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在朱罗全面控制锡兰岛之后,这个立志在海上,要有所作为的南印度国家,也随之控制了m尔代夫。

    与此同时,三佛齐王国也通过对爪哇国的征服,成为了南洋霸主。

    两个都希望,最大限度获取贸易利益的地区性强国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

    战争往往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

    一场海上战争,不仅将决定,谁能够取得东西方贸易的主导权,更能够帮助胜利者的历史影响力,提升至“帝国”层面。

    顺便说一下,从另一个角度看,信奉印度j的朱罗,与信奉佛教的三佛齐之间的战争,似乎也算得上是一场“s战”。

    不过,多神j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排它性,尤其是源自印度的宗j。

    因此,这只是一场,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的战争。

    最终,主动发起进攻的,是正处在势头上的朱罗王国。

    朱罗人组织的海上远征军,在m来半岛西北部的吉打,即后世的m来西亚吉,

    以及旧港都取得了海战的胜利,成功的迫使三佛齐王国臣服。

    不过,朱罗王国并没有进一步入侵爪哇岛,也没有真正在m来地区,建立直接的z治统治。

    对于一个海上帝国来说,能做到削弱主要对手、控制海上交通要道,就




第692章 大国崛起(九十二)
    然后再在地势的作用下,向西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延伸,最终在m加拉平原南次南流,与恒河相交注入m加拉湾。

    整个走势,颇像一个变形的“”号。

    纯粹在地理层面,流程较短的河流,会被认定为较长河流的支流。

    从这个角度来说,全长超过3000公里的y鲁藏布江,显然比2500公里长,还包括合流后部分的恒河,更有资格被标注为干流。

    不过,为山川河流命名的是“人”,大多数时候,对人类活动影响力的大小,才是干、支之争的主要参考标准。

    比如,对华夏文明起源有着重要影响的,离我们不远的“湟水”,单纯从长度来说,

    并不如在长江附近汇入它的大通河,但环境较差大通河谷,在人口及地缘影响力远不如湟水。

    因此,整个流域会被以湟水命名,大通河也变成了湟水的一级支流。

    恒河与y鲁藏布江的干支之争也是如此。

    反映在地缘层面上,就是m加拉平原并不会,因为y鲁藏布江的流程更长,与乌斯藏地区,

    拥有更近的地缘关系,而是因为恒河的存在,成为印度的一部分。

    这一点,也可以从“m加拉人”的m族属性上看出。

    与恒河平原一样,m加拉人也是,“印度雅利安人”在北印度扩张形成的。

    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宗j原因独立成国,m加拉之于大多数人的知名度,并不会高于西海岸,有着类似位置的古吉拉特。

    造就m加拉地缘d立性的根本原因,在于m加拉平原的地势。

    由于遇到海洋的阻力,河流下游的三角洲地区,一般会沉积形成,农业条件优异的扇形平原。

    加之临海而带来的贸易之利,使得这种三角洲地区,更容易成为d立性较强地理单元。

    m加拉平原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本身正处在,印度半岛南部高地区,与东部高地区的相接之处。

    这一地形特点,不仅改变了恒河和布拉巴普特拉河的流向,也进一步强化m加拉平原的d立性。

    天朝古代的江东,即后来的江南地区,其实也有类似的特点。

    只不过,中央之国在文化上,更倾向于统一,海洋贸易之利,之于长江口的优势,也只是在s海开埠之后,才得以显现。

    使得m加拉这种在宗j、z治上d立的情况,并没有在中央之国出现。

    回到m加拉的地理结构问题上来。

    在地形图上可以看到,m加拉平原的西侧,是焦达讷格布尔高原。

    东、北侧,则是分隔印度-中南半岛的“若开山脉”的北部延伸丘陵。

    这段从m加拉湾,向北延伸至天朝边境的丘陵地带,整体并非为弧状,而是呈现为“人”字形。

    其中南北走向充当印、缅边境的部分,被称之为“那加丘陵”。

    东西向充当m加拉东北部,与印度边境的部分,则可统称为“卡西丘陵”。

    上述地形特点,并不止于加深了m加拉平原的d立性,更让南亚-东南亚相接的这片土地,地缘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单纯从行政地图上,也可以感受到这点。

    在“挖”去了m加拉国之后,印度东北部与天朝、m甸相接的区位,显露出了一片,飞地般存在的国土。

    这片亚飞地的核心区,是喜马拉雅山脉与卡西丘陵、那加丘陵,包夹而成的“布拉巴普特拉河谷”,行政上,属于印度“阿萨姆邦”所辖。

    后世著名的阿萨姆红茶,使得阿萨姆之名世人所知。

    不过,对于地缘研究者来说,更感兴趣的是,这片土地上原住民的属性。

    所谓



第693章 大国崛起(九十三)
    在孟加拉站稳脚跟,并准备以其为基地,向西、东两张扩张的英国,很快便将阿萨姆国和m甸,悉数纳入大英帝国的版图。

    欧洲人征服世界所造成的一大后果,是诸政权的边界开始线性化。

    在此之前,世界上大多数政权,并不会刻意为自己划出一条,符合地理规律的地理边界。

    控制每一个地理单元的核心区、中心城市,是形成统治的基础。

    追求明确地理边界,并以追求统治区,地理边界完整的做法,源起于17世纪,

    开始崛起为欧陆霸主的法兰西,红衣主j黎塞留与太阳王路易十四主政时代。

    以古代高卢的版图为历史依据,山脉、河流为自然边界的理论,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法兰西后来一系列,对外战争的指导思想。

    这一理论也被称之为“自然边疆理论”。

    然而,划分行政板块,向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单纯依据地理分割来划分,更多是一种理想状态。

    在现实世界里,无论是山脉分水岭,还是大江大河,本身未必都一定会,成为族群的分割线。

    很多时候,一条河谷平原,或者一条分水岭两端的山地,会被同一m族所覆盖。

    比如,追求自然边界的法国人,一定要以莱茵河为边界,划分法德边界时,

    就会遇到,莱茵河左岸的阿尔萨斯地区,居民为德意志人的局面。

    这种地缘边界与地理边界的误差,通常也是近现代国际z治冲突中,最为常见的导火索。

    身处这种尴尬夹缝中的m族,能否获得d立,或者归于自己属性相近的国家,更多要看自身的地缘潜力,以及历史机遇。

    一般情况下,人口较多,又有海岸线拓展外联空间的板块,机会会更大。

    后世拥有1.6亿人口,又与印度洋相接的m加拉国,最终能够d立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一基础上,以绿教立国,其实只是m加拉为彰显d立性,所做的技术选择罢了。

    至于,封闭于内陆,人口潜力又不大的阿萨姆国,就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余地了。

    在大英帝国统治时期,英国人便依地理关系,将之划给了印度,而不是m甸。

    当然,英国人的这种做法,也并非完全没有地缘基础。

    毕竟,以阿萨姆人所处的位置来说,与南亚核心区的关系,要高于被山脉分割开的亲缘m族。

    这也导致了,阿萨姆国在立国之后,很快成为了一个印度j国家。

    印度j在南亚的强势地位,同时体现在m加拉人x仰选择上。

    前面,我之所以使用了,“ys兰m加拉”这一标签。

    是因为后世,x仰绿教的m加拉国,并非是“m加拉”,或者说“m加拉平原”的全部。

    m加拉平原的西、北部边界,并非是m加拉平原与高地的自然分割线。

    它西北方向有大约1/3归属于印度。

    在印度的行政区划中,被称之为“西m加拉邦”。

    “印b分治”时,基于宗j而做出的z治分割决定,是m孟加拉,从m加拉分离出来的直接原因。

    也就是说,m孟加拉地区的m加拉人,信仰的是印度j。

    曾经,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充当英属印度s都的“j尔各答”,是西m加拉邦的s府所在。

    英国人的这种选择,与当年朱罗帝国,在m加拉的扩张,绿教在m加拉的立足,都有着相同的逻辑。

    这片人口众多的沿海平原,即是一个高潜力的贸易终端,也是一个,可以辐射北印度的陆-海枢纽。

    同时,板块的地缘d立性,又使得它与外来势力,更容易找到利益上的合作点,以共同应对,来自恒河平原的地缘z治压力。

     



第694章 大国崛起(九十四)
    与孤岛般存在的密宗x仰相比,绿教x仰所能够带来的资源,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要更多,

    也更有利于维持m加拉地区,相对印度j地区的d立性。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m加拉本身,具有的“陆-海”贸易枢纽地位,

    在整个印度洋乃至东南亚、东亚海上贸易,为绿教徒所垄断的时代。

    绿教徒身份,将极大减轻m加拉经济,所需付出的信任成本。

    现在,我们知道了,m加拉绿化的选择,是一个,基于其特殊地缘z治/经济位置,

    受陆、海两条传播方向,尤其是前者共同影响,而做出的选择。

    由此,我甚至可以认为,如果欧洲势力,能够在密宗时代结束时,强势介入南亚次大陆的话,

    后世的“m加拉国”将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片孤悬于此的jd教之国。

    帕拉王朝与东南亚,也有十分紧密的贸易关系,乘着东北季风南下、西南季风回归的m加拉商人,

    同样,将马来之地,视为重要的贸易中转地。

    击败帕拉王朝,并夺取m加拉地区的出海口,为朱罗帝国的“环m加拉湾”贸易帝国,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击败帕拉王朝之后,朱罗人曾一度,把s都迁往m加拉,想在北印度有所作为。

    朱罗帝国有此野心,很大程度源自于它的宗j属性。

    从地缘z治角度来说,朱罗在11世纪上半叶的三次扩张,帮助其,完成了从一个地区性大国,

    向“帝国”的升级,包括:南下并吞斯里兰卡的僧伽罗国。

    东进击败马来群岛的三佛齐国;北上夺取帕拉王朝在m加拉的出海口。

    这三个王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佛教王国,而朱罗则是印度j王国。

    因此,这一地缘z治层面上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印度j的强势复兴,

    更让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第一次认为自己,能够成为是印度j和全印度保护者。

    不过,前面我们也说了,以朱罗帝国的地缘特点来说,想一统整个印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能够在这片大陆,角逐统治权的,还是那些从西北方向,渗透而来的外来m族。

    因此,朱罗很快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

    这也导致突厥-绿教m族,入主印度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印度半岛的地缘z治局面,大体还是呈现为“北拉南朱”的局面。

    包括德干高原西北部(西遮娄其王朝)的北部地区,为拉杰普特诸国控,南部则为朱罗统治。

    与拉杰普特联盟,最终成为抵抗突厥人,入侵中坚力量不同的是,盛极而衰的朱罗王朝,并没有机会与绿教政权交锋。

    12世纪后期,朱罗帝国在南印度的统治开始动摇。

    帝国境内各版块,开始涌现出新的王国,比如,安得拉境内崛起的“卡卡提亚王朝”。

    这个王朝,被泰卢固人认定为是:第一个真正由泰卢固人,建立的王朝。

    也可以说,泰卢固m族,如果想追溯自己的历史,会更原意,以这个土著王朝为源头。

    至于泰米尔人,朱罗王朝无疑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

    朱罗人在南印度的宿敌——潘地亚人,本来也是这一荣誉的有力争夺者。

    同样在12世纪末,复国成功的潘地亚,很快击败了衰弱中的朱罗人(公元1215年),并在半个多世纪后吞并朱罗。

    整个13世纪,潘地亚人都是泰米尔地区的强势统治者。

    不过,它能做到的也仅仅是这一点了。

    从战略上看,南印度再出现一个强大政权最大障碍,是取代拉杰普特人,成为北印度统治者的突厥/绿教政权。

    几乎与潘地亚在泰米尔地区做




第695章 大国崛起(九十五)
    当然,这并不代表,m古人在完成内部整合,并适应中亚的干热气候之后,就不会觊觎印度的富庶。
1...209210211212213...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