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狂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随清风去

    申大公子忍不住有点惴惴不安,感觉自己这样一个正统纯良的贵公子要被范弘道带上邪路。但是先前“你放手去做”这种豪言壮语都说出去了,也不好再收回来。

    闲话不提,话说大明地方亲民官衙门有个名词叫“放告”,字面意思就是放百姓进来告状。就是说,百姓想到衙门告状不是每天都可以的,地方官也不可能天天不做其他事,只在大堂审案子,所以地方官会设定一些日期,集中处理民事案件,这个日子就叫做“放告日”,当然人命和盗匪案件是例外,随报随查。

    一般放告日都是二八、三九、四十这样的规定,就好像民间约定俗称的定期集市或者墟日。待到当天,官府会放出告牌,告知百姓今天受理状文和审理案子。

    今天一大早,许久不放告的大兴县南城分署突然放出了告牌,于是南城百姓奔走相告,纷纷聚集到分署衙门这里。有来讨要说法的,有来告状的。

    要知道,南城这里已经积压了三百多民事案件,需要官府给出判决,再加上还在持续新增的案件,涉及人数很是不少。南城分署沉寂了一段时间不曾断案,今天忽然放告,百姓肯定要




第二百九十九章 这是要搞事啊(上)
    第二百九十九章 这是要搞事啊(上)

    前文说到过,巡城御史察院和南城分署衙门距离不远,所以范弘道带着一百多人没用多少时间,就来到了察院大门外。

    守门的官军看到这阵仗,飞也似的传报进去。此刻巡城御史郭生明正在堂上看公文,登时就有点发愣,他为官十几年,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一个官员带领着一百多百姓,去找另一个衙门讨说法,这是什么意思郭御史仔细想了片刻,范弘道这是想搞事啊,莫非他想裹挟民意,利用百姓逼迫自己就范

    想到这点后,郭御史便觉得,范弘道真是半瓶子醋,此人看来对某些规则的了解也只是皮毛而已。真以为随便聚集了一百多人就有用人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形成力量。

    要成功裹挟民意有一个前提是,民心所向,以及有共同的仇恨。如果民意真对他郭生明憎恨厌恶、千夫所指,那么范弘道轻易就能将百姓情绪煽动起来,说不定还有几分逼自己就范的成功可能性,

    但目前明显不是这种状况,他郭生明还没有混到民怨沸腾的地步,百姓诉求无非只是想告状而已,在这个前提下范弘道能搞什么事能操纵起多大风浪

    这种不痛不痒的动作看似人多势众其实完全无效,所以郭御史在心里暗中嘲笑了范弘道一番,然后便不慌不忙的吩咐道:“不必理睬他,将察院大门关闭,随便那范弘道说什么,禁止他们进来就是。”

    简而言之,就是装作看不见。郭御史觉得只要不理范弘道,范弘道就没戏唱了,如果碰了面,反而有可能会生出事端,不给范弘道搞事的机会是上策!

    街道边人头攒动,人群最前方是范弘道,范弘道的前方是察院大门。通传进去后,得到的回复是郭御史今天不见人,这意思就是他们都被拒之门外了。

    现在的问题是下面该怎么办众人都拿眼去看范主簿,你范大人牛气冲冲的带着大家来察院递状子,结果连门都进不去,现在你范大人总要给个说法吧,总不能带着大家白白跑腿吧。

    范弘道在察院大门外站了片刻,一言不发就朝巷口走,众人纷纷簇拥上来,半是询问半是嬉闹的叫道:“眼下如何是好范大人你总要说一说啊。”

    范弘道挥了挥手,对众人道:“你们跟我走!”

    便有人问道:“又要去哪里”

    范弘道“狠狠”笑了笑,咬牙道:“既然察院不肯管你们这一百多案子,本官就带你们去敲登闻鼓!”

    京城百姓都知道登闻鼓是什么,所以众人立刻就震住了。

    登闻鼓设在皇城长安右门外,理论上百姓若有重大冤情不能解决,走投无路时便可去敲登闻鼓,相当于告御状,有上达天听的意思。当然登闻鼓不是让人随便乱敲的,有时候敲鼓人后果也很严重,动辄要被发配流放。

    察院外这些人虽然都要告状,但能有时间陪着范弘道兜圈子,说明他们大都是民事纠纷,类似于田土、债务、婚事之类的事务。为了这种事去敲登闻鼓,很有点小题大做的感觉,真当朝廷是吃干饭的

    难道范主簿失心疯了,居然喊着去敲登闻鼓众人不约而同的想。

    范弘道扫视众人,“怎么你们都害怕了是本官亲自动手击鼓,又不是叫你们上,你们害怕什么难道连跟着去看的胆量也



第三百章 这是要搞事啊(中)
    宣武门、崇文门原本是京城的南城门,再往南应该就是南郊了。但是如今天下承平日久、生齿繁衍,南郊新修了一圈城墙变成南城或者外城,所以宣武门和崇文门从南城墙的城门变成了内城门,从外城进入老内城必须要从这两个城门过。

    变成内城门后,这两座城门的军事守卫意义就不大了,有官吏在此驻扎主要是为了收税,商人百姓携带货物过城门都要交税,今天驻守宣武门的官军就见到了奇怪的一幕。

    范弘道一马当先在前,其余百十号人尾随在后,远远望见宣武门,范弘道没有半点停顿,继续阔步向前。后面那些人又开始议论了,这范主簿真要进内城去了,难道他是玩真的

    刚走到宣武门外,范弘道招呼了尾随众人,正要过城门时,后面忽然传来呼喊声音。只见有小吏骑着马,从远处快速追赶过来,同时还在高声叫道:“范大人请留步!”

    离得近时,那小吏从马上翻身滚下来,走到范弘道身前道:“察院老爷有令,让尔等回去!”

    范弘道便反问道:“回去干什么郭察院肯接下这些上百份状子了吗”

    这个问题,追上来的小吏无法回答。南城御史郭生明听到范弘道行动后,下意识就先派了人来追赶,并没有来得及进行深思熟虑后的吩咐,所以这小吏无法代替上官做出任何承诺。

    范弘道见状,便不屑道:“你若做不了主,叫住我们也没用,难道你还想凭借一己之力,硬行挡住我们这一百多人不成”

    如此范弘道甩开察院小吏,继续向宣武门的城门洞前进。那小吏往后面看了一眼,连忙拉住范弘道:“察院老爷亲自到了!”

    范弘道抬眼望去,果然看见有四人抬轿,一路小跑着朝这边而来。轿子前方还有两队手持导牌仪仗的,也是一路小跑着开路。

    郭御史这时候追上来并不奇怪,大概他也没指望派出的小吏能拦住已经发神经的范弘道,只要那小吏能稍微迟滞一下范弘道,就算完成任务,不然过了宣武门进入内城后,就更加棘手了。

    “先前郭大人发了话,今天不见人,怎的又追了出来”范弘道主动开口,语气讽刺的说:“但不知郭大人你追到这里,究竟有何见教”

    郭生明在随从簇拥下,厉声道:“范弘道你唯恐天下不乱,意欲何为本官在此下令,你立刻回去!”

    范弘道是见过好几次“大场面”的人,郭御史这样的疾言厉色还吓不到他,便冷笑着反驳说:“郭察院虽然身份贵重,但却并非我的直管上司,你对我下令,我可以有所不从!除非郭察院让我们分署的申大人来对我下令!”

    郭生明威胁道:“不要逼本官调动兵马司、巡捕营!”

    “郭察院好大的威风!”范弘道不以为然的抬起手,指了指周围:“一百余南城百姓赴察院告状,察院不接,反而动用兵丁役卒施暴,真乃南城青天也,我看京城百姓都欠你一块牌匾!”

    谁都能听得出来,范弘道这明显是反话。郭御史的本意是威胁范弘道,却被范弘道转移到了身边百姓身上,听起来好像郭御史打算动用武力对付告状百姓似的。若真如此,那就成了丑闻,讲究名声的清流官员肯定担不起。

    郭生明气得一时语塞,范弘道趁机继续说:“察院想让我回转,却不知现在不是我回不回去的问题,而是这一百多百姓



第三百零一章 这是要搞事啊(下)
    范弘道带着一百多人,从宣武门进了城,城门口没有人阻拦他们。主要任务是收税的官吏没必要去惹这麻烦,再说也找不到阻拦百姓去敲登闻鼓的官面理由。

    但堂堂京师重地,不可能一百多人聚众进内城还不被觉察。各处城门口都有锦衣卫官校值守,当即就分出两边,一边两人分头去城里报告,一边三四人跟随着队伍,起着监控作用。

    南城御史郭生明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也跟在范弘道队伍的后面进了内城,然后一直尾随着,虽然郭御史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大概是不甘心的原因吧,他也想不到更好的选择了,总不能就此不闻不问的回察院去。

    从宣武门向北,不到二里地就是长安街,然后折向东再走二里地就到了长安右门,也就是登闻鼓所在地。所以并不算远,正常人快点走的话,四分之一个时辰就能走完这段路。

    可是范弘道偏偏走的不快,才走了一里多,就指着路边的茶摊,对身后众人说:“我口渴了,打算去喝几碗茶,你们愿意共饮的就一起来,不愿意的就先等着。”

    然后范弘道真在茶摊坐下了,在一百多号人的围观下,真的不紧不慢喝起了茶。

    无论是跟随范弘道告状的人,还是监控现场的锦衣卫,亦或是郭御史,都有点懵。先前范弘道态度极其强硬,摆出了不惜同归于尽的架势,气氛很紧张,形势仿佛一触即发,然后转眼之间,他就去路边喝大碗茶了,这是搞什么鬼

    郭御史心中暗忖,莫非范弘道先前只是虚张声势,一旦动真格也绷不住了,所以进退两难要找机会下台也幸亏跟着来了,不然说不定真被范弘道唬住,郭御史心里庆幸不已,既然明确了范弘道的底细,那就不能轻易饶了范弘道!

    但郭御史正琢磨如何收拾范弘道时,却见范弘道站了起来,抹抹嘴继续毫不犹豫的向北走,并不像郭御史判断的那样进退两难,所以这又让郭御史迷惑了。

    没过多久走到路口,向东上了西长安街,这时候道路两边已经有不少百姓指指点点。又走了一里地,道路两边民居渐渐消失,已经开始靠近皇城,路边都是西苑宫墙和衙署,距离长安右门很近很近了。

    就在此时,范弘道忽然再次停住脚步,对身后众人道:“走的有些累,歇歇脚罢!”众人闻言心里一起吐槽,从刚才那茶摊到这里不过二里地,怎么就会累

    范主簿不在意别人怎么想,自顾自的东张西望找地方休息。这里可没有茶摊,他随便找了个阴凉屋檐,坐在石墩上,有一搭没一搭的拿着扇子扇风,甚为消闲。

    众人远望一里外的长安右门,又看了看意态休闲的范弘道,继续发懵。

    不知不觉的,逐渐又有人来围观了,大都站在前方路边。这波围观党可不是百姓,乃是实打实的官员,毕竟这里已经很靠近皇城了,包括六部五府在内的各大衙门多数都在皇城南边,距离这里很近,所以官员们闻风来看热闹并不奇怪。

    更何况有南城官员带着一百多百姓来敲登闻鼓这种传言,听起来还是比较稀奇的,很多人就想过来开开眼,连太监都来了不少。

    别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但称得上当事人的郭御史突然意识到什么,这么多官员跑过来围观,那必然要失控啊!他还醒悟到,范弘道在路上磨磨蹭蹭,甚至在临近长安右门时驻足不前,并非是进退两难的犹豫,而是给事态发酵留出时间!

    &



第三百零二章 逗你玩(上)
    第三百零二章逗你玩上

    责任和过错是两回事,没过错不意味着没责任。

    登闻鼓对朝廷和天子而言,既是个不得不摆出来的门面象征,又不希望别人真来敲。在这种微妙的意识下,敲登闻鼓的原告肯定有责任,因为不能鼓励大家随便来敲鼓,所以就算没错,只要敲了鼓,那就会被追责。

    但与此同时,被告方也不能好,追究下来南城代理主簿范弘道和南城御史郭生明都跑不了。这种背景下,范弘道寻找郭御史的亲朋故旧,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很明显是想把更多的人牵扯出来,然后把责任板子打到更多人身上。

    范弘道等了一会儿,没见有人出来,疑问道:“难道诸君当中,真没有郭生明的同年、同乡”

    围观众人对此无语,范主簿这肯定是明知故问了,就算人群里有,这会儿站出来也需要很大的决心。不出来,就等于眼睁睁看着郭生明倒霉,良心上不太过得去;若要出来,就可能被范弘道拉进局中一起挣扎。

    范弘道又等了一会儿,重新问道:“诸公里如果没有郭生明的同年同乡,那总该有几个好友,再不济也该有些熟识之人,亦或是曾经有过同僚之谊的,不站出来救救他不然登闻鼓一响,郭御史可能就要乌纱落地了!”

    范围进一步扩大,但还是没有人站出来。郭生明气得只想动手打范弘道,连说话都不想说了。

    按道理说,言官群体是最掌握话语权的群体,从来只有言官批判别人,很少有别人批判言官。但郭生明郭御史现在却觉得,在目前这个特定情境下,自己的话语权稀里糊涂的被范弘道篡夺了,成了那个被批判者。更失策的是,范弘道的每一步都没有预料到,导致一直被范弘道牵着鼻子走。

    只有明白人能在短时间内看得透,范弘道又使出了他最拿手的招数,那就是“角色置换”。如果只说范弘道本人,当然是个小人物,可现在的范弘道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敲登闻鼓的人”,那就不一样了。

    在别人看来,郭御史乃是言官精英,朝堂上有名有号,在大明体制下是极有脸面的人物言官声誉威望高于普通官员,可今天郭御史被范弘道逼到这个份上,简直是斯文扫地,近乎被凌辱了。

    连郭御史自己都觉得羞耻异常、丢人现眼,但范弘道却觉得自己凌辱的还不够。他回头看向郭御史,一脸很嫌弃的说:“你好歹也是朝廷言官,今日这么多人在场,居然没有一个人肯承认与你认识,是不是耻于与你为伍”

    朝廷选拔言官,有一个默认的年龄限制,就是不能太老,因为年纪太大的人一般都没有锐气,不适合做言官,一般以三十岁左右为佳,像郭御史本人就是三十多岁的黄金年龄。

    但在这个年龄段,一般人养气功夫还修炼不到家,大明朝年轻官员吵架甚至动手打架并不少见,郭御史也不例外。所以听到范弘道说“耻于与你为伍”,郭御史终于恶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了,足足憋了半日的火气瞬间爆发。

    只见郭生明一个箭步冲到范弘道面前,左手劈手揪住了范弘道的衣领,然后右手紧握成拳挥起,就要往范弘道脸上招呼。而范弘道一动不动,连下意识的防御动作都没有,就这么冷静的看着郭御史,还带有一点点的期待。

    围观人群一阵子惊呼,郭御史这拳头打下去,性质就更恶劣了!范弘道不仅仅是范弘道,还是准备敲登闻鼓告御状的人,而被告官员殴打敲登闻鼓的人,这明显是罪加一等,有理也变没理了!

    终于还是有人站出来了,并大喝一声:“住手!”

    这个声音听在郭御史耳朵里非常熟悉,所以他停住



第三百零三章 逗你玩(中)
    其实众多官员下意识里都觉得钱一本钱御史的话有道理,不就是南城百姓的民事案子么,这么点小事就闹到敲登闻鼓的地步,未免太小题大做了。所以钱一本据此指责范弘道,范弘道不敢正面回答,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任凭钱一本钱御史是否生气,范弘道只在边上冷眼旁观。他很清楚,这时候敢站出来的人,肯定自觉在业界有一定地位,不然也不敢出面摆平事情,但却不会是自己这边的友人。

    或许有人会疑惑,御史不过是七品,在权贵满地走的朝廷里,怎么敢说“有一定地位”要知道,御史和给事中这两种官职合称科道,虽然都是七品左右的官职,看似并不高,但科道官不能看品级。

    在太祖设计的大明体制下,科道言官是具有特殊性的官职,连补服都不属于普通文官系列。从礼节上,科道官大街上遇到了尚书或者大学士,甚至都不用避道。
1...8283848586...1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