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这些岛民,无疑是从大陆迁徙过去的。

    单以地理距离来看,加勒比岛屿上的岛民们,从南、北两端迁入的概率相差无几。

    若从文明影响力的角度来看,玛雅人似乎应该应该更占优势。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不缺乏降水和阳光的加勒比岛屿,受益于火山灰造就的肥沃土壤,

    加勒比地区的阿拉瓦克人,已经进入了农业公社阶段。

    不过,虽然阿拉瓦克人虽然也会种植玉米,但他们却仅仅是将其煮熟食用,

    而不是象玛雅人那样,精磨成面粉,并制作成玉米饼食用。

    相比之下,种子的传播,要比粮食加工技术,更加快速和简单。

    比如说国人和欧洲人,都在几千年前,就传入了原产于中亚的小麦,但在加工工艺上却截然不同。

    欧洲人会将小麦粉用烧烤的方式,制作成面包;而国人在同样把面粉发酵之后,却会将之蒸制成馒头。

    这表明,一个部族,可以通过很偶然的方式,得到一批来自异地的种子,并在播种后,发现它的价值。

    但具体到食用方式上,却是需要很深的地缘联系,才有可能改变。

    阿拉瓦克人处理玉米的方式,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是玛雅人,抑或其它玉米文明区部族的后裔。

    另一个有力证据是,阿拉瓦克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并不是玉米,而是一种根茎类作物——木薯。

    在后世的天朝,木薯的名气,远不如甘薯、马铃薯这些,同样被认定为“薯”类的根茎类植物。

    很多国人第一次接触过木薯类食物,是通过“珍珠奶茶”中的“珍珠”,尽管不一定知道是木薯做的。

    这些或黑或白,浸泡在奶茶中的“珍珠”,其实就是木薯粉圆。

    木薯属于热带作物,引入天朝的历史并不算长。

    进入20世纪后半叶,方才在华南及大员地区,开始有规模种植。

    在天朝,木薯粉并没有被当成主粮来对待,而是被用在酿酒、饲料等产业上。

    珍珠奶茶这种形态,算是木薯最接近餐桌的一次尝试。

    然而,在很多热带国家,木薯却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对热带发展中国家,解决温饱问题的贡献,甚至超出了另外三大主粮。

    作为根茎类作物,木薯本身含有大量淀粉,并且相当容易种植,在恶劣环境下的产量,远胜其他的栽培作物。

    当然,木薯也有一些限制了它传播的缺点。

    首先,这是一种热带作物,必须生长在年平均温度18c以上,无霜期8个月以上的地区。

    以天朝的情况来看,珠三角会符合这个标准,而鱼米之乡的长三江,则会低于这条线。

    其次,除了淀粉含量高,容易饱腹以外,木薯的蛋白质等其它营养成分偏低,使之更象一种,专属于穷人的食物。

    第三,木薯含有氰酸(一种毒素),如果不经过预处理直接食用,很容易引发中毒。

    相比木薯,阿拉瓦克人所培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物——甘薯,传播的范围就要广的多了。

    在天朝,甘薯在不同地区有很多名字,比如:红薯、山芋、红苕、地瓜、蕃薯等等,不胜枚举。

    从这点亦可以看出,甘薯在天朝的分布范围很广。

    &nbs




第741章 神赐之地(十四)
    回到加勒比海地区原住民的食谱问题上来。

    土豆同样会出现在阿拉瓦克人的食谱中,不过,它的重要性占比与玉米差不多。

    这意味着,阿拉瓦克人与我们还没有详解的安第斯文明之间,也应该没有直接的关联。

    以木薯为主食的阿拉瓦克人,应该有另一个独立的来源地。

    那么,它究竟在哪呢既然尤卡坦半岛没有能够成为起源地,那么,很显然,我们应该把视线,投向岛链的另一端——南美大陆。

    印加人所创建的安第斯文明,并非是南美的全部。

    这个高地文明的覆盖区,仅限于西部的安第斯山区。

    而在它的东部,最引人注目的地理单元,是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

    这片雨林的面积是如此之大,有700万平方公里,以至于控制了它大部的巴西,能够在国土面积上排名世界第五。

    雨林不应该被开垦,已经是一个共识。

    由于养分再循环旺盛,热带雨林的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高温多雨的气候,又使得土壤的营养成分,非常容易淋溶流失。

    如此贫瘠的土壤,如果没有那些高大热带乔木固定,超量的雨水,将很容易将表层土壤冲刷殆尽,并且留下有毒的重金属。

    玛雅人刀垦火种式的玉米种植,就是这种不可持续性的前车之鉴。

    然而,这并不代表,在热带雨林当中就不能产生,适应这种特殊环境的作物。

    木薯这种对积温要求颇高,但对土壤条件要求很低的物种,就是亚马逊雨林自然选择的结果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在亚马逊雨林中的部落,并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去对木薯进行选育,

    而是靠着这个天赐食物,就能够在自己的经济中,加入了农业成分了。

    然而,太容易获取到食物,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人类文明进入成熟期后,热带地区的发展,普遍不如温带地区,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彼此间的合作,以及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如果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组织力和创造力,那么这些力也必将作用在其它方面,并造就更强的竞争力。

    亚非文明之所以又被归纳为“大河文明”,就在于人类通过大型水利工程修建,获取了文明进步的诸多因子。

    就木薯来说,如何在食用之前去除它的毒素,是美洲原住民们,遇到的唯一技术挑战。

    与玉米这个人工物种的产生过程相比,去除木薯毒素,挑战甚至不值一提。

    用水浸泡,将去皮后的木薯浸泡几日,再彻底煮熟之后,热带地区人类,就可以放心大胆的食用,这个极容易产生饱腹感的食物。

    既然不需要花费太大精力,包括团队合作,就能得到食物,那么源自亚马逊,

    在加勒比地区茁壮成长的“木薯”,没有进一步,刺激生长出“文明”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鉴于此,在我们将中美洲,定位出“玉米文明”。

    安第斯山脉定位出,“土豆文明”之后,对于以加勒比地区,为代表的“木薯”种植区,就只给予一个“木薯文化”的定位了。

    在加勒比岛屿上,种植木薯的阿拉瓦克人,直接迁出地,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相对应的w内瑞拉。

    后世在委内瑞拉、圭亚拉、哥伦比亚、苏里南等,南美洲北部地区,还分布有少量的阿拉瓦克人。

    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人口迁徙一样,阿拉瓦克人向加勒比海的迁徙,也存在多批次现象。

    &n



第742章 神赐之地(十五)
    最先受益于地理大发现,成功扩张传播范围的,并不是我们熟知的玉米、牛、马等动植物,而是一个生物等级偏低的物种——病毒。

    具体来说,就是“天花”。

    在“哥伦布大交换”中,被欧洲人带入美洲的“天花”病毒,是一件与“黑死病”相当的,一件战略性的生物武器,后者曾经让欧洲损失过半人口。

    这种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染,能够让人全身长满脓疱疹的致命病毒,在人口密集区的杀伤力巨大。

    不过,天花也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患过天花之后,如果没有死的话,就会获得免疫力。

    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国人最早在公元11世纪初,最迟在公元16世纪中期,就发明出了“种痘”法,以获取免疫力。

    具体的做法是,以棉签少量沾取天花患者身上的痘疮,塞入接种者鼻中。

    或将干化后痘痂磨成粉状,用银管吹入鼻中,以使接种者,通过轻度患病而获取抗体。

    18世纪末,英国人则以同样的原理,发明了种牛痘的方法。

    在种痘法未能普及之前,人类在天花面前,就只能依靠自然淘汰的手段,周期的淘汰掉,那些不能抵御天花的人。

    在反复经历这种选择之后,人类整体对某种病毒的抵御能力,将会整体被提高。

    有数字表明,在15世纪,天花在欧洲的死亡率,已经压低到了10%左右。

    然而,在从来没有遭遇过,天花病毒洗礼的美洲,感染病毒的死亡率却高达90%。

    正是借助这种,无心插柳的生物武器,西班牙人在不到30年时间里,就消灭了,超过90%的加勒比原住民。

    以至于不得不从非洲购买黑奴,来填充那些种植园。

    加勒比原住民的悲惨命运,只是一个开端。

    在西班牙的征服过程中,源自“天花”的神助攻,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交换”之所以被称之为交换,在于有来有往。

    既然“天花”,能够被旧大陆的人带入新大陆,那么,新大陆上有没有什么病毒,会被带回旧大陆呢

    这种情况的确有可能存在。

    病毒的名称,大家因该不会感到陌生,它就是杨梅疮。

    据医史学家考证,杨梅毒起源于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通过海员和士兵,使梅毒在欧亚两洲迅速传播。

    15世纪以前,我国尚无梅毒的记载。

    大约于1505年,梅毒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岭南一带,我们称之为“广东疮”、“杨梅疮”,此后梅毒向内地传播。

    梅毒在欧洲开始流行的时间,是在公元1495年前后,考虑到这个日子,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子,是如此的接近。

    并且,哥伦布和他的手下,在加勒比岛屿上,有过大量不受约束的性行为,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

    这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不仅会造成大量引发,不适感的皮肤伤害,还有会对大脑造成影响。

    据欧洲人的说法,此病会引发狂躁情绪以及幻想,除了造成患者的巨大痛苦之外,还会刺激些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需要说明的是,我师傅医治过不少此类的病症,有治好的,也有没治好的。

    不管梅毒是否由哥伦布带回来,抑或它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会造成多么可怕的影响,有一点都是肯定的。

    比起类似黑死病、天花这种,一场疫病下来,能够让人口减半的传染病,梅毒的影响力,并非是战略级别的。

    如果有狂热的宗jx仰者,认为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的话,那么欧洲人似乎有理由认为,

    他们的s帝,要比美洲人信仰的太阳神、羽蛇神更加的有威力。

    &



第743章 神赐之地(十六)
    这些战士最令人望而生畏的装备,不是他们身上的虎皮战甲,而是被称之“马夸威特”(maquahuitl)武器。

    这种俗称“黑曜石砍刀”武器,是在船桨状的硬木边缘,等距离刻出很多凹槽,

    然后用龟粪做粘合剂,再将打制好的黑曜石刀片固定好,形成锯齿状的战斗部。

    这种又重又锋利的武器,威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西班牙人都对之望而生畏。

    然而,与加热后可塑,冷却后坚硬的金属武器相比,墨曜石武器,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前者才能够制作更多复杂武器,并提升整体战斗力。

    当然,金属对文明的促进作用,绝不是仅仅体现在军事上了,对生产力的促进,才是它最大价值的所在。

    阿兹特克人虽然已经初步掌握了铜的冶炼,只是技术的积累与实用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铜石并用的阿兹特克人,离青铜时代还有很大的距离。

    金属冶炼技术的不足,肯定会为西班牙人带来一些小麻烦,他们能够在阿兹特克人的城市中,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吗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黄金本身是天然存在于自然界,在合适的条件下,含有黄金的矿石,会如同其它岩石一样,被风沙化并带入河流。

    只要有矿脉存在,人类就能够在河流中,发现金沙并将之收集使用。

    从加勒比原住民口中,西班牙人知晓了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的存在,并且了解到,阿兹特克人的城市中,积累了大量的黄金。

    最终的结果,是总数不到1000的西班牙人,依靠骑兵和火枪,击败了总数高达8万的阿兹特克军队。

    阿兹特克人最为辉煌的城市,“特诺奇提特兰”被摧毁,后来变身成为了后世的m西哥s都“m西哥城”。

    无论从战术还是战略角度看,西班牙远征军的胜利都是惊人的。

    新大陆的封闭性,是美洲诸文明在面临旧大陆入侵时,迅速崩溃的根本原因。

    在西班牙人登陆之前,美洲原住民们,完全没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

    以军事技术来说,石器或者说铜石并用的阿兹特克人,与火器时代的西班牙人,最起码间隔了青铜和铁器时代。

    要知道,在技术博弈中,仅仅一个世代的差距,就足以产生不对称的优势,更何况是超出了三个阶段。

    大家想一想,在我的理想国这本书中,记录了1840年时,由47艘舰船、4000余名士兵所组成的英国远征军,
1...223224225226227...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