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追溯到在拜里米苏拉在m六甲立国的时间(公元1405年),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厘清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我前面所说的,绿教的“软传j”提供一个典型样本。
在商业为诱因的“软传j”过程中,上层信j-全民皈依-政j合一,这三个步骤,是需要时间来推进的。
事实上,拜里米苏拉本人,真正决心成为一个绿教徒的时间,很可能也是在立国之后的公元1414年。
在那一年,m六甲王国的创始人,迎娶了来自巴塞苏丹国的公主。
当然,这并不代表拜里米苏拉在此之前,没有接受绿教j义。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一开始只是将视为可以与佛教、印度j相容的宗j。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比如同时代出身于佛教家庭的郑和,就因为也同时接受过绿教思想,而让后人困惑于他的x仰。
郑和在x仰上的模
第723章 殖民战争(二十四)
至于为什么会成为例外,我后面会讲到。
在整个马来半岛,最引人注目的点,应该就是半岛最南端的x加坡了。
这个据守m六甲海峡入口的城邦国家,其实并不是半岛的一部分,而是一个岛屿——“x加坡岛”。
其与马来半岛之间,隔着一条狭窄的“柔佛海峡”,其最窄处仅1.2公里。
与x加坡岛一起横亘于m六甲海峡入口的,还有与之隔“x加坡海峡”相望,由数百个岛屿组成的“廖内群岛”。
x加坡海峡之名,得自于“x加坡”,柔佛之名则得自于,与x加坡一水之隔的马来西亚“柔佛州”,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x港与s圳。
柔佛州之名得自于“柔佛苏丹国”。
在m六甲解体之后的“后马六甲苏丹国”时代,柔佛苏丹国一直是,整个马来亚诸绿教政权的领导者。
其领土不仅包括后世的柔佛州,也包括x加坡和后属印泥的廖内群岛。
x加坡与廖内群岛的地缘z治归属,归根结底源自于两者之间的那条海峡。
x加坡海峡的平均宽度,要十倍于柔佛海峡,使得它而不是柔佛海峡,成为了m六甲海峡的入口。
19世纪初,x加坡岛和廖内群岛,都还处在“柔佛苏丹国”的统治之下。
在英国立足马来亚、荷兰控制苏门答腊、爪哇等马来岛屿的情况下,双方对m六甲海峡控制权的争夺,也日趋激烈。
最终,“主航道中心线原则”这一看起来,最为公平习惯规则,决定了二地的z治归属。
航道北侧的x加坡岛,以及附属小岛,成为了英国殖民地。
荷兰人则得到了廖内群岛,并与其它“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在19世纪40年代,整合成为了后世的印泥。
在这场殖民盛宴中,没人会在乎土地原来主人——“柔佛苏丹国”的想法。
不过,这个苏丹国,在m来西亚的地缘z治史中,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x加坡和廖内群岛这两片,后世不为m来西亚所有的岛屿,对m来西亚来说,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海峡与航道并非完全能划等号,受地势、水深的限制,可通行航道的宽度,总是要小于海峡本身的。
具体到x加坡海峡的问题上,其西段岛礁、浅滩众多,通航水道的最窄处,仅有4.5公里。
当然,偏窄的宽度对于控制者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比如,苏门答腊亚齐地区的巴塞苏丹国,要想在海峡西端影响过往商船,其难度,就要远高于在x加坡海峡之侧。
后面大家也会了解到,16世纪中叶崛起的亚齐苏丹国,曾经在争夺m六甲入口的问题上,做出过什么样的努力。
狭窄而又重要的水道、星罗棋布的岛屿,最容易让人想到,什么样“有前途”的职业呢
估计大家都想到的,是海盗。
在三佛齐的海上霸权崩溃之后,淡马锡,即x加坡岛和廖内群岛,也一度成为了海盗猖獗之地。
相比之下,淡马锡因与大陆距离更近,更容易成为各方角逐的焦点。
拜里米苏拉一开始,之所以选择在此立国,也是看中了它特殊的位置
然而,无论是立足于x加坡岛,还是廖内群岛方向控制航线,都会存在,本身地缘实力不足的问题。
也就是说,海峡两侧的这些岛屿,更有可能成为,强大海上国家统治之下的一个节点。
在m六甲被葡萄牙人攻占之后,m六甲苏丹曾一度率领军民,退至廖内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宾坦岛”上。
只是,仅仅支撑了15年(公元1526年),就在葡萄牙人的攻击下,返回马来半岛一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第724章 殖民战争(二十五)
在后一条路线中,南洋的地缘z治地位,与它在几百年前,并没有本质性变化。
“y带一路”的提法,本身是一个,地缘z治遗产继承的经典做法。
用一句成语形容,就是“旧瓶装新酒”。
前者旧瓶源自于汉武帝时期,开拓成型的丝绸之路。
后者的旧瓶上,最耀眼的那抹亮色,显然就是“郑和下西洋”了。
在m六甲王国,试图摆脱南北两大王朝影响,艰难求生之时,大明王朝的这个历史性决定,将对m六甲及南洋的地缘z治生态,造成重大影响。
公元1405年-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出海远洋。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远洋之举,船队编制有2万余人,规模达到200余艘。
其航迹从南海向西,一路延伸到北印度洋周边地区。
即使是后来在海外殖民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功的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在开拓时期也难以望其项背。
如此大规模的天朝船队进入南洋,不可能不对当时的南洋,造成重大影响。
不过,在了解郑和下西洋一事,对南洋的影响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西洋”这个概念。
首先要了解的是,到底哪里才是“西洋”。
其次,从以方位命名的方式有看,有西洋也就必定有东洋了,那么“东洋”又在哪里,郑和他们又有没有去过“东洋”
我朝是取代了元朝统一了天朝,其最初对海洋的认知,自然也继承于元朝。
在元朝时期的认知中,苏门答腊岛西端,是一个分界线,以西地区被归为“西洋”,
以东的m六甲海峡、南海周边地区,则被称之为“东洋”。
这个切割标准,在后世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划分法,应该说还是很科学的。
然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此标准来看的话,作为郑和船队重要目的地的马来地区,毫无疑问的应该属于“东洋”范畴。
那么,为什么这段历史,被称之为“下西洋”,而不是“下东洋、西洋”呢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的提法,并非出自于郑和往来东、西两洋之时,而是源起于16世纪末,即明万历年间的一本演义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
当时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正处在倭寇犯境的威胁之中。
舆论上,有借郑和远服海外诸国之事,抵御海外侵扰、重振国威的需要。
“三宝太监下西洋”及后来演化而成的“郑和下西洋”故事,遂在此时以演义,甚至被神化的形式流传于世。
现在,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为什么我朝初年,郑和出使东、西两洋的事件,在后期演化为了“下西洋”。
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国人在通过郑和船队的多次远洋,系统获得东、西两洋的资料后,发觉元朝的划分方法,并不那么准确。
如果,从南g国找一个,离开g国海岸线的起点的话,这个起点无疑是guang州。
假如从g州出发或经停,借助季风南行的,天朝船队一路向南的话,他们最先抵达的将是,加里曼丹岛中部。
对应的点大体就是后世“文莱”的位置。
在郑和开启天朝的“大航海时代”后,文莱地区,此时名为“渤泥”,也得以凭借这一优势,发展了与天朝的关系。
对于有严重“对称情节”的国人来说,如果文莱——g州这样一条近乎正南、正北的中轴线,
即在指南针的帮助下,做到这一认知并不难,来划分东、西两洋,看起来会更为合理。
由此,在我朝后期,无论是刚才我提到的《三宝太监西洋记》,还是同时期成
第725章 殖民战争(二十六)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率先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后世人们是没有可能,在国际z治舞台上,看到葡萄牙的。
普通民众,将更多通过本菲卡,或者波尔图这样的葡萄牙足球队,了解到葡萄牙人想一直渴望从西班牙d立出去。
就像巴塞罗纳俱乐部和毕尔巴鄂竞技队,成为巴塞罗纳人、巴斯克人表达d立情绪的窗口一样。
以“农本思维”来看,控制一片土地的最好办法,就是“移民实边”。
然而,郑和下西洋之举,并没有肩负这样的战略任务。
让更多的海外国家进入朝贡体系,以彰显新王朝的强大,是其最主要的目的。
至于由此而获取的经济利益,包括航路的开拓,反而只是可以可无的副产品了。
上述思维,并非只存在于我朝和永乐大帝的脑中,而是华夏文明一直以来的思维方式。
在华夏文明的“天下”世界观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一是“王者无外”,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任何已知的世界,都应该臣服于中央之国的统治者;二是“华夷之辩”。
这一观点,在将“华夏”定位为文明中心的同时,同时承认华夏文明,无法覆盖“天下”,所谓“蛮夷”,是客观存在且无法融合的。
以地缘视角来说,带有鲜明温带农业区特征的华夏文明,自身的局限性,造就了“华夷之辩”。
难以为华夏文明所融合的,即包括蒙古高原这种游牧之地。
也包括热带地区这种,虽然可以开展大规模农业,但却因气候差异巨大、距离过远,而无法有效统治的区域。
在“华”——“夷”有别,但却又在理论上,必须同奉一个“共主”的逻辑下,
统治之下华夏文明覆盖之下的土地,被定位为“内服”地区,即核心区,纳入王朝的直接管控范围。
以外的区域,则属“外服”地区,被允许以羁縻、朝贡的方式,存在于中央之国主导的“天下”中。
应该说,这一观点本身,带着鄙视其它地区和文明的成分,甚至因此在西方文明崛起之后,
而一时无法适应,但其正视地缘差异的思辩方式,却也算是一种务实的表现。
反观一s教思维主导下的“西方”世界,却是认定可以用一种意识x态、一种社会模式统一世界。
问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在后世,无论是狂热tzj徒、绿教徒所引发的s战,还是米国极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普世价值观的努力,最终都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可以这样说,抛开“华夷之辩”中的盲目自大的成分,国人在接受“多元世界”这点上,要容易的多。
若是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我们的国人,为什么没有称霸殖民海外的想法。
在这一点上,是我们在以后一段时间内,主要的思想工作着力点。
既然在郑和所处的时代,中央帝国并没有在海外扩张的动能。
那么,自然也就不会主动去做什么战略性的计划,尤其是在海外“再造中华”这种事了。
事实上,帝国中央不仅没有给予,郑和船队“殖民”海外任务,反而使之成为了一次,召回外流之民的威慑之旅。
那些被视为背祖忘宗,且带有浓厚了商业色彩的海外华人,被视为流民,甚至“天朝弃民”,回归故土,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为此,我朝给予这些海外华人的政策是:给予“大赦”,意思是移民行为有原罪。
听闻招谕归国者,可既往不咎、还复本业。
带头回流的移民领袖,甚至可以得到厚赐,反之则将受到严厉惩罚。
&nb
第726章 殖民战争(二十七)
很显然,这种结构性问题,不仅无助于中央之国的海外扩张,更会一次次的消磨掉,天朝社会自发而生的海外迁徙热情。
这种情况一直到19世纪后期,天朝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同时,我国人口的爆炸式增长,
导致内部人地矛盾,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方才有所改观。
回到“大航海时代”,中央之国的固有文明属性,与海外商业、人口扩张的天然冲动之间,有的只能是互相消耗。
如果说,我朝最强大时,上述矛盾尚没有凸显。
陈祖义的授首,也无非是又一次,彰显了中央帝国的强大。
那么,我朝后期,为祸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之乱,就堪称这一结构性矛盾,所触发的一次战略级的事件了。
讽刺的是,在我朝将亡之时,一直在夹缝中求生的民间海商(盗)力量,竟然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