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除了素可泰以外,其余三都,都在湄公河三角洲。

    从这一变迁也能看出,自15世纪起,湄南河三角洲地区,就已经成为暹罗的中心。

    z治中心的南迁,不仅有利于泰人发展海洋经济,更对湄公河下游平原的高棉人,构成了直接威胁。

    这其中,有个有趣的位置关系,除了孤悬东北角,与天朝地缘关系更近的红河平原以外(安南北部),

    中南半岛南部的三大冲积平原带:伊洛瓦底江平原、湄南河平原、湄公河下游平原,位置上并非为平行状态,而是自西向东倾斜。

    简单点说,伊洛瓦底河下游平原(下缅甸),对应的是湄南河上游。

    湄南河下游,对应的又是金边平原的北沿。

    在整个大陆地区,都盛行的“北方压力”规律,在此也有所体现。

    缅人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完成统一之后,对湄南河的泰人构成了压力。

    而统一湄南河流域的泰人,又对位置更偏南的高棉人,构成了巨大威胁。

    由于湄南河三角洲,与金边平原北部的吴哥一带,并没有天然山脉以为屏障。

    &




第716章 殖民战争(十七)
    这个缅甸主平原的东侧的水土,来自于掸邦高原的西麓。

    这片滋养了萨尔温江的高原,一直向南延伸到了印度洋,以至于,在掸邦高原与他念他翁山脉之间的,

    狭窄空间出海的萨尔温江,只形成了面积很小的冲积平原带。

    今天他念他翁山脉以西,包括萨尔温江下游平原在内的,这条沿海平原带,为两个m甸少数min族地区:克伦邦、孟邦所有。

    其中孟邦覆盖了全部的海岸线,克伦邦则在孟邦与山脉之间。

    再往南的比劳山脉分水岭以西地区,则属于m甸中央政府的直辖省——德林依达省。

    就地理属性来看,克伦邦、孟邦、德林依达省,其实属于一个板块,这条背山靠海的狭长地带,有一个专属地缘标签“德林依达海岸”。

    历史上,孟人是最早从伊洛瓦底江下游,向德林依达海岸渗透成功的m族。

    13世纪末,m甸第一王朝,即蒲甘王朝因蒙古入侵而分裂之后,孟人曾经在下缅甸,

    及德林依达海岸复国成功,建立“白古王朝”,我国称“大古刺”。

    只不过16世纪中,缅人的“东吁王朝”崛起,并统一上下缅甸之后,孟人便基本退出地缘z治舞台了。

    地处边缘的德林依达海岸,成为了孟人最后的保留地。

    m甸d立后,丹那沙林地区的北部、西北部,先后划出了孟邦、克伦邦两邦。

    后者在族源上,与缅族以及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克钦族同源,著名的“长颈族”,教是克伦族的一个支系。

    m甸境内的行政结构,目前为7省7邦。

    其中直属中央的“省”,在居民结构上以缅人为主,其余位处边缘的每个“邦”,都对应一个少数m族。

    相对其它六个,位处伊诺瓦底江中下游缅人“省”,德林依达省的存在,宛如一块飞地一般。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相信大家都能够看得出来。

    事实上,在孟人覆盖湄南河下游时,比劳山脉东麓,也同样是孟人的天然扩张区。

    在孟人衰弱,泰缅两族,分别在他念他翁山脉两侧崛起之后,两族的博弈,也延伸到了比劳山脉这个突出部上。

    总得来说,基于地理方面的原因,比劳山脉之西的德林依达海岸,大多数时候,

    都还是处在m甸政权的控制之下,泰人则牢牢的控制着山脉东麓的岸线。

    理解这点并不难,毕竟,德林依达海岸与伊洛瓦底河平原海、陆相连,m甸政权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海路来施加控制力。

    同样的道理,泰人以及之前,称霸t国湾的高棉帝国,在控制比劳山脉东侧,也有绝对的优势。

    比劳山脉的存在,完全的解决了泰、缅两国的平衡问题。

    不过,比劳山脉并非是中南半岛,这个突出部的全部。

    在条狭长陆地带的的最南端,马来人依靠大汉山脉,及m六甲海峡所带来的双重优势,抵御着来自大陆方向的侵袭。

    到底是由谁,缅人还是泰人,来具体展现大陆威胁呢这还是需要从基本的地理结构着手。

    需要先厘清的一点是,尽管东西纵深最窄的克拉地峡,看起来似乎更应该,充当中南半岛m族,

    与马来m族的地缘分割线,但事实上地缘分割这件事,从来不是简单的几何画线问题。

    山脉、河流的走向,才是决定性要素。

    整个比劳山脉-马来半岛地区的轮廓,很像一条中间,自然弯曲踏向马六甲海峡的马腿。

    位于克拉地峡之南的马腿关节部,才是真正的枢纽点。

    在地形图上,这个轮廓呈现为平行四边形的关节部位,地理边界是由两段山



第717章 殖民战争(十八)
    这一切,都使得m甸在南下扩张并融合孟人时,遇到比泰人更多的挑战。

    控制“他彼河平原”,也就是素叻地区所获取的地缘优势,其实比想象中还要大。

    比劳山脉在这个位置已然势衰,他彼平原西侧与印度洋之间,并没有高大山脉阻隔,其源头处,距离安达曼海的直线距离,仅有10公里。

    这使得,控制了素叻平原的泰人,很容易就能够向西,获得印度洋出海口,并使之成为唯一一个能够,地跨两洋的亚洲大陆国家。

    在泰人获得的印度洋海峡线中,不仅包括普吉山与銮山之间部分,还包括普吉山西麓的岸线。

    在这段长约,700公里的印度洋海岸线中,最为后世人所知的当属普吉山南端,在印度洋中的那个突出部——普吉岛了。

    当然,这本身与其印度洋的位置并没有关系,而是与纬度有关。

    在他彼平原以东的t国湾一侧,同样低纬度的苏梅岛,也是体验热带海岛风情的目的地。

    只是相比之下,t国在印度洋一侧的海岛数量,要更多罢了,除普吉岛之外,还有瑶诺岛、帝王岛等很多选择。

    可以说,如果比劳山脉再往南延伸一些,能够与马来半岛的大汉山脉对接,而不是在中间拉开一个空当的话,不仅会让后世的泰国损失不少绿色经济,更有可能,

    大大压缩“克拉地峡”计划的想象空间,如果不完全归属一个国家的话。

    事实上,以他彼河平原为依托,泰人还进一步向南压缩了马来人的空间。

    如果一定要为中南半岛,与马来半岛找一条地理分割线的话,銮山其实比克拉地峡更为合适。

    銮山不仅与普吉山-比劳山脉之间,拉开了一个他彼河平原这个空档,与大汉山脉之间也是如此。

    这片位于銮山东麓的沿海平原,行政上包含有后世泰南的洛坤、帕他仑两府,以及宋卡府的北部。

    区域内最引人注目的地标,是身处帕他仑、宋卡交界处的大湖——銮湖,整个平原地带中南部的河流,

    基本都是先汇入此湖,以及它的附属湖泊“宋卡湖”,然后再注入曼谷湾的。

    为此,我们也可以将銮山以东的这个地理单元,标定为“銮湖平原”,虽然平原北部洛坤境内的河流,实际都是独流入海的。

    在m六甲海峡,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的主航路之前,亚洲东部与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往来,

    多是经由克拉地峡以南至大汉山脉之间,以銮山为中心的这两条平原带之间来进行的。

    从印度洋方向而来的商人,会尽量沿河深入内陆,然后在河流分水岭附近登陆,再将货物通过陆路,

    转运到太平洋流域河流上的船只,以“海-陆-海”形式打通物流通道。

    基于銮山在其中起到的核心作用,我们可将这条贸易通道称之为“銮山通道”。

    最先发现这一商机的是来自南印度的商人。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印度人也在这个銮山通道,建立了一系列贸易城邦,并为之带入了以印度j、佛教x仰,为表现形式的印度文化。

    进入中世纪后,随着东南亚本土势力的崛起,印度文化虽然在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仍然具有很深的影响,但却逐渐退出了地缘z治舞台。

    基于銮山通道的海洋经济属性,在海洋经济中有先发优势的东南亚m族,将最有机会从印度人手中,夺取通道的控制权。

    在东南亚诸政权中,做到这一点的是来自苏门答腊的三佛齐。

    位于通道居中位置的“洛坤”地区,曾经是这个海上贸易强国重要的贸易中心。

    &



第718章 殖民战争(十九)
    在素可泰王朝,代表泰人做到这点后,“泰”m族成为了中南半岛,渗透马来半岛的代言人。

    整个马来半岛的南北对抗形式,也开始朝着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

    泰人取代孟-高棉m族,代表中南半岛m族强势南下之下,马来人方面的情况也一直在变化当中。

    在三佛齐强盛时代,这个贸易强国,曾经将控制线北推至克拉地峡一线,将整个马来半岛,纳入了自己的z治版图。

    建立在后世t国境内他彼平原(素叻府)、銮湖平原(洛坤-宋卡一带)的加罗希、单马令等小国,都为三佛齐的属国。

    14世纪中叶,崛起于东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在马来世界,取得了比三佛齐更大的成功,

    几乎统治了所有已知,或者说进入文明序列的马来国家。

    不过,在马来半岛方向,爪哇人取得的成就,并不比三佛齐更高。

    后世m来西亚位置最北的“吉打”地区,是满者伯夷帝国控制线的北点。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泰人已经统一了湄南河流域,并且将控制线,渗透至銮湖平原一线。

    以后世的z治归属来说,满者伯夷的历史成就,无疑应该归属印泥。

    就印泥境内的地缘z治博弈来说,又主要是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的问题。

    在三佛齐称霸之时,曾经多次遭遇来自爪哇的挑战。

    在满者伯夷的巅峰期后的14世纪末,最先动摇帝国基石的力量,同样来自于苏门答腊三佛齐之地。

    相比中南半岛那些,建立在大河冲积平原,并且可以海、陆两线,向边缘地区扩张的大陆国家,群岛性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稳定性。

    比如,20世纪自视内部凝聚力超强的倭国,在大部分历史时段,内部也都是处在分裂当中的。

    满者伯夷虽然和三佛齐一样,凭借海上优势称霸一时,但南洋诸岛的开放性,使之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

    尽管,爪哇人早在14世纪叶,就已经征服了三佛齐及其它马来国家,但这些国家的旧王朝,基本都得以保留。

    换句话说,就是以属国的形式,存在于满者伯夷的z治框架内。

    从地缘基础来看,三佛齐之所以成为最先崛起的马来政权,得益于它在海洋贸易上的先发。

    当然,只有垄断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在三佛齐强盛时代,来往于m六甲航线的东西方商船,如果不经停三佛齐所设立的关卡,就会受到舰队的袭击。

    事实上,这也是海上争霸的常见手段,后来的满者伯夷、葡萄牙也都有类似的做法。

    然而,苏门答腊岛也有它的短板,那就是人口潜力没有爪哇岛大。

    在来自爪哇的满者伯夷,借助元朝远征军,留下的军事遗产补上这块短板后,情况开始变得对苏门答腊岛不利。

    换句话说,即使满者伯夷逃不过兴亡周期走向衰弱,下一个取而得之的马来政权,也很有可能来自于爪哇岛。

    为了重振雄风,三佛齐希望得到域外力量的支持。

    在绿教徒已经垄断印度洋海上贸易的情况下,阿拉伯商业集团看起来,是一支可以倚重的力量。

    对于已经在m六甲海峡西端,取得这个支点,即巴赛苏丹国的阿拉伯商人来说,也热切希望能够在,位置更佳的海峡东端做到这一点。

    不过,绿教势力在介入南洋地缘z治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那就是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提供支持。

    在离南洋最近的印度,德里苏丹国虽然名义上,控制印度北部,但内部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nb



第719章 殖民战争(二十)
    虽然30多年后,郑和曾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深度介入了南洋政权,但在此时,百废待兴的大明王朝,还没有精力去关注海外的利益。

    彻底解除蒙古高原的威胁及完成内部整合,才是这个新帝国最急待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不管三佛齐和满者伯夷对天朝的新王朝,寄予了什么样的z治期望,短期内,都是无法实现的。

    在前往南京进行朝贡之后,三佛齐的统治者显然也意识到,暂时没有办法,得到来自我朝的直接帮助。

    为此,他们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

    大量来自天朝东南部的移民,于“洪武”年间,开始被引入苏门答腊岛的东南。

    这些天朝移民,一方面帮助三佛齐进行农业开发,这也是三佛齐的短板,另一方面,也深入参与了三佛齐的z治和海外贸易。

    虽然,基于商业的原因,爪哇岛也同样有华人前往各东口定居,但因为爪哇在z治上的强势,
1...216217218219220...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