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坤琳婶
陕北是大明,尤其是崇祯皇帝的伤心地。那里是大明王朝内乱的开端,哪怕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现在朝廷里还是少有人提及这块地方。
可是,现在有旨意说皇帝要亲自去陕北巡视,朝野上下立刻就有人猜测,是不是皇帝要有别的心思了。
“李过将军,你有多久没回老家了”朱由检去陕北没有选择乘车,而是选择骑马,是大明新培育出的高头大马。
“启禀皇上,臣自十八年离开陕北之后,就再没回去过。”李过和高一功其实都没想过回陕北,虽然他们是很想家乡的,但是因为李自成的原因,闯王老营的一些人,尽量不去触碰那一层心底的伤疤,实际上是给朝廷留脸面在。但是,让他们更没想到的是朱由检居然让他们俩陪着一起去陕北,这种做人的胸怀,足够让人折服了。
“朕听说陕北是很苦的,顿顿黄馍馍、苦菜汤,是这样吗”朱由检问。
“陕北干,麦子产量少,只有糜子长得好。一年到头能吃上顿白馍馍,就是过年了。”李过说着说着,拿手当了一下脸,朱由检知道那是擦了一滴眼泪呢。
从宁夏固原到延绥边地,大明以前有十几一二十万边军驻扎在苦寒之地,其环境之恶劣,比辽东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因为大明丢失了河套和塞北。常年靠人数来护卫边境,不只是朝廷财政的承重负担,同时也是百姓的苦难。
在一个本身就不是粮食主产地的地方驻扎那么多的要吃饭的军队,不出事才叫怪了。
“朕听说陕北人爱唱歌,你们给朕唱一首”朱由检见气氛有些尴尬,于是换了话题。
&
第654章 皇帝的生活待遇
延长县说起来是一个县,放在江南还不够一个大点的镇子大。这里的城墙早已经破败,看起来像极了一个地主家的土围子,而延长县的西门,也就是土围子中间竖立的一道月亮门。
这地的确是穷,穷得满大街都是破破烂烂,脏兮兮打闹的孩子,这还是因为鼓励生育之后出现的人气。不需要外人多嘴,这里的百姓眼神就已经写满了生娃为了放羊的生活执念。
朝廷能派一支钻井队过来,倒是成了这里的一大景观,每一天闲得没事的懒汉和娃儿们,是必定要在打井队旁边看上几个时辰的,这成了当地人的“工作”,除了干这事,恐怕剩下的就是看哪家婆姨偷汉子了。
听说皇上要来,县城自然是要拾掇一下的,为此省里还特意划拨了一些钱粮,想让延长装点点门面,别让皇帝看了之后太过心酸。延长现任知县叫张三异,湖北汉阳人(顺治六年1649任延长知县。史料)。
作为平定陕西之后朝廷派出的第一批特训过的北上干部,张三异人品不错,但是政绩平平,这不能怪他,完全是这个地方实在是太穷的缘故。跟他一起在延长苦熬的,还有浙江武康的副县令舒畅(舒畅,浙江武康进士,1659任延长知县。时继兵燹后又遭洪水,延长人口锐减,额赋如故,人民负担沉重。舒在任十载,修补城垣、官署、仓库,兴办学堂。后升任云南知州。人民思其恩德,在县城隍庙立碑纪念。)
这一天天很冷,外面呼呼在刮着北风,县城里很安静,可是县衙里的官员们却不停地忙碌着,一批批的物资不断搬运进县衙的库房,码放的整整齐齐的。
“县公大人,属下已经凑齐了足数的细粮,但是肉食还是稍有短缺,是不是像延安府奏请支援一些......”舒畅穿着粗布棉衣,浑身灰扑扑地,正在向县令禀报工作。
“怕是来不及了,钻井队已经住了大半年,周围几个县的生猪差不多都买来填了他们的肚子,哪还有猪肉啊。”张三异愁眉苦脸的摇着头说。
“那就只有牛羊肉了,可是我听说皇上喜欢吃猪肉。而且这一次随扈的随从都是江南人,顿顿吃牛羊肉怕是吃不惯。”舒畅说。实际上陕北并不却肉食,相反缺蔬菜,因为靠近河套的缘故,牛羊肉供应很充足。但是,猪肉就没那么多了,当地人习惯养羊。可是就像张三异讲的,这些钻井队的人也是南方人,他们才开始也就吃个新鲜牛羊,时间一长就吵着供应猪肉,差不多把周围十里八村的猪都宰光了。
“谁说只能吃猪肉的,皇上又不挑食,羊蝎子也很喜欢吃呢。”正在二位父母官斗嘴的时候,从外面走进来四五个人,他们穿着也穿着陕北特有的羊皮袄,一闪身就闯进了县衙。
“你们是何人休得在这里乱说话。”舒畅一看来人全都不认识,有些生气。延长县不大,这满县城就没有他不认识的人,要是外地来了一个陌生人,他一眼自然认出。
“贵客不必生气,我就是延长的县令,不知贵客来此地作甚”张三异见眼前的这几个人语气不像普通百姓,自然多了几分心眼,这个时候能到延长来的,搞不好是皇上仪仗队派出来打前站的。
“见过县令大人,我们是内务府先遣特工组的。根据皇上的旨意,特来接受此地的物资供应的。这是我的手令。”来人一边说,一边递过来一张文书。
&
第655章 陕北向北是河套
为什么一定要在延长打这第一口井为什么不去大庆钻探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延长的这口井很浅。在中国的古籍资料上,关于延长有石油的记载从汉代就有,一直到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最著名。当然,八十米的井深,要远比大庆一千米的井深浅太多了。大明,现在有能力钻探一千米井深的技术嘛没有。
石油并不全都是黑色的,就像延长这口井,抽出来的原油就是褐色的,带着一股浓烈的刺鼻的气味,有点臭臭的。
然而,当众人看到朱由检居然把手伸进储油槽,使劲地搅拌了好几圈之后,众人的神情呆滞了,这尼玛是什么东西难道真的比金子还贵吗
自从陕北出现比金子还贵的黑乎乎的地油传说开之后,整个陕北以外的地方越传越邪乎,只有陕北人自己,没觉得这玩意有什么作用。延长县的百姓,更是嗤之以鼻,他们早就有人拿这东西点火灯了,得出的结论是根本就不好烧,亮光不够之外,还有一股黑烟,熏得人两眼流泪。
“哈哈哈,气死风灯和蜡烛,总算可以出现了。”朱由检看着粘稠状的原液,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产物,而是最简单的照明工具。
没错,有了石油不代表内燃机就能在短期内出现。实际上得到原油最实际,最快捷的运用,就是照明。用汽油和煤油照明,用蜡烛照明。
大明现在的宫廷和贵族用的蜡烛是什么呢是蜜蜡。这种蜡烛最大的不方便就是需要经常剪灯芯。而随着渔业的发展,南方现在流行用鲸鱼油制作蜡烛,亮度要比蜜蜡好。但是鲸鱼油蜡烛毕竟走不进平常百姓的家里,何况一些工业生产上的照明使用。
别小看这一点点照明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它能让普通人的工作时间大大延长。
“皇上,什么是气死风灯”夏完淳不太懂朱由检说的是什么,但是这小子好问,倒是每每能吸收不少知识。
“发五百里加急,传朕口谕,让方以智速速调派一组化工技术员过来。朕要在延安府设立第一所石油研究所。”有了原油,当然要研究石油的用途。而石油最直接的提炼就是蒸馏,分离出各种油料出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朱由检所需要的照明用的煤油和石蜡。
“皇上,您抽烟。”就在朱由检兴高采烈的时候,纳兰明珠拿出一支香烟,然后还划动了一根火柴。
“噌!”地一下,火焰顺着明珠的指尖,然后一下子就蹿上了他的头皮,紧接着,一股蓝色的火焰点燃了他的眉毛和头发,明珠都还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两个侍卫一脚就把他踹离了朱由检身边,可是还是晚了一步,油气已经被点燃,火苗迅速燃烧了整个油池,朱由检只感觉一股热浪铺面而来,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就有侍卫挡在了他的前面,把他扑倒在地。
明珠只觉得头顶火急火燎的,然后身上的棉衣也着火了,他不停地扑腾,想要把火打灭,可是身上的火越打烧的越旺,贼难灭掉。
“快抓住刺客,不要让明珠跑了。”不知谁大喊了一句,七八个大汉就一股脑地扑在了明珠的身上。幸好有人扑过来,要不然明珠估计要被烧伤不成形。外围的几个侍卫提
第656章 把对手喂肥
(这一章简略写一下大明的北方策略,因为某些原因,就不做重点描述,敬请见谅。)
朱由检的北方策略说到根子上就是一个“狡猾”二字。为什么呢?因为北方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如果派军队,以目前的军队作战方式,最少也需要二十万骑兵。这么庞大的军队在这样的地方耗上三年五年,光是消耗一项就能拖垮刚刚复苏的大明国力,这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所以,后来有人采用的是xy的力量,在这就不赘述了。我们主要说一说经济策略。
单纯的军事手段成本过高;而单纯的经济方式,让农耕对游牧其实是没什么优势,这是被无数次血的教训证实过的事实。所以,以经济为主,辅以适当的军事保护,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这个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字“买”。朱由检认为,草原上最大的问题是太穷了,空有物产而提高不了生活质量,导致一旦发生饥荒就南侵,周而复始。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关系,不如让草原富起来。富裕起来的人,是不会动盗心的,有钱人只会享受,想办法保住富足的生活,而不会想着颠覆。
再说,就草原上那点人,在火器时代能和大明对抗吗又不是什么高科技战争,火器时代拼的是工业能力。
以前,南方人想和北方贸易,看中的无非是马匹,而游牧人又不傻,让南方人获得大量战马就等于是武装南方骑兵,这种后果找个三岁小孩都能看明白。可是,除了战马,好像南方并不需要他们其他的物资了。而草原上的人对南方商品的依赖要远多于南方对北方的需要。
朱由检打算改变这种局面,他要大肆地购买对方所有的物资,比如羊毛,奶制品等,这些东西以前根本就是商品,南方人不会采购。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展起来的就是纺织业,历史书上描写的羊吃人。实际上,大明更具有发展纺织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如果大明的草原,只产牛羊,还会是一种威胁吗而亿万大明百姓,足以消耗掉整个草原的产能了。如此,双方互相需要,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朱由检在整个壶口上游组建了一个合作社西北分社,以军队保护商旅的形式,开始建立模范经济样板,安定人心。大肆收购羊毛和奶制品,同时在黄河南岸建立粗加工基地,生产的半成品运往中原,做进一步深加工。
与此同时,把江南的商品向草原售如历朝历代都禁止的粮食和盐铁,敞开了想草原供应,不做限制。
这一下,就连一直认为聪明的草原人都看不懂了,大明这是在干什么
朱由检在和一些官员的对话中说:“就算卖出去一百万把刀剑,又有什么用呢难不成还能敌得过枪口射出的弹丸”
在同一时间,被朱由检看不上的铁骑,却在准葛儿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沙皇俄国,正两次侵略准葛儿。大明对草原贸易大门的敞开,从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准葛儿抵御了俄国的侵略。只是准葛儿的曾格还是不想和大明进行马匹贸易,而大明也只收购羊毛和奶制品。
我们都知道,羊毛在古代就是北方重要的纺织原料,但是亚洲的羊毛制品技艺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提升,和欧洲差距有点远。这可能是因为聪明的中原人一般不需要穿毛料衣物,也可能是中原盛产丝绸的原因。但是,这并不代表毛纺制品不好。相反,毛纺制品比丝绸有更大的市场。
如果说造船业是朱由检为大明南方开辟的一个行业领头羊,那么纺织尤其是毛纺业,就是朱由检为大明北方找得另一个行业切入点。
而这两个行业,恰好都是英国崛起的关键行业。
朱由检视察完延长油井(此时还称不上油田,连第二口油井还只是在勘探中。)就直接北上,来到榆林。
第657章 钱谦益的脾气
从农业朝工业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工业的发展前提是能让工人吃得饱才行,如果工业产品卖不出去,工人拿不到钱,还不如回去守着家乡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推动工业之前要推动商业的流通,需要为各种商品找销路,找市场才行。直接靠战争掠夺财富是很快,但是如果不能建立造富链条,财富积累的快,也散得快。
古话说,钱财万贯不如家有一店;十家店不如一亩田;十亩田不如一条破船。古话不一定适应现实生活,可是道理却说的很明白,那就是长久的财富来源于钱能生钱才行。对家是如此,对国亦是如此!
时间转到1659年,大明的富足太平日子已经过了五年了,在这五年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百姓吃饱了,衣着已经没了补丁,家家能吃到肉了,户户都生了很多娃;最显著的变化是,各种商品大量生产了,一些城市周围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向了工业生产,很多人感觉做工比种地赚钱了;最显著的特点是,大明的生意人多了,发大财的都是朝海外跑的,发小财的都是出省跑的。
一种新的纸币诞生了,但是为了避免刺激市场,这种纸币只是取代了之前的铜币,取名角币和分币在市场上流通,银元依然作为主要大额货币继续保持流通。百姓们见银价稳定,手中的纸币又方便,接受度很高,所以大明发行纸币的压力很小。
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改变让很多老派的官员忧心忡忡,他们很难接受社会的变革。比如钱谦益。
钱谦益已经七十多了,日子过的恬静,清苦。人老了,眼睛也花了,干什么事都慢,就连家里的日常开销,全都得仰仗在学院里当教习的柳如是维持。
四十一岁的柳如是刚刚下学,迈着略带沉重的步伐走出了校门。这是一所新式女学堂,区别于钱谦益他们办的只招收男生的学院。
“柳先生是回家还是去别的地方”就在柳如是刚出校门,一辆黄包车不偏不倚恰好停在她的身旁。
“回家吧!”柳如是抬头朝车夫微微一笑,抬脚坐上了车,表情一瞬间恢复了愁容。
车夫原是一位举子,复社公子哥,因为不愿意参加现在朝廷的新式科举,一直也没有前程。慢慢的,原先的生活渐渐窘迫,最后一事无成之下,干起了车夫。他曾经也是柳如是的爱慕者,现在倒是成了她每日固定的车夫了。
有一种新方式的诞生,必定有一种方式落败。社会改革就是这样。原先的文士特权被取消之后,农民和商贾都不在向文人阶层靠拢,而是单独形成了两个社会阶层。以前仅仅靠考个举人就能富贵的模式,彻底被人摒弃,而在现在的大明,能读书识字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会写歪诗已经赚不到钱了,会格物之学的,大行其道。
柳如是的月俸并不高,要不是因为她擅长琴棋书画,只是当文字教习的话,怕是连现在这个家都难维持了。
和以前那种文风盛行的街头时尚不同,现在的街面上开始流行个性时尚,就连姑娘们穿的衣物,都从以前的素雅转向了花枝招展。
柳如是的思绪随着眼前的景象慢慢地延伸到了过往,以前在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和陈圆圆、李香君等人的相识相交。
“到了,先生可以下车了。”车夫把柳如是拉到门口,停车稳稳当当,看得出是花了心思在做事的。
“这是车钱。”柳如是从包里掏出一张纸票票
第658章 群芳须归宿
李香君被俘虏后关押了五年,从对待俘虏的态度上,朱由检是历朝以来最仁慈的。除了像吴三桂这种罪无可恕的汉奸之外,大多数人也就是判刑而已。而且大多数以劳教为主,并不加以迫害,甚至表现好可以提前释放。
回顾整个南渡之后的作为,朱由检其实总共就做了几件值得做的事,一是阻止金兵南下大屠杀;二是阻止了南方的刀兵祸乱;三是安定了北方。总得一句话:尽量让所有人都别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都太太平平过日子去。
李香君判刑七年,表现很好,提前出狱。但是以前的生活彻底回不去了,只能有衙门安排新的生活。当帮佣,在现在的大明算不上是下贱,顶多也就是一个临时工,加上她也不会干别的,诗文比不上柳如是,才艺比不过寇白门,纯粹就是一个自负的满脑子幻想爱情的无知女人而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