轻,如果治不好,他的名声就更臭了。
”主人,门外有一位自称是约翰尼德普的先生想要见您。“正在托马斯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的一位仆人敲着门禀告。
“不见,我很忙。”托马斯大声呵斥,实际上他现在已经六神无主,非常担心正在发生的事被更多的人知晓。
“那位先生说他有从明国带来的良药,能救主人的急。”仆人继续说。
明国良药这两个词一下子充斥着托马斯的大脑。大明现在在英国的形象是很好的,尤其是舆论宣传说大明帮助英国打败了荷兰,整个东方神秘古国的形象跃然纸上。人堆未知事物的看法总是充满了幻想的,甚至带着某种期望。既然是明国的良药,自然要看一看。
前文说了,约翰尼德普就是靠着大明的扶持已经跻身英国上流社会,他现在顺风顺水,走到哪都是有钱人的派头,就差进入贵族行列了。
“先生,请允许自我介绍,我就是约翰尼德普。“约翰很有礼貌,像极了绅士派头。
“我听说过你,你就是那个售卖明国瓷器的商人。”托马斯一下子想起了这个人是谁了,他带着满满的惊讶和兴奋。要知道,现在的约翰风头很盛,慢伦敦城几乎无人不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