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21世纪,人们仍然能够在安第斯山区,看到还在使用状态中的梯田,以及灌溉系统。

    事实上,在梯田上精耕细作的印加人,对这项技术的运用,并不止于在种土豆这件事上。

    当然,印加人在梯田中种的品种,肯定不止土豆了,让人们感到惊讶的,并不是梯田上种植了,南瓜、辣椒等其它作物。

    一个鲜为人知的情况是,印加人的食盐也是通过梯田获取的。

    食盐作为人体必须品,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




第751章 神赐之地(二十四)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印加人来说,他们的世界就是南美。

    在旧大陆,河流往往也是族群迁徙,和文明扩张的天然路径。

    比如,被认定发源于黄土高原的华夏文明,便是沿着黄河一路向东,扩张至华北,并形成最初的“中央之国”概念的。

    植根于安第斯山脉的印加帝国,境内很显然会有许多河流的上游,那么,印加人会不会,也沿着这个路径扩张呢

    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库斯科城是印加人,最初的z治中心,那么,看看这座城市,所依托的河流属于哪个水系,也许能够帮我们指明方向。

    与许多城市一样,库斯科的名字,也来源于其境内的一条河流——库斯科河。

    简单点说,库斯科城和滋养城市人口的梯田,都成长于库斯科河谷中。

    这条印加人的母亲河,距离其东南方向的“的的喀喀湖”,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

    从位置上看,我们很容易认定库斯科河,应该是“的的喀喀湖”的一条上游河流。

    而印加人扩张的自然方向,也是指向阿尔蒂普拉高原。

    然而,库斯科河的流向,却并非是东南而是西北。

    这意味着库斯科河谷,恰好处于“阿尔蒂普拉高原”的分水岭这外,与农业条件良好的“的喀喀湖”地区,

    以及,盛产羊驼阿尔蒂普拉诺高原腹地,并不属于一个版块。

    如果,以地缘z治学家们所认可的,以自然地理属性,决定z治分割线的标准来看,后世的秘鲁能够得到半个“的的喀喀湖”,

    并让“阿尔蒂普拉高原”那个“玻利维亚高原”的别称,变得不那么名符其实,实属是占了便宜的。

    最起码后者的板块完整性,因此而受到了破坏。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库斯科河到底流向何方呢不要着急,顺着河流下行50公里后,答案很快就会显露出来。

    在这里,库斯科河将汇入另一条,在印加文明中颇具知名度的河流——“乌鲁班巴河”。

    至于它为什么知名,其实刚才的内容已经提到过了,因为乌鲁班巴河谷中,保存着印加文明最后的圣城——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的存在,看起来验证了我刚才的推断,印加人的确曾经沿着,河谷扩张他们的帝国。

    更让人激动的是,乌鲁班巴河并不是一个人战斗,它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的上游之一。

    要知道,亚马逊河的流域面积,可是有将近700万平方公里。

    考虑到印加文明在南美科技树上的身位,已经比亚马逊地区那些,只能简单种植木薯的原始部落,高出了一个层级。

    如果顺着河流、水网扩张的话,一个面积在世界史中,都能排进前列的帝国,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遗憾的是,上述假设并没有发生。

    亚马逊河流域在历史上,的确被沿着河网进行过开发,并成就了,后来领土排名世界第四的巴西。

    然而,这一切,是等到葡萄牙人到来之后才开始的。

    并且,葡萄牙人的扩张,是从亚马逊河流河口,自下而上反方向推进的。

    至于在河流上游,看起来更有机会先发,虽然,最后还是免不了覆灭的印加人。

    印加人最终并没有沿乌鲁班巴河,继续向亚马逊平原扩张。

    虽然这片平原,经常让观者不由自主的,去计算它粮食潜力,但它被大规模开发的难度,之前我已经多次说过。

    纯粹从气候来说,让习惯干燥、凉爽山地气候的印加人,去适应湿热的雨林,难度也不是一点半点。

    就像当年成吉思汗的铁骑,甫一接触到印度湿热的热带季风气候时,顿时失去了纵马恒河的兴趣



第752章 神赐之地(二十五)
    因为,根据传说,最初的印加人,就是由这个高山淡水湖畔,向库斯科迁徙的。

    这种地理、地缘上的联系性,使得印加帝国在第一阶段扩张时,就扩张至了的的喀喀湖西岸,

    并成为了后来秘鲁、玻利维亚共分这个圣湖的地缘背景。

    对秘鲁境内安第斯山区诸部族的,征服工作完成之后,印加帝国并没有停下征服的脚步。

    如果印加帝国注定是一个,只能在安第斯山区的梯田上,播种土豆的帝国,那么,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南北两端,也还能提供巨大的空间。

    之前的内容我们已经说过,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印加帝国已经向北,

    扩张至了后世厄瓜多尔s都基尔,向南扩张至了智利s都圣地亚哥。

    如果西班牙人再来的晚一点,印加帝国并非没有可能,再进一步扩张。

    印加人没有全面完成的“安第斯帝国”梦,最终,被西班牙人接棒完成了。

    以地理关联性来看,安第斯山脉在南美洲,共延伸入了7个国家,由北至南包括有:

    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智利、玻利维亚以及阿根廷。

    这七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属于前西班牙殖民地,也就是最初的“秘鲁总督区”管辖区。

    除了上述七个国家以外,南美洲还有三个国家,和一个特殊地区存在。

    由南向北分别是:巴西、法属圭亚那、苏里南以及圭亚那。

    这四个国家和地区,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属于大西洋沿岸国家;二是前身都不是西班牙殖民地。

    其中,巴西属于葡萄牙殖民地,苏里属于荷兰殖民地,圭亚那归属于英国。

    而“法属圭亚那”后世的身份,还是法国的一个海外省。

    在西班牙帝国依照,最初的那条“j皇子午线”(1493年),试图垄断整个新大陆的利益时,葡萄牙人并非没有在上述地区展开过争夺。

    问题是,先发固然是一种优势,能不能保住就得看有没有实力了。

    由于竞争者都来自欧洲,西班牙人大西洋岸线的防御工作,一开始就显得力不从心。

    这一点,从1500年葡萄牙人登陆巴西,并最终跨越j皇子午线,向安第斯山脉方向扩张,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在北美大陆,西班牙人同样没有能够阻止竞争者,控制大西洋岸线。

    米国的前身,英国殖民下的“北美十三洲”以及加拿大,就是英国人成功渗透的成果。

    这使得,西班牙帝国在新大陆的经营重心,不得不放在了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太平洋沿海地区。

    人口密集、积累丰富的美洲三大文明区,成为了西班牙海外殖民地的基石。

    回头再来说说印加帝国的扩张问题。

    客观说,即使没有西班牙人的征服,印加帝国想覆盖整个安第斯山脉,也是困难重重的。

    事实上,在西班牙人到来之时,这个安第斯帝国的扩张步伐,就已经开始出现颓势了。

    这首先是一个几何问题,以安第斯山脉超过9000公里的长度,包括委内瑞拉境内的延伸山脉,

    平均只有240公里宽度来看,将权力中心建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很难将控制力,

    有效辐射到这样一个,长宽比近乎40:1的狭长地区。

    实际上,西班牙人在殖民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他们不可能以一个,“秘鲁总督区”的行政设定,就完成对南美殖民地的统治。

    在拥有海上交通能力的情况下,将殖民地的首府,设在沿海的利马,即后来的秘鲁首都,

    技术上看起来,会比印加帝国



第753章 神赐之地(二十六)
    即使是在西班牙征服,已经过去将近500年的21世纪,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山谷中,

    还留存有大量传承印加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古印加人后裔。

    只不过,他们在x仰和服装上,已经深深的烙上了西班牙人的印记。

    在印加帝国向沿海低地带扩张时,这条沙漠地带中,留存的最大绿洲王国,

    被后人称之为“奇穆王国”,即奇穆和莫切,都在后世秘鲁沿海的“昌昌”一带。

    印加人前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征服了这个气质与安斯斯山区,有很大差异的国家。

    就这个结果来说,其实是毫无悬念的。

    对印加帝国来说,最大的障碍,反而是沙漠地带与安印斯山脉迥异的环境。

    只是由于湿度不高,来自干冷高地的族群,适应干热沙漠气候的难度,要比适应湿热雨林气候的难度低。

    在能够产生绿洲农业的荒漠地带,如果能征服那些,点状存在的绿洲城市,那么我们就可以拥有整片沙漠了。

    当征服对象是一条沿海沙漠时,这种征服,还能带来一个,地缘z治上的副产品,那就是“海岸线”。

    可惜的是,源出山地的印加帝国,并没有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

    这看起来也不算什么错误,虽然这些沿海绿洲的传说中,有先民驾船而来的传说,

    但在美洲独处于世界一角时,来自海洋的威胁和利益,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的存在,不过是为帝国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扩张边界罢了。

    事实上在旧大陆,这种“临海不靠海”的情况同样存在。

    回忆一下,能够从海洋中感受到一定威胁,及获得一定利益的中央之国,对海洋的态度,又曾经有多开放呢

    唯一的区别在于,在被从海洋而来的入侵者,打开大门之后,更为树大根深的中央之国,

    没有被彻底颠覆,并最终迎来了凤凰涅磐的一天。

    而文明层级,还不够高的印加帝国,则失去了重新上线的机会。

    最后要解决的一个疑问是,在印加帝国将自己统治线,平推到海岸线后,

    我们似乎已经不能再用海拔线,来标定这个国家的基本地缘气质了。

    虽然印加帝国的核心区,仍然是在那些,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谷之中。

    如果,一定要给印加帝国的扩张边界,划出一条环境极限的话,后世史学家黄仁宇先生,

    为中央之国,在北方划出的“十五英寸等雨线”,倒是可以参考一下。

    当我们将印加帝国的疆域线,与降水线相叠加时,我们会发现印加帝国,是不个不太喜欢“水”的国家。

    水是生命之源,其实是没有人会不喜欢水的,只是印加人的“土豆”,不会喜欢太多的水。

    “1000毫米等雨线”,看上去是印加帝国的扩张瓶颈。

    要对标黄仁宇先生的数字单位,也可以称之为“40英寸等雨线”(1英寸=25.4毫米)。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都是一条“等雨线”,但其实印加帝国帝国在降水问题上,遇到的烦恼正好与天朝相反。

    在中央之国“十五英寸等量雨线”的设定下,一旦年平均降水低于这条线,

    中央之国所赖以生存的农业模式,就没办法大规模推广。

    而在印加帝国,土豆则能适应更低的温度和更少的降水,但却不喜欢湿热环境。

    一旦超过“40英寸等量雨线”,“木薯”就将成为优势物种。

    木薯适应的降水区间,是年降雨量1000-2000毫米。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印加



第754章 神赐之地(二十七)
    事实上,帝国完善的组织结构,反而可能会使这种征服,变得更加的容易。

    前提是,你能够采取斩首行动,控制帝国的统治中枢。

    在美洲三大文明中,“印加”是唯一能够称得上帝国的国家。

    一个国家,如果想被称之为“帝国”,大抵要符合三个标准:

    首先是中央政权,具有较高的管控能力,以使政令能够,传达到国家的每个角落。

    在现代共和制出现之前,这种管制能力,在z治上基本体现为“君主制”,“帝国”一称便是由此而生。

    其次,是在自己的辐射范围内,没有能对其构成致命威胁的挑战者。

    以此标准来说,汉、唐等朝可以被称之为“帝国”,晋、宋两朝,就很少有人会将之视为“帝国”了。

    最后一点,则是必须领有较大的疆土;以上述三个标准来看,印加人的国家无疑都是符合的。

    这当中,最值得研究的是第一点,即印加人是如何管理他们的国家的。

    实际上,就国家管理手段来说,印加人在与旧大陆的那些帝国,尤其亚洲帝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1...226227228229230...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