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而草原各部,则将部中所产的毛毡、牛羊、马匹等物运到塞外三城中,依照双方谈定的价格将其卖出,然后将剩余的货物兑换为抵用券。因为塞外三城距离其部落大多不太远,故抵用券的使用反而不急在一时。他们大多会在需要的时候以抵用券购买食盐等物资,而不必一次性将其买齐运回,这样便形成了以抵用券作为货币贮藏
第二百六十六章 政治
在娱乐活动极为匮乏的汉朝,蹴鞠比赛无疑会成为吸引许多人前来观看的新鲜事物。
中原地区,蹴鞠极为流行,但凡是混江湖的人,又或者是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斗鸡走狗只是寻常。因此,江湖人出身的原太平道人们,单就蹴鞠来说,实在是极熟悉的。而鲜卑人虽于武力上颇强横,更是常拿大单于檀石槐曾经拒绝汉家天子封爵的典故说事儿,可其在本质上对于先进而文明的中原文化却是极崇拜的。
许多有条件的鲜卑贵族子弟,便常常通过往来胡汉两地的贸易商人学习汉人的文化。因此, 在尚处于野蛮阶段的鲜卑族中,汉人的娱乐活动亦是极受欢迎的。而受众最广,在鲜卑族中最为普及的,当属蹴鞠了。
因为蹴鞠对抗性强,其制作的工艺又极简单,在草原上找点儿动物皮毛,那是再方便不过的了。况且又是从汉人那里传过来的,故这种娱乐活动的普及程度仅次于其祖传娱乐项目摔跤。
而此次郭斌所组织的蹴鞠比赛,所采用的规则与此时大致相同,只是将许多对抗过于激烈,以至于对其他队员造成伤害的行为予以禁止。
双方队员各十二名,较之后世增加了一人,这是为了平衡汉人与鲜卑人的数量。因为每队之中,都要有一半汉人,一半鲜卑人,这样便既有乐趣,又可以增强双方的互信与合作。
以球品观人品,场中的汉人队员多于球技上略胜一筹,对规则亦较熟悉,而鲜卑族的队员们则多靠着凶横粗壮的身体进行直接对抗,因此相比之下,汉人更有技巧性,而鲜卑人则更加富于攻击性。
双方的队员都是从各自军中挑选出来的,因此每个人都是军中极有人缘的,也各有一票支持自己的兄弟。当比赛开始后,众人纷纷为自己所熟悉的队员呐喊助威。比赛到激烈处,哪里还理会你是汉人还是鲜卑人本着只要是队友,便是自己人的原则,赛场上呼喝叫喊声此起彼伏,真是好不热闹。
看着昨日里尚剑拔弩张的汉胡双方士兵,如今竟同时为了一方的球队呐喊助威,竟似毫无隔阂一般,张世平与苏双等人不由得对郭斌愈加敬服。
早在得到和连南下消息的时候,郭斌便以飞鸽传书通知了洛阳方面。因为从塞外三城到洛阳,本便是拟定好的路线,沿途的地形、人际关系,也都处理得极到位,而可以互通信息的飞鸽传书,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
不过因为信鸽传递消息的距离极为有限,这一路上只能通过设立一个又一个的鸽站,实现信息的连续递送。自塞外三城到京师洛阳,共设立了十几个鸽站,以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坐镇京中的郭全自得到郭斌传来的消息后,便赶紧前往袁府,寻求袁绍的帮助。得到郭斌的消息后,袁绍也不敢怠慢,急忙往何进的大将军府上汇报。鲜卑南下,可是个大事情,岂能轻忽视之况且如今郭斌这消息只传给了袁绍,他便可在大将军何进面前落下好来。这种大事情,如何应对,如何处理,都需要经过仔细论证,哪里是能一拍脑袋便定下的事情因此,愈早得到消息,便愈会有准备和商量的时间,届时消息真的确凿之后,待天子问起对策,也可有所准备不是
从袁绍处出来后,郭全自又策马依次往卢植、蔡邕处去了。本来皇甫嵩处亦要送信儿的,只是如今西北羌人作乱,皇甫嵩又在黄巾之乱中立了大功,因此便在张让和赵忠的推举下,被朝廷下诏,率领大军回镇长安了。
不要以为张让和赵忠是好心,官场上从来都流传着一个规矩,所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换句话说,便是在官场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便至少不会被挑出错处来。尤其是到了皇甫嵩如今的高位,他既非皇亲国戚,又不是天子十分亲近的心腹大臣,而身居车骑将军的高位,在朝中武将里,身份之高仅次于大将军何进,而在军中的威望则是无人可及。可以说,此时皇甫嵩所达到的地位,在一般臣子之中已到了极限。
因此,皇甫嵩战战兢兢,闭门谢客,不理朝政,低调做人尚来不及,哪里还会想着去西北立功难道还要让天子封他个骠骑将军乃至大将军历史的经验早就告诉大家,功高难赏,最是取败之道。
皇甫嵩曾经得罪过张让和赵忠二人,他们又哪里会让皇甫嵩放心地去西北捞功劳最近便听说,有人上书天子,弹劾皇甫嵩迁延不进,连战无功了。而天子刘宏态度暧昧,对于这些奏折既不同意,又不驳回,很是让人难以捉摸。
还是戏志才一语道破天机,在出京后的路上,他对郭斌道:“这一年来,皇甫车骑南征北战,先后于长社、广宗立下大功,又于中原百姓有大恩,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剿灭黄巾,复振汉室,功劳之高,可谓震古烁今,天子又哪里能放心得下西北羌乱,乃藓芥之疾,派一员猛将便可反手平灭,哪里又用得着皇甫车骑亲自前往天子只是借着张让与赵忠之手,让他去长安吃点小亏再回来,这样再削其官爵,便有了理由
第二百六十七章 回家
蹴鞠比赛在一片欢呼声中落下了帷幕,无论胜负,双方都颇觉得意犹未尽。原本在场上“奋力厮杀”了个你死我活的双方队员,待下得场来,竟一个个勾肩搭背,丝毫不见方才的“腥风血雨”。
既然是郭斌做东,以他的性格和如今的豪富,自然不会没有彩头。所有参赛的队员,不论是鲜卑人还是汉人,都会得到一套塞外三城中的房屋。另外,获胜的一队,还会获得相当数量的抵用券,以作为奖励。
郭斌大力推行抵用券,加强人们对它的认可度,如今正是极佳的时机。汉人之中自不需赘言了,鲜卑人中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这些队员们获得了抵用券后,势必会引起部落里众人的羡慕,那么标杆的效果便立起来了。只要抵用券得到了普及,郭斌便算是一只手搭在了鲜卑各部的大动脉上,日后若有何异动,郭斌动动手指头便可操纵其部中经济,如此就不愁其不乖乖就范。
就这样,参赛双方都高高兴兴地领了奖品,各自散去。
待塞外三城中的一切布置妥当,郭斌亦带着所部七百骑兵南下了。初来塞外时,尚是一片冰雪覆盖,辽远壮大,却丝毫不见生机的冬末样子,如今大地回春,冰雪初融,树木催生,远远望去,辽阔的草原上一片黄绿色,却是好一派塞外初春的景象。
而若说缺点,怕就是冰雪融化所导致的路面泥泞难行了。郭斌便再是财雄势厚,亦不可能建一条从塞外三城到颍川去的硬化路面出来。这宏伟的工程,怕是到了后世新中国成立之后,方才实现的吧。
然而,些许障碍,阻挡不住郭斌以及麾下众人回家的热情。七百余骑顶盔掼甲,每个士兵屁股后面还各自拴着两匹鲜卑族中最精锐、最神骏的战马,踏碎了春日清晨的宁静,从长城扣关进入中原。
因是商队惯行的,又有专人领路,故一路上极为顺利。而大军南行,一路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一看便不是好惹的,故此各路山贼宵小,竟无一人敢于冒头。而过了幽州后,便进入冀州境内,去年郭斌曾追随皇甫嵩于冀州南征北战,纵横捭阖,地形线路都是极熟悉的。况且,这一支打着郭字帅旗的精锐骑兵,于冀州已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路上所经州县,竟多有父母官率领父老前来劳军的。大军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很是耽误工夫。郭斌不胜其烦,无可奈何下,便只得露宿在野外,只实在需要采购军粮等必需品时,方着人进城或是去附近的村落,以五铢钱购买。
便是在这与冀州父老有限的接触之中,都可感受得到皇甫嵩于冀州的威望,剿灭起义军,绥靖地方,亦当得上大功劳了。
塞外三城连接中原的,共有东西两条路线,郭斌他们来的时候,走的是从洛阳道太原,北上雁门关,然后直抵塞外三城的西线,而如今走的,却是东线。东线贴着太行山东麓一路南行,跨过整个华北平原,穿过幽州、冀州,从东郡进入兖州,然后经过陈留国,最终抵达颍川郡中。
大军一路南行,进入颍川境内后,最先抵达的便是长社。此时的长社城早已大变样子,虽然护城河的宽度与城墙的高度都没有什么变化,可在城西南临着潩水的地方,原来追击黄巾乱军的主要战场,此时却已建起了一处规模极庞大的庄园。
与其说是庄园,不如说是个小城,因为单看其位置和大小,便仿佛是长社城的卫星城一般。庄园内并没有太多的住宅,城外也没有连城一片的广袤农田,城门处并不见荷锄持耒、短褐穿结的农夫,反而进出庄园之人一个个衣冠楚楚,显得极有身份。
庄园门口处人行如织,通往长社城门处的一条宽阔的硬化路面尤其显眼。大路上的车辆来往不绝,再看其车厢之中,显然都是丝绸、文杯、陶器等贵重货物,琳琳琅琅,使人眼花缭乱。
郭斌并未率领大军进入长社,而是径直往这处庄园行来。张飞骑在马上,啧啧称奇道:“这庄园是啥时候建成的俺老张怎么从未听过”
董杏儿在一旁咯咯笑道:“你个张老黑,整日里只知道找人切磋比武,哪里晓得这些事情”董杏儿一直随着郭斌往塞外三城去,只是大战之时,郭斌怕她受到伤害,便将其留在了中心城内,无论她如何软硬兼施,就是不带她出城作战。因为他知道,阻击和连之事危险性极大,他又如何能让董杏儿身临险地呢
张飞听了董杏儿的话,却也不恼,笑呵呵地道:“杏儿你给我说说呗。”
董杏儿登时面色一肃,装出一副好为人师的道貌岸然的样子来。可见了张飞这个黑大汉摸着后脑勺,一副乖宝宝的表情时,却再也绷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郭斌早已听到二人对话,待回头时,见了她这一笑,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点亮了一般,登时呆在那里。董杏儿倏地抬头,见了郭斌的样子,立时双颊飞红,对张飞道:“这是早就建好了的。”却再不解释,玉足一点马腹,那战马便加速跑了开去。
戏志才见了,哈哈大笑,对张飞道:“这处庄园,还是荀文若的功劳。当初长社之战后,主公向皇甫车骑求下了二十万黄巾俘虏的性命。为了此事,还与朱公伟起了冲突。”公伟是
第二百六十八章 农业
郭斌率领七百部曲,往庄园内行去。尚未行到庄中心处的衙署,便见一个身材颀长,面目隽秀,儒雅却又极干练的青年男子快步迎上来,却原来竟是荀彧。他后面跟着一个铁塔般的黑汉子,手脚粗壮,虎背熊腰,正是黄巾降将何曼。
见了郭斌,荀彧立即退到路旁,双手拢于袖中,深施一礼,道:“荀彧拜见主公!”
何曼见了郭斌、张飞等人,心中亦是激动,径直跪倒在路边,却是说不出话来。
原来城门处接到了郭斌,便有人径直往衙署中报信,两人这是得了消息,便急匆匆地迎了出来。
郭斌见状,忙跳下战马,一把将缰绳甩给郭二,快步向前,将二人一手一个扶了起来。待二人起身,郭斌道:“两位辛苦了。”,又深深看了荀彧一眼,道:“文若,工作固然重要,还要保重身体啊!我还要同你一起建功立业,振兴华夏呢!”
一句话,将因许久不见而造成的一点疏离感抛得干干净净。
荀彧听了,宽大的袍袖下瘦可见骨的双手登时便是一抖,按捺住心中的激越,淡淡地应了一句:“潜龙腾渊,乳虎啸谷,彧岂敢偷懒”
言罢,两人相视大笑。
荀彧与何曼二人,又依次与戏志才、郭嘉、关羽、张飞等人见过,方领着众人回到衙署。
衙署议事厅中,郭斌坐在主位,待诸人依次坐定,方开口对荀彧道:“文若,我离开颍川近一年光景,如今颍川境内如何了”
郭斌远行归来,自会有这个问题,荀彧早有准备,忙起身道:“徐元直原本才高,后得志才兄教导,如今于阳翟县中为政,井井有条,县政清明。最难得其萧规曹随,将主公与志才兄的一干政策,施行得极为彻底,阳翟县能有如今之发展,徐元直居功至伟。”
郭斌点点头,没有说话。
荀彧继续道:“如今主公虽因功晋封为阳翟县侯,颍川太守,可颍川郡中大小城市十几个,能掌握在我方手中的,不过半数,而若说真正完全受到我们掌控的,怕便只有阳翟与长社二城。”
郭斌边听边点头,他刚刚升任颍川郡守不久,于颍川郡中崛起时日又太短,对郡中的掌控力不够,亦是极寻常的事儿。况且,便是许多长期担任一地长官的人,想要掌控地方,便要结交豪族,通过豪族来推行政治,这才是此时的官员惯常用的手段。因为豪族本便是盘踞地方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庞大势力,其影响力遍布境内各处。一个地方官员,若想要做得长久,若想要政令通行,便只有结交豪族,并通过地方豪族来推行政令,收取赋税,甚至统计户籍人口都要经过豪族的手。
就拿阳翟县来说,以郭斌在阳翟的影响力,由赵云担任阳翟县令,掌控县中自然是极容易的。而若是由朝廷指派个县令过来,如果没有郭斌的支持而又想要掌控县中的话,可说难上加难。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与盘踞地方的豪族相比,朝廷任命的官员,其地位反而是处于劣势的。况且如今朝中买 官 卖 官如此猖獗,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官员的流动性。因此,官员们便是有心,却也很少有人可以在极短的任期内,形成与地方豪族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相抗衡的强大实力。
如今郭斌尚未上任,便在郡中有了如此影响力,实属不易。
郭斌道:“长社我已经看到了,文若大才,将这贸易城经营得风生水起,甚合我意,那阳翟县中如今又是如何呢”不怪郭斌这么问,荀彧不在阳翟,算是旁观,反倒能看得通透。况且他为人正直,眼光又极敏锐,看问题往往能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听听荀彧的意见,往往能有意外的收获。
荀彧道:“子龙为人正直,处事公平,爱民如子,兢兢业业,由他掌控县中大局,正是恰当。徐元直谨慎睿智,才高当世,本非一州一县所能拘束得了的,用在阳翟一县,自是游刃有余。司马德操醉心教育,其手下研究室中人才济济,马钧之流所研究各项技术,虽终非儒门大道,却总是利国利民之术,单单一项滑轮组的应用,便着实起了大作用。”
郭斌听得连连点头,对于荀彧的评价,郭斌心中很是安慰。不是说他不相信赵云、徐庶等人的忠心和才干,既然他将自己的根本交给这二人,自然便是全心全意地信任他们。郭斌心中极感熨帖的,是荀彧对于司马德操研究室和马钧所进行的研究的评价。
在此时士人们的心中,工商业始终都是末技,是极上不得台面的。贾谊在《论贵粟疏》中说:“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这非但是朝廷自古以来的政策需求,更是由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生存永远是居于首位的,人类对于摄取能量的需求,与动物并没有本质区别,这是维持生命存续的最根本条件。其次才是保暖,诸如衣物、躲避风寒与曝晒的住所等。至于尊严、荣辱,乃至礼法,这些都是在基本生存需求被满足后的产物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一个人穷到必须依靠要饭来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时,尊严是极微不足道的。所以,对于所谓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之
第二百七十章 病重
徐庶对郭斌道:“杨老于家中跌倒,身体状况堪忧。天子每日里亲赴杨府探问病情,并延太医问诊,后下旨,除为司空。”
听闻杨赐的消息,郭斌整个人都蒙了。
这位德高望重,名震海内的国朝耄老,忠正谦和,德行高至,精通儒学,虽曾受大将军梁冀的征辟,却并不以此为荣,反而颇有点儿不愿与其同列的味道。出任为陈仓令,因为疾病没有赴任。朝廷派公车特征也不到,又屡次推辞三公的礼命。后来才以司空所举高第,迁为侍中、越骑校尉。
延熹十年,即公元167年十二月,汉桓帝驾崩。桓帝无后,皇后窦妙与其父大将军窦武商议,最终选定年幼的刘宏继位。次年正月,年仅十一岁的刘宏继位,因为天子年幼应当学习儒术,便下诏给太傅胡广及三公,要求他们选精通《欧阳尚书》、《桓君大小太常章句》而素有盛名的人,三公因此举荐杨赐,于是以杨赐及刘宽、张济于华光殿中侍讲,以教授灵帝。后迁任少府、光禄勋。
自此时起,杨赐便极得天子刘宏信任和敬重,故在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二月,便得任三公之一的司空。虽然当年七月便被免职,可依旧是秩比二千石的光禄大夫,而天子为了彰显对杨赐的特别礼遇,将其官秩提升至中二千石。
要明白这段历史,比对一下这一年的记载,便可知一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