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从地缘z治角度看,安南人当年没有能够,再把国土向北方延伸一些,也与金边是高棉人的都城有关。
不过,金边并非一直是高棉人的z治中心。
公元1431年之前,高棉帝国的都城,是在那个著名的世界遗产——吴哥窟,后为j埔寨暹粒市所辖。
那次迁都,也意味着,吴哥王朝和高棉帝国时代的终结,新的高棉王朝,被称之“金边王朝”,并一直延续至后世。
值得一提的是,高棉历代王朝之间,都有直接的血统继承关系。
这使得后世的j埔寨王室,可以追溯到扶南王朝初创的公元1世纪。
从这个角度说,j埔寨王室足以压倒,只能追溯到公元4世纪倭国皇室,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室,21世纪后任国王为第97世。
吴哥窟位于金边平原的西北部,金边则位于南端,连接两者的是一条,名叫“洞里萨河”的湄公河右岸支流。
由于吴哥与金边之间的低洼地形,洞里萨河在这个区间,得以扩张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
它的另一个名称是“金边湖”,如果当年高棉人不迁都的话,就可能叫“吴哥湖”了。
从控制整个湄公河平原的角度来看,吴哥其实比之金边要更为合适。
在这个位置上,高棉人不仅可以向北,控制湄公河中游的呵叻盆地,还更容易往西部的,t国境内的湄南河三角洲渗透。
位置从来都是双刃剑,在你强大之时,这样一个位置,固然能够帮助你,向外扩张势力范围,一旦衰弱,却又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最终,逼迫高棉人迁都,并失去呵叻盆地的,同时也丧失了对上僚高原的影响力,正是崛起的t国。
只是,高棉人应该没想到,当年为了躲避强敌而选定的新都,随着安南人对湄公河三角洲的入侵,
在200多年后,又变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
事实上,从高棉人手中,拿到湄公河中游平原(呵叻盆地)的t国,以及,同样收获到湄公河三角洲的安南,
依然对j埔寨最后保有的这块肥沃土地,抱有极大的兴趣。
高棉帝国衰弱后,这两个方向,也多次对金边的存在,构成直接威胁。
最近的一次,就是安南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那次入侵了。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世界地缘z治舞台,正发生着一次重大变化,退无可退的j埔寨,得到了来自天朝的援手。
投桃报李,在关乎天朝海洋战略的nan海问题上,j埔寨一直是天朝最坚守的支持者。
一切一切,都那么符合远交近攻的外交逻辑。
现在,大家基本搞清的j埔寨的情况。
接下来,能够真正对马来地区,构成威胁的“暹罗王国”,将正式登上地缘
第713章 殖民战争(十四)
然而,泰人却非最早入主湄南河平原的m族。
在泰人还困居于北部山林之中时,参与湄南河平原争夺的,主要是高棉人和它的亲缘m族——孟人。
在语言上,孟人和高棉人,被归类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单从这个名称表述,大家也能感受到两者的亲缘关系了。
一般认为,孟-高棉m族的祖先,是在公元前,从彩云之南方向扩散入中南半岛的。
与两族同源的,还有我国境内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m族。
由于在印度东部,发现一些与孟-高棉m族语言同源的部族。
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孟高棉m族,可能是发源于印度“泰卢固”地区的北部,即海德拉巴一带。
然后再向东扩散至中南半岛,以及我国的西南部,以至于孟-高棉语族所属的语系,被称之为“南亚语系”。
另一个似乎可以佐证此观点的证据,与更加纯粹的达罗毗荼人“泰米尔人”相比,
泰卢固人的基因里,除了混入了雅利安人的高加索成分外,还有明显的蒙古基因存在。
当然,实际的迁徙路径,更有可能是反向的。
就像印度东北部当年建立阿萨姆王国的泰人,是从东部扩张而来一样。
后世主要生活在m甸的孟族,早已经成为了一个人口,仅100多万的边缘少数m族,不到m甸总人口的2%。
不过,在历史上,孟族却是与高棉人联手,创建中南半岛文明的m族。
在高棉人经营湄公河下游平原时,m甸核心区——伊诺瓦底江平原南部,即下缅甸平原,也崛起了不少孟人国家。
受印度文明影响,孟人甚至在公元3世纪,就已在梵文基础上,创立了属于自己文字,
这一时间,比与印度距离更远的高棉人,还要更早一些。
不过,孟人内部,并没有能够像高棉人那样,整合成一个强大帝国。
孟人最后的衰弱,与缅人的南迁有着直接关系。
公元9世纪中,同样从我国境内,沿伊诺瓦底江南迁的缅人(汉藏语系),开始崛起于伊诺瓦底江平原北部(上缅甸平原),
并以后世m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西南部的“蒲甘”城,为中心建立王朝。
这个缅人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因此被称之为“蒲甘王朝”。
公元11世纪中,蒲甘王朝沿江向南,征服了下m甸的诸孟人政权,同时臣服了边缘高地,
如掸邦诸族,第一次完成了m甸的统一。
孟人先发的文明优势,比如佛教x仰、文字,遂就此成为了,缅人进入文明序列的肩膀。
可以说,后世在m甸占统治地位的缅族,无论是文化还是血统上,都融入了大量的孟族基因。
以至于人们从外貌、服饰上,几乎无法分清两族。
在t国的历史中,来自m甸的缅人王朝,是最大的压力来源。
历史上,曾经多次入侵t国。
不过,这一压力,在m甸完成第一次统一之时,还不会体现出来。
一方面因为,缅人还有花许多时间,还整合下m甸的孟人,以及防备其它高地m族南下。
另一方面,则因为自信能够将帝国范围,延伸到任何一片陆地的蒙人,在攻灭大理国之后,
不久便对安南、占城等中南半岛国家,发动了全面进攻。
除占城、安南以外,之前因为有云贵高原d立政权缓冲,即南诏/大理,
而从未进入中原王朝视线的m甸,也首次遇到了来自北方帝国的入侵。
尽管战争的结果,并没有影响m甸的d立,只是建立了朝贡关系,但遭遇攻击的m甸第一王朝,却因此陷入大分裂。
 
第714章 殖民战争(十五)
真正成为高棉帝国终结者的是,来自西北方向的“泰人”。
关于泰人是什么时候,迁入中南半岛及湄南河流域的,并没有定论。
基于各自的z治目的,后世相关各国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比如,t国人更愿意相信,他们不仅与我国境内的傣族同族,更与人口更多的壮族同源,即壮泰同源。
公元8世纪-13世纪中,先后在云贵高原建立的南诏、大理两政权,也视为泰人政权。
甚至认为泰人的大规模南迁,源起于蒙人对大理国的征服。
我国方面则认为,最早出现在天朝历史记录的泰人先民政权,应该是曾经归附汉朝的“哀牢国”,后世y南保山一带,并很早就扩张至中南半岛了。
至于南诏、大理两国,则应该是由彝、白两族所建立的。
用后世的m族划分标准,来解决古代的部族关系,本来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好在,这些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
纯粹从m族迁徙角度说,有两点倒是大体可以确定的,即:
一是泰民族最初是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形成,再沿江向中南半岛扩散的。
二是泰人迁入中南半岛的时间,要晚于高棉人。
那些从我国境内南迁的泰人先民,顺澜沧江、怒江(掸邦的萨尔温江)南下,
沿途扩散入n挝境内的上寮高原(及至安南西北部山地)、湄公河中游的呵叻盆地,以及m甸境内的掸邦高原。
部分则在南下途中接入湄南河,并最终扩散至后世的t国湾。
早期迁徙至中南半岛的泰人先民,都是以村寨的形式散布于丛林之间,并没有形成强大统一的王国,也因此少有记录留传下来。
这种情况直到公元13世纪中叶,湄南河平原北端崛起第一个泰人政权——“素可泰王国”(位于后世t国素可泰府),才出现改观。
素可泰的位置,正处在湄南河平原与泰北山地的相接处,此类山地与平原相接之地,也是大多数m族,走向文明的起点。
由于素可泰王国建国的时间,与蒙古攻灭大理国的时间相近,因此很多泰人认为,素可泰王国的建立,与受此影响而大批南逃的泰人先民有关。
不过,实际素可泰王国立国的时间,要略早于蒙古攻灭大理。
从位置上看,“引领”泰人进入文明序列的,是与之相邻的孟人和高棉人。
在素可泰王国崛起之后,一方面与泰北山地的同族结盟,一如当年周人与诸羌的关系,另一方面,
则向原先受吴哥王朝控制的湄南河平原下游,以及相邻的呵叻盆地扩张。
与此同时,之前顺湄公河而下的泰人(后世的n挝人),也已从上寮高原渗透至了,湄公河中游平原。
在这两个方向的包夹之下,高棉人的势力,退出呵叻盆地几乎是必然。
不过,此时的湄公河中游平原,还只是一个比较次要的板块,基本还处在丛林密布未开发状态。
包括湄南河下游平原在内的沿海平原,才是中南半岛文明的核心之地,也是各方争夺的焦点。
在天朝的记录中,泰可素王国被称之为“暹国”。
作为“t国第一王朝”,素可泰王国在湄南河流域的统治,持续了一个世纪。
由于在军事上,征服了湄南河平原南部罗斛国,这个泰人建立的湄南河王国,遂被外界始称为“暹罗”。
事实上,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末,t国都是一个以暹罗为名的国家。
只不过,从地缘范围角度看,暹、罗二字的地缘范围有限,而“泰”这个m族标签,能扩张的地缘想象空间,就要大得多了。
&
第715章 殖民战争(十六)
由于都城设立在,南距m谷约60公里的“阿瑜陀耶”,当地华人称之为“大城”,
这个泰人属性的“罗斛国”,被称之为“阿瑜陀耶王朝”或“大城王朝”(1350年—1767年)。
15世纪初,大城王朝吞并素可泰王朝,完成了整个湄南河流域的统一。
这个“泰国第二王朝”,也是泰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在它的存续期间,缅人也在m甸,解决了北方掸人和南方孟人的问题,再次完成了统一。
包括有:“m甸第二王朝”——东吁王朝(1531—1752年)。
“m甸第三王朝”——贡榜王朝(1752~1885)。
这也使得m甸,开始成为t国西部最大的压力源。
上述两个缅人王朝在崛起之初,都曾经向t国方向扩张,并攻破m谷。
后者更是直接终结了大城王朝。
大城王朝被缅人终结之后,泰人很快便建立了“泰国第三王朝”——吞武里王朝”( 1769年―1782年)。
只是,这个王朝有点类似于,天朝的秦、隋两朝的过渡王朝,很快就为不满其统治的,贵族、宗j势力所颠覆。
替代吞武里王朝,统治泰国的“泰国第四王朝”,就是延绵至后世的“m谷王朝”了。
之所以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吞武里”,这个过渡王朝,倒并不是因为它,挽救了t国的国运,
而是因为王朝建立者“达信”的父亲,原籍我国潮汕,还有一个叫做“郑信”的中文名。
他出生在泰国,母亲为泰人。
以至于这位“达信大帝”,不仅在t国历史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更在华人圈,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实际上,大城王朝的开创者乌通王,也有传说是个华人。
究其背景,概因为自宋朝而开始,兴旺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东南亚带入了大量华人移民,
并有机会凭借经济优势,深入影响东南亚的z治结构。
当然,王朝的开创者,是否具有天朝血统,其实是完全不重要的。
就像后世t国几乎每任总理,虽然都能找到清晰的天朝血统,却也不能寄希望于,就此对中泰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还可以想想x加坡。
同样的,在t国的内部权力争夺中,华人血统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郑信的失败,也不是因为他的华人血统。
相比那些权力之争,我们更关心的是,t国地缘结构的变化。
所谓素可泰、大城、吞武里、m谷,其实都是都城之名,吞武里在m谷西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