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19世纪的天朝,与周王朝时期的天朝,在基本j值观和组织原则上,并没本质差异。

    有的,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修正”,修正在此是个中性词。

    从这一点来说,清王朝及其之前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是天朝的“古典时代”。

    好了,回到大员问题上来。

    大航海时代,向环z国海地区的延伸,是对天朝,固有地缘结构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尽管真正的改变,或者说对“天朝古典时代”的冲击,要到19世纪中期。

    y片战争开启后才得以显现,但这次冲击,对大员海峡的地缘影响,却是异常深远的。

    只是就国人来说,几乎不会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除了我们。

    从荷兰人的角度来说,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立足点,并由此打开天朝市场的大门。

    至于我朝方面,关注点则在于,不要让这些海上逐利者,影响自己的大陆安全。

    最终的调和结果,便是让荷兰人放弃,已经被天朝视为海上屏障,并划入行政序列的澎h列岛,转而经营大员。

    而我朝地方官员,则默许民间商船,前往荷兰人控制的大员港口进行贸易。

    看起来,这是一个十分完美的解决方案。

    守土有责的地方官员们,不必再为帝国z央的问责而烦恼。

    荷兰人也得到了渴望的贸易渠道;至于那些,在二者间斡旋的民间资本们,得到的则是中间利润。

    然而这种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在郑z龙接受招安之后,很快便被打破了。

    从我明官员们的固有价值观来说,默许荷兰人以及民间贸易,在大员海岸的存在,本身就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其无奈之处,在于我朝内陆处处烽烟,天灾之下,已经无力对海疆,乃至出海口进行管控。

    这里有黄龙给我的报告,资料里记录的很详细。

    郑z龙所领导的海上武装集团,已经成为了海上最强者。

    归附于其旗下的商船,被编制为五大商业集团,以针对不同的贸易方向。

    而那些未能向郑氏缴纳保护费,并领取令旗护航的商船,往往在出海后即遭遇其武装袭击。

    这一做法,甚至使得荷兰人为了减少麻烦,有时都不得不通过中间人,向郑z龙购买令旗,虽然并不常见。

    现在他正在和福建巡抚熊文灿接触,估计明年就会接受招安。

    &nb




第583章 我们的航路(三十九)
    选择这个时间点,是因为每年的5-10月,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段。

    那些在东南亚进行贸易的天朝商船,将在接下来日子,陆续返航在d南沿海的港口。

    之所以将荷兰人的行动,称之为“战略性”攻击。

    是因为荷兰人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单纯的海盗行为获利,而是试图通过,这种对海上秩序的破坏。

    逼迫我朝方面坐到谈判桌前,以回复到之前,相对宽松的贸易环境。

    根据统计,总计有9艘荷兰军舰,以及50余艘,我朝武装船只参与了行动,对c汕、鹭岛、仙洲等重要地区,进行了攻击。

    由于攻击的突然性,上述各地及停泊在港口内的水师、郑氏船只,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此后郑z龙代表我朝方面,提出和解意愿,同意睁只眼闭只眼的,恢复与荷属大员间的正常贸易往来。

    然而攻击计划的顺利实施,无疑增强了荷兰人制霸海上的信心。

    荷兰人进而希望,我朝断绝与葡萄牙、西班牙之间的贸易往来。

    将与西方的贸易独家授权给荷兰,就像之前倭国的选择一样。

    问题是,如此重大的要求,就不是地方官员和郑z龙所能决定的了。

    更何况,即使朝庭批准了荷兰人的要求。

    已经从供给端的垄断中,尝到了甜头的郑z龙,也绝不会坐视,荷兰人完成市场端的垄断。

    二者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了,郑氏集团与荷兰东印渡公司的一场海上混战。

    1633年10月22日,地处福j仙洲岛东南料罗湾,成为了这场中、荷战争的最终决战地。

    与荷兰方面60余艘船只的规模相比,以郑氏武装船队为主的我朝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总计有150余艘船只。

    然而战争从来不是比拼数量的游戏,与可以借助地形保护的陆地相比,海上决斗要更加的讲求火力,也更加的公平。

    好在自葡萄牙人将触角,伸入天朝d南沿海以来,东、西方的交流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我朝水军学习到了佛郎机的技术,倭人也仿制出火绳枪。

    至于对丛林法则体会更深的“天朝海盗”们,就更没理由拒绝先进军事技术了。

    在郑z龙的船队中,仅装备有西式火炮的50余艘船,就与荷兰方面的船只数量总数相近。

    除此之外,我朝方面还征调、制造了数量不少于100艘的小型船只,以充作火攻之用。

    不过在实际作战中,这些火船中的大部分,在未迫近荷方军舰时就被击沉了,并未发挥太大的作用。

    最终,凭借郑氏武装精良的西式装备,包括郑z龙的金钱刺激。

    如参战者每人给银2至5两,一颗荷兰人的首级50两,我朝方面取得了料罗湾海战的胜利。

    大半荷军舰及其全部的天朝合作者被歼。

    客观的看,这场胜利与其说是天朝的z治胜利,倒不如说是民营“企业”,在机制上的优势体现。

    如果说荷兰人在大航海时代的扩张,是通过“荷兰东印渡公司”这样的,现代企业机制来高效推进的。

    那么郑氏集团的野蛮生长,以及在海上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

    证明了如果有了宽松的土壤,国人同样能够在大航海时代,爆发巨大的潜力。

    料罗湾海战的胜利,不仅让我朝彻底意识到,郑z龙的私人军队,已然是东南屏障的事实,更一举为郑氏集团,扫平了最后的海上竞争者。

    z治、军事、经济的三重优势,让郑z龙升级成为了,环z国海贸易规则的制定者。

    当然,这并不代表郑z龙,会就此切断与荷兰人的经济合作,同样也不代表双方,就不会再有武装冲突。

    &nb



第584章 我们的航路(四十)
    然而无论从天时、地利,还是人和角度看,这种想法在当时都不具备可操作性。

    最终为世人留下的,只有“崖山之战”后的悲凉。

    无论以国人所尊崇的“忠”文化层面来看。还是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气节角度,以及将大员纳入z央之国版图的贡献来说。

    z成功的历史地位都是无可质疑的。

    相比之下,出身郑氏集团,后来帮助清王朝完成两岸统一的s琅,则成为了一个争议人物。

    点评这些历史人物的是非,并非是我今天我要说的。

    只能说在历史的洪流中,郑氏父子以及s琅的选择,并不应该简单被看作,他们的选择。

    而更应该被视为,类似抉择的代表。

    客观上说,即使郑氏家族,全部选择追随郑z龙,大员海峡依然有可能,成为博弈的战场。

    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清王朝的不信任。

    鉴于清王朝的异类出身,以及“剃发令”的高压推行,这种不信任感的存在,非常普遍。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反抗者们认定,他们在海上有足够的优势。

    这种优势,即来源于环z国海贸易的经济贡献,更取决于地缘z治上的退路。

    所谓地缘z治上的退路,指的就是大员岛了。

    对于郑c功所代表的,d南反抗力量来说,大员岛和大员海峡,是其敢于,直面北方压力的资本所在。

    相比之下,代表西南抗清力量的南明政权,虽然也能够依托,险峻地形进行抵抗。

    但总得来说,没有东南抗清力量,那么有地理优势。

    将中南半岛诸国,视为退路的想法,更是不具可操作性。

    这使得南明政权在西南的存在,较之在东南抗清力量,要更早退出历史舞台。

    郑z功是在1661年,发动大员之役的。

    在此之前,其领导的以仙洲、鹭岛为基地的东南抗清力量。

    一直在从浙南到c汕一线的,沿海的军事对抗中占据优势,t州-c州一线。

    然而无论是期望收复中原,还是形成南北分治格局,做到这点都是远远不够的。

    从地缘z治角度看,富庶的江南,才是必须拿下天王山。

    对于依赖海外贸易,提供资金的郑军来说,控制江南这个,最重要的丝绸供给地的诱惑,同样巨大。

    1657至1659,郑军先后三次,由福j沿海起兵北伐。

    并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一度沿长江而上,进逼江南的门户——金陵。

    尽管这三次北伐,都遭遇了失败,但郑军在d南沿海的,海上优势依然存在。

    要知道,即使在北伐失败之后,郑军依然在1660年,于鹭岛全歼了,乘势进犯的数万清军水师。

    从战略上看,如果同时期,以云贵高原为基地的南明政权,能够稳定住并反攻s川成功的话。

    那么郑军再图江南,并形成南北分治局面并非没有可能。

    即使抗清力量无法统一,亦有可能形成三国分立的局面,包括更复杂的割据。

    类似的情况,在天朝历史上,可以说是常态的存在。

    然而南明在西南的失败,彻底让郑c功在战略上,成为了一支孤军。

    不仅再次北伐,在战略上机会渺茫,失守鹭岛和仙洲,也成了一个时间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向海外谋求,一个即在战略上有自给能力,又能够发挥,自己海洋优势的根基之地,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早在郑c功还寄希望于北伐之时,就已经与,控制大员的荷兰东印渡公司,有过多次冲突,甚至先后两次,发布针对大员的禁令。

    包括,在1655年,禁止从天朝港口启航的中外商船,前往大员贸易。

    以及在1657年,严禁天朝



第585章 我们的航路(四十一)
    尽管郑c功的最初动机,并不是为z央之国开疆扩土,而是因为在d陆复明无望,退而求其次的经略大员。

    但在历史的变迁中,地缘结构的变化,有时就是这么吊诡。

    很多时候一个政权的失败,反而被动式的,促成了族群的扩张,使得原本未被重视的边缘板块,得到了开发。

    一如西晋覆灭后,造成的“衣冠南渡”现象,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样。

    另一个与大员有关的案例,是20世纪中,旧政权对大员的经营,使之在通行语言和文化上,极大拉近了与华夏核心文化的距离。

    考虑到之前半个世纪,大员岛刚刚经历过一次倭国化,这次文化意义的衣冠南渡现象,在地缘层面无疑造成了深远影响。

    以至于d陆地区后来兴起国学热时,大员地区的实践和模式,很大程度成为了仿效对象,比如《弟子规》热。

    当然,z治上的长时间割据,不可避免造成了“td”的心理的蔓延。

    只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说,大员岛的割据状态,与天朝历史上的其它割据政权,并没有本质区别。

    即使后世的“世界”概念,已经与z央之国,独大于亚洲东部的时代有所不同,亦无法改变“大一统”,结局的再次出现。

    现在,还是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大员岛吧。

    1661年4月,代表我朝的25000名明郑官兵、数百艘船只。

    由当年郑z龙击败荷兰舰队的仙洲岛-料罗湾启航,向澎h列岛进发。

    这一年,可以被视作大员岛,进入z央之国地缘z治版图的起点。

    由于之前荷兰人早已与我朝方面达成协议,完全放弃在澎h列岛的军事存在,因此郑c功军队入驻澎h,并没有遇到阻碍。

    驻守的荷兰人,其实已经预感到郑c功有可能攻岛,尤其在明郑几次北伐失败之后。

    这一担忧,使得大员荷兰当局,很早就希望能够增强大员的守备。

    然而远在巴达维亚的荷兰东印岛公司高层,却并没有感觉到风险即将到来。

    驻守大员的荷兰军队数量,长期只能维持着1000人左右的规模。

    一个技术上的原因,在于荷兰的人力资源着实有限。

    从印渡洋到环z国海的整个东印渡公司特许经营范围内,荷兰东印渡公司的总兵力只有8000人左右。

    除去那些常驻一地的兵力,能够用以应对各据点异动的机动兵力,在就只有1000余人。

    这样一算,驻守大员的兵力本身已经不算少的了。

    如果说荷兰东印渡公司在战前,完全没有向大员派出过增援力量,也是不公平的。
1...177178179180181...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