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秦先生始终抱紧了和连的大腿,如今非但在鲜卑部中得了几个姿色上佳的美婢,更是成了人上人。打小生活在中原的日子使得他没有太多的机会学习骑术,而初至鲜卑部中时虽吃了不少苦,骑术却也一直没有机会学习。后来得到了和连的赏识,自此锦衣玉食,便更没有了学习骑术的动力,因此昨夜里在帅帐之中说自己骑术上佳的话,除了保全性命之需,便纯属胡吹大气了。
在和连率领其麾下最精锐的一万铁骑来到升龙谷外时,天色便早已过午。秦先生终于找到了这么好的机会,忙打马来到和连身后,道:“大汗,请且住!”
和连勒停战马,回过头来瞧着满头大汗,身子都在发颤的秦先生,道:“先生有何要事我军即将抵达升龙谷,一切事由,待通过升龙谷后,再作商议吧!”
已然下马的秦先生心中一惊,忙伸出手来,一把攀住和连马头一侧的缰绳,另一手扶着和连的马鞍以掩饰正在颤抖的双腿,道:“大汗且听我一言!”
看秦先生满头细密的汗珠,和连以为他果有大事禀告,忙勒停战马,问道:“哦有什么事情,先生请讲。”
秦先生喘着粗气,对和连道:“大...大汉,如今这升龙谷万万进不得呀!”
和连奇道:“哦这是为何昨日夜中先生不是还说需要尽快通过升龙谷,赶到
第二百四十章 塞外之战(八)
和连执意要将自己的车驾让给秦先生坐,秦先生自然连连推辞。可是奈何他在马上奔驰了半日,双腿早已酸麻难耐,所以一路上能跟上大军,不过是所乘战马极优秀,又靠一口气强撑着罢了。可如今他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因此他只能在和连的坚持下,在无数鲜卑人艳羡的眼神中登上了和连的车驾。
能够得到和连的如此看重,秦先生心中亦是激动不已,要说和连的身份地位,那可是能过与大汉天子平起平坐的啊,而自己呢不过是一个在中原落魄的书生罢了。然而,他竟能如此礼贤下士,实在是让人惊喜中带着忐忑。直到坐到车上,秦先生的双手都是颤抖的。
和连顶盔掼甲,骑一匹浑身漆黑的骏马,威风凛凛,意气风发。那骏马似锦缎一般的皮毛上似乎闪着油光,四蹄翻飞间,足不践土,似乘云而奔,端的是神骏异常。他策马行在队伍前方,率先进入升龙谷。随之向前的,是簇拥着其车架的一万铁骑。
随着大军渐渐进入谷中,郭斌的手心中已然被汗水打湿。他自从重生东汉末年以来,所参加过的大战不知凡几,从没有一次像如今这般紧张难耐。也是,除了长社城外的大战,其余的几次大战,多是以绝对优势碾压的局面,而即便是长社城外围剿黄巾军的那次大战,其身后也有皇甫嵩几万精锐官军作为后盾,一旦出现意外,可以迅速撤入城中,算不得生死攸关。
而如今,己方人马虽众,可鲜卑骑兵之精锐却是着实出乎郭斌的想象。这些骑兵身上至少是一副皮甲,一顶皮盔,许多人的头盔上甚至在午后的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显然非铜即铁。
毕竟是整个鲜卑一族之中最精锐的一万铁骑,他们曾经跟随着大单于檀石槐南征北战,他们曾参加过统一鲜卑各部的战争,曾追随着檀石槐单于深入中原腹地劫掠,然后毫发无伤地撤了出来,他们更是曾经亲眼目睹了檀石槐单于拒绝大汉天子的册封,那可是大汉的天子啊!
当几年之前,檀石槐单于死后,他的继承人和连毫无疑问地便继承了鲜卑族中这最精锐的一万铁骑的领导权,他们成为和连统合各部、震慑四方的利器。而和连通过继位这几年来的努力,也真正地将这样一支精锐部队掌握在了手中。
无论是西部鲜卑的叛离,还是蒲头的疏远,都未曾打乱和连掌控这支部队的步骤,因为他清楚,只有真正掌控了这支部队,整个草原才会匍匐在他的脚下瑟瑟发抖。便是没有了西部鲜卑和东部鲜卑,他也可以在这支部队的支持下将其重新夺回来。这支部队,就仿佛支撑大单于权力的中流砥柱一般,是整个鲜卑民族稳定和同一的基石。
此时,策马奔驰在这支部队最前面的和连,意气风发,信心满满。
见到鲜卑大军开始渐渐进入谷中,郭斌攥紧了手中的玄龙枪,待见到被众军簇拥着的一辆极高贵而富丽堂皇的马车,在鲜卑铁骑的簇拥下进入到升龙谷三分之一的部位时,队首的鲜卑骑兵距离谷口便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了。
郭斌也不管尚未进入谷中的近千人大军,大喝一声:“击鼓!”
随即,“咚!咚!咚!”的鼓声响彻云霄,随着鼓声响起,谷口两侧的山坡上便哗啦啦地抛下了以网兜盛着的无数形状怪异的铁制品。
若是在平日看到这么多铁制品,和连只有高兴的,因为大汉朝廷为了抑制草原民族的发展,限制其武装力量,便对草原施行了铁器禁运的政策。不只是像铁质刀剑这样的兵刃,便是铁锅、铁勺,乃至铁制的五铢钱都严禁流出塞外。
而现如今,当看清楚这些铁制品的样子时,和连心中剩下的却只有惊惧。因为这些铁制品不是别的,便是铁蒺藜。
铁蒺藜是我国古代一种军用的铁质尖刺的撒布障碍物,在战国时期,它便已经被广泛用于战争了。《六韬虎韬》记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这种兵器,最适合使用的场所,便是狭长的道路。
这种铁蒺藜为镔铁锻成,共有四个芒刺,每相邻的两个芒刺呈一百二十度角。因此,只要随手撒在地下,便必有一个芒刺竖直向上。因其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在古代战争中,多将铁蒺藜洒在地上,用于迟滞敌军行动。在秦汉以后,这种特殊的武器,已经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在营区四周布设。因此,在以防御为首要任务的塞外三城之中,铁蒺藜的储备量是极惊人的。
如今数量庞大的铁蒺藜便撒在升龙谷中,顷刻之
第二百四十一章 塞外之战(九)
在这个时代,马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在军事活动中,训练有素的战马毫无疑问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理解马的习性在这个时代便极为重要。郭斌曾经吩咐张世平,在塞外三城中成立一个马匹研究实验室,专责研究马儿的习性和生活习惯,如今便算是用上了。
马的嗅觉与听觉极为灵敏,它的鼻子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强的器官,它认识外界事物主要靠的就是嗅觉,所谓老马识途,很大程度上便是靠着马儿对嗅觉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的优势;而灵敏的听觉虽然使得马儿能够在吃食或是休息时及早地听到异样的声音,以躲过凶猛肉食性动物的进攻,却也使得它们对于过高的声响极为敏感,这是一种极痛苦的逆境刺激,可以使马儿受惊。
除此之外,马的视觉系统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差的器官。它的视觉系统与青蛙相似,对于静态的物体,其视觉感受远不如动态物体,这使得它可以看到猛窜出来的野兔,却注意不到潜伏在脚下的毒蛇。这种能力,使得它能够及时察觉四周的风吹草动,以避免大型食肉动物的捕杀,同时也是其受惊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草原上的骑马民族自小便于马背上长大,对于马的习性自然是知之甚稔。因此,在对马匹的调教过程中,不需要对它“大吼大叫”,对于训练有素的战马,只要有轻微的口令它就会服从。不过要求更高的军马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调教,而且要经常复习强化。另外,对于许多过于敏感的军马,为了减少音响对它的刺激,许多时候还要给它配戴耳罩,以减少惊马的几率。
鲜卑人便是依靠战马方得以称霸草原,其对于马儿习性的熟知和训练自然是极到位的。而和连手下的这一万骑兵,乃是鲜卑人中千挑万选,最有战斗力和纪律性的,其对战马的调教工作更是远非寻常鲜卑人能及。
然而,鲜卑人南下牧马,通常是要一人三骑的,其中有两匹是用来驮运物资和骑乘的驽马,剩下的一匹方是真正的训练有素的精良战马。况且,对于这些极精良的战马,郭斌也早已有了相应的策略。
不错,这一次的战斗,郭斌的目标并不是鲜卑骑兵,而是马匹。一人三骑自然使得战马可以在不作战时空跑,从而节约马力,一旦在行军途中遇敌,他们便可迅速换乘战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战斗状态。
而在升龙谷中如此狭小的环境之中,马儿的数量却占到了人的三倍,而且多数还是训练并不甚佳的驽马。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引起马儿的骚乱,那可就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了。
可以试想一下,若在骏马群中放上一挂鞭炮,会是一场如何壮观的奇景
鞭炮的响声会刺激马儿的听觉系统,四处飞溅的鞭炮则会因其炸裂而产生的极快的速度而刺激马儿的视觉系统,与此同时,弥漫在战场上的鞭炮炸裂后的硝烟,则会刺激马儿灵敏的嗅觉系统。这些鲜卑族中最上等的战马或者都受过训练以期不会受到战场上厮杀声的影响,甚至许多战马都会带上耳罩,使得鞭炮的声响不会对战马产生过大的影响,可你总不能也蒙上战马的双眼,乃至将战马的口鼻亦蒙住吧
况且,便是久经训练的战马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得住,可那两万余匹并不是那么精锐的驽马呢他们的数量更多,一见鞭炮飞落炸裂,少不得撩蹄子甩脑袋,原本安安静静训练有素的上等战马受到波及,自然亦无法再保持冷静了。牲畜毕竟不是人,便是人,还会出现踩踏事故呢。
因此,随着一挂挂鞭炮落在战马丛中,战马嘶叫声、马蹄踢踏声、鞭炮声、惨叫声不绝于耳。许多精锐的鲜卑骑兵尚未见到伏击的汉军士兵便被自己带着的马儿踢得肠穿肚烂,而更多的人则是在躲避战马踢踏之时踩到了地上的铁蒺藜,登时便是整个脚掌被扎穿,短时间内是无法参加战斗了。
踩到铁蒺藜的并非只有士兵,许多战马在乱跳乱舞间亦会踩到,那足以扎穿马蹄的长长的芒刺,使得战马吃痛之下更加疯狂地踢踏,这就使得狭长的升龙谷中愈发地混乱。而当和连贴身的近百个护卫回过神来,想要护着他从谷口突围出去之时,从两边谷口的两侧山坡上却突然滚下来许多被点着了冒着黑烟的一人多高的草球,将突围的路堵得严严实实的。
一直跟随在郭斌身后观战的王允见了谷中的惨状,兴奋得直跳脚,他对郭斌道:“潜阳之才,远胜当年安平君。”
苏双听得稀奇,遂开口问道:“不知安平君又是什么典故”
郭嘉道:“所谓安平君,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名相田单。燕昭王时,燕将乐毅破齐,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便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便一面对莒城与即墨二城围而不攻,一面在齐地收买人心,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苏双叹道:“怪
第二百四十二章 塞外之战(十)
和连没有想到,郭斌竟真的敢在升龙谷中埋下伏兵。若是依照常理,昨日夜中既然有了扰敌的部队,今日伏龙谷中便不应该再有伏兵才是。因为两地相距极近,大军疾驰用不了一日便到,因此若升龙谷中真的有了埋伏,昨日夜中的偷袭便是打草惊蛇。因为按照常规来说,大军一旦受到袭扰,那么后面无论是行军还是作战,都只有更加谨慎的。一路上战战兢兢、草木皆兵方是常态,更不用说遇到像升龙谷这样对双方的实力对比影响极大的地形了。必然是要一寸一寸土地地将其反过来,仔细检查清楚了方敢进入。
而昨日夜中前去骚扰的汉军,更像是塞外三城因准备不足而不得不派出的骚扰部队,无论是从他们的人数还是战术来看,其目的都是想要拖延鲜卑大军行进的步伐,以期为塞外三城的积极备战争取时间罢了。
若非昨日夜中郭二所率部队规模既小,其进攻亦是雷声大而雨点小,使得和连愈发相信塞外三城未做防备,若非对于己方实力的盲目自信,若非对塞外三城军事实力的严重低估,和连都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吃这么大的亏。
再加上自踏上南下之路后这一系列的“巧合”,使得和连终于一步步迈进了郭斌为他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其实说是巧合,又何尝不是郭斌与戏志才等人掌握大势,分析时局,对比双方实力,拿捏地方心态后作出的结论呢
看着漫天洒下的铁蒺藜与噼噼啪啪乱响的鞭炮,再加上如今谷中烟炎张天,和连的心中曾闪过绝望、无助、迷茫等负面情绪,却瞬间又被身为檀石槐单于子孙的荣耀所占据。他是檀石槐的儿子,他是鲜卑的大单于,他必须要冲出去!
因为是春季,草原上开始变得暖和了不少,冰雪融化,使得道路变得泥泞的同时,也避免了大火引燃地上杂草枯枝的厄运。然而,真正杀人的不是大火,而是浓烟。如今大火燃烧不过顿饭的功夫,升龙谷中却已然满布浓烟,在峡谷中段已经有鲜卑士兵被浓烟熏得晕了过去。被融化的冬雪打湿的枯枝败叶,虽难以生起剧烈的明火,却散发出了滚滚的浓烟。
郭斌在前世曾经接受过火灾预防与应对的培训,他自然知道因为火灾而死亡的人员中,被大火直接烧死的人只占了极小的比例,而大多数则是被浓烟呛死的。在前世,大火中被呛死者许多是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其实就是缺氧而死,这种死亡方式却往往需要十几分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装修材料燃烧所散发出来的某种有毒气体,可以在一分钟内迅速将吸入者杀死,而这种有毒气体,是不溶于水的。
因此,“祖传”的所谓在火灾中以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生的方法,放在若干年前或许还有一定作用,可如今却是不行了。一氧化碳和装修材料燃烧所产生的有毒气体极难溶于水的特性,使得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的作用便仅限于防止将灰尘吸入呼吸道,另外还可以在短时间内防止因吸入灼热的空气而将呼吸道烫伤的厄运,除此之外,别无大用。许多人反而会因为寻找湿毛巾而错过了火灾中的最佳反应时间,最终酿成不测之大祸。况且,若是在火场中时间太长,手中湿毛巾里的水分便会汽化为水蒸汽,其温度更高,从而会造成呼吸道的严重灼伤。
当然,在如今的情势下,山谷之中既有风吹过,火势又不是太大,首尾两侧的鲜卑骑兵所受火厄便相对要小得多了。而且此时的引火物皆为草木的枯枝,故不会产生过多的有毒气体,其杀伤力自然也下降了不少。
不过,时间一长,便是和连亦觉得头晕目眩,呼吸沉重。他勉强聚集起手下近五百名士兵,准备从谷口一路冲出去。可就当他们越过已经即将燃烧殆尽的以干草编织的火热的大球时,和连却是心中一惊。
原来,不知在什么时候,谷口处已然出现了一千多全副武装的汉军。这一千汉军均身披皮甲,手持长枪,更奇怪的是,面上均覆了个打湿的面巾。领头的是一个赤面长髯的高大汉子,骑一匹草原良驹,杀气腾腾,威风凛凛。
顾不得多说什么,和连摇了摇被谷中的浓烟熏得晕乎乎的脑袋,抬起手中通身精钢打制的长矛,策动胯 下乌骓宝马向前冲刺而去。要说和连胯下的这匹战马,那当真是来头不小。据说是大单于檀石槐从比西部鲜卑还要更往西的地方得来的,较之大宛的天马都毫不逊色。檀石槐单于当初得到这匹战马之时,它刚刚十个月大,其身高却已经与普通的鲜卑战马相仿佛。
可是檀石槐单于得到它后不久便即驾崩,继任的和连自然便成了这匹宝马的新主人。经过几年的悉心喂养,刚刚四岁的它,已然渐趋成熟。非但高大俊健,力量惊人,速度更是远超同侪,所谓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想来亦不在话下。当然,这只是估计,和连哪里会为了试一试其身体极限而如此不顾
第二百四十三章 塞外之战(十一)
甫一交手,关羽便试出来,若是单就和连的武艺来说,自己可以稳压其一头,在陆地上步战,自己虽不至于分分钟秒杀和连,可若是以百个回合为限将其拿下,却是不在话下。然而,对阵沙场与江湖争斗却完全是两码事。
兵刃的长度、重量、韧性特点,武将的状态,战马的优劣,双方战场上形势的差异,实力的对比等等,许多状况都会成为影响马上战斗胜败的因素,甚至双方军心士气的高低都对单挑的武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今,和连胯下的乌骓马成为其拉平关羽的重要因素,乌骓马的肩高极高,甚至高出关羽的坐骑一头开外。本来关羽所乘,亦是张世平与苏双从鲜卑部中精挑细选的精锐战马,可此时与乌骓马比起来,却显然要矮小许多。因为肩高的不同,关羽所坐的高度便要比和连低了整整一个马头,便是关羽的身形高于和连,如此大的差距却也是极难弥补的。和连居高临下,于战斗之中显然占尽了便宜。
所幸,和连被困于升龙谷中,吸入了大量的浓烟,以致其头脑略显昏沉,无论是行动还是反应,都略显迟滞,否则这一战关羽怕是要吃大亏。
和连心中也是暗暗吃惊,他自幼便跟随名师习武,一杆铁矛打遍鲜卑族中,未逢敌手,便是大单于檀石槐,也对外称和连是自家的“麟儿”。正是这种经历,使得他养成了目空一切,自信满满的性格。因此,他行为果敢,极有决断,胆大包天,而这也更加使得檀石槐单于看重他,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如今首次邀战中原将领,自己原本极为倚仗的武艺此时竟再不是那么无往而不利。看对面那人的装束,显然不过是个小小的军司马,竟能接住自己的全力一击,大汉朝廷何时竟能如此强大凶横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