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来说,有一项设施,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那就是“道路”,更准确说则是“国道”。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路,虽然“路是人走出来的”这句话,看起来很有哲理。

    但对于一个“帝国”来说,路只靠人走出来是远远不够的。

    “帝国”需要以国家之力,在都城与被统治地区之间构筑“国道”,以使国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认识到“国道”的基石作用,有助于大家更加清晰的认知,历史上诸多“帝国”的成色。

    以旧大陆的情况而言,秦帝国的“秦驰道”、波斯帝国的“波斯御道”,都是著名的案例。

    从“国道网”中获利的,并不只有帝国的统治者。

    人类之所以能够超然于万物之上,在于拥有更有效的沟通能力。

    道路本质是用来提供沟通效率的,无论是通过道路贩运货物的商人,还是在灾年中,希望得到赈济的灾民,都可以从中受益。

    换句话说,道路的畅通,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进而促进文明的进步。

    技术上看,长城、大运河这些知名的天朝标签,其实都是我国“国道网”的组成部分。

    这也使得秦始皇、隋炀帝未能“功在当代”,甚至,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太过消耗国力,

    而加速了王朝的的灭亡,却还能够因“利在千秋”之功而名垂青史。

    从这个角度来看21世纪的天朝,不管是改革开放之初,“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口号,

    还是到后来略显张扬的“基建狂魔”之称,都透露出,国家正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与旧大陆这些文明相比,印加人在“国道”建设上的成就毫不逊色。

    为了适应帝国的地理结构,印加人沿安第斯山脉,建设了两条国道主干道。

    其中一条构筑于山脉之上,另一条则修筑于沿海山麓,两条主干道的长度,加起来接近一万公里,其中山地线略长。

    在这两条南北向主干道之间,又有数十条东西向道路相接、延伸,组成一个复杂的路网工程。

    这一印加路网工程,被后人称之为“印加古道”,如果加上这些辅路,印加古道的总数,将达到惊人的4万公里。

    像旧大陆的其它帝国一样,印加帝国并不需要,对每一片土地进行z治改造。

    基于统治成本考虑,一些被征服的小国和部落,会被允许保留原有的统治结构,

    前提是他们服从帝国




第755章 神赐之地(二十八)
    事实上,无论是发明车轮还是驯化牲畜,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技术往往是在一个地点获得突破,然后再传播至其它地区。

    一片大陆拥有越多的d立文明,就越有机会从这种交流中互相受益。

    从这个角度说,新大陆远少于旧大陆的文明样本,限制了它的上升空间,亦使其在后来新、旧大陆的文明碰撞中,彻底的落败。

    在建设帝国的道路上,印加人走得远比一般人认为的要远。

    除了“国道”这种硬件设施以外,印加人在民族、文化融合方面的建树,同样不输旧大陆诸帝国。

    比如,印加人会将那些,看起来不太稳定的被征服部族,迁至更偏远的地区,然后从自己的核心区,迁入人口填补空白。

    同时,印加的神,尤其是印加人崇拜的太阳神,将取代所有被征服地区的神接受膜拜。

    而那些,仍然保留世袭统治权的部族首领,还需要定期将他们的继承者,送到帝国首都接受印加文化的培养,同时充当人质的作用。

    看到这些措施,是不是有似曾相似的感觉

    只能说,地理环境虽有不同,但人性却是相通的。

    事实上,印加帝国在进行地缘融合时,所做的努力,甚至还要超出同时代旧大陆文明的创新。

    如果说,中央帝国在草创之时,最为引人注目的做法是“书同文”的话,那么印加帝国的做法,则可以被概括为“语同音”。

    印加人的语言,被称之为“克丘亚语”,帝国中央会向每一个,被征服地区派出教师,并强制推行这种官方语言。

    这项政策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在西班牙人统治安第斯地区之后,那些承担传播意识x态职责的传j士们发现,

    如果他们能够用克丘亚语传教的话,传教的速度要快得多。

    在21世纪,在安第斯地区,克丘亚语的使用者,仍然超过千万。

    在玻利维亚,克丘亚语甚至还和西班牙语一样,被定为官方语言。

    相比之下,旧大陆诸国的“国语教育”,普遍在近现代才开始展开。

    无论是欧洲宫廷曾经普遍使用的“法语”,还是通行于天朝古代的,不同时期的“雅言”、“官话”,

    都只是作为一种,上层语言被主动学习,并没有被政策性的普及过。

    当然,印加帝国选择这样做,很大程度与他们,没有能够发明出文字有关。

    在没有文字作为融合工具的情况下,语言上的统一会更具急迫性。

    作为后世的普通人,除非你去安第斯地区旅行,否则,不大可能听到当年,印加人曾经使用过的语言了。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仍然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源出克丘亚语的词汇。

    最为著名的,当属“可口可乐”中的“可口”二字(英文发音为“coca”)。

    除了这个引发国人食欲的译名以外,它还有一个令人感到不安的译名——古柯。

    从古柯树叶中分离出的中的生物碱,被称之为“古柯碱”,或者直译为“可卡因”。

    在登陆印加帝国之后,西班牙人很快发现,印加人喜欢咀嚼的古柯叶,具有很强的提神作用。

    只是,最初有此发现的西班牙人,应该没有想到,作为一种“中杻神经兴奋剂”,可卡因后来变身成为了,与海洛因齐名的两大传统毒品。

    不同的是,海洛因其实是一种“神经镇定剂”。

    由此,也诞生了两种画风不同的瘾君子形象:

    一种是通常生活在亚洲,颓废不堪的海洛因或鸦片吸食者,海洛因是从鸦片中提纯而成的。

    &n



第756章 神赐之地(二十九)
    因为,我们会发现,如果把亚马逊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从南美洲拿掉的话,这片大陆,基本也就剩不下什么平原了。

    先来看看,这条南美第二大河的水土,都是从哪里来的,周边的邻居又都是谁。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如此面积广大的冲积平原,必定会有大片高地充当集水区,并同时将肥沃的土壤搬运下来。

    以安第斯山脉纵贯大陆的走势来看,无论是亚马逊河还是拉普拉塔河,都必定是这条“南美洲脊梁”的受益者。

    地理学家们,会参考地理结构和动植物类型,将一片陆地,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

    一头跨越赤道,一头又与南极隔海峡相望的安第斯山脉,显然不可能只属于一个生态区。

    其中,厄瓜多尔及其以北的安第斯地区,被划分为“北安第斯”。

    秘鲁-玻利维亚段,智利北部及对应的,属于阿根廷的部分,属于“中安第斯”。

    智利阿根廷南部的安第斯地区,则被称之为“南安第斯”。

    对亚马逊河,安第斯山脉呈现出了足够的慷慨。

    中安第斯的北段,以及整个北安第斯山脉,把它们东、南坡的降水,都无私的馈赠给了亚马逊河。

    至于拉普拉塔河,为之集水的安第斯山脉,只有中安第斯的南半段部分。

    想在地图上,找到两大水系之间的,大致分割线也很容易,只需沿着秘鲁、智利、玻利维亚三国的交界点,

    也就是南美洲轮廓那个妩媚的腰眼处,向东划出一条贯穿大陆的横线,就能够对二者的流域范围,有个直观印象了。

    南安第斯山脉,并没有为“拉普拉塔平原”的形成作出贡献。

    南美洲“上宽下尖”的形态,似乎限制了拉普拉塔河平原发育空间,以至于它在流域面积的竞争中,大大落败于亚马逊平原的。

    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

    由于某种原因,南安第斯山脉,没有办法在它的东侧大陆架上,冲积出更多的陆地来,才造就了,南美大陆这种“上宽下尖”的结构。

    观察南安第斯山脉两侧的气候环境,能够让我们接近事情的真相。

    与中安第斯地区,“西干东湿”的气候特点不同的是,南安第斯的情况恰好掉转过来,也就是说是“西湿东干”。

    一定要为中、南安第斯地区,找个比较容易识别的分割点的话,位于智利中部的首都“圣地亚哥”,倒是很适合充当这个角色。

    我们会发现,圣地亚哥之北的海岸线,属于阿塔卡马沙漠的范畴。

    而在它之南,降水开始逐步走高,以至于沿海地区的年均降水,最高能够达到惊人的3000毫米。

    至于反方向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与中安第斯山脉东麓同时为亚马逊河、拉普拉塔河两大水系输血不同的是,

    “南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地理特征,却是被一片荒漠化的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所代表。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在于“风向”。

    圣地亚哥一带,正好是“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的分水岭。

    强烈的西风,不仅为南安第斯山脉西坡地区,带来了充沛的降水,同时,也在背风处造就了干热的“焚风”。

    降水的缺乏,使得南安第斯山脉的东麓,既没有力量发育出大型河流,无法执行“移山填海”的重任。

    由此带来些少两个地貌上的后果:首先是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荒漠化。

    其次,是巴塔哥尼亚高原所对应的大陆架,至少还有约600公里扩张空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亚马逊平原所覆盖的方向,大陆



第757章 神赐之地(三十)
    巴拉那河与源自乌拉圭境内的“乌拉圭河”在喇叭底相遇,再共同以“拉普拉塔河”的名字,共同走完这段,最后的入海之路。

    基于整个水系的绝大部分干流部分,都属于“巴拉那河”,因此对这条南美第二大河流来说,

    比较公平的称呼,应该是“拉普拉塔-巴拉那河”。

    只是这样的称呼实在是太过麻烦了。

    在河流全名的竞争中,下游河口处又总是会,更有优势成为代表。

    就像同样有这种情况的“珠江”,原本指向的也只是河口处,那百公里左右的河段,

    现在却压倒上游的东、西两江,成为了整个水系,乃至板块的代名词一样。

    有鉴于此,在对“巴拉那河”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之后,还是为整个水系和平原,贴上“拉普拉塔”的标签吧。

    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叫什么永远不是最重要的。

    更值得关心的是:拉普拉塔平原到底有没有潜力,成为一片人类向往生活的土地。

    在流域面积上,能够排在拉普拉塔河之前的河流,分别是:亚马逊河、刚果河,以及密西西比河。

    国人熟悉的长江,仅以180万平方公里的数字排名第12。

    至于黄河的流域面积,更是不到长江的一半。

    这意味着,即使是独立萌发文明,拉普拉塔平原也具备足够的容量。

    考虑到身处热带的刚果河平原、亚马逊河平原,都滋养了大片,不利于“大河文明”成长的热带雨林,

    我们似乎应该寄希望于,拉普拉塔平原能够置身于温带区间。

    纬度是决定温度的最重要因素,单从这点来说,消息是足够让人兴奋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在地图上做个试验,以赤道为轴,将整个拉普拉塔平原镜像翻转,并叠加到东亚大陆。

    这时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整个平原南北所跨越的区间,恰好与从八达岭长城到三亚的区域相重叠。

    这意味着,除了少部分土地以外,大部分拉普拉塔平原,都在温带区间。

    如果一个国人移民拉普拉塔平原,他和他所种植的作物,最起码在温度上不会出现不适。

    唯一不同的是,分别身处南、北半球的拉普拉塔平原中央之国,在一些地理指标上是反的。

    比如你的冬季正是我的夏季,你最冷的地方却是我最热的地方。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最大的困扰,无非是南半球的人在最热的时候,不得不迁就北半球的人,

    适应一下那些在大雪天,才能感受到的新年或者圣诞节元素,比如坐着雪橇的圣诞老人。

    至于一片土地,到底有没有潜力,有没有可能诞生大河文明,还是要看他的基本面。

    作为一条流域面积排名靠前的大河,拉普拉塔河平原的总面积,大约能够占到总流域面积的一半,也就是150万平方公里。

    之所以大家平时,好像没感受到这样的体量,是因为它悲剧性的呆在了,世界最大的亚马逊平原之侧,

    而后者的面积,达到了惊人的560万平方公里。
1...227228229230231...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