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于是,鲜卑部中这些次一等的马匹,便大多成了郭斌的囊中之物。而经过统计,此次升龙谷之战,除了斩杀鲜卑大单于和连的大功无法以数字计量外,塞外三城中最大的收获便是这些马匹了。

    因为近年来中原政治腐 败,造成四地盗贼蜂起,去年更是引发了天下震惊的黄巾之乱,导致草原与中原的物资流通难度加大,成本飙升。因此,马匹这种彰显地位的奢侈品的价格,亦是乘着火箭般往上蹿升。便是此次战役中次一等的马匹,较之张世平与苏双当初贩运到阳翟县的亦要强上不少,当做战马用,那自也是绰绰有余了。因此,战马在中原那是有价无市,更不用说江南地区了。若不是因为马匹价格飙升,以郭斌的财大气粗,当初受命组建越骑营时,又岂能仅仅武装起近千人来

    如今,塞外三城虽有了这许多战马,却都是郭斌的私产,不可能分给朝廷分毫的,他亦不会傻得在如今战乱将起的乱世前夕,将这些战马贩运到中原去。至于如何既能保证这些马匹的健康,又能借着这些马匹训练骑兵,以在中原乱起时有所准备,郭斌尚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将其先收拢起来,待日后战争结束了再做理会。

    除了马匹军械,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金银财物,亦是不可胜数,郭斌一声令下,竟将这些东西分赏给参与此次战斗的两万多将士,众人自然是山呼万岁,大大小小的,总算是发了一笔横财不是

    另外,行军用的帐篷、运送物资的马车、奶酪、黄油等物资,更是缴获无数。

    瞧着这几张薄薄的物资单,不只是苏双,便是郭斌亦是心情激动。有了这五万余匹战马的收获,塞外三城可真正成长为塞外之城了,因为马匹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

    待日后塞外三城的近五十万居民真正融入草原生活,真正习惯了草原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郭斌便是真正获得了近五十万精锐铁骑,这在中原,乃至整个天下,都毫无疑问是一股极为庞大而恐怖的重要战略力量。

    大战既然结束,郭斌便依照计划,将苏双放到升龙谷中建设营寨,争取以最短的时间建成一座扼制草原南北咽喉的要塞。这座要塞毫无疑问会成为塞外三城在草原上的前突据点,一旦建成,鲜卑大军想要自北方南侵塞外三城,便愈发需要掂量掂量了。

    然而,苏双负责主持修建要塞,调运物资,兼之打扫战场,自然是没有话说,可他不懂军事,若是给鲜卑大军一个反扑,说不定便会闹出大笑话。因此,郭斌将郭大也放在了这里,统帅五千大军,支援苏双的要塞建设。

    郭大等五个跟随在郭斌身边的亲卫,跟着郭斌南征北战,几次出生入死,平日里又经常受到郭斌等高层的教导,无论是武艺还是战略战术眼光,较之许多将领都毫不逊色。况且,他们在忠心上亦绝无问题,于军中威望又极高,兼且郭大为人沉稳谨慎,于进取虽稍嫌不足,可若只是稳守营寨,则绰绰有余了。因此,将升龙谷要塞交给郭大屯驻,郭斌是极放心的。

    安排好升龙谷中的一应事务,大军又修整了一夜,于次日早早地用过早饭后,方拔营往南去了。此次回去,郭斌手下所率共约万人,他在升龙谷中




第二百五十五章 塞外之战(二十三)
    中心城内城墙上,一众鲜卑酋首的窃窃私语声愈演愈烈,可是看看站在戏志才身旁的张世平,慑于之前郭斌杀伐果决的手段,却都不敢言声。众人虽都不知道戏志才的身份,对于张世平这个塞外三城实际上的主事人却是极熟悉的。在他们的眼中,如今郭斌既然不露面,城中自然是张世平做主的了。

    这些人的反应自然落到了张世平眼中,不过他却面色平静地立在戏志才身后,一言不发。

    看到张世平沉稳淡定的神情,一众酋首愈发不敢妄为,只乖乖地下了城墙,往城中各自的住所行去。为了稳定城内秩序,也为了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在城中作乱,呼应城外的鲜卑大军,张世平曾建议戏志才将这些鲜卑酋首统一安排进县衙之中,却被拒绝了。

    当时,郭斌已然离开中心城,往升龙谷处行去,临走之前将塞外三城托付给了戏志才,让他统筹此次防御的一应事务。张世平何等人物,自然晓得戏志才是郭斌自创业之初便追随在左右,引为左膀右臂的心腹之人。因此,虽然戏志才于塞外三城之中威望不高,许多事情都需要经过他的手,可他却丝毫不敢在其面前炸毛。不过,凭借着对于塞外三城的熟悉,偶尔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显示一下存在感还是应当的。毕竟,这也是与戏志才交流的手段之一嘛。

    况且对于张世平,戏志才丝毫不会像普通士人那般有太多偏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郭斌的影响,毕竟郭斌也是通过经商而迅速崛起的嘛。另外,像戏志才这样的人杰,便是在面对郭斌时亦保持着思想的独立,从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像重农抑商这种事情,他与郭斌交流过多次的,对其根本原因和来龙去脉,看得清清楚楚,有了高屋建瓴的认识,自然便不会受庸人见识的干扰。

    因此,对于戏志才来说,他所瞧得起的,都是有本事的人;而他所瞧不起的,都是没有本事的人,却从不会落入俗套,以人的出身或是地位来武断地评价一个人。张世平与苏双二人,自从投效之后,做事小心认真,兢兢业业,虽是商人出身,却将塞外三城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便是极高超的才能。因此,戏志才与郭斌一样,对着二人亦是极为看重,在许多时候,也愿意适当地提点他们一下。

    面对张世平的提议,戏志才道:“主公常说,至难得者人心也。此时塞外三城被两万鲜卑铁骑围困,城内人心惶惶,自也在算中。可正是因此,才不能向大家隐瞒事情真相,因为越是隐瞒,众人便会愈发胡乱猜测,反而容易滋生事端。若是将鲜卑酋首们困在县衙之中,使他们上下隔绝,难道便不会出乱子了吗若是几日见不到他们,他们那一众手下又怎么会不着急呢到时候,若还有隐匿于城中的别有用心者一加鼓动,城内登时便会发生内乱!”

    张世平听得直点头,待戏志才说完后,却还是开口道:“可是,如今的情况,这一众鲜卑酋首难免会胡思乱想,若是他们作反了,当如何是好”

    戏志才道:“在未得到主公的确切消息之前,他们虽确会有些犹疑,却不敢轻举妄动。况且,便是有人如沙翰林者,想要在城中作乱,亦不可能成功的。”

    张世平双目一亮,大喜道:“难道主公和军师早有安排”

    戏志才嘴角上翘,莫测高深道:“早在一年之前,主公便已然做好了安排。”

    张世平登时面露思索,迟疑地道:“主公高瞻远瞩,自非我等可及。只是到底有何安排,还请军师示下!”

    这塞外三城从修建到发展,都是张世平与苏双二人主持的,若说对这里的了解,怕是郭斌亦比不过他俩去。郭斌若是在一年之前便对今天的事情做了布置,哪里能瞒得过二人去故此,张世平方对戏志才口中的“布置”极感兴趣,难道是郭斌瞒着他二人另外做了什么布置不成

    戏志才见张世平一副患得患失的样子,开口道:“不必如此紧张,主公对你们二位是极信任的,否则也不可能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到二位手中。主公所做的布置,其实是自长社城外就开始了,也从未瞒过任何人。”

    张世平奇道:“哦愿闻其详。”

    戏志才瞧了一眼城外耀武扬威的鲜卑骑兵,眼中闪过不屑,转身来到颇显窄小的城楼中,邀张世平坐下后,方缓缓地道:“你可知道,这中心城内的居民,有多少人”

    如此简单的问题,张世平哪里能不清楚当下不假思索地道:“总有二十余万罢。”

    戏志才点点头,道:“那么请问,这些居民都是些什么人呢”

    张世平不假思索地道:“这个问题,怕是举世皆知了,他们原来都是黄巾俘虏嘛!”说到这里,随即惊坐而起,道:“难,难道”

    戏志才道:“确是如此。太平道为祸中原,却总是我炎黄子孙,大汉子民。主公为人敦厚仁慈,最为爱惜民力,



第二百五十六章 塞外之战(二十四)
    听了戏志才的话,张世平胸中为一股生平极少见的英雄气所充斥。做了半辈子买卖,他虽亦算是极成功的,可由于世情所限,一直受人瞧不起。况且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若是有什么事情,能过去也就糊弄过去了,他又哪里会计较太多

    后来,他与苏双受到郭斌的看重,被委派到塞外担任三城的主事,受到了万人敬仰。不过,他们二人的心态却是始终没有扭转过来,他们一直以生意人的思想经营塞外三城,这是塞外三城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同时却也造成了其军事力量的薄弱。

    而直到今天,张世平虽成为一个极成功的“市长”,因是“循规蹈矩”而来,郭斌早就为他定下了发展策略,因此他极少感受到作为一个开拓者应有的豪气和自信。直到现在,郭斌率领大军去升龙谷中拼命,塞外三城危如累卵,临危受命之际,张世平方在巨大的压力下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从今天起,他张世平也是可以号召万民起来反抗侵略者的领袖,是可以掌控万民生死的重要人物了。

    戏志才看着张世平气势上的变化,心中极感欣慰。能够得到这样一位颇具才华,如今又于心态上有重大突破的人才镇守北疆,实在是主公的一大幸事。此战之后,有张世平镇守北疆,主公该可以放心南下了。

    而戏志才不知道的是,张世平所以有如此心态上的蜕变,盖因郭斌“若事不可为,可动员城中居民起来,保家卫国”之语。这句话相当于给予了张世平于塞外三城中便宜行事的权力,也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

    其实,在封建时代,动员平民百姓,是一个极犯忌讳的行为。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暂且不论这句话因句读的不同而产生的理解上的歧义,无论何种解释,都是要教育统治者如何役使老百姓。

    只有顺从听话的绵羊,才会跟着头羊而不会行差踏错,只有愚昧而思想不独立的人,才会受他人思想的掌控。因此,此时的统治者会统一老百姓的思想,会“燔诗书而明法令”,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一旦老百姓有了自己独立而自由的思想,则会发生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类似的反效果。

    也正是因为统治者们对于陈涉、吴广,乃至张角之流农民起义者自骨子里的忌惮,使得他们对于老百姓的集会、结社等行为发自内心的恐惧。而对于发动老百姓起来,为了保卫城池而战,他们既无此能耐,更无此信心。在当权者看来,这种不受自己掌控的力量,是极可怕而绝不应该出现的,因此统治者会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甚至在有的时代,多人集会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对于这种极犯忌讳的事情,郭斌与张世平是本便没有意识到,而戏志才则是知道,却将其看做是郭斌的雄才大略和强大信心与掌控力的体现。况且,在目前的形势下,这种情况的确是可以掌控的。

    不怪张世平没有想到城中居民亦是战斗力远超普通百姓的黄巾军俘虏,实在是他一心沉浸于商业贸易和塞外三城的发展,于军事上虽曾努力学习,却又总是一知半解,方至有此疏漏。

    对于这一干战略上的布置,戏志才实在是有意说给张世平听的。因为他与苏双的职位极特殊,若要更好地实施郭斌的计划,便需要充分发挥他们二人的主观能动性,方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张世平与苏双若是对于郭斌于塞外三城的政策理解不到位,则会导致许多事情执行不得力,从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内耗。若说得严重一点,甚至会影响郭斌对于整个塞外的布局。

    因此,对于张世平与苏双的任命,是很重要的。

    因着张世平心态的突破,戏志才方逐渐放下心来,将考虑的重心放到了此次战役上来。看着城外分作两部分的鲜卑大军,戏志才的思绪却渐渐飘远了。此战能否取得理想的战果,说到底,关键还是要看郭斌在升龙谷的战斗。郭斌若是能将鲜卑大军主力阻住,甚至将其击退,那么塞万三城之围自然就解了。可若是一旦连郭斌都无法阻挡由鲜卑大单于和连所率领的主力大军,等到鲜卑大军于塞外三城下会合的话,那么想要守住城池,则是千难万难。

    因为若是郭斌战败,则塞外三城一方必然士气大沮,本来便缺乏训练的汉家士兵便会随之进退失据,继而在城市攻防战时产生极多的失误。到时候,以鲜卑人马快刀疾的强大机动性和攻击力,郭斌他们怕是连撤回中原的机会都没有了。

    戏志才虽对郭斌极有信心,可对方毕竟是整个鲜卑一族中最精锐的部队,况且在人数上又占有优势。己方虽占据地形上的优势,可想要取胜,也是难度极大的。

    正当戏志才忧心忡忡地站在城楼上观察敌情时,传令兵飞奔而至。

    见了那人,一向成熟稳重的戏志



第二百五十七章 塞外之战(二十五)
    按说苏双的意见也是极令人心动的,无论是郭斌还是他手下的大军,毕竟见识过真正的鲜卑精锐铁骑。毋须讳言,其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战术水平,又或者是战斗意志,在这个时代都堪称精锐,说是郭斌目前为止未遇之强敌都毫不为过。

    此次在升龙谷中竟能斩杀和连,并将鲜卑人中最精锐的一万大军击溃,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之结果。若非精密的算计加极为有利的地理环境,不要说击溃了,以目前郭斌手下这两万士兵的水平,若是与和连大军在草原上对战,怕是只有被完虐的份儿。

    正是因此,趁着鲜卑大单于和连身死,骞曼新败,鲜卑各部损失惨重,整个鲜卑王庭一片混乱的时刻,率领大军随着鲜卑败军一路掩杀,扫荡鲜卑王庭,必然会有极丰厚的收获,更有机会将鲜卑一族打得闻风丧胆,一举将困扰大汉王朝几十年的心腹大患除去。

    毕竟,众所周知的,乘势掩杀,追击败军,最是简单省力,既可有效减少己方的损失,更能最大程度上获得好处。因为松散而无组织的军事武装永远不是纪律严明、组织严密的军队的对手,狼奔豕突、只顾逃命的败兵,便是装备再精良,在面对如狼似虎、分卷残云的追击部队时,亦是毫无战斗力可言的。

    然而郭嘉的意见,也极是有理。

    首先,也是最现实的,便是军事上的考量。鲜卑大军除了曾在升龙谷中真正被击溃之外,升龙谷外的士兵所受损伤极小,况且其数量庞大,又算得上是训练有素的精锐。故若是贸然率领连马都骑不好的士兵强行追击的话,则极易中伏。便是鲜卑人来不及设下伏兵,可只要他们在奔逃之中回过神来,组织一部分兵力打个反击战亦不是难事。

    况且,鲜卑大军虽未曾休息好,可汉家军兵昨日里同样也是大战了一整日,再加上战前一番紧张而忙碌的准备工作,昨日夜中的一番休整哪里就能歇得过来了届时,己方一旦被精锐的鲜卑骑兵战败,精锐的鲜卑骑兵再乘势掩杀,那么之前的所有成果便都有被扭转的危险。

    其次,在政治上,将鲜卑王庭一举铲除殊为不智。因为无论有多么的贪婪好色,多么的欠缺才能,和连在名义上都是鲜卑一族当之无愧,合理合法的大单于。他南侵塞外三城,死于郭斌的反击之中,这个无可厚非,毕竟和连在鲜卑各部的心中,地位与檀石槐是没法比的。可郭斌若是真的将单于王庭一举平定的话,那草原上的鲜卑人明里暗里怕都要与塞外三城为敌了。所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人们只会念叨着身边人的种种不如意处,对于死人,大多是会念着他的好的。

    另外,就目前草原上的局势来看,抛开早已脱离单于王庭的西部鲜卑和混乱不堪、早已不听大单于招呼的东部鲜卑,单于王庭的影响力大多便集中在中部鲜卑附近。而中部鲜卑中有两部势力最为强盛,一部就是和连的单于王庭所部,而另一部则是扶罗韩的兄长,蒲头单于所部。这两部一在东、一在西,势力强盛,影响力极大。而蒲头单于的父亲又是和连的亲兄,双方更是于继位大单于一事上颇有龌 龊,可见在担任鲜卑大单于一事上,蒲头的父亲亦是极有资格的。因此,若是抛开其他的因素而单看名望的话,蒲头单于血脉之尊贵,也是仅次于鲜卑王庭的。

    若是此时郭斌借着大胜的机会将鲜卑王庭扫平,虽会在短期内于草原上树立起极高的威望,却极有可能费力不讨好。因为,若是按照这个剧情走下去,此次战役的最大得利者不可能是郭斌,反而会是一点儿力气都没有出的蒲头。

    因为一旦和连与他的儿子骞曼都死了,那么大单于檀石槐所仅存的血脉便只有他蒲头一支了。顺理成章地,蒲头便会成为最有资格登上鲜卑大单于位子的人。届时,蒲头势必会竭尽全力将和连的部众收归己用,这两部的势力一旦结合,便会使得蒲头所部实力大涨,继而在中部鲜卑之中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到了那时候,以蒲头与西部鲜卑之间,依靠塞外三城所支撑的中原货物的转口贸易而形成的亲密关系,想要将西部鲜卑与中部鲜卑合并虽难度极大,解除双方的对抗却是毫无压力。东部鲜卑一片混乱,各部实力又颇弱小,哪里有功夫理会中部鲜卑的事情那么他蒲头便有时间慢慢理顺中部鲜卑,收服实力小的部落,将中部鲜卑统一起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将和连剿灭,固然符合塞外三城的利益,而使得蒲头所部因此崛起,却又不是郭斌想看到的了。在草原上,最符合郭斌利益,也最符合中原王朝利益的状况,不过是鲜卑各部互不统属,各自为政。草原上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不需要一家独大,因此无论是对塞外三城充满敌意的和连,还是保持着友好贸易关系的蒲头,郭斌都不想看着他们统一草原。只有各部独 立,作为汉人聚居地的塞外三城才能保得太平,长城之内的中原王朝才可不受侵扰。
1...7071727374...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