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只不过这个“上天”,即不是国人经常挂在口边的“老天爷”,也不是荷兰人口中的“s帝”,而是天上的月亮和太阳。
造成涨潮现象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与地球关系最为紧密的这两个星体。
通俗点讲,就是月球和太阳的自有引力,会对地球上的物体造成影响。
这种影响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的海洋,最能直观将这一影响力,汇集成潮汐现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两相比较的话,质量虽小但离地球更近的月球,在引潮力上的贡献要比太阳更大。
高出2.17倍,而在每个月总有那么两天,太阳和月亮,又会和地球处在同一条线上,合二者之力,将潮汐推至最大。
这种有别于平常潮水的大潮,被称之为“天文大潮”。
至于日子,就更好记了。
就是国人最喜欢的初一、十五,也有可能是十六。
不过海洋实在太过广阔,海洋把天文大潮的力量推至海岸边,通常要花个一两天。
也就是说,如果是太阳和月亮遥相呼应的日子,是在初一的话,那么海边之人看到涨大潮的时间,则在初二或者初三。
明郑大军抵达鹿耳门的那天,正是当年阴历四月初二凌晨。
此时呈现在将士面前的,还是只能通行小船的狭窄水道。
不过等到中午时分,情况就完全变化了。
在两股强大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平时涨潮时只有7尺的水道,被推高至一丈有余。
同时变化的,还有猛增数十倍的水面宽度。
如此天差地别的视觉冲击,加上天堑变通途的实际效果,对军心的提振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天朝有生丝、倭国有白银,然后自傲的z央帝国,又不认为倭国是个可信的贸易伙伴。
于是这其中的空间,自然就被东南海商,以及秉持商业思维,开拓海上之路的欧州诸国所利用了。
然而这种转口贸易能不能做成,本质上取决于天朝市场是否有稳定供给。
从贸易链的构成角度来说,无论参与其中的西方国家是荷兰还是葡萄牙,天朝方面的合作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荷兰人与郑z龙的关系来说,双方即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者。
虽然在郑z龙整合天朝民间海上势力之后,荷兰人在合作中的话语权变弱。
但总得来说还是能够压倒葡萄牙、西班牙两个直接竞争对手,获取不少货源。
问题出在清军入关之后,由于我朝崩溃过快,这个朝代更迭之际,并没有阶段性的形成南、北分治格局。
清军在入主燕京之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拿下了江南的门户金陵。
此后席卷东南的战事,使得天朝的生丝生产,遭遇了严重的破坏。
即使明郑军队仍愿意与荷兰人进行贸易,荷兰人也无法拿到之前数量的生丝。
以至于荷兰东印渡公司,不得不尝试从其它地区寻找货源,以供应欧州和倭国市场。
一个比较大的认知误区,是只有天朝才出产生丝和丝绸。
然而蚕宝宝的秘密其实并没有办法被保守。
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东罗马帝国曾经在公元6世纪,通过几名来自印度的伴侣,得到了来自天朝的蚕种和技术。
实际上,诸如古代印度的k什米尔、m加拉地区,以及安南北部等地区,很早便从天朝方面得到技术,开始了生丝及丝绸生产。
当然,现在这些传j士也通过他们的x徒,盗窃了我们的技术。
在天朝生丝货源不足之后,荷兰人曾经从m加拉、安南等地大量进口生丝,以弥补贸易缺口。
当然,这并不代表天朝的生丝,会失去自己在世界贸易的重要地位。
由于桑蚕养殖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蚕种很容易受到疾病影响包括退化。
&
第590章 我们的航路(四十六)
赤嵌地区的这次流血行动,让荷兰人意识到了,在这一地区构筑军事据点的必要性。
最起码在下一次内部危机到来之时,定居于此的荷兰人,能够第一时间受到保护。
这座构筑于1653年的新城堡,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赤嵌城”,荷兰人将之称为“普罗民遮城”意为“省城”。
可以这样说,如果荷兰人在大员的统治,能够一直延续下来,随着大员地区的天朝移民越来越多。
并且开发越来越深入,类似赤嵌城这样,用以控制内部局势的军政中心,将会越来越多。
只不过,荷兰人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会那么快失去大员。
更没有想到,赤嵌城这个用来内控的军事据点,会在明郑大军来袭的第一天就变成了前线。
由于热兰遮城才是荷兰人的防御重心,大部分军力和物资亦囤积于此。
身处赤嵌城只有大约400人,其中士兵仅百人。
期间热兰遮城的守军,虽然试图派出一支200人的援军增援。
但在明郑军队的阻击之下,只有大约50人进入了城内。
最大的问题在于,这座城堡,固然让身处赤嵌地区的荷兰人,及时受到了保护。
但战略准备不足的赤嵌城内只有5、6天的粮食储备,并且很快被明郑方面,切断了通往城内的水源。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坚守了4天,赤嵌城守军便不得不出城投降。
至此,热兰遮城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
赤嵌城与热兰遮城两座古堡所在地,后世都属于t南市区的一部分,二者间的直线距离仅4000多米。
在明郑大军攻岛之时,不仅以“大员岛”为首的七外鲲身已然连为一体,鲲身与大陆之间的沙洲,在低潮期时也已露出水面。
这使得,明郑大军除了强行在大员岛登陆以外,还能够沿陆路,在热兰遮城与赤嵌城之间调遣兵力。
配合停泊在大员水道两侧的船只,以及在北线尾岛登陆,移动到大员水道北侧的军队,郑c功很快便完成了对整个热兰遮城包围工作。
荷兰人唯一的机会,在于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待外部增援。
与赤嵌城不同的是,一直作为防御重心的热兰遮城,物资储备一直较为充分,并且守备更强。
与之相比,郑c功要想为25000人的军队提供给养,是十分困难的。
粮食其实一直是郑c功军队最大的短板,毕竟仙洲、鹭岛这两个小岛,是完全没有能力养活数万军队的。
在抗清过程中,郑军的很多军事行动,本质都是围绕着,获取给养这一目标来进行的。
因此在攻岛一役中,郑c功本希望能够通过奇袭鹿耳门,迫使荷兰人尽早投降。
在防御战中,坚壁清野一直有效,甚至必要的战略之一。
在通过在岛上同胞的异动,预感到郑c功可能来袭的1660年3月之时,荷兰人其实已经有过坚壁清野的做法了。
除了将当地同胞首领,集中于热兰遮城内监控以外,荷兰人甚至将城外尚未收割的稻谷付之一炬,以免为郑军所利用。
虽然直到一年后明郑大军才开始攻岛,让这次坚壁清野行动,显然有点风声鹤唳,不过这种做法,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
在遭受攻击之后,荷兰人尽力焚毁了,囤积于城外市镇各处的粮食,以免它们落入明郑军队的手中。
不过郑c功的部下,仍然在赤嵌城外得到了半个月的口粮。
很显然,这个结果与荷兰人未曾预料到,身处二线的赤嵌城,会那么快成为攻击目标有关。
不过总的来说,荷兰人在热兰遮城的顽强抵抗,还是让战役时间大大超出了郑c功的预计。
为此,郑c功除了以大员腹地、d陆沿海购买、征收粮食以外。
第591章 我们的航路(四十七)
这也是为什么,在失去大员之后,荷兰方面其实从未认真考虑过,是否要再夺回这个据点的原因之一。
与控制大员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相比,卷入这个庞大东方帝国的内部z治斗争,所带来的风险实在过于巨大。
要知道,虽然z央帝国本身并没有海外扩张的驱动力,但它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
以及对土地的执念,使得z央帝国,有能力惩罚任何试图影响其主权完整的国家。
对于试图在后世纪介入t海问题的外部国家来说,这同样是必须考虑的风险。
在明郑攻岛之际,荷兰人在大员,并没有驻守有大型主力战舰。
整个台江内海的荷兰船只只有七艘,加上若干小舢板,其中能够参与战斗的中型武装船只,仅有三艘,吨位在600吨左右。
荷兰人的唯一优势,在于单舰的体量和火力,还是较之明郑水师要更为强大些。
不过在单舰火力不及对手的情况下,国人用数量和战术弥补了这一差距。
在明郑水师的战术中,接弦战和火攻是最为常用的手段。
通过上述战术,在开战第二天,5月1日,明郑水师便击沉了对手的一艘主力战舰,并且是最大的那艘。
讽刺的是,这种不过分依靠火力,靠制造混乱取胜的战术,本来是荷兰人的特长。
尤其是在对抗火力更为强大、阵法更为严明的英国舰队时。
困守于热兰遮堡的荷兰人,看起来完全没有机会,依靠自有的海上力量反制郑c功的军队了。
他们所剩余的船只,只能驻守于大员水道之侧,与热兰遮城互为依托等待援军到来。
以当时大员的内部地缘z治格局来看,荷兰人于19年前,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的北大员地区,似乎不应该置身于事外。
在北大员地区,西班牙人曾经在y明山东西两侧,分别构筑了两处城堡:
淡水港的“圣多明哥城”,以及基隆港的“圣萨尔瓦多城”,作为自己的统治基地。
后期出于人力及财力所限,西班牙人主动放弃了d水港,而集中兵力固守鸡笼港。
1641年,荷兰舰队攻陷了西班牙人据守的“鸡笼”港,将西班牙势力彻底赶出了大员。
鸡笼之战也使得西班牙人苦心经营的“圣萨尔瓦多城”被毁。
取而代之的荷兰人,并没有继续选择鸡笼港。
而是转而在淡水港,修复被西班牙人拆毁的“圣多明哥城”,并将之重新命名为“安东尼堡”。
不过国人对这座荷属大员时期,北大员的统治中心,有着自己的称谓,那就是“红毛城”。
之所以会有这种叫法,是因为当时的国人,将荷兰人称之为“h毛g”。
究其根源,则是荷兰人的鲜亮发色,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身处南欧并大量混血的葡萄牙人,与国人在发色上,就没有很大的差异了。
尽管荷兰人拿下了北大员,并在淡水构筑据点,但这个位置,更多只是充当一个对倭贸易中继点。
荷兰东印渡公司,并没有花费太大的精力去进行开发。
在荷属大员时期,据守于此的荷兰士兵只有80人,即使全部调往南部战场,也是杯水车薪。
不过在失去热兰遮城,并且与郑c功签订停战条约之后,荷兰人倒是想过继续保留在北大员的统治。
一直到6年之后,于1668年,荷兰人才算彻底放弃在北大员的经营。
在荷兰人最后告别大员之时,原有的城堡和军事设施再一次遭遇到破坏。
由于明郑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澎h-仙洲-鹭岛,这条传统攻岛路线上
第592章 我们的航路(四十八)
比如,生成于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就是这种叠加效应的代表。
只不过,喇叭口朝向东南的h州湾,需要借力的是东南季风。
在不确定鹿耳门水道,是否能真的通行大船的情况下,这些许的潮差也许就是致命的。
不过郑c功最终还是选择了,在西南季风骤起的4月攻岛。
这是因为,明郑方面判断,西南季风将大大延缓,巴达维亚收到消息的时间。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逆风航行对于熟练的荷兰水手来说,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
仅仅用了54天,于1662年6月24日,热兰遮城派出的通讯船就抵达巴达维亚。
要知道,即使是顺风航行,走完这段3600公里的航程,也需要超过1个月的时间。
收到消息的荷兰东印渡公司高层,几乎立即作出了增援决定,并组织远征舰队启航。
这意味着,热兰遮城实际只需坚守三个月,便能够得到有力的外援。
当然,这个消息对于久攻不下,且正面临粮食危机的进攻方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从收到消息到舰队出发,荷兰人仅仅花费了十天时间。
驰援大员的舰队总计有十艘船,其中大半为战舰,士兵数量则为700余人。
虽然这个兵力,只达到其在东印渡群岛战略机动力量的一半,但仓促之间能做到这点已属不易。
至于能不能救援成功,谁也没有把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