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如果,再把视线扩张到整个拉普拉塔河水系的话,大家会发现整个水系的两大上源:
巴拉那河及巴拉圭河,其上游部分都位于巴西境内。
其中,巴拉那河上游所处在高地,属于巴西高原的最南端,因为巴拉那河的存在,次级名称为“巴拉那高原”。
后者则以一个盆地的形式存在,被称之为“巴拉圭盆地”。
如果巴西高原,哪怕仅仅是巴拉那高原部分是一片荒芜的高原,当年的西班牙以及后来的阿根廷,
都还是很有机会推进到高原之上,并以分水岭原则来划定两国的分界线的,就像智利与阿根廷对安第斯山脉的自然分割一样。
悲剧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现。
再仔细观察的话,大家会发现巴西最著名的三大城市:
经济中心“里约热内卢”、最大的城市“圣保罗”,以及首都“巴西利亚”,
不仅都位处巴西高原板块,选址更是围绕着“巴拉那高原”的边缘而生。
其中,在海港属性的里约热内卢,葡萄牙人甚至早在1505年,就开始建立定居点了。
反观西班牙人,却还要等到11年后,才发现拉普拉塔河口。
至于乌拉圭的存在,则同样是葡萄牙人,在拉普拉塔河流域渗透的结果。
与巴西高原、拉普拉塔河、大西洋相接的位置特点,使得从巴西高原方向,“自北向南”渗透的葡萄牙,
与从拉普拉塔河口“自南向北”扩张的西班牙,在乌拉圭河以东的,这片潘帕斯草原上发生碰撞。
葡萄牙人曾经在1680年以及1816年,两次入侵巴拉圭。
其中,被称之为“乌拉圭战争”的后一场战争,直接导致了乌拉圭的d立。
没有能够通过“乌拉圭战争”,拿到乌拉圭河以东全部平原的巴西,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是在这一地区,扶植一个缓冲国,以削弱最大竞争对手的实力。
&nbs
第762章 神赐之地(三十五)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统治,终结于1810年-1826年期间的“拉美独立战争”。
关于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重点。
毕竟,以美洲与欧洲的地理距离,以及美洲本身的地缘潜力来说,这种d立是迟早的事。
比起才开始登陆美洲20多年,却在一百多年后,也就是1783年,就被迫承认米国独立的大英帝国来说,
伊比利亚双雄在新大陆延绵的300年统治,算得上是非常的长了。
相比之下,d立之后的美洲,如何重组地缘z治结构,才是更值得关注的。
因为,这直接决定了它们,在21世纪地缘z治舞台上的身位。
试想一下,如果米国各州纷纷独立,或者在南北战争之后分裂为两部分,那么它还有没有可能成为全球霸主呢
而如果前葡萄牙殖民地身份的巴西,也如西属美洲那样,分裂成十几个国家,
那么,巴西同样没有机会,争夺南美代言人的身份了。
西属美洲的分裂性,根本原因在于南北跨度过大。
无论在中北美还是在南美地区,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陆的经营,很大程度都是依附于“科迪勒拉山系”。
这条纵贯美洲的山系,在为西班牙人的殖民提供依托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内部的整合难度。
西属美洲内部那些总督区的先后出现,就是地缘z治磨合的自然结果。
以此来说,如果在后殖民时代,每一个总督区,都能整合成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实力,
看起来也是不会弱,并且应该具备一定稳定性的。
悲剧的是,尽管每一个总督区的核心板块,都曾经做过这样的努力,但最终并没有一个国家,完成这样的任务。
在1776才获得“拉普拉塔总督区”,看起来是最有机会整合在一起,并成为一个强势国家的。
地理上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大河平原板块,且大部分土地极具人口潜力。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西班牙人殖民之前,整个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原住民,数量是非常少的,
尤其是在最有潜力的潘帕斯草原,用无人区来形容亦不为过,所谓“一张白纸好画图”。
在21世纪,阿根廷的4400万人口中,欧洲后裔的比例高达95%。
350万人口的乌拉圭,这一比例同样高达90%,就很能说明问题。
并不是说,在后殖民时代,白种人比例高的国家,就一定会更具潜力。
这很大程度是一个内部整合,或者说形成合力的问题。
影响一个国家内部整合的地缘因素有很多,比较而言,种族、意识x态背景相同的话,
更容易消除内部分歧,进行z治及m族上的融合。
在这个问题上,反面的例子很多。
典型案例就是现在的y拉克,s叶派阿拉伯人、x尼派阿拉伯人,以及宗j上被归类于x尼派,
z族却与阿拉伯人有很大区别的k尔德人,共同造就的三分天下格局,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稳定。
受益于西班牙人的经营,拉普拉塔平原无论在z族还是意识x态上,都具备统一为一个国家的潜力。
以意识x态来说,阿根廷和乌拉圭的tz教徒,在宗jx仰者中都达到了80%的比例,被视为宗jx仰最虔诚的国家之一。
对于一个移民国家来说,能够做到z族和x仰都具备高度统一性,在技术上是相当有难度的。
但对于殖民者来说不算什么,一手刀剑,一手s经,不信者通通杀掉,这个问题轻松的就解决掉了。
&
第763章 神赐之地(三十六)
对于更多关心国家博弈的地缘z治爱好者来说,在了解“为什么会有乌拉圭”的问题之后,
心中一定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还有一个“巴拉圭”。
当我们试图了解这个神秘国家之时,拉普拉塔河平原的另一半——大查科平原的全貌,亦将徐徐展开。
“大查科”有时也会被翻译为“大厦谷”或者“格兰查科”,不管叫哪个名字,
它的名气都远不如潘帕斯草原大,尽管它在面积上与后者相当。
这种情况的出现,源自于大查科平原,相对不那么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性。
之前我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将拉普拉塔平原镜像叠加到东亚,会发现两者的南北跨度几近相同,
只不过由于身处不同的半球,在以东亚的情况为参照,理解拉塔拉塔平原内部的,地理关系及开发顺序时,要把方向颠倒过来。
参照这一标准来看,大查科平原与潘帕斯草原之间的关系,就是天朝的南北差异。
以纬度来说,潘帕斯草原相当于包含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半岛等地的天朝北方地区。
大查科平原则相当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略知历史的人都清楚一点,华夏文明存在一个由北向南扩张的进程。
尽管先秦时期,长江流域诞生了吴、越、楚蜀等重要国家,但从人口和生产力的角度来说,重心仍然是在黄土覆盖的北方地区。
一直到北方因战乱而造成的“衣冠南渡”现象之后,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才在人口和文化上获得升级。
有了熟悉的中央之国作为参考,大查科的情况就比较好理解了。
从地理环境来说,大查科平原与潘帕斯草原存在很大的区别。
沿着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上溯的西班牙人,在推进到南纬30度线一带时,大致相当于长三角的纬度,
会发现一望无际的高草草原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森林与草原相杂的景象。
如果再往北的话,西班牙人还会看到,半年洪涝、半年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及灌木林景象。
在地缘z治上,大查科平原被分为三部分:北查科、中查科,以及南查科。
切割三个板块的是两条河流:皮科马约河与贝尔梅雷河。
其中,皮科马约河同时也是,巴拉圭与阿根廷后来的国境线,河流以北地区被称之为“北查科”。
皮科马约河与贝尔梅雷河之间,则被称之为“中查科”。
贝尔梅雷河之南,就属于“南查科”了。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地图的话,会发现所谓“中查科”的地域非常狭窄,单纯从地理角度划分,
似乎以“皮科马约河”或者“贝尔梅雷河为界为界,划分成南北两部分就可以了。
如果没有地理环境上的特殊原因,类似的切割往往都有地缘z治上的因素。
“中查科”概念的出现也是如此。
简单点说,这片21世纪属于阿根廷的土地,历史上曾经大部归属巴拉圭。
在经历过1864年至1870年的“巴拉圭战争”后,阿根廷得以将边境线,北移到皮科马约河。
也就是说,在地理层面,“中查科”原本是“南查科”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这一争议历史在,就不会有“中查科”的概念突兀的存在中间。
就像,如果乌拉圭没有因为缓冲国定位,而获得d立的话,相当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会知道,
巴西或者阿根廷境内,还有一个“乌拉圭省”存在,嗯,如果不d立的话,基本就是这两种选项了。
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是不是每一片地域广大的地理板块,都有必要切割成两块呢
&nb
第764章 神赐之地(三十七)
除了海拔与纬度以外,与海洋的距离以及周边地理环境,同样会对一个地区的气候造成重要影响。
迄今为止,气象学家们在南美测出的历史最高温,并不是在西、南那些沙漠地带,而是在大查科平原之中。
这是由于北查科地区身处大陆腹地,周边又都为高地环绕,盆地效应进一步拉高了平原内部的气温。
在沙漠地区,高温虽然让人难以忍受,但同时也能杀灭病毒和细菌,反观在不缺乏降水,
同时又高温的北查科地区,病毒和细菌们的活跃度,可就要高得多。
回忆一下当年数十万秦军在南越之地的遭遇,以及古人对“瘴气”的恐惧,
相信就能够理解北查科地区,为什么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了。
虽然不缺水、热资源的北查科地区,在我眼中还是很有开发潜力的,人类也并非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就像当年的岭南,后世成为天朝的繁华之地一样。
只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人力。
在拉普拉塔平原中南部,还有大片更宜人的土地未经开发时,这一地区暂时吸引不到太多的人口。
西班牙人对整个拉普拉塔平原的开拓工作,遵循着由南至北的原则。
中、南查科地区,是西班牙人这一开拓路线的边际。
后世位于皮约马科河与巴拉圭河,相交之地的巴拉圭s都“亚松森”,是西班牙帝国,
在拉普拉塔地区北部最重要的城市,再往西北方向开拓,就是令人望而畏的北查科地区了。
历史上,除了少量一些,拥有土著血统的巴拉圭人,前往此处放牧以外,
后来声称对此拥有主权的玻利维亚以及巴拉圭,实际都没有对其进行过行政管理。
在理解了北查科地区的荒芜之后,一个地缘z治上的问题,又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就是为什么当年西班牙,会把玻利维亚划入“拉普拉塔”的行政范畴。
以玻利维亚的地缘属于来说,其实更应该是作为“秘鲁”的一部分的。
事实上,在获得独立之前,玻利维亚原本的地缘z治标签就是“上秘鲁”。
更何况,它与那些已开发的拉普拉塔平原之间,还间隔有北查科这样的无人区。
将这一块与核心区相接的安第斯地区,与拉普拉塔平原那片未经开发的低地,在行政上捆绑在一起,
更多是出于地缘z治上的需要,以避免后者与身在秘鲁的殖民中心过于疏离。
然而,类似的有违地缘规律的z治设计,总是会引发更多的矛盾。
尽管玻利维亚与巴西,当下都在拉普拉塔平原拥有一定领土,但前者的属性实际是安第斯,后者的核心力量,则来自于巴西高原。
真正能够被称为拉普拉塔国家的,只有阿根廷、乌拉圭与巴拉圭。
这就好像,天朝虽然在亚洲中部拥有大量领土,却从来不会被视为一个中亚国家一样。
核心板块在人口和经济中的高占比,决定了它的属性就是国家的属性。
如果整个拉普拉塔河平原,能够统一成一个国家的话,它的核心板块无疑将定位于潘帕斯草原。
相比之下,大查科平原,尤其是南回归线一带的北查科地区,就是边缘板块了。
不过,这种边缘性却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西班牙探险家,为国王发现拉普拉塔河之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