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刚才我提到的,13、14世纪相交之际,察合台汗国的几次连续入侵,就是m古人做出的最大努力。

    那么,是不是m古人的再次入侵,打断了德里苏丹国,对德干半岛的全面征服呢答案却很让人出乎意料。

    因为打乱德里苏丹国南征计划的,并不是m古人的入侵,而是m古人的崩溃。

    m古人所建立的庞大帝国,在13世纪上半叶开始,走向了崩溃。

    与印度相接的两大汗国中,最先崩溃的是统治美索不达米亚、伊朗,以及大部分阿富汗地区的伊尔汗国。

    公元1335年,随着君主的离世,内部矛盾已无法调和的伊尔汗国,被分裂为了几部分。

    察合台汗国,则在十几年后被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并旋即为帖木尔帝国“曹魏代汉”般的所取代(公元1370年)。

    一边是在中亚统治开始崩塌的蒙古汗国,一边是在印度正如日中天的突厥政权。

    这样的局面,很难不让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动心,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来自于中亚/阿富汗地区。即便说没有接收,蒙古帝国遗产的野心,最起码也希望能够,拿下兴都库什山脉两侧,为自己脆弱的西北门户,加上一道防火墙。

    公元1337年,德里苏丹国开始暂停,在印度南部的整合工作,集结大军,向动荡a富汗地区发起远征。

    不幸的是,这些在印度日久的突厥人,不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还低估了他们那些突厥远亲,接收m古人遗产的决心。

    远征阿富汗的德里苏丹国,不但没有能够,从崩溃的伊尔汗国遗产中,分一杯羹,反而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

    顺便八卦一下,如果当时有x知告诉德里的苏丹,在他出征的前一年,察合台汗国境内出生的一个婴儿,

    即帖木儿最后成为了,伊尔、察合台两大蒙古汗国遗产的继承者,不知会不会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向。

    德里苏丹国这次大伤元气的远征,极大的改变了印度的z治走向。

    葡萄牙人登陆印度之时,所观察到的印度地缘z治版图,也正是在这次远征之后建立的。

    正准备回到大国博弈的解读模式来,忽而想起后世z印m边境,一直是国人关注的热点板块。

    跟我们地缘z治关系较近的m北地区,人们的熟悉度较高。

    相对来说,国土呈犬牙交错状的印、m、m三国之间,有什么样复杂的地缘纠葛,就没那么熟悉了。

    鉴于上述三国,与天朝在北印度洋的布局,有着莫大关联,因此,再花些笔墨也是值得的。

    弧状的若开山脉-那加丘陵,是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的天然分割线。

    其中“若开”之名,取自m甸的“r开邦”。

    “那加”二字,则得自印度的“那加兰邦”,那加兰为“那加人”的意思。

    这两段d立命名的山体,实际一条连续性很强的山脉。

    如此命名,更多是基于,两国分享这一地理分割线的需要。

    唯一有问题的是,那加丘陵并不是一条丘陵。

    它与若开山脉一样,海拔在1500-2000米左右,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

    这样的高度,加上密布的原始森林,足以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有鉴于此,将之合并命名为“若开-那加山脉”,或者将那加丘陵改称为“那加山脉”,

    会更有利于大家,理解这一地区的地理结构。

    当然,若开-那加山脉虽然比之很多山脉来说,看起来完整度都要高得多,但一定要将之分割为二部分,也不是没有依据。

    承担这一地理分割任务的,是一个身处山脉之上的封闭盆




第696章 大国崛起(九十六)
    这条发源于,英帕尔盆地北部山地的河流,在向南穿越盆地及若开山脉后,

    汇入了m甸境内的钦敦江(伊洛瓦底江上游),并最终注入缅甸南部所对应的安达曼海。

    从这个角度说,虽然,曼尼普尔被大英帝国划给了印度,但其实与m甸的地缘关系更近。

    历史上,英帕尔盆地的地理封闭性,使之在英国人全面控制印度、m甸之前,一直都能够维持d立地位。

    即使是在印度东北,称霸数世纪的“阿萨姆王国”,实际上也没有能够控制曼尼普尔。

    毕竟,无论是来自印度,包括m加拉或m甸的统治者,劳师动众的去,征服这样一个山地国家,性价比都是非常低的。

    据称,“曼尼普尔国”的d立地位,前后维系了2000年左右的时间。

    尽管,由于无法明确获知,曼尼普尔人立国的起点时间,这一数据有些存疑,但曼尼普尔长期保持d立状态,是可以肯定的。

    曼尼普尔d立性还体现在宗jx仰上,在英国人到来之时,包括曼尼普尔在内的,

    印度东北山地板块,不包括平原地区的阿萨姆人,土著m族大都处于x仰原始宗j状态。

    山地为这些m古人种的部族,抵御了外来文化的同化。

    一段鲜为人知的渊源,是曼尼普尔也曾经有过文化输出之举。

    马球是曼尼普尔人非常喜爱的项目,同样喜爱马上运动的英国人,在控制曼尼普尔后,

    也很快也迷上了这项运动,并将之改造为现代体育项目。

    考虑到马球早在唐朝时期,就已兴盛一时,而曼尼普尔人看似又与天朝渊源颇深。

    一定要把天朝与后世马球的起源联系起来,最起码比从“蹴鞠”那里,获得足够自豪感,要更靠谱些。

    可惜,曼尼普尔人是否真的与天朝,或者说华夏文明有直接联系,实际是一件非常可疑的事。

    曼尼普尔人声称,自己的王族,来自于天朝的“齐”朝。

    然而,无论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国,还是南北朝时期的南、北齐,有部分“齐人”向曼尼普尔迁徙,都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基于z族特征而引发的联想,更像是曼尼普尔人为维持地缘d立性,所做的一丝努力。

    毕竟相比于两侧的印度人、m甸人,天朝对于曼尼普尔的现实威胁基本为零。

    如果,这种联想仅仅是为了借力,那么也许曼尼普尔人口中的“齐”,也许是更为强大的“秦”的误读。

    其实,基于与印度的分离感,在印度东北地区,“天朝联想”在印度东北地区非常常见。

    比如,曼尼普尔南部的米佐拉邦姆邦,也有很多土著居民,认定自己来自于天朝,甚参与了修筑长城。

    在英国人所代表的西方势力统治南亚、东南亚大陆后,印度东北地区,

    尤其是山地的部分土著部族,又把对抗周边强大m族的梦想,寄托在了西方人身上。

    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有大批土著部族,接受jd教x仰。

    像那加拉邦、米佐拉邦人,口中x仰jd教的比例都非常高。

    甚至,还有部落民选择了y太教,将自己描绘成为s经时代,y太人失落的“十支派”,

    这也是每一个,想皈依y太教m族所使用的套路了。

    类似借助宗jx仰,寻求西方势力支持的情况,在有f离倾向的m甸北部山地,也同样存在。

    经常出现在,后世m甸内战新闻的“k钦邦”,二战天朝远征军,撤往印度所走的“野人山”,即胡康河谷就在此邦。

    身处若开山脉的“钦邦”,就有很多不原意融入m甸的k钦人、钦人,从原始宗j转信



第697章 大国崛起(九十七)
    将后世m甸版图的奠定,“归功”于英国人,是不够客观的。

    只不过,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低地起家的缅人,控制自己边缘地区的时间还不够长,

    造成了后世几乎所有边缘邦,缅人所控的腹地,行政上都为“省,都有d立倾向。

    顺便说下,每个试图d立的m甸邦,都有着自己的m族武装。

    r开邦的m族武装叫作“r开m族j放军”。

    不过,能够让r开邦登上时政版面的,并不仅仅是若开人为d立所做的努力。

    r开邦北部的,x仰绿教的“l兴亚人”,才更吸引国际人权组织的眼球。

    在m甸政府,和x仰佛教的r开人的挤压之下,这些绿教移民,不仅无法获得m甸国籍,很多更被迫成为了难民。

    m甸人认为,这些绿教徒是当年英国殖民,从南亚乃至中西亚地区,招募劳动力的结果。

    而l兴亚人则自称,是阿拉伯商人的后裔,参考印度东北部的m族的“天朝联想。

    其实,到底源自哪里并不重要,残酷的现实是,l兴亚人之于这片土地的渊源,并不足以让他们,拥有地缘z治上的机会。

    印度东北地区的情况补充完,再回到印度“南-北”地缘z治结构的话题上来。

    德里苏丹国争夺蒙古帝国遗产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即将完成统一的印度再次f裂。

    那些受命于德里,管理德干地区和东印度沿海地区的,源出中亚/a富汗地区的突厥裔、

    普什图裔地方长官,纷纷抓住机会摆脱德里的控制。

    这些d立出来的地方政权中,最主要的国家有二个:一是以m加拉为中心的“m加拉苏丹国”(公元1338-1576)。

    二是德干高原北部的“巴赫曼尼苏丹国”(1347~1526)。

    这也再次证明了,决定地缘z治的根本性因素,并不在于z族、m族、宗j等人的属性,而在于“地理”。

    德里苏丹国、m加拉苏丹国、巴赫曼尼苏丹国,在恒河平原西部/旁遮普地区、

    恒河平原东部/m加拉平原、德干高原北部,形成的“品”字型三国格局,也是印度历史的常态。

    比如之前的拉杰普特时代,这三个板块对应的就是: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拉施特拉库塔王朝、帕拉王朝。

    对于不熟悉印度历史的人来说,记住这些陌生的王朝名,肯定是十分痛苦的。

    不过,这样做也没有必要,结合印度的地理结构,总结出印度的地缘z治规律才是重点。

    把印度历史的常态,总结为“三国演义”的前提,是南部达罗毗荼地区,游离于印度地缘z治舞台中心之外。

    在北方绿教政权内部,出现大f裂的同时,这个常态性自成一体的板块,也抓住机会,迎来的新一轮的地缘z治整合。

    相比德干半岛北部,无论是最早的印度雅利安人,后来的拉杰普特人,还是后世的绿教徒,都无法有效控制德干半岛南部地区。

    这也导致在这一地区争夺统治权的,还是达罗毗荼-印度j地方政权。

    源出泰米尔、泰卢固地区政权,看起来都有可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建立一个统治南印度大部的新王国。

    不过,这一次,神明眷顾的却是,后世南印度四邦中的另一个成员:卡纳塔克邦。

    卡纳塔克邦的主体m族,被称之为“卡纳达人”,即坎纳拉人。

    后世在南印度达罗毗荼各族中的人口约3000万,较泰米尔、泰卢固人要少,后两者在5000余万人。

    这与卡纳塔克地区,以高原为主的地形有直接关系。

    相比之下,泰卢固人的安得拉邦、泰米尔人所在的泰米尔纳德邦,平原面积就要大得多了。

    &n



第698章 大国崛起(九十八)
    新王朝的名称,源自于它的都城“胜利城”( vijayanagar)。

    后世它的名字叫“亨比”(hampi),南距卡纳塔克邦s都b加罗尔约350公里。

    有“印度硅谷”之称的b加罗尔,则是在17世纪末才兴起的。

    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公元1336-1565年),不仅提升了卡纳塔克邦,

    和卡纳达人(印地语)的地缘z治地位,也事实上成为了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印度j大国。

    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与巴赫曼尼王国,由此也在德干半岛,形成了长期拉锯的局面。

    双方的z治分割线,大体稳定在西起果阿邦,东至m加拉湾的克里希纳河一线。

    这其中,巴赫曼尼苏丹国所控制的德干高原部分,包括有后世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北部地区。

    为了与同样属性的德里苏丹国相区别,王国的建立者声称,自己的祖先和权力来自于波斯王室,

    一位叫巴赫曼的波斯王,并且侧重于波斯、阿拉伯地区引入人才。

    不过,真正的统治阶层,还是那些源自,中亚/a富汗地区的突厥、普什图家族。

    在地缘结构复杂的印度,很少有一个帝国或者王国,能够达到中央集权式的稳定。

    尤其分封各地的绿教长官,本质都是有强大部族背景的军事贵族。

    公元15世纪-16世纪初,巴赫曼尼苏丹国,在经历一拔穷兵黩武式的扩张后,

    做大的军事贵族们谋求割据d立,并形成了五个新的苏丹国,即:比达尔、比贾布尔、艾哈迈德纳格尔、比拉尔、果尔贡德。

    为了争夺巴赫曼尼苏丹国的遗产,五个身处“后巴赫曼尼时期”的新苏丹国,内部互有争斗。

    从地缘z治角度看,这无疑为南方的印度j政权扩张,提供更大的纵横空间。

    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开始从军事和外交两方面着手,深入分裂的德干高原北部。
1...210211212213214...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