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1275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哥是出来打酱油的
“那是。”陈允平的表情充满了骄傲:“光是这个月,就有两座跨江大桥峻工,全是一体式斜拉索钢架结构,除了主支撑柱,筑一座大桥有如搭一个架子,这算是小的,等工匠们有了经验,咱们还会在大江上架桥,南北通畅无阻,那是何等的快意”
“黎母水电站三期工程,总装机容量一百万千瓦,可供应全州七县数百万人之用,将来人人家中皆可清凉如秋,夜里亮白如昼,还有听戏的匣子,看画的影子,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人人读书识字,男女同工同酬,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翻遍史书亘古未见,因为咱们自己在书写历史。”
“宜伦县新式大楼的基础已经打好,未来的一年里,将建设起高逾二十层的大厦,登高望远,就在自家窗外,白云绕膝,不过咫尺之间,少保,人力有时尽在我琼州,人定胜天,为期不远矣。”
叶梦鼎听着他的描述,面上平静,心中却是起伏不定,这些事情,大郎早有来信,可当看到实物,才明白那是多么雄伟的景象,陈允平所说的大桥其中一座就在琼山县,用于连接两条市区的主干道,整体造型如同一道彩虹,跨度并不算大,为的是积累建设经验,为将来更大的大桥建设做准备,比如长江大桥。
眼前这个老属下是个诗人,当年在海司做事只是中规中矩,与其他那些宋人臣子没什么区别,甚至称不上能吏,如今谙然
已经成了这里的文臣领袖,他所看重的并不是地位的提高,而是那种昂扬的斗志,这是叶梦鼎从来没有在旧臣子身上见到过的,带来这一切变化的,就是自家的好女婿。
两人状似随意地闲聊着,都没有提到那件事,陈允平很清楚,对方来找的并不是自己,之所公然来到这里,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代表了官方的身份。
“爹爹。”
璟娘来得很快,得到消息便坐车离开了医院,陈允平将她迎进来,很知趣地退出去,悄悄将门带上。
“益王安否”
“受了些惊吓,已经无恙了,只是身体还些弱,或许要住上几日。”
第一百八十九章 北伐(四十七)
黄河,华夏民族的母亲河,直到十三世纪,依然是中土大陆最具活力的人口聚居地,四十多年前,由于蒙古人的侵袭而造成的中原大面积逃荒,曾经让这片区域成为不毛之地,几十年过去了,当红旗再一次降临时,人们所看到的,依然是人烟绸密的集镇和日趋繁华的水陆码头,华夏人的创伤修补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毁灭中顽强地生长着,牢牢守住自己的故土,一代又一代。
刘禹站在土黄色的黄河大堤上,背后就是汴梁城,在历史上有一个更出名的名字。
东京开封府。
在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大宋都城历史中,这么说不准确,名义上,南渡后的宋人朝廷依然将这里当成都城,朝廷对于临近都城的这段黄河,自然是重视有加,脚下的土地坚硬无比,只不过这种夯土夹层的结构,是经不起河水长年累月的冲涮的,历史上,元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诱因,正是由于疏峻和修缮河堤,这也是在元人的高压统治下,最容易聚集大量人群的机会。
眼前的黄河没有印象中翻滚的黄色浊流,反而呈现出一种与大地相近的灰白色,因为它进入了一年为期三个月左右的封冻期,像是一条苍莽的巨龙,静静地伏在大地上。
当然了,这样的结果对于行军是很有利的,姜才的骑军早在他动身之前就越过了河南行省,正式进入了元人的中书省,步卒要慢上一些,因为河南的形势相对比较复杂,需要他们进行威慑,以配合工作组的发动群众。
像后世一样,每到一地,工作组的年青人都会大张旗鼓地走村串巷,将那些好奇的村民召集起来,通过故事、说书等形式进行宣传,只要有了熟悉的本地人引路,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打击豪强用田地吸引中下层的加入,再将这个过程持续化,在他们当中发展积极份子,一步步武装起来,成立一个新的政权,完成最基本的换血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伴随着血腥,打击当地顽固势力的工作,主要就是由射声军来完成,对此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如今从汴梁路到河南府这些最精华的地区,到处都是标语和口号,随处可见身后插上牌子游街示众的地主豪绅,百姓们兴高采烈地前呼后拥,看着那些高不可攀的大人物低下头任人践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最快乐的是村子里的孩童,因为很久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只是由于缺少干部的原因,解放区的范围仅限于北伐大军的进军线一带,也就是南阳府、河南府和汴梁路看着不大,其实占据大半个后世的豫省之地,算是华夏最精华的那一部分。
让人意外的是,大军都拿下汴梁城了,元人的反应却迟迟不至,机宜司的探子多方打听,得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消息。
塔出正在四处募集兵力,以便填补之前的损失,根本就没有余力收复失地,反而还得时刻防着宋人的进攻。
于是,宋人异常轻松地端了他的老巢,将旗帜重新插上了东京的城头,虽然这件事很爽,可此东京又非彼东京,总得来说还是后者更爽一些。
就在刘禹站在黄河岸边暗爽的时候,接到了来自琼州的通讯,经过沿途几个通讯站的中转,声音里有种对讲机的低噪背景,他毫不迟疑地支持了妻子的决定,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也就是后世菲国的吕宋岛。
这个岛离华夏的南海极近,在本时空还没有形成国家的概念,历史上要到近百年后,才会建立一个叫做苏禄的国家,如果朝廷愿意迁过去,至少可以保留传统文化,为此刘禹并不吝惜一个荒岛,那样也是很值得的。
......
汝宁府,位于河南行中书省的腹地,连接淮水两岸的浮桥架设在边境上,在宋人大军接近汴梁城时就闻风而降,当然那是因为府里的蒙古人都跑掉的原因,他们得到的消息不光快而且更加准确,知道凭借城中的守兵根本无法抵抗。
府治所在的汝阳县城,在不安了好些日子之后,终于迎来了宋人的兵马,云帆所部的射声前厢第一军。
他的人在南阳府等待了近半个月,为的是更换冬季装备,为此每个军士的平均负重都增加了十斤以上,并大量加强了骡马,这些骡马全都是从解放区缴获的,原本是用于支撑淮西方向的大军后勤,结果全都便宜了刘禹,光是在南阳府、河南府和汴梁路,姜才的骑军就收缴了二十万以上的骡马,在步卒主力到达之后,这些骡马全数移交给了他们,除去一部分通过工作组分配给了地方,大部分都成了北伐大军后勤的主力。
与从琼州出发时相比,云帆的装束又有了很大不同,宽檐帽下是一顶全包式棉头包,两个耳罩放下时,可以将大半个脸部和下巴全都包住,身上的灰色毛料大衣是中级军官样式的,只有指挥一级以上的才会配给,至于都头以下的军官和普通军士一样,都是深色棉大衣,由于距离太远,这批冬衣送到前线,用时
第一百九十章 北伐(四十八)
千年古都,活生生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就在眼前,尽管落入了金人手中一百多年,大致上还是保持了许多北宋时期的建筑特点,就连架在汴水上的单孔大拱桥都充满了原汁原味的。
沧桑感。
后世的开封市,能追溯到宋朝的建筑不多了,因此能看到来自于十三世纪的第一手影像资料,让在座的激动得几近失态,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真想亲手摸一摸啊。”这是所有人的心声。
“瞧这河段,这乌蓬船,这脚店,这药行,这酒肆,这凉棚搭子,招牌上的幌子都有几分相似呢,难不成是百年老店”
“三百年,历史也不短了,要不说,我还以为是某个新建的影视基地呢,瞧这群众演员多入戏。”
“哈哈。”
在座的专家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海量的影像资料将他们带入了真实的宋朝社会,每一处细节都能在史书上找出出处,这就是考古的乐趣,刘禹体会不到也产生不了兴趣。
一座古城对他而言,还比不上几幢砖混结构的五层居民楼来得实际,一年多以前,早已消失在历史中的临安城,他也没有完整保留下来的打算,除了砖石,大部分的木结构建筑都被他运到了琼州,然后又通过当地的仓库送回后世,专家组给出的建议是原样重建!
因为他手中保留了所有的宫庭营造图样,以及能够完成这一建筑要求的熟悉老工匠,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刘禹对原汁原味的古建筑都不在乎,哪还有兴趣搞什么原样重建,那样的话,何必要拆了临安城还一把火给烧了,将来哪怕光复了,他也没那个打算,在一个巨大的废墟上盖一个爱国主义基地,比再建一个旧式宫廷要有用得多。
就像他在潭州所干的那样。
于是,在专家们的眼中,刘禹干了一件特二的事,他居然将那批建筑材料连同里面的器具和摆设,与国家交换新式大桥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方案、作案工具、工程机械、原材料等等,总价值大概在一百来个亿左右。
双方都觉得自己赚大发了,国家得到了一大批堪称国宝级的宋朝文物,特别是那一屋子厚厚的营造法式,属于早就失传已久的珍贵典籍资料,根本无法估算其价值。
华夏路桥集团为得到了一笔超过百亿的巨额大单而欢欣鼓舞,第一条预制钢梁在轧钢车间制造出来,精度达到了丝级以保证最后的成品严丝合缝,计算机制图让它们在下线之前就做出了精确的工程模拟,重载车辆会将这些钢制部件送到施工场所,富有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同样富有经验的施工人员进行安装,一切都在控制中完成,后世的成熟团队将这样的工程变成一个普通的搭积木游戏,在他的世界里,工匠们更多的是凭经验,这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需要好几代人的技术积累,不过刘禹相信,至少他所拥有的条件,要远远好于共和国的历史时期,缺乏的只是时间。
“未来,大江上至少需要三十座跨江大桥,或许也可以考虑过江隧道,无论是架桥还是挖隧道,都需要更多的技术工种,特别是能熟练掌握工程机械的技术人员,没有什么比通过实践来培训更有效率,看上去,贯穿整个广西路,让你收获了一支足够数量的初级工程队伍,接下来将是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技术含量,桥梁和涵洞都是很好的体验,从一些小的构造简单的开始,慢慢让他们成长起来,真是无法想像,你的作战部队只有十万人,工程部队竟然达到了五十万之多,难怪会修得这么快。”
刘禹不以为然地说道:“没有或是缺少机械,不就只能靠人堆,秦始皇修长城、阿房宫,杨广修大运河,历史上每一次的治河工程,不都是这样做的,我只是利用现代化的组织方式让他们显得更有效率罢了,实际上,这五十万人里头,有百分之八十的强制性劳动者,剩下的那百分之二十才是 未来的工程队,这支队伍每天都在壮大,因为在七百年前,我们的祖国几乎是一片空白,要填补这些空白,五十万人是远远不够的,高质量的建筑工程师队伍和熟练的建筑工人,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业岗位,以军事组织的要求将他们组织起来,就是一种强化和锻炼,作战已经不是最紧要的任务,就算当真有什么意料之外的威胁,凭借他们的组织度和武器装备,相信能经受得住任何挑战。”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被称为“工程兵”的原因,在不断的劳动中建立集体和合作的概念,通过准军事化的训练来强化这种概念,使这些普通的农夫慢慢变成建筑工人,这个过程其实与后世华夏的改开初期,农民工进城的伊始选择差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又容易的掌握
第一百九十一章 北伐(四十九)
从200步的空中望下去,人体比一只蚂蚁也大不了多少,哪怕成千上万的人排出长长的队列,也不过是一条细细的红线,那是他们帽盔上的红缨。
“看,铁鸟。”
正在渡河的忠武中军将士听到上空传来的巨大轰鸣声,无不是抬起头,一台红色涂装的直八k以150的速度飞过头顶,引得人人挥手高呼,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军中主帅的坐驾。
军部直属亲兵指的指挥使张通若无其事地坐在打开的舱门前,两条腿在空中晃悠着,一只手还戳着一把56半,整个身体有一小半悬空,全靠单手抓着扶手,神情异常轻松。
坐在舱壁后头的蒙魌就不行了,腰上绑着安全带,双手死死抓住坐椅上的铁框,连睁眼都不敢。
机舱里一共设有22个座位,除去张通和18名亲兵,还有四个小女孩以及她自己,差了一个位子,没奈何,张通便坐到了机舱外头,看着怪吓人的。
“那是咱们的人吗”
“可不是咋的,中军的旗帜认不得了。”
“不是刚换了新装嘛,看着好小啊。”
“想看清去张都头那里啊,拿千里镜往下看,什么都不耽误。”
......
眼见几个小女孩跃跃欲试,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刘禹转头就是一瞪眼,几个女孩顿时停下了动作,乖乖坐在椅子上,把自己绑住。
他转过头,第一次上手实操的雉奴戴着飞行头盔,看不清面上的表情,不过从细微的动作上,应该是有一些紧张的,毕竟这是一个重达13吨的大家伙。
直八是华夏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从法国人那里引进的一款通用型直升机,抢险、救灾、医用、运输是其最主要的用途,经过十几年的消化,从仿制到自制,算是一款很成熟的产品,直八k又是其中较为现代化的一款,从新型的涡轴发动机到机载电子设备都是自主研发,除了一个外形,已经与早期型相去甚远,操作当然更加容易,在这种飞机上,刘禹有超过一个小时的飞行经验,只比刚刚接触的菜鸟好上一点点,为了避免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他比驾驶者本人还要紧张万分。
这货一旦摔了,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
关键它还不便宜,内部调拨价就达到了四千万之巨,那得卖多少洋落才赚得回来啊。
就在他的患得患失之中,从益都出发的直升机,先后跨过淄水、潮水、汝水、渑水和般阳路,到达了直线距离三百里的济南城,前后用时不过一个时辰而已。
虽然没有卫星导航,不过在飞行之前,由飞行器绘制的惯性导航图早已经完成了整个京东地区的资料汇集,因此这一次既是首飞也是验证,好在一切都很给力,远处的大地上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城池,围绕城池的元人军营更是一眼望不到边。
当刘禹注意到,直升机在不断地下降时,他已经知道雉奴想要做什么了,果然,地面上响起的惊呼声甚至盖过了发动机的轰鸣,当“哒哒”的步枪声响起来时,更是将这一切推向**。
直升机飞得实在是太低了,以至于刘禹都以为她会直接降落到元人的军营里,或是一头栽倒在地面上,好在还有几十步的时候,机身在空中划出一道下弯的曲线,几乎贴着敌人的头顶抬起,一路越过密密麻麻的营帐,朝着济南城的城头飞去。
“嗬!”
城头上的守军目睹这一切,纷纷向他们挥手致意,欢呼声响彻全城,雉奴操控飞机斜着向上拉,猛烈的过载将机舱里的人压在椅背上,这个近似于眼镜蛇机动的漂亮曲线再一次赢得了守军们的喝采,在他们的注视中,巨大的机身渐渐拉平,笔直地朝着城中飞去。
根据早就约定好的做法,城中的一块空地上升起几柱黑烟,雉奴将直升机飞到黑烟的上空,盘旋了一圈之后缓缓下降,沉重的机身如同一幢屋子陡然落到地上,令站在下面的郑德衍等人不由自主得心中为之一颤。
“呼。”
雉奴解开飞行头盔,兴奋得小脸通红,与坐在一旁的某人脸色煞白形成鲜明对比,好在机舱里鸦雀无声,倒也一时并不显突兀。
“飞起来了,我飞起来了!”
她两三下解开身上的带子,冲着刘禹一顿喊,将他到了嘴的话也给逼了回去,这种激动正是一个菜鸟飞行员应有的反应,最终他也只能和机舱里的其他人一样,笑了起来。
“这便是传闻中的铁鸟”
郑德衍和城中的一干守将一点都不比他们强,就连七十岁的老爷子也是激动万分,不等那几片长长的旋翼停下来,就弯着腰跑过来,四处看看摸摸,好奇得跟小孩似的。
“乖乖,当真是铁做得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