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只是到了后世,许多幕僚并不受朝廷认可,成为正官的门客之流,需要正官发给薪资。而如今,郭斌作为颍川的郡守,是被允许有一个被朝廷认可的幕僚团的。他们非但有正式的官职名称,更是受国家承认的公务人员。

    郡府的僚属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功曹、主簿、督邮。另外,还有掾、史,两两一组,处理郡政。

    功曹,掌管郡内一切人事工作,并得以参预一郡的政务,若是拿后世的政府机构来比对的话,则相当于组织部长。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其职务范围,大概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吧。督邮,则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

    经过郭斌与戏志才的商议,并拿到高层进行讨论,最终将这几个主要的职位议定。最后决定,由荀彧担任功曹一职,而主簿,则有戏志才担任。

    功曹一职,事务本便极为繁杂,兼之郭斌集团中文官极多,非但郡中的官员、小吏都有自己的档案,便是在阳翟县学中就学的学子以及立有功勋的将士,都设有档案。文官制度,就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书工作,诚然是极有道理的。这手下档案的管理工作,在此前便由荀彧负责,一直井井有条,如今正式将这个组织部长的职位交到他的手上,郭斌也极放心。

    若是按照资历来算,戏志才最早追随郭斌,理应担任郡丞的,可是他放旷恣肆,对于些许虚名惯不放在心上。况且徐庶一直作为县丞处理阳翟事务,无论是资历还是官秩,都最合适不过,因此戏志才便主动让出这个位子。便是功曹一职,戏志才也因为过于繁忙而推拒了。不是因为他懒,而是戏志才的工作确实极为繁重。

    在徐庶、荀彧等人投效郭斌之前,因为郭斌集团规模尚小,各种工作分得也不是那么细致,戏志才便一向是总揽一应事务的。可是随着郭斌担任阳翟县令,乃至担任颍川郡守,其手下的文官工作也是日益繁重,哪里是一个人能够忙得过来的因此,戏志才一直极为注重为郭斌物色幕僚文臣的工作,而徐庶和荀彧的投效,便极大地分担了戏志才手中的工作。

    戏志才并非不擅长文书工作,只是他所一直负责的情报工作,便是极繁重的文书作业。另外,也是因戏志才的长处在于筹谋策划,郭斌也不想让他太过操劳如历史上那样早亡,便也极注重他的身体状况,等闲不会给他安排太多的工作。

    如今戏志才担任主簿一职,亦多是挂名,他只要将大事把把关,具体的事务,则交给从阳翟县学中毕业的学生进行。不只是戏志才,便是徐庶乃至荀彧的手下,都有十几个阳翟县学毕业生负责具体工作。

    至于督邮一职,郭斌决定暂时不安排具体人员。因为督邮的工作性质极为特殊,是由郡守府派遣,负责监察各县的官员。其工作类型,与刺史极为相似,只是刺史是由中央派遣,负责监察各郡守的罢了。

    因此与刺史处境极为相似的,督邮亦受到各县令的敌视。为了保证独立性和拼劲儿,监察人员一般由年轻而官秩低的官场新秀担任,因为他们没有官场上那么盘根错节的关系,不会因为瞻前顾后而不敢作为,而一旦惹出来乱子,上面又可极方便地撇清关系。这是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后世的御史、清流,就是这么个规矩。

    督邮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只能由资历浅、甚至刚刚步入仕途的官场新人担任。这些人无论是年龄还是资历,较之县令都要小得多,是名副其实的后辈,可只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许多头发斑白的县令都要对其高接远送。后世极著名的陶渊明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指的便是这种不顾长幼尊卑的人伦之礼的政治现状,陶渊明是不想向娇纵蛮横的小辈低头罢了,与李白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有本质区别的。

    郭斌刚被任命为颍川郡守,如今上任不过一月,各县的主官尚未归心,手下能直接掌控的不过三两个县城。若是此时便迫不及待地派遣督邮下去,无疑会惹起各县主官的反感和敌对情绪,造成不必要的内耗,极不划算。况且,自伏龙山庄时便建立的情报系统,如今已经借着阳翟县乃至颍川郡的买卖极速扩张,不要说颍川郡中的消息,便是整个天下的消息,怕是比天子得到的都要迅速。因此,颍川郡中若是真有县令贪赃枉法的,便是没有督邮,郭斌亦可精确地知晓。目前看来,若是非要在颍川郡设立督邮一职,那便颇有点多此一举了。这种可以制约各县的手段,非要到关键时刻,方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至于司马徽,他本没有出仕为官的意思,如今又沉溺




第二百七十八章 南下
    听说杏林圣手董奉有了消息,郭斌不自主地起身,道:“消息怎么说的”

    一年多以前,董杏儿北上经过阳翟县,因一点儿误会而与管亥交上了手,方引出了关羽这一员猛将。当时她便是北上寻父的,只是少女心性,遇到众人后极谈得来,又贪恋玩耍,更何况董奉也是江湖中一代巨豪,哪里会有什么危险董杏儿此番北上寻父,也多是因在家中无聊透顶,出来透透气罢了。后来又因种种事情绊住脚,方没有继续独自寻找董奉,而只让郭斌的一众手下帮忙打听其行踪。

    董奉身手高绝,为当今江湖上武功最高的几人之一,真个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又哪里是郭斌手下那些扮成贩夫走卒、混迹市井的手下能轻易找到的因此,在寻找了一年多后,仍然未曾探听到董奉的一点儿消息。如今不知道为何这么幸运,竟打听到了其行踪。这是众人商议政事,董杏儿殊乏兴趣,并未曾参加。若是让她晓得竟真的查到了董奉的消息,不知道要高兴成什么样子。

    戏志才道:“消息上说,当初江湖上流传天南剑仙士燮身患不治之症,性命垂危,其门下弟子纷纷为其奔走忙碌,便是为了寻觅疗伤圣药和妙手神医。”

    郭斌点点头,道:“想来是因为王越随着我们北上一行,其门内弟子联系不上他,一直等他到了阳翟县,方接到消息,匆匆而去。”

    戏志才点头同意,道:“想是如此。后来听说天南剑仙门下有人找到了杏林圣手,好一番恳求,董老前辈方同意南下救治士燮。只是他们紧赶慢赶还是没有赶得及,士燮便病死了。”

    郭斌心中奇怪,只起身在议事厅中来回踱步思索,众人见状,自是不敢打扰。

    这个士燮在后世也颇有名的,士家在后汉三国历史上亦曾发挥过不小的作用。曹操一通北方后,士燮更是派人排除万难,北上结好曹操。而曹操为了牵制刘表,便将其封为绥南中郎将,总督交州七郡,兼任交趾太守。如今士燮身亡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是否是传言失真若说是郭斌这个小小的蝴蝶乱扇翅膀,导致士燮的命运有了改变,可是郭斌也很无辜啊,他一直在中原晃悠,连长江都没有踏出半步过,怎么会影响了士燮的命运若是郭斌真的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那他岂不是早就登基称帝了又哪里需要像现在这般战战兢兢,每日里累个半死不活得去下乡调研

    不过,无论如何,既然有了董杏儿之父,江湖上赫赫有名的杏林圣手的消息,那自然要竭力寻找了。董杏儿跟着郭斌南征北战,非但给他出了大力气,更是融入了整个郭斌集团之中,其“麾下”的娘子军,非但救死扶伤,更是在军中极受欢迎。郭斌麾下的兔崽子们见了这卫生队,便仿佛见了血的蚊子一般,与后世的猪哥们殊无二致。因此,这支卫生队在平日里简直成了第二指挥部,其在军中的威望更是直逼郭斌本人。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董杏儿与郭斌互有好感,暗生情愫,在思想传统守旧不下祥林嫂的郭斌看来,他与董杏儿虽都是动乎情止乎礼,暧昧羞涩处却丝毫不下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因此,对于他这个情场初哥来说,董奉基本上就是自己的丈母爹了,既然有了丈母爹的消息,这做女婿的又哪里有装作不知的道理

    想想当初王越急匆匆离开时候的奇怪表现,难道他当时便晓得了董奉的行踪,却没有告知董杏儿来不及细想,交代过戏志才后,郭斌便连忙去寻董杏儿去了。董杏儿正在她的女兵营里教授战场包扎的手法,听了郭斌所言,登时便是欢喜惊叫起来,要拉着郭斌南下。虽在卫生队里作了许久的“女大王”,董杏儿在郭斌面前却还是那副小女儿的样子,一年的南征北战,并没有将她的天真烂漫消磨掉。

    郭斌对董杏儿道:“杏儿不要着急,董前辈遍访名川大山,采药治病,正是潇洒恣意。此番虽在交州有了消息,想来以他的卓绝武功,定不会有什么危险。我们自然要南下,可如今江南瘴气遍地,疾疫横行,必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若是毫无准备便要南行,如果遇到什么麻烦,却如何是好”

    董杏儿这才安静下来,轻颔臻首,道:“杏儿自晓得,斌哥哥速去安排好颍川的事情,我们便出发南下。”虽尚保有那份天真,可经过了这一年多的磨练,董杏儿却是少了几分蛮横胡闹的性子。

    郭斌点点头,道:“不需等太久,颍川的事宜自有志才与师兄掌控,我已吩咐下去,等物资齐备了,咱们便动身,最迟明日一早,便可出发。”

    次日一早,郭斌带着董杏儿、关张二人,并有管亥统领着五十个护身的铁卫,在马背上装满大包小包的物资,便南下交趾去了。江南疫病横行,粮食短缺是必然的,况且以郭斌的小心谨慎



第二百七十九章 渔村
    郭斌一行从阳翟出发,一路南行,经汝南、江夏,然后沿着长江一路向东南行去。

    此来,郭斌手下多生长在北方的护卫们终于见识了江南的密布水网,也真正体会到了所谓南人驾船,北人乘马的含义。众人的坐骑虽极神骏,可在纵横交错的大大小小的河道之间根本很难提起速度来,想来若是战争时期,即便是有十万铁骑,亦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眼见将到九江,庐山自也是遥遥在望。据董杏儿说,董奉原本是福建人,青年时期便离家,来到庐山学习道法、武学。当时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郭斌在重生之前,虽久闻庐山大名,可毕竟是一代**丝,既没有时间,更缺乏金钱,故未曾到过这个处于北纬三十度这条奇绝诡异线上,道释同尊的名山。只是目前为止,佛教在中国影响力尚极小,亦未曾完成其中国化的进程,所谓道释同尊说得便为时尚早了。

    不过,据传天师道创教祖师张道陵曾一度在庐山修炼,到了南北朝时,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

    若是再研究一下张道陵修道的踪迹,便可发现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庐山,还是作为天师道圣地的青城山,皆位于北纬三十度一线上。而若将这一线的几个神秘而奇异的地方一一列举,似乎更能显示出其神秘诡谲之处。

    这里是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自然之谜及古文明所在地,古埃及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的三星堆遗址,河姆渡文明遗址,日本龙三角,百慕大三角区,玛雅文明遗址,都在这条线上。

    而从其地理布局来看,这条线上既有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又有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世界几大河流: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

    作为未解之谜爱好者的郭斌,在重生前就对这些东西极感兴趣,在他看来,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道教,似乎确实堪破了什么宇宙中亘古长存的秘密。否则,张道陵这位神乎其神的道教宗师,在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沛国丰县盘冢村的张良后裔为何千里迢迢地去青城山与庐山修行呢若说这一切均是巧合,反而似乎有点牵强了。

    这么看来,董奉所以来庐山修道,想来也是受到了此地道家偌大名声的吸引吧。

    这一日,天色将暗,众人正打算从浔阳找船过江,却见一处渔村中有烟雾升腾而起。众人大喜,这连日里因怕感染了疟疾,一行人均不敢进入城市,都是在山野之中草草宿营,便是偶尔看到几个村落,亦是一片寂然,丝毫不见人气儿。而若是有活人的村落,疟疾所引发的大疫便似乎早已过去,一行人也多会去村中借宿,购买一些必须的食材。当然,无论是水源还是吃食,都是要再三煮过,郭斌方敢令人食用。四处的死尸使得南方地界不只是有疟疾的危害,各种滋生的细菌、病毒,乃至各种寄生虫,都成了夺人性命的杀神。

    此时见了这村中竟有烟雾升起,想来便定有村民,长江边上,众人买上几尾活鱼烤来吃了,亦是紧张而危险的路途中的一种享受了。

    众人正要催马向前,关羽却突地一抬右手,将众人阻住。张飞一脸不解,开口问道:“怎么了”

    关羽面色凝重,缓缓地道:“前方村落中,情况不对。”

    郭斌正待开口询问,渔村中却猛然传出一声惊叫。众人面色登时便是一变,一众铁卫条件反射般地迅速策马围在了郭斌四周。

    却见渔村中忽地涌出来一众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男子,这些人有的拿着鱼叉,有的拿着菜刀,有的拿着弓箭,更有人直接拄着木棍便出来了。看这些人的气色,虽称不上面色红润、身宽体胖,可较之一路所见的流民,却都要健康强壮得多了。

    关羽瞧着眼前这一百多“全副武装”的人,丹凤眼便是一眯,瞧了郭斌一眼,方策马出列道:“我等是颍川来的客商,往吴郡访友的,路过贵庄,想要买些鱼虾粮食果腹,并无其他的意思,请各位行个方便。”

    这时,一个手持马槊,腰悬环首刀,满面虬髯的粗豪大汉答道:“既是如此,便请各位入庄,好生歇息歇息。”言谈之间,竟丝毫不见庄户人的紧张瑟缩,说话自然流畅,神态亦颇不卑不亢。

    关羽道:“适才一声惊叫,却不知是和缘故”

    那汉子答道:“乡野之人,没见过如此神骏的宝马,却让贵客取笑了。”

    关羽与郭斌对视一眼,开口道:“既是如此,那便麻烦贵庄了。在下关羽,字云长,敢问阁下高姓大名,也好有个称呼不是”

    那汉子道:“在下黄召耳,乡下汉子没有表字,贵客便请入庄。”说着侧身伸手一邀。

    关羽见状,当先策马上前,郭斌则不动声色地跟在后面进



第二百八十章 探查
    郭斌众人占了渔村西北角的**间房子,又以五铢钱向黄召耳买了点新鲜的鱼虾和贮存的粟米,以铁锅熬了充饥。

    趁着烧火做饭的功夫,郭斌便带着张飞似漫无目的地往江边的小码头凑去。只见这小小的木制码头上,竟排列了不下二十艘大小渔船,二人不动声色地一眼扫过,便往远处行去,回到住处后,二人随手牵了两匹良驹,拿着弓箭,叫着五个随行的侍卫,便策马往庄外驰去,一副外出打猎的样子。

    这处渔村不大,四周只有低矮的篱笆围墙阻隔内外,只是这篱笆早已破损不堪,许多地方破得甚至连战马都可以轻松过去。

    奔出三五里路,便转过了一个小山坳。郭斌与张飞将战马交给侍卫,嘱咐他们看好战马,并在附近打点儿野味,二人便回转身子往渔村潜去。此时的郭斌便不得不感谢江南水乡多低山丘陵、颇为复杂的地形特征了。若是换了在中原,这一路上没遮没拦的,不知道要跑多久才能停下战马。

    郭斌自从上次在京师郊外与唐周交手,因勉强使用玄龙枪而导致身受暗伤后,在众人护卫下去景室山向华佗求医。华佗医道高深,医德更是极高尚,不顾门户之见地将五禽戏中以调达气血,疏通经脉见长的鹤戏相授,使得郭斌在童渊所授内劲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气息更加悠长。再加上他修习了张角所创的一套似拙实巧的降龙掌法,长久的揣摩练习,使得郭斌对于内劲的运用愈发纯熟。如今疾奔之中,只以足尖稍一点地面,便向前飞窜近两丈,其内劲运用之妙,气息之悠长,较之当初有极大长进。若是张角能复生看到,定会大吃一惊。

    而张飞虽自幼习武,可修习的都是外家的法门,尤其是马上征战的功夫,更是出神入化。不过,自从一年前在冀州广宗城外,梅花拳大宗师关风龙收其为关门弟子,将同出道门一脉的梅花拳法倾囊相授,张飞这个武痴便一直极为用功,这一年来武功进步之速,便是郭斌都有点瞠乎其后了。

    梅花拳法自有一套行步的法门,可这行步讲究的却是在与敌贴身肉搏时,灵巧迅捷地穿梭于场中,依据场中的形势随时调整自己的走位,使自己始终居于不败之地,亦可更好地攻敌。其所擅长的,在于应变的灵巧性,于长途奔袭,却是稍有不足了。

    张飞在奔跑中,便用上了梅花拳行步的法门,这是迅速脱离战场的一招身法,朴实的武学大宗匠们亦以“跨步”这一极质朴无文却又简单形象的名字冠之。张飞用起这一招来,快是快了,却是一纵一纵地,殊不甚美观。

    所幸郭斌亦并未修习过什么轻功身法,当初见褚燕一套飞凫渡使得那叫一个轻盈飘逸,精妙处简直能完爆王越赖以装 逼的天南一派轻功,帅得不要不要的。他还想着依葫芦画瓢,靠着自己颇为不浅的内功根基得个形似,可是少了内功运行的法门和腿部几个灵巧转圜的小技巧,始终是不得其门而入。就像是力大无穷的勇士拿着木棍犁地一般,笨拙而不得要领,虽也可勉强超越普通人,却实在是极不省力,笨拙得可以。
1...7677787980...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