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是如何击败看似强大的清帝国,我们就不应该为阿兹特克帝国的瞬间崩溃,感到不可思议了。

    当身披板甲、手持火枪、携带火炮,骑着高大安达卢西亚马的西班牙人,出现在阿兹特克人面前时,对后者的震憾。

    不亚于后世的人们,看到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外星生物,驾驶飞碟出现在城市上空,

    如果外星人真能飞抵地球,那么地球人所拥有的技术,显然与之有代差。

    当然,阿兹特克人的脑海中,肯定没有外星人的概念。

    这种巨大技术代差所引发的震憾感,只会被理解为“神”与人的差距。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阿兹特克人的传说中,曾经有一支,从海上而来的白皮肤的神,为他们传播技术。

    而西班牙人的到来,恰好验证的这一传说,以至于阿兹特克人,并没有做好防御准备,甚至由国王领队前往迎接。

    然而,阿兹特克人的失败,肯定不是源自于这一认知。

    在整个殖民时代,无数案例已经证明了,人数从来不是决定胜利的主要因素。

    很




第744章 神赐之地(十七)
    单纯就意识x态的控制力来说,即使是一神j2.0版中,战斗力最强的tz教,也并不比3.0版本的更强。

    然而,西班牙人最终,还是将f律宾,成功改造成为了一个tz教国家。

    这是因为,是自西向东沿海路传播,加之f律宾并没有处在传统航路上,西班牙人“发现”f律宾时,

    除南部靠近苏禄海的岛屿,以及吕宋岛个别港口以外,大多数f律宾人,都还处在原始宗jx仰阶段。

    这使得大部分f律宾人,最终与同属马来m族的其它南洋诸族,在x仰上,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神”的竞争中,无论是马来m族的所x仰的神祗,还是美洲人所信奉的太阳神、羽蛇神,与无形的s帝相比,都完全没有优势。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对于很多缺乏文字史传承的国家和m族来说,宗jx仰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历史记忆的断层。

    正因为如此,后世即使在阿兹特克、玛雅、印加等,三大美洲文明的核心区,

    原住民后裔即使在数量上有优势,也很难出现,以复兴上述三大文明为己任的z治诉求。

    相较于军事上更为强势和组织性的阿兹特克人,玛雅人的抵抗要显得更长一点。

    来自旧大陆的研究者,总喜欢为这些新发现,找一个熟悉的参考对象。

    玛雅文明的结构,常常被用来与希腊做类比。

    换而言之,玛雅从来不是一个帝国或者类帝国体,而是一个城邦型文明。

    玛雅之名源自于尤卡坦半岛北部,一个叫“玛雅潘”的城邦。

    在西班牙人登陆美洲之前,玛雅潘一度是玛雅诸城邦的文明中心。

    然而,这并不代表玛雅潘,就对其它玛雅城邦有直接的控制力,商业才是连接玛雅诸城邦的核心纽带。

    完全征服玛雅这样一个各自为政,且处于丛林中的文明体,难度要远高于组织更为严密的阿兹特克。

    这就好像在战场上,绝对优势方的将军们,总是更愿意寻机与对方主力决战,而不愿意陷入无休止的游击战一样。

    不管你把阿兹特克人的z治形态视为帝国,还是一个军事部落联盟,西班牙人都仅仅花费了,

    不到3年时间(公元1519-1521年),就完成了征服工作。

    而直到公元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市,才被西班牙人摧毁。

    这意味着,玛雅文明的火种,直到哥伦布发现美洲200年后,才算彻底的熄灭。

    公元1521年,完成对阿兹特克文明,或者说墨西哥高原的征服后,西班牙人开始正式在美洲大陆建立统治,

    并且将他们在此的殖民地称之为“新西班牙”,行政上称之为“新西班牙总督区”。

    随后,西班牙人开始以墨西哥城为中心,向地峡地区以及玛雅文明覆盖的尤卡坦半岛,扩张统治范围。

    最终,“新西班牙”这条控制线,抵达至后世哥斯达黎加与巴拿马边境。

    换句话说,除了巴拿马以外,整个中美洲地区,都被纳入了“新西班牙”的范畴。

    然而,在19世纪20年代的拉美d立运动中,“新西班牙”的美洲大陆部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国家。

    其中墨西哥高原以及大部分的尤卡坦半岛,成为了后世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以南的地峡地区,则分裂成为了:

    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等于六个国家,不包括巴拿马。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虽然西班牙将巴拿马以北的整个地峡地区,都纳入了“新西班牙总督区”的范畴,

     



第745章 神赐之地(十八)
    这一价值,显然不会为后来染指美洲的英、法等国,包括d立后,视美洲为自己后花园的米国所忽视。

    最先在中美洲谋求突破的,是一直在世界范围内,挑战西班牙霸权的大英帝国。

    在海盗以及商人们的助力下,英国对两段南北向的地峡海岸线,展开了争夺。

    一是尤卡坦半岛的东南部,也就是后世的“伯利兹”。

    二是自洪都拉斯东北角“卡拉塔斯卡潟湖”起,向南包括整个尼加拉瓜东海岸的“莫斯基托斯海岸”,直译为“蚊子海岸。

    1786年,英西双方达成协议,西班牙实际承认英国对伯利兹的控制,时称“英属洪都拉斯”,英国则退出对“莫斯基托斯海岸”的争夺。

    然而,这并不代表,这两段海岸就此回归了平静。

    在中美洲国家d立后,被“英属洪都拉斯”的存在,大大压缩了加勒比海岸线的危地马拉,

    认为伯利兹,应该是危地马拉领土的一部分,就像阿根廷不认为马岛,应该归属于英国一样。

    即使这块英国殖民地在英国的支持下,于1981年正式d立成为了,中美洲唯一的英语国家后,双方的领土争端依然存在。

    唯一的变化在于,危地马拉将领土诉求,缩减为了伯利兹领土的一半。

    以至于地图上,双方的国境内依然处于未定状态。

    类似“伯利兹”这种受殖民分割影响,而形成的地区异类国家,在后世并不罕见。

    典型的例子,还有身为前葡萄牙殖民地的“d帝汶”。

    反而让我感兴趣的,是英国人为什么最后,会放弃“莫斯基托斯海岸”的争夺,而将之拱手让度给了危地马拉。

    要知道,尽管之前曾经退出这一地区,但在中美洲地区脱离西班牙统治之后,英国人很快又回来了。

    这一切,都与一个湖泊和一条规划中的运河有关。

    尼加拉瓜并非是中美洲地峡最窄的区段,但通过利用“中美洲第一大湖泊”的尼加拉瓜湖及其支流,运河实际的工程量却可以被大大降低。

    以至于进入19世纪后,西班牙和后来的“中美洲联邦”试图开凿运河时,将尼加拉瓜作为了主要选址方案。

    这也是为什么,本已与西班牙达成协议,放弃“莫斯基托斯海岸”的英国,在中美洲国家d立后,又重新试图控制“莫斯基托斯海岸”的原因所在。

    此前能够制衡英国的西班牙,已经无力再为这些,前殖民地的命运伤神了。

    取而代之的,是借拉美d立运动之机,提出“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宣言的m国,史称“m罗主义”。

    最终,英、米双方达成协议,都不谋求在中美洲地区的殖民统治。

    同时议定,米国在保障英国使用权的情况下,主导对运河的投资,至于“莫斯基托斯海岸”本身,

    则建立了一个自治性质的“莫斯基托斯王国”(1860年)。

    只是,这种安排,对于试图拿到加勒比海岸线的尼加拉瓜来说,并没有意义。

    不过,最终尼加拉瓜还是在1894年,拿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莫斯基托斯海岸线”,成为了一个横跨两洋的国家。

    讽刺的是,这一收获,实际却是以尼加拉瓜失去运河为代价。

    事实上,在运河争夺战中,尼加拉瓜方案,本来一直压倒巴拿马方案占据了上风。

    1884年,米国甚至已经就运河开凿计划,与尼方正式签署z治意向书,并着手准备工作。

    然而,对尼加拉瓜境内火山存在的担忧,在最后时刻让投资的天平倒向了巴拿马。

    后世凭借巴拿马运河的存在,人口数量比尼加拉瓜少三分



第746章 神赐之地(十九)
    西班牙人没有用“印加”一词,来为他们在南美的新殖民地命名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他们在中美洲,

    会极力让原住民们,忘记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曾经的辉煌一样。

    至于为什么采用了“秘鲁”之名,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最常见的揣度,是“秘鲁”一词,源自于当地印第安语,意为“玉米之乡”。

    另一种说法,则是源自于当地一条河流之名。

    在我们探究过,美洲诸板块原住民主粮结构后,前一种说法显然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因为,如果西班牙人或者古印加人,一定要选择一种农作物来做地区代言人,他们应该会选择“土豆”。

    小麦、大米、玉米被并称为“世界三大主粮”。

    如果在这三大粮食作物之外,再寻找第四主粮的话,那么上榜的一定是又被称为“马铃薯”的土豆。

    一个悲惨的案例,可以为土豆的江湖地位提供佐证。

    历史上,土豆曾经是爱尔兰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1845年-1850年,因土豆严重欠收而导致的“爱尔兰大饥荒”,又被称为“马铃薯饥荒”。

    受这场灾难影响,当时总人口约400万的爱尔兰,损失了一半人口。

    其中,四分之一被饥饿夺取了生命;另有四分之一则移民米国,这使得21世纪,

    爱尔兰裔米国人,成为了米国白人中的第二大族群,占比11.9%,仅次于德裔的16.5%。

    即使在后世的天朝,一些极度贫困的山区,仍然有将土豆作为主粮的情况发生。

    然而,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土豆似乎更多是,以蔬菜的面目出现在餐桌上。

    随着21世纪,我国提出将50%的土豆产量,转化为主粮的战略构想,相信土豆在普通国人脑海中的定位,亦会逐渐有些改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主粮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成为主粮之后,土豆种植,势必会享受更多的政策倾斜,并因此而扩大播种面积。

    扩大种群数量,是所有生物的天然选择,要是站在土豆的角度来看,这一变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了。

    说起来,象土豆这种可以跨界的作物并非孤立。

    另一个后世人们非常熟悉的,源自美洲的作物——蕃茄也是如此。

    人们既可以将这个酸酸甜甜、长得像柿子的“西红柿”,跟鸡蛋配在一起做成一道菜。

    也可以像吃柿子一样,在非用餐时间直接食用。

    有趣的是,一如土豆到底是被定位成蔬菜还是粮食,今天会遇到来自政治的干扰,蕃茄在历史上,也曾经碰到过类似问题。

    背景则是19世纪末期的米国。

    19世纪的米国,远不及后来我们看到的那样开放。

    为了避免新生的米国,被来自欧洲的产品所淹没,米国在1816年,通过了第一部保护性的关税法。

    这种保护性倾向,一直延续到二战前的19世纪30年代,关税法亦在期间多次修订过,以使商品保护名录,适应米国国内经济的变化。

    至于后面的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

    二战后攀上人生巅峰的米国,变得越来越开放,并且热衷于将自己定位为,全球“自由贸易”理念的推广者。

    直到一个来自古老东方的挑战者,从自由贸易中的获益,开始超过米国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想法,方开始在米国重新抬头。

    在米国延绵100多年的,贸易保护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蕃茄两面属性,曾经使之成为过一个争议点。

    为了保护国内蔬菜种植业,米国曾经1883年,将进口蔬



第747章 神赐之地(二十)
    以这个时间跨度来说,印加人不可能是土豆的最初培育者,亦很难成为南美的初始文明。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在印加人出现在地缘舞台之前,在秘鲁地区,曾经出现过一系列文化/文明中心。

    其中,最为知名当属,分布于秘鲁西北部拉利伯塔德省一带,存续于公元1-8世纪的“莫切文明”。

    因为一位莫切国王——“西潘王”的墓室被发现,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同处秘鲁西北海岸,

    存续期远至公元前30世纪-公元前18世纪的“小北文化”,又译“北科奇文化”,是目前南美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址。

    然而,不管是“小北文化”还是“莫切文明”,都很难说最终催化了印加文明。

    因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与印加文明有着明显的区别。
1...224225226227228...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