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大单于之位亦是这么个道理,这个位子所代表的不只是荣誉和名分,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部众、牲畜、草场、水源等一系列决定部落力量的重要资源。谁有了这个大单于的名分,谁就会获得檀石槐生前所置办下的大部分财产,也就会更加顺利地发展部落,成为实际上的草原之王。因此,这个大单于的位子,对于每一个檀石槐的子孙来说,都是极重要的,若是按照中原的宗法制来说,他们都是“皇族”。

    因此,若是蒲头能够站出来,那么塞外三城斩杀和连的事情便可以扛得下来。因为那是两兄弟为了争夺祖产而引发的战争,草原各部只会劝架,却不会真的出兵相助哪一方,因此,塞外三城因为斩杀和连而引起的所谓挑战整个鲜卑一族的风险便这么烟消云散了。不是郭斌怂,而是这样无意义的敌对状态对于塞外三城的生存和发展,殊无意义。

    当初,郭斌所以接见扶罗韩,并让他迅速回到部落劝说蒲头,为的便是这个事情。郭斌相信,蒲头只要不是个二愣子,对于这种不需要自己付出多大努力,回报率却大得惊人的好事情,怎么也无法拒绝的。

    当然,在那时候尚无法预料到会有如今这样的大胜,郭斌与戏志才最初的设想是在升龙谷中阻滞和连大军,挫其锐气,然后固守塞外三城,使其长期顿兵城下。这附近没有可供劫掠的村庄部落,时间久了,鲜卑大军既没有补给,又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和连便只有撤军。

    等到和连撤了军,郭斌再将蒲头扶起来,利用他檀石槐单于亲孙的身份,就和连大单于的正统性发出质疑,并通过大汉朝廷的一纸策书,晋封蒲头为鲜卑大单于,那么兵败被挫的和连所部,在蒲头所部的压力下,便没有闲心前来骚扰了。毕竟,蒲头有塞外三城在背后支持,更有与其关系极好的西部鲜卑帮助,和连便是身为大单于,亦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此,蒲头便是那个既有能力顶得了缸,又有顶缸的需求和必要性的人。因为一旦他获得了大汉朝廷的支持,坐上了鲜卑大单于的位子,虽不可能获得和连当初继承的部众和草场,在短期内于实力上的提升助益不大,可在联结和交好鲜卑各部的时候,却会更加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当然,这对于蒲头所部通过贸易交好西部鲜卑,合并周边小部落等一应事务上,是有极大助力的。

    不过,郭斌自也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蒲头发展为第二个和连,他所以没有想着将和连斩杀或者重创于塞外三城下,实力上的考虑固然是极重要的一方面,而制衡蒲头所部,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如今和连既死,那么蒲头的压力自然少了很多,郭斌对于草原上鲜卑各部的掌控,愈发有信心了。

    就这么一路想着,不知不觉便到了距离塞外三城二十里处。听着苏双前来禀告,郭斌方回过神来。如今大军经过了升龙谷大战,又有了大兵团作战的实战经验,在面对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装备较之和连所部精锐都差了一大截的两万鲜卑骑兵时,自然是没有太大压力的。

    而在郭斌得到苏双提醒的同时,围城的鲜卑人也得到了一支近万人的汉家士兵从北方抵近的消息。这消息自然让加入“联军”的各部首领惊惶不已,因为那支汉人大军所来的方向,正是升龙谷,而在预计之中,大单于和连,便该是从那条路南下的。

    “这是什么情况怎么升龙谷方向竟出现了汉人的部队”

    “对啊,而且我听说这近万人的汉人部队,可都是一人两骑,更是顶盔掼甲,手持钢枪,这周身的装备,较之大单于麾下那一万精锐怕是都丝毫不落下风呢!”

    “这支部队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我怎么听说打着的帅旗上,竟是一个汉人的将军”

    “我




第二百六十二章 塞外之战(三十)
    关张二人的勇武,着实将原本不可一世的鲜卑大军镇住了。鲜卑人自幼便与马匹为伴,可以称为生长在马背上的民族,其骑术之高明自然是没得说了。况且,此时尚没有马镫问世,骑乘者只能利用高桥马鞍的前后两个高桥,将屁股的前后方向固定住。然而,纵使高桥马鞍的出现也是较之软质马鞍的一项重大跃 进,可骑乘者左右方向的平衡性却始终无法保证。

    没有马镫的马具,使得骑乘者只能以双腿夹紧马腹,而若非对马术极精通之人,想要在奔驰颠簸的战马上解放双手而不至摔下来,却是难上加难。因此,纵马骑射和在战马上使用长杆粗重的兵器,在这个时代,确是难度极高的动作了。

    鲜卑人在面对汉人骑兵时,其最引以为傲的除了质量远超的战马,便是这极高明的骑术了。而关张二人竟能在他们最擅长的领域将他们败得体无完肤,又怎么能不让这一众鲜卑骑兵震惊骇然

    于是,郭斌大军的营寨顺利地立了起来,鲜卑大军的一番动作,丝毫没有对立营的速度产生影响。而就在这些鲜卑人见阻敌不成,正要组织撤军的时候,却见西方传来了漫天的烟尘,伴随着这烟尘而来的,则是轰隆隆似打雷的马蹄声。

    鲜卑大营之中一片慌乱,大军统帅柯步尔亦不晓得这突然出现的骑兵到底是何方神圣。可是若单瞧其装备和打扮,分明是鲜卑人无疑,却不知和连大军什么时候又请了援军过来

    这支大军约在五六千人之数,俱身披皮甲,手挽强弓,一个个骁勇精悍,显然并非易于之辈。柯步尔心中的不安渐渐上升,先是大单于和连在约定日期后迟迟不见踪影,后来是升龙谷方向出现了一支数量约万人的精锐汉军,现在竟又来了不知敌我的鲜卑精锐骑兵。这一日之中变数太过巨大,便是曾经跟着大单于檀石槐南侵过的柯步尔亦颇有点儿应付不过来了。

    盖因当初檀石槐南侵时,突破了长城后便将部队打散,分成了千人至数千为一队的小股作战部队,下乡劫掠。这种方式,极为适合汉王朝境内的具体情况:汉朝的城池周围,多是实力极为弱小的村镇,其防护能力极弱而分布又极零散,因此将部队分成小股,各自劫掠,既可扩大战果,使得攻破的村镇数量更多而不必造成战斗力剩余的情况,同时也更加机动灵活,使得汉人的官军追之不及,疲于奔命。

    因此,柯步尔虽曾经追随檀石槐南下攻汉,却绝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因为檀石槐对于郡县主城的战术,从来都是围而不攻,而只令一部分骑兵部队牵制城中官军,其余部队则四下劫掠。因为每一次都会赚得盆满钵满,各部上自酋首贵族,下至普通牧民,甚至是奴隶,对檀石槐亦大都极为拥护。檀石槐每次南下攻汉,亦从来只是劫掠一番便撤回漠北,而从未有过领土要求。

    就在柯步尔惊疑不定之时,新来的五千多鲜卑大军便停在了大营外五里处。然而,过不多时,却见东方又有大片烟尘升腾而起,待其行得近了,却原来也是一队鲜卑骑兵。这一队骑兵人数在两千上下,装备虽不甚精良,骑士们却是一个个凶横勇猛,最令人惊讶的是其军中士兵虽是鲜卑人打扮,长相发型亦分明是鲜卑人的模样,其部中却是军旗飘扬,鼓声阵阵。这支部队与一般的鲜卑部队颇有不同,这些张起的旗鼓亦绝非为了好看而特意布置的。盖因骑士们随着钟鼓声行动,进退有据,如臂使指。大军之中除了马嘶声外,竟连一点杂音亦绝听不见,显然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精锐之师。

    看着这样一支颇带有汉人军队风格的鲜卑骑兵部队,便是郭斌亦瞧得极为吃惊,他对身旁的苏双道:“鲜卑人崛起未久,其族中经济与文化均颇落后于大汉,军队行伍之间较之大汉更是嘈杂散乱,行动无序。鲜卑人所以人人精于骑射,却难以形成摧枯拉朽的破坏力,其根本原因便是这种无序而缺乏组织性的军事组织方式,难以发挥出所有士兵的力量,更不要提一加一大于二的最理想效果了。”

    苏双听得连连点头,却听郭斌继续道:“不过眼前这支两千人的鲜卑大军,显然是有高人指点。单看其军中士兵的行动,均似我汉朝官军一般以钟鼓之声掌控,便可见一斑。依我看来,这支部队人数虽少,其战斗力较之先前那五千鲜卑骑兵,只强不弱。”

    这一番话,只将苏双说得将信将疑。他虽亦听过兵贵精不贵多的话,可毕竟未曾亲自领过军,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若是他曾有幸见识过当初在长社城外,郭斌竟敢以七百部曲冲击二十万黄巾士兵的大营时,听了郭斌这话想来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见了后来的这两千训练有素的鲜卑骑兵



第二百六十三章 塞外之战(三十一)
    东西北三面皆有大军,大单于和连又迟迟不现踪迹,使得柯步尔陷入前所未有之困境。三面大军的包围态势,使得围困塞外三城的鲜卑大军成了笑话,己方虽在人数上占优势,可对方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的精锐程度,都明显高出了一大截。况且,此战绝不简单,双方非但要在军事上一较短长,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的不断博弈。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政治的延伸,这句话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蒲头单于显然已经与塞外三城的汉人联合起来,他们的目标便是身居鲜卑大单于之位的和连,而轲比能则早已投效了蒲头。因此,目前的形势是柯步尔所领两万大军独自面对塞外三城中的汉人与蒲头所部,至少,以柯步尔目前所掌握的消息看来,确是如此。

    塞外三城是汉人的城池,虽然在这一年多来,这座以贸易为主的城池颇为鲜卑各部谋得利益,可汉人们毕竟是外来者。况且他们城中人口虽众,却从未展示出过强大的武力,因此得罪也就得罪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初鲜卑人在大单于檀石槐的带领下,攻破的汉人城池还少了大汉朝廷不还是要上赶着晋封大单于王爵吗

    然而,蒲头则大大的不同了。因为蒲头单于是大单于檀石槐的亲孙,身份尊贵,一年多来通过与西部鲜卑的贸易又迅速崛起,这也是草原上瞒不住的秘密。看目前的情况,若是和连单于真有个不测,蒲头便是最有资格继承单于之位的。因为骞曼年纪尚幼,为人又颇为莽撞,若要他担当大单于的重任,哪里会有人心服口服怕是反而会迫使鲜卑更加分裂,再没有与汉人一争长短的资格。

    而蒲头单于正值壮年,其两个弟弟也早已长大成 人,二弟扶罗韩为人老实沉稳,做事严谨;三弟步度根为人精明强干,眼光独到,据说与西部鲜卑贸易的点子便都是他提出并负责实行的。这两个人各领部众,实力颇强盛,且为蒲头辅翼,使得蒲头所部实力大涨,极不好惹。

    随着蒲头实力的日益强盛,多有小型的部落相继投效,如今声势大涨,颇有与和连单于分庭抗礼的架势。因此,无论是在实力上,还是在人心向背与草原上的声威上,在中部鲜卑里,蒲头单于都是极强横的。

    况且,若是和连真的有个三长两短,而蒲头继任单于之位的话,如今若是与步度根开战,那日后怎好相见难道他柯步尔不要在草原上混了,不想做鲜卑大单于的臣子了吗要知道,柯步尔可是大单于檀石槐的亲信部众,这也是他此次能够率领两路偏师进攻塞外三城的原因之一。

    正当柯步尔犹豫不决、不知应当如何抉择之时,郭斌军中的一个举动,却使得他连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亦失了。

    只见汉军旗门开处,一支极熟悉的大纛被一个粗壮的汉人士兵举了出来,紧随其后的,则是一个方形的盒子。当看到这个大纛时,柯步尔便已陷入了混乱之中,这支熟悉的大纛,便是大单于和连所属的,若是按照汉家的规矩来说,这大纛便相当于大将的帅旗了。

    看到这支以精美的羽毛装饰的直刺云霄的大纛,鲜卑军中一片哗然。不但柯步尔军中将士一副如丧考妣的灰心模样,便是步度根与轲比能所部,亦是看得目瞪口呆。若说因为距离的关系,人们虽意识到后面装人头的盒子里可能便是某位重要人物的头颅,却始终没有擎在那里的大纛使人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与盒子中被石灰腌制的人头相比,这支大纛没有人不知道,亦没有人不识得,它曾无数次引领着鲜卑人冲破汉人的长城防线,突入中原烧杀抢掠,那支大纛所象征的赫赫声威,曾使得汉人、匈奴人和乌桓人都闻风丧胆。这原本是属于大单于檀石槐的,后来被和连继承了下来,如今却又落入郭斌之手。

    轲比能握紧手中的缰绳,手背上青筋暴起,双目之中精光连闪,脸上竟在霎时间闪过震惊、艳羡、兴奋之色,却又随即敛去。只是双腿夹紧马腹的强大力道,却使得胯 下的骏马亦不由得发出低低的嘶鸣声。

    步度根则不由惊呼出声,尤其是看到后面捧着的装着人头的盒子时,脸上的不可置信与惊喜之色毫无掩饰之意。而旋即,这神色便被深深地担忧所笼罩。

    柯步尔满面灰白,只觉得背上登时冒出了虚汗,浑身乏力,若非紧急时刻双手紧紧抓着高桥马鞍前方的把手,怕是真的要跌落马下了。他在心中不住默念,不住为和连找借口,大纛虽在,可大单于和连可能只是遭逢败绩罢了,性命当可无虞。举凡带兵之人,又哪里有常胜不败的

    然而,随即汉人军阵中驰出的一个身影,却彻底将柯步尔心中的侥幸拦腰斩断。

    出来的是一个汉家的将军,只见此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髯长过腹,正是那个曾阵斩鲜卑大将的红脸将军。再看其胯 下战马,额角高而丰满,双肩宽而高大,四蹄大而端正。通体漆黑,不带一根杂



第二百六十四章 金融战争
    随着柯步尔的投降,被围了几日的塞外三城也终于在次日一早打开了城门。

    张世平立在迎接队伍的首位,而戏志才却并未露面。张世平一城之主的身份,在塞外三城中抛头露面,于大军战胜之时露露脸,既可稳定人心,又可提升威望。而相比较而言,戏志才新来塞外,虽利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便在塞外三城的管理层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可于普通民众看来,还是久居塞外、极会做人的张世平更得人心,起码脸熟啊。因此,戏志才亦不来抢张世平的风头,而是在城头主持大局,这做法反获得了张世平极大的好感。

    如今各方势力汇聚塞外三城,城外鲜卑大军达到近三万之数,风云际会之时,如何小心谨慎都不为过。戏志才立在城头,指挥着城中军官、小吏,加强戒备,稳定塞外三城内外的秩序,亦是事先商量好的。

    郭斌策马通过城门洞时,抬头与戏志才对视了一眼,互相交换了一个放心的眼神后,方安心入城。

    此次入城,较之他们首次从中原前来时不知要气派了多少。此行的将士们,感受到了城中居民无与伦比的热情,正是他们在前线的拼杀和努力,方保全了塞外三城,使得这些曾经沦为流民,继而成为俘虏的城中居民们,重新拥有了安定的生活。

    而包括如今正在升龙谷内驻守的一万军兵在内,参加过塞外三城保卫战的士兵们,将会在战后获得塞外三城自由居民的身份。他们将会依照郭斌在战前的约定,成为塞外三城中第一批拥有自由民身份,拥有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所有权,并拥有城外五十亩土地所有权的居民。

    此次曾前往升龙谷中参加伏击和连战役的士兵共两万人,外加搬运物资、修筑要塞的民夫五千人,将会同时获得自由民身份。所不同的是,所有参战的士兵,除了会依据斩首的功劳各自封赏外,还会与曾参与塞外三城守卫工作的约两万人一同享有极丰厚的经济奖励。

    他们将会成为塞外三城中的第一批地主,他们将会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住房,许多人还会拥有相当数量的抵用券,以作为其在战场上斩杀敌人的奖励。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因斩首数量的多寡,获得塞外三城中专属的爵位。这些爵位目前虽只在塞外三城中通用,却足以使他们成为塞外最有头有脸的汉人。

    可以说,他们是郭斌一手缔造出来的塞外三城的中产阶级,而再不是赤贫的贫民了。因此,获得了极大好处的他们,也会紧紧跟随在郭斌的身后,成为其最坚实的拥护者。而随着塞外三城实力的腾飞和规模的扩大,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也会随着对郭斌近乎盲目的崇拜和支持,而滚雪球般地不断发展壮大。反过来,随着这些中产阶级在塞外的扩散和生根,也会愈加巩固和扩大郭斌在塞外的影响力。

    而最重要的,也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未曾意识到的,便是塞外三城发放抵用券的问题。

    这种以塞外三城规模之庞大甚至到了恐怖程度的丰富物资为依托,以郭斌利益集团的强大武力为后盾,以此时代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制成的,类似于后世纸币的价值极高的货物,在此之后愈发普及。以抵用券为结算货币的制度,使得塞外三城自上而下地对这种价值不菲的“纸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而其官方严格的登记制度,则使得山贼便是将其劫掠了去,亦无法兑换出一文钱的货物。因此,除了手中握有大量抵用券的有战功的士兵外,这种便于携带,安全性又极高的“纸币”,亦获得了中原豪商们的追捧。

    在如今的世道,中原盗贼蜂起,长距离的运输中,相对于财物本身的价值来说,其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和高额成本在交易中往往占了大头。在遍地都是山贼、土匪的中原地区,运输货物的成本既高,风险又极大,因此许多商人选择在塞外三城中获利之后,带着抵用券回到中原,在洛阳或者颍川的商会中换取相应数额的货物或五铢钱。当然,这并非完全免费的,因为路途遥远,中原与塞外的物价显然是极不相同的。

    正是这种极广泛的使用规模和极高的认同度,使得塞外三城的抵用券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继大汉朝廷官方所发行的五铢钱外第二种通行的货币。这种极高明且隐秘的运作手段,使得郭斌成为除了大汉天子外,可以操纵整个大汉王朝经济命脉的强大力量。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中原的商人,在中原地区花费五铢钱购买了大量的丝绸、美酒等奢侈品,然后费尽心机将其运送到塞外三城。他们会先与鲜卑人商定价格,然后将易于计算的等价货物进行交换,而将剩余的货物兑换成抵用券用以购买塞外三城中由鲜卑人运来贩卖的毛毡、牛羊、马匹等物,以补齐货物,然后将这些货物运送回中原各地贩卖。又或者于塞外三城中支付仓储、食宿、玩乐的费用。
1...7273747576...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