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西班牙人虽然依照,大航海时代的普遍做法,先在河口地区建立据点,即后来的阿根廷s都布谊诺斯艾利斯,

    并对河口两侧的潘帕斯草原进行探索工作,但这片人迹罕至的大




第765章 神赐之地(三十八)
    甚至可以说,土著居民的存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气质,并使之在,极端恶劣的地缘z治环境中保持d立。

    这个土著民族被称之为“瓜拉尼人”。

    关于这个民族之于巴拉圭的重要性,可以透过一个细节体现出来。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定货币。

    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货币的名称通常并不是随意选定的。

    而巴拉圭人的货币就叫作“瓜拉尼”。

    另外,“瓜拉尼语”与西班牙语一样,具备官方语言的地位。

    瓜拉尼人是最初为西班牙人,提供帮助的土著部落。

    这支已经熟练掌握了原始农业技术的部落,原始居住地并不是大查科平原,而是巴拉圭河东北部高地上的热带雨林中,

    在西班牙人到来之时,瓜拉尼人已经开始向巴拉圭河谷移居。

    换句话说,西班牙人之所以选定亚松森建城,正是由于得到了瓜拉尼人的帮助。

    在瓜拉尼人的存在问题上,“1000毫米等雨线”起到了无形的调节作用。

    安第斯山脉的“土豆”文明,并不喜欢太湿热的气候环境,但对于“木薯”来说,

    1000-2000毫米的降水,才是它们适应的区间。

    自拉普拉塔河口起,向北拉出一根纵线,能够帮助我们,在整个拉普拉塔河流域,

    大致拉出一根“1000毫米等雨线”来,降水量西低东高。

    当然,气候实际是在不断变化的,等雨线的位置也并非一成不变。

    不过,这已经足够让大家识别出,哪些地区有机会,依托木薯之类的雨林作物,滋养出有存在感的原住民部落了。

    在拉普拉塔地区,巴拉圭东部,也就是不包含北查科地区的部分,并非是唯一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缘z治板块。

    乌拉圭草原同样位于这雨线的东部。

    分处河口两侧的阿根廷s都“b宜诺斯艾利斯”,与乌拉圭s都“m得维的亚”的年平均降水量,可以让大家,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一差异。

    前者的年均降水量约在950毫米;后者则能够达到1100毫米。

    这样看来,乌拉圭这个d立地缘z治板块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因为巴西的地缘z治影响力,

    更不是因为乌拉圭河看起来,会适合充当一条行政分割线了。

    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在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几乎同时登陆乌拉圭草原两侧时,这片草原上生活有一定数量的土著部落。

    尽管由于草原地貌和温度的问题,乌拉圭草原上的原住民生活中,种植经济的比例,要比瓜拉尼人更低,

    但乌拉圭草原内间杂的丘陵地貌,使之食物的来源,相比乌拉圭河以西地区,要更加的充足一些。在人口压力巨大的后世,历史研究者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认为,能够用来减缓人口压力的土地,是争夺的重心。

    然而事实上,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人口才是争夺的目标。

    无论是西班牙人还是葡萄牙人,都需要劳动力来帮助他们,进行殖民地建设。

    生活在乌拉圭草原的原住民部落,被称之为“查鲁亚人”。

    如果说,巴拉圭人经常会愿意,称自己为“瓜拉尼人”,那么乌拉圭人有时也会,用这个原始标签来称呼自己。

    只是,这种自称本质与血源无关,更多是在借用那段历史,来凸显自身的地缘独特性。

    就像法国人经常会被称为“高卢人”,却不代表他们在寻找凯尔特血统一样。

    相比瓜拉尼人,查鲁亚人在后世的存在感要低得多。

    &nbs



第766章 神赐之地(三十九)
    后世一个在非洲卖鞋的故事,经常会被充当营销教学案例。

    面对一群从来不穿鞋的土著,悲观的推销员告诉他的上司:当地人都不穿鞋,因此不可能有市场。

    乐观的推销员则兴奋的汇报:正因为当地人不穿鞋,所以才市场潜力巨大。

    动身前往新大陆的传j士们,便是属于后者。

    西班牙人最初能够在亚松森立足,与传j士们的勤奋工作分不开。

    在殖民政府将经营重心,转移至拉普拉塔河口后,传j士们仍然没有放弃在巴拉圭的努力。

    相反,传j士们认为,没有z治的干预,他们可以把神的事业做得更纯粹。

    一直到18世纪中叶,殖民政府开始重视巴拉圭的管理,并决定把j团驱逐出境之前,

    传j士们在巴拉圭的开发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延续了200余年的工作,促成了巴拉圭m族的形成。

    一方面,成为虔诚tz教徒的瓜拉尼人,在意识x态上,与西班牙人产生了认同感。

    另一方面,瓜拉尼人并不介意,与那些出于不同目的、不同时期,迁入巴拉圭的西班牙人相融合。

    这导致巴拉圭人不仅在z族上,呈现混合化,巴拉圭人的混血比例高达95%。

    同时,瓜拉尼人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例如忠诚、勇猛善战,也很自然的融入,重组后的“巴拉圭人”血液。

    该怎么形容这种奇特的变化呢其实在中央之国的扩张过程中,类似的情况同样很常见。

    比如,在语言上,粤语经常被外部认为是一种,有别于汉语的独立语言。

    而在外貌特征上,天朝的南北差异能够大到,会被认为是来自于不同国度。

    然而,在意识x态和文化的融合之下,后世的国人虽然会经常在交流中,凸显自己的地方特色,

    甚至以某个历史政权或者m族,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却并不妨碍整体的国家和m族认同。

    巴拉圭人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了。

    他们虽然试图用瓜拉尼文化,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与独特性,甚至在血液里,融入了瓜拉尼人的基因,

    却并不会因此而认为,自己不会认定为自己是土著人。

    换句话说,虽然地缘的封闭性,使得一直到拉美d立运动爆发,巴拉圭实际都处在地方自治状态,

    但不愿意接受,布谊诺斯艾利斯统治的巴拉圭人,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异族。

    而当拉美国家纷纷d立之后,巴拉圭人同样认为自己有机会,与南方那些看起来,更白一点的西班牙后裔,平等参与地区霸权的争夺。

    其实,像巴拉圭人这种,在语言和宗j上西班牙化,血统和文化上,掺杂有原住民印记的情况,在整个拉美地区是普遍现象。

    只不过,巴拉圭人融合的比较彻底,除了少量居住在森林中的瓜拉尼族人,还保留有原住民特色外。

    大多数称自己为“瓜拉尼人”的巴拉圭人,更多是把自己定位为,有瓜拉尼特色的西班牙后裔。

    这种意识上的区别,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并没有被刻意凸显出来,不过,在拉美地区分裂为,

    一个个d立国家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d立性,这些地缘差异,被有意无意的扩大化。

    比如,阿根廷人会为自己,有更加纯粹的欧洲后裔特征而自豪,并不屑巴西的z族融合取向。

    巴拉圭人在与玻利维亚人的战争中,则会将后者视为“安第斯印第安人”加以鄙视。

    参考后世少部分x港人,试图以粤语及前殖民时代的印记,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大家就应该能够理解这一心态了。

    &nb



第767章 神赐之地(四十)
    d立之初的巴拉圭,在地缘属性上,选择“混血立国”的国策。

    这一国策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将瓜拉尼语,同西班牙语一起,确定为官方语言。

    如果从z族、文化属性上来说,巴拉圭人更应该,被定义为“伊比利亚-瓜拉尼人”。

    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威胁,是巴拉圭人混血立国的根源。

    在“拉普拉塔总督府”土崩瓦解后,阿根廷成为了,这笔地缘z治遗产的当然继承者。

    就像没有人会认为,俄罗斯继承s联的z治遗产,有什么不妥一样。

    不过,布谊诺斯艾利斯的野心,很难覆盖到“上秘鲁”或者说“中安第斯”定位的玻利维亚。

    其实际能够图谋的,是将乌拉圭、巴拉圭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

    由于拉普拉塔流域,位于整片大陆的最南部,并且在轮廓上呈现为锥状,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三国,

    有时也会在地缘z治层面,被称之为“南锥体国家”。

    换句话说,阿根廷人的野望,可以归结为成为一个,覆盖圆锥体的“南方共和国”。

    由于领土、人口相差巨大,巴拉圭人如果想摆脱,被吞并的命运,提高自己的军事效率,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战争从来不是一个,简单比拼人口的游戏,否则,天朝和印度啥也不用干,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了。

    历史上那些,在人口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文明,也不用担心游牧民族的入侵了。

    d立后巴拉圭人,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一支,人数为6000人的常备军。

    受益于瓜拉尼基因,这支军队在整个拉美地区的军事素养,算得上是独步天下。

    至战争爆发之时,巴拉圭除了拥有一支战斗力强悍,人数为8000人的常备军以外,还拥有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

    在整个巴拉圭战争期间,其先后动员参战的兵力,竟然高达15万人。

    8000人也好,15万人也罢,对于见惯了大场面的国人来说,可能不算起眼,

    但考虑到整个巴拉圭,在19世纪中的人口数量,不过只有50万出头,这个比例,算得上是非常的惊人了。

    要知道,即使是有全民皆民之称的游牧者,动员的比例一般也不过20%。

    将近30%的比例,意味着,不仅所有的成年男人参战,更意味着,有为数不少的妇女儿童直接投入战场。

    与强大军事动员能力相匹配的是,强大的行政组织能力,具体到z治层面就是“独裁”。

    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军队是最不讲求民主的组织,因为在战场上,死神并不会给你太多时间,去考虑平权的问题。

    像巴拉圭这种为了生存,把自己打造成军事机器的情况,势必会造就政府层面的“独裁”体制。

    将自己包裹成刺猬的巴拉圭,最终在其d立后的第41个年头(1852年),迫使阿根廷承认了其d立国家的身份。

    巴拉圭人并非天生就喜欢封闭,一直以来的封闭自守,主要是出于自我保护。

    一旦外部危机解除,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经济的开放。

    历史上,被视为封闭保守的清王朝,在解决大员问题后,同样解除了海禁。

    如果后世的chao鲜,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承诺,大概率会第一时间进行改革开放。

    在被阿根廷吞并的危险消除之后,巴拉圭迅速走上了经济开放之路。

    对于巴拉圭来说,开放如果只是针对阿根廷等邻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这只会让秉持,

    “只有巴拉圭人才能决定巴拉圭人命运”的巴拉圭,弱化掌握自己命运的力度。

    不管是



第768章 神赐之地(四十一)
    无论是巴拉圭还是德国,其实都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地缘z治身位上的短板,必将很快让自己的发展,触及天花板。

    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在邻居们的地缘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时,

    凭借经济和军事上,短暂优势快速完成扩张。

    具体到巴拉圭来说,要想获得地缘z治上的安全,最大根本的问题,是必须获得一个安全的出海口。

    那么,站在巴拉圭的立场上,到底哪个邻国,可以成为其扩张的目标呢

    环顾一下巴拉圭的四周,这道题基本就是个送分题了。

    与巴拉圭一字之差的乌拉圭,毫无争议的将成为第一候选人。

    有一种说法,是乌拉圭、巴拉圭国名中的“圭”,都源自于瓜拉尼语中的“河流”。

    不管怎么说,这两个邻国,无论是中文译名还是体量上,都具备很高的相似度。

    在这里,先跟大家说一声抱歉,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名字实在太像,并且都分别得名于一条同名的河流,

    以至于我在做《巴拉圭领土变迁图》时,把乌拉圭和巴拉圭河的名称都标错了。

    与巴拉圭相比,乌拉圭的地缘条件尽管要更好,但地缘z治地位的尴尬性,使得没有办法进行内部整合,

    反而在周边势力的介入下,变得党争不断。

    同时,巴西和阿根廷也一直没有放弃,吞并乌拉圭的企图。

    由此,甚至引发了两次“乌拉圭战争”,第一次是1825年-1828年期间,来自巴西的入侵。
1...230231232233234...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