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更为要命的是,战场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马拉巴海岸湿热的气候,造成了卡利卡特军队中疫病横行。

    以至于因病死亡的人数,几乎相当于战死者的三倍。

    即使没有军事学识的人也能看出,卡利卡特已经无力再战了。

    柯钦之战的胜利,为葡萄牙的印度洋称霸,及帝国事业正式拉开了序幕。

    只是,印度人及马拉巴海岸,并非印度洋的贸易的主导者。

    那些与卡利卡特利益相连的阿拉伯人,所能展现出的,也远非绿教世界在印度洋的全部实力。

    接下来,葡萄牙人将迎来真正的挑战。

    柯钦之战的胜利,使得葡萄牙人的野心进一步膨胀。

    为了进一步控制印度洋贸易,葡萄牙海军接下来把目标,瞄准了东非的阿拉伯人。

    尽管,以基尔瓦为首的斯瓦希里城邦,已经表示愿意纳入葡萄牙的贸易网。

    但对付这些,没有强大土著势力支持的贸易城邦,看起来要比在马拉巴海岸简单的多。

    直接控制东非海岸,葡萄牙人不仅能直接与津巴布韦高原,盛产黄金的莫诺莫塔帕王国交易,

    更有机会向这些非洲土著,传播tz教的j义,这可是j皇所赋予的s圣使命。

    基于斯瓦希里城邦的体量,葡萄牙人的征服几无悬念。

    其中,斯瓦希里城邦最强大的基尔瓦,以及最先反对与葡萄牙人接触的蒙巴萨,分别于公元1505年、1509年沦陷。

    在一个个清除阿拉伯人原有的统治势力之后,葡萄牙人在当地,逐步开始建立自己的统治,包括在初期扶植傀儡。

    意识x态的传播(tz教),是葡萄牙人稳定统治的有利手段。

    然而,仅仅依靠这一点是不够的,原始的血缘关系,会比宗j纽带更为稳固。

    简单点说,葡萄牙人如果想在,包括东非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延续统治,

    就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海外移民,最起码能够支撑政、军、经的管理阶层。

    然而,人口恰恰又是葡萄牙最大的短板。

    16世纪初,葡萄牙的总人口不过150万左右。

    受限于地理条件,其本土人口数量很难有质的飞跃。

    在这种情况下,葡萄牙人在海外殖民时,采取了一个折中手段,那就是鼓励进入殖民地的葡萄牙男性,与当地女性通婚。




第706章 殖民战争(七)
    其中,包括控制霍尔木兹海峡贸易城邦,甚至还曾经接待过郑和。

    有一种说法,“霍尔木兹”之名,就是来自于这个,被郑和记录为“忽里模子”的阿拉伯商业王国。

    向霍尔木兹海峡扩张的葡萄牙人,遇到了激烈的抵抗,6艘卡拉克船所组成的舰队,

    在公元1507年,被总数将近200艘的阿拉伯船队所围攻。

    然而,一如同样水准的阿拉伯船队,在科钦海域的表现一样,葡萄牙人击沉了对手大部分船只,并随后在两个岛屿上兴建了堡垒。

    这两场战役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葡萄牙人竟然无一战死。

    然而,在这个时代,阿拉伯人在z治上已经势微,除了尚未开化的东非海岸以外,

    印度洋地区的阿拉伯商人及贸易城邦,大都需要在z治上依附于大陆政权。

    阿拉伯海上商业集团,与这些大陆政权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共生的互补关系。

    一旦阿拉伯人的商业链断裂,利益受损的宗主们势必要为之出头。

    以霍尔木兹海峡的情况来说,其天然属于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辐射范围。

    一个对葡萄牙人不太好的消息是,此时这两个区域,正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期。

    由阿塞拜疆而兴的萨法维王朝,刚刚统一了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好消息则是这个军事上,由阿塞拜疆突厥人支撑的帝国,并没有海洋基因。

    在奥斯曼帝国的阻隔下,本身也难以从东西方贸易中,获取额外的利益。

    因此,在葡萄牙人显示了自己的海上实力后,新生的萨法维王朝,并没有试图参与印度洋的竞争,

    而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西线,以应对十分不愿看到伊朗统一的奥斯曼帝国。

    事实上,真正因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而利益受损的,并不是环印度洋国家,而是从东西方贸易中直接获益的东地中海政权。

    葡萄牙人的到来,对正从小亚细亚向新月沃地扩张的奥斯曼帝国、控制埃及-叙利亚的马穆鲁克王朝,都造成了很大损失。

    有数据表明,在达伽马远征印度后的几年当中,通过原有贸易通道,输入地中海地区的香料等东方商品,就急剧缩水了70%。

    可以想见,要是让葡萄牙人继续做大,将对上述绿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

    有鉴于此,尽管这两个绿教国家的战争,也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但还是决定联合起来,与葡萄牙人在印度洋进行一场决战。

    然而,直接拥有印度洋,出海口红海的马木鲁克王朝,本身并没有多少海战经验。

    从表面看,这似乎与马穆鲁克的属性有关。

    众所周知,马穆鲁克王朝从军事到z治上,所倚重的都是以那些,被称之为“马穆鲁克”的强悍奴隶骑兵集团。

    不过,马穆鲁克在海上的弱势,其实更多与埃及的地理环境有关。

    横穿撒哈拉沙漠的尼罗河水,能够将下游地区滋养为沙漠绿洲,但却无力生成茂密的森林。

    营造船只的木材,需要从爱琴海-黑海地区进口。

    这一先天不足,限制了埃及海洋实力的增长,以至于在整个地中海历史上,埃及都没有能够,成为地中海海上霸权的争夺者。

    只不过,鉴于埃及控制了,红海与地中海贸易的陆间转运通道,印度洋那些阿拉伯商团、据点,

    会愿意名义上,接受马穆鲁克王朝的领导。

    固守于罗得岛的十字军遗存——医院骑士团,是马穆鲁克无法进口足够木材直接原因。

    绿教王朝在东地海的贸易线,一直是这些强悍武装僧侣的主



第707章 殖民战争(八)
    但这其中大部分的成本,还是由最终的买家来承担。

    只不过,价格的推高,会导致需求量的缩减,对于威尼斯这类中间商来说,利益还是会蒙受很大损失罢了。

    如果说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只是让威尼斯商人们元气大伤的话,那么直接从印度进行收购,

    能够以低价供应欧洲市场的葡萄牙人,对于威尼斯来说,就是釜底抽薪船的打击了……

    这个强势竞争者的加入,不仅逼迫威尼斯以断绝外交关系,来表示对葡萄牙的抗议,

    更直接加入了,两大绿教帝国主导的“反葡联盟”。

    当然,威尼斯毕竟还是属于jd教阵营,明目张胆的派出海军参战,还是有所顾忌的。

    它所提供的支持,主要派遣技工,帮助拆装奥斯曼帝国的浆帆舰。

    现在,东地中海势力最为强大的三股力量,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前往印度去挑战葡萄牙人了,

    那么,还有没有其它力量,加入这个因利结合的“反葡联盟”呢

    当然有,除了来自东地中海的奥斯曼、马穆鲁克、威尼斯三国以外,反葡联盟中,还有两位来自印度西海岸的成员。

    一个是,代表南印度反葡势力的“卡利卡特”。

    另一个则是,北印度西海岸贸易的主导者——古吉拉特。

    古吉拉特于后世的印度,是一个类似于天朝改革开放时的,珠三角地位的板块。

    如果说,喇叭形的珠江口,为珠三角扩张了海岸线。

    那么,古吉拉特的海岸优势,则是靠半岛状地形——卡提阿瓦半岛来扩张的了。

    当然,两个板块的优势,更多还在于其地缘位置。

    前者是通往北印度的门户,后者则是,西方登陆天朝的第一站。

    通常情况下,我会把拉贾斯坦邦与古吉拉特邦,合称为“拉杰普特板块”。

    不过,这两个邦地缘特点,却还是有显著区别的。

    意思即为“拉杰普特人之地”的拉贾斯坦邦,属于拉杰普特人的核心之地。

    相比古吉拉特的海洋优势,拉贾斯坦邦的地势要更为高些,横亘境内阿拉瓦利岭,及其东南侧的马尔瓦高原,为拉杰普特人提供了军事上的支撑。

    为拉杰普特人的,军事能力加码的另一个地理因素,是这些高地上所覆盖的,热带草原类型植被。

    作为一个战士阶层,拉杰普特战士最得力的助手,是由世界上最优秀的两个热血马种:

    阿拉伯马、阿哈尔捷金马,即汗血马相交培育出来的“马瓦里马”。

    从血统的来源也可以看出,这是绿教徒入侵所带来的副产品。

    不过,印度各司其职的种姓制度,以及拉杰普特人军事阶层的定位,才是他们能够在,

    包括马种选育在内的军事技能上,超出其他印度土著的原因。

    基于古吉拉特邦,尤其是卡提阿瓦半岛的海洋属性,以及绿教徒在海洋贸易上的绝对优势,

    古吉拉特邦的地缘结构,要比拉贾斯坦邦更为复杂,绿教文化的影响也更大。

    15世纪初,绿教徒控制了古吉拉特,并建立政权。

    不过,被压缩在拉贾斯坦邦的印度j保卫者们,却还是一直没有为德里所征服。

    直到后来的莫卧儿王朝,表示尊重拉杰普特王公们的统治权,及宗j信仰后,北印度才算真正为绿教政权所覆盖。

    需要说明的是,后世身为马哈拉施特拉帮首府的m买,当时也为古吉拉特所有。

    身为印度西海岸的两大海上门户,古吉拉特、卡利卡特是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贸易网的重要成员。

    与控制印度洋-地中海贸易入口的埃及之间,有着很多共同利益。

    葡萄牙人对阿拉伯商船的劫掠行为,以及新航路的开拓,对



第708章 殖民战争(九)
    总得来说,地中海当下的海战形式,与古典时期并不太大区别。

    以舰首特设的“撞角”,高速撞击对方的船体及排桨,再用跳帮的方式,在对手甲板上肉搏,仍然是最为常见的战法。

    至于远程武器,在传统的弓弩、弩炮以及希腊火之外,在意大利人的帮助下,土耳其人也在甲板上,配备了些小型火炮。

    问题是,排桨船追求机动性的特点,使得火炮的植入,受到了很大限制。

    可以说,被绿教寄予厚望的奥斯曼战舰,无论在远程武器的射程还是威力上,都落后葡萄牙人。

    15-16世纪,是欧洲在火器技术上,逐渐开始领先的时代。

    落后者不仅包括绿教,也包括一直以火药发明者,及最早火器使用者自居的中央之国。

    有很多人会以明清交接之际,明军所使用的大量火炮,来佐证天朝曾经在当时,拥有领先世界的火炮技术。

    然而,令人泄气的是,这些被称之为“红夷大炮”的火器,正是由葡萄牙人传入的。

    同时期的倭国,也是火器的受益者。

    只不过资源较少、战争规模更小的倭国,仿制成功的是火枪罢了(鸟枪)。

    至于是怎么传入的,后面我会解读到。

    欧洲破碎的地缘z治结构,以及因此而频发的战事,是促进火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世界其它地区也是战事不停。

    更为重要的因素,来自欧洲文明中所蕴含的商业基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创新力。

    以欧洲地缘z治缩影的意大利来说,即有源自法兰克,军事采邑制的“封建国家”,也有威尼斯这样的商业共和国。

    在封建领主们为了维持自身优势,而限制一些武器的发展时,比如十字弓。

    商业共和国却可以更纯粹的为了利益,鼓励技术进步。

    事实上,这一多样性的地缘z治结构,也是“欧洲文艺复兴”,包括出现在意大利的基础。

    所谓“文艺复兴”,不仅是哲学艺术领域的“复兴”,也是一场科学革命。

    在过往的战争史中,军事技术的进步,更多是一种缓慢的经验累积。

    而现在,以“文艺复兴”为契机,欧洲人开始尝试用剽窃来的科学技术,如几何学,来改进火炮、城堡乃至战术的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航海时代初期,你们在我写的书中,描写鸦片战争中看到的那种,

    多层甲板布设火炮的方式还未出现,这是17世纪初由英国人率先使用的。

    不过,仅仅是在顶层甲板周边,布设一圈火炮,已经足以让葡萄牙人,占据绝对优势了。

    在包括第乌海战在内的海战当中,大部分绿教徒船只,在进入葡萄牙火炮射程之后,即被击伤或击沉。

    虽然基于数量和灵活度的优势,总还是会有部分船只,有机会靠帮葡萄牙船,但接下来的景象,却更让人绝望。

    与土耳其人的地中海式桨帆船相比,葡萄牙人的卡拉克帆船,要显得更为高大,尤其是舰首和船尾。
1...213214215216217...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