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在大历史层面,战国时代更应该被看作,原本由周王朝强化的“列土封疆”体制,向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过渡的阶段。

    印度的列国时代,虽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向“帝国时代”过渡的阶段,

    但后来统一印度的几个“帝国”,统治结构却并非是“中央集权式”的。

    从统治方式来看,印度列国时代,则是印度雅利安文明,从原始部落共和阶段,向君主制国家过渡的阶段。

    换句话说,印度所将要完成的这一进程,其实中国在三代之时已经完成了。

    客观的说,历史上大多数所谓“帝国”,都达不到中央集权的标准,或者说,从未真正进入过“中央集权”模式。

    以至于用“封建”这一西方概念,来概括自秦开始,延续2000年的中央之国z治体系,变得十分的可笑。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因素,在于欧亚大陆的大多数地区,地缘结构开放且复杂,

    很难象地处东亚的华夏文明那样,完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全方面同化工作。

    比如,奥斯曼帝国如果一定要求治下之地,全部都融入入突厥-绿教体系,

    那么他们在巴尔干的统治,将几乎没有可能稳定。

    印度的情况也是如此,种族上的巨大差异,使得雅利安人主观上,竭力避免与土著的达罗毗荼人融合。

    由此而诞生的“种姓”制度,又反过来,进一步固化了自己内部。

    以血缘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细分统治秩序,并最终使得印度历史上那些,表面基本完成z治统一的诸“帝国”。

    包括大英帝国统治时期,内部不可避免的存在成百上千,拥有自己统治体系的邦国。

    不可否认的是,纯粹从统治技术上来说,中央集权体系要更为先进,能更好的调动内部资源,降低消耗。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央集权体系,就一定比各地区,保有高度自治权的分封体系,

    等同于后世的联邦制更好,只能说是,适应不同地区地缘环境的产物。

    这就好像,并不能认为“一s教”就比“多s教”,或者祖先崇拜等,被归入原始宗j体系的信仰更好,

    但从宗j发展及扩张的技术角度看,一s教体系的确,算是宗j发展的终极阶段了。

    抛开因地缘环境不同,而造成的统治架构方面的差异,再来做z印两国,在文明进程方面的变迁会发现,

    在天朝春秋-战国时代,相交之时而开




第672章 大国崛起(七十二)
    它又被称为波斯第一帝国,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版图扩张到,中亚及西亚大部分地区的君主制帝国,也是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极盛时期的领土疆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到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

    公元前330年,在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的进攻下,帝国都城波斯波利斯陷落,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害,帝国灭亡。

    有趣的是,不管是秦国还是亚历山大出身的“马其顿”,其本身之于华夏、波斯文明来说,出身都不能算是很正。

    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边缘地位,能够为原有的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包括更没有包袱,才使之在诸侯/城邦相争的纷杂时代,脱颖而出。

    当然,秦帝国与马其顿帝国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短命。

    作为一个大变革时代的先行者,这看起来更像他们的宿命。

    真正让两大板块稳定进入帝国时代的,是后来从前者汲取教训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

    至于印度,又会是谁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那些列国时代诞生的宗j思想,对印度雅利安文明的基础:婆罗门/种姓文化,造成那些重大影响呢

    雅利安人并非是,第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的“白种人”,可能也不是第一支。

    公元前6世纪末,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的统领下,向印度河流域扩张。

    从种族角度看,这可以被视作“高地雅利安人”(伊朗)与“低地雅利安人”之间的战争。

    当然,两支雅利安人后裔分化已久,早已变成了文化皆然不同的两个民族。

    在这片高原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宗j叫作“琐罗亚斯德j”,也就是国人所称的“祅j”,俗称“拜火j”。

    拜火教很多时候,被归类于比较特别的“二元s教”。

    既;认定世界是由善神所创造的,善神的化身是“火”,而恶神则在尽一切力量,破坏这个世界。

    这一源自波斯的古老宗j,很多j义,后来为同样兴起于,波斯的另一个二元s教,“摩尼j”所吸收。

    在唐以前的天朝经典、史籍中,已可找到有关火祆教的记载。

    这一教派,从中亚传入我国西域地区,在西域进入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据唐朝哈密方志《沙州伊州地志》记载。

    当时哈密有一座袄庙,该庙的教主翟磐陀曾入京朝见皇帝。

    并表演了神灵附体和利刃穿腹的幻术,被唐朝皇帝赐予“游击将军”称号。

    在宋朝也被称为食菜魔教,也有称“明教”的。

    自从方腊起义失败后,祆教在中原地区,不断遭受打击而日渐衰落。

    所以,从宋代以后,不再见于文献记载中。

    由于二元s教认定,善神终将战胜恶神,所以也有人认这二元s教,也算是一种“一s教”。

    然而大家要所称“一s教”中的一神,是一个绝对概念,不能存在任何其它人格化的神。

    拜火教显然并不符合这个要求,更何况它的宗j体系里,还有其它神祇的存在。

    因此拜火教本身,仍是多s教的一种类型,其看起来有些偏向一s教体系的j义,

    后来反而成为其,抵御绿教入侵的弱点,毕竟做为3.0版本的一s教,

    绿教在强调“神”的唯一性、主导性方面,要更为强大。

    后世在伊朗地区,几乎看不到拜火教徒的存在了,而在与之相邻的印度西海岸,

    还有一支人数仅数万,却对印度经济,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拜火教后裔——帕西人存在。

    所谓“帕西”的原意,其实就是波斯。

    在印度,帕西人的存在,一如y太人在米国的存在。



第673章 大国崛起(七十三)
    类似的情况,在天朝也同样存在,华夏文明本身在技术上,虽然没有一s教那么容易“普世”,

    却深深的与这片土地,结合在了一起。

    汉字、姓氏、节气……等等文明因子,无不成为华夏文明,内在基因的一部分。

    想要将之推倒重来,再造一个文明体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汉化”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一旦他们愿意这么做,比如重开科举,那些承担华夏文明传承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

    便会接受这个,带有异族血统政权的存在。

    在列国时代初期,侵入印度河平原的波斯帝国,算是雅利安人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挑战。

    尽管印度雅利安人,还能保有旁遮普地区的东部,但印度雅利安文明的地缘中心,

    则不可避免的,向恒河平原转移了。

    这种情况与西周末年,因关中平原遭遇戎狄入侵,而被迫将统治中心迁往洛阳,变成为“东周”颇有些相似。

    300年后,波斯帝国进入了衰弱期。

    不过,来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则站在波斯的肩膀上,建立了更为庞大的帝国,

    并继承了波斯帝国,在印度河平原的遗产。

    对于一个内部,呈分裂状态的地缘板块来说,强大的异族入侵,有时会是一件好事。

    面对危机,民众心理会希望看到,各方结束内部纷争以共同对外。

    类似的情况在20世纪30年代,倭国开启侵华战争之后,便曾经在天朝出现。

    包括d北易帜、国g合作等一系列,促成“统一”的z治妥协,可以说,都是在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旗帜下达成的。

    1700年前,亚历山大的强势入侵,便为印度结束,已经运行了3个多世纪的列国时代,提供了契机。

    亚历山大能够合希腊之力东征,是因为他的父亲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希腊的成功征服。

    这次征服,结束了希腊的“城邦时代”,几乎与此同时,印度的列国时代,也开启了统一进程。

    完成这一进程的,是北印度雅利安十六国中,兴起位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

    摩揭陀国在后世印度比哈尔邦一带。

    公元前4世纪中叶,这个北印度国家内部,完成了一次王朝更迭,新上位的王朝,被称之为“难陀王朝”。

    随后,难陀王朝统治下的摩揭陀国,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并逐步吞并,其它恒河平原的印度雅利安国家。

    当亚历山大的大军,进入印度河平原,准备继承波斯帝国遗产之时,难陀王朝也完成了,

    北印度的统一,并试图向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扩张。

    在亚历山大开始东征之时,波斯帝国仍然在印度河流域,保有一定统治力。

    大流士三世从全国各地征调的大军中,就有来自印度的军队。

    当然,这种统治更多是采用一种,不触及当地原有社会结构的羁縻方式,以帝国派驻的总督,做为统治纽带。

    应该说,如果没有亚历山大的东征,难陀王朝将很有希望,帮助印度雅利安人,拿回被波斯,羁縻统治的旁遮普地区的。

    毕竟,此时的波斯帝国已经开始没落,数百年来所累积的矛盾,将使之无暇顾及,帝国边缘的印度河流域。

    换句话说,一个处在“分久必合”阶段的北印度,相对“合久必分”的波斯时,将会更占据优势。

    事态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相对的大帝国,将会被称之为“难陀帝国”。

    &nb



第674章 大国崛起(七十四)
    正是借助亚历山大离世所造成的混乱,被放逐的摩揭陀贵族迅速抓住机会,

    在印度河平原的“反马”战争中做大自己,取代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当亚历山大手下的将领,在公元前322-前301年通过“继业者战争”,

    将大帝留下的政治遗产,大致按亚、非、欧的地缘属性,瓜分为三块之时,孔雀王朝也已完成了,

    对北印度的z治重塑,并有足够的实力对抗,前来印度河平原,接收亚历山大遗产的希腊人。

    公元前305年,孔雀王朝与继承亚历山大帝国亚洲部分的,“塞琉古王朝”的战争开启。

    不过,这场战争,并没有发展成一场全面战争。

    而是很快以双方缔结和平条约,并联姻,塞琉古王朝退出印度河平原的结果收场。

    这也是印度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印度本土政权成功抵御外部入侵的案例。

    除了北印度正处在统一之后的高峰期以外,这一成就,很大程度还因为,

    对于塞琉古王朝来说,印度并非势在必得的核心区。

    基于在“希腊化”世界中争霸的需要,塞琉古王朝的关注点,一直在东地中海,

    王朝的首都,也因此设在地中海东北角的安条克。

    如果此时的印度,仍然处在一盘散沙的状态,那么接收曾经被波斯长期经营,

    并见识过马其顿军团威力的印度河平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就当时情况来看,塞琉古王朝如果一定要“拿回”,并固守印度河平原的话,显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退出印度河平原的塞琉古王朝,也并非一无所获。

    印度丰富的物产,使之在进入文明期后,一直是东西方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双方决定,不再以战争形式解决矛盾时,随之而来的必将是贸易的繁荣。

    对于骨子里浸透商业基因的希腊人来说,对土地的直接占有,从来不是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

    这其中所带来的好处,甚至直接反映在了军事层面。

    从印度引入的战象,最初的500头,是在缔结条约时,由孔雀王朝赠送的。

    而这些战象,在接下来塞琉古王朝的西方争霸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至于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在苦于得不到印度战象的情况下,不得不谋求训练非洲森林象,

    来抵消塞琉古王朝的这一技术优势,结果并不理想。

    如果说,塞琉古王朝的野心是在东地中海,那么孔雀王朝想做的,无疑是统一整个南亚次大陆了。

    这一愿望,在孔雀王朝更迭到第三位君主时,得以在,堪称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身上实现。

    阿育王于公元前273至前232年在位,他向南征服了德干高原腹地、向西扩张至兴都库什山脉

    ,基本完成了南亚次大陆的统一工作,除了最南端的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一带以外。
1...203204205206207...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