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略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宫草堂
严嵩之子严世蕃十分霸道,多次对他无理,但徐阶却能忍气吞声,如此一来,二人的关系才能得以缓和。
而严嵩身为内首辅,又有武英殿大学士、太师之衔,正是得势之时。不过,少数名眼之人还是能看出来:徐阶与他之间迟早会水火不容,眼下的屈从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罢了。
户部侍郎听徐阶如此一说,立刻便继续道:“这正是我要说的,户部早已奉旨拨放了赈灾之粮,可为何到灾民手里,粮食却不见了这恐怕就不是我户部的事了”。
一句话将户部的责任推的干干净净,但此话另有所指,徐阶便不再说什么,只等严嵩发话。
片刻之后,一直未开口的严嵩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道:“那如你户部所说,是有人将这朝廷的赈灾之粮贪墨了那刑部呢三法司怎么说”。
这时,刑部的黄侍郎立刻上前道:“回老的话,一直以来,刑部、御史台都有专人监管此事,若是真有人对赈灾之粮动了手脚,我们不可能不知道啊”。
徐阶再未言语,他心中却和明镜似的:此事连傻子都能看的出来,定是那山西当地官吏与刑部有人勾结,每次赈灾、修河道、运私盐,岂会是一人所为若是这些人中有严氏一派,就看你严嵩怎么说了
一向老奸巨猾的严嵩自然也能想到这一层,徐阶无非是想借此事揪出几个人来,而最好这些人就是严氏一派的。不管是旁敲侧击也好,还是剪掉羽翼也罢,无非也就是抛砖引玉、投鼠忌器而已。
至此,严嵩便笑而不语,谁知他的儿子严士蕃却开口道:“既是如此,那就请刑部彻查此事,无论京官,还是山西当地官吏,一旦查出确有贪墨之事,直接法办便是,赈灾事关重大,绝不能含糊”。
这严士蕃长的又矮又肥,说起话来不慌不忙,与他老爹又高又瘦、高声尖音之态全然不同。
不过此人异常机灵、通晓时务、精通国典,尤其颇擅揣摩别人心思,其钻营、奉迎的本事确实非常人可比。
只是他的心思却不仅仅在这朝堂之上,那搜刮敛财之术更是炉火纯青,所收贿金不计其数,名下产业更是数不胜数,说富可敌国一点都夸张。
这个连入仕都是沾了其父之光的工部侍郎,连科举都未参加过,如今在这里大谈惩治贪墨官吏,正是莫大的讽刺。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纷纷点头,就连聪明绝顶的袁若筠之父袁炜也无话可说:人家都说要彻查此事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只是这声势浩大的严查,恐怕也就是揪出一堆虾兵蟹将罢了。闪舞
身为“老”之尊的严嵩见此景,不由脸上微微一笑:“若各位再无其他异议,此事就这么办,票拟后便等圣裁吧”。
……
午后,街上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日头刚刚偏西一点,恰有一层薄云遮住,热气便缓解许多,闲来无事的人们便各自上街,开始忙起自己的事。
一条僻静的巷子里,一名中年男子缓缓走来,四下张望一番便在一处小院大门前驻足而立,轻轻拉起门环连敲几下。
此人中等个头,长得清清瘦瘦、眉疏须稀,脸上坑坑洼洼,一口黄牙参差不齐。这模样确实有些上不了台面,不过谁也想不到,他还是个吃俸的人。
此人也姓袁,名叫袁斯,小名袁大头,平日大家直呼小名,估计连自己都忘了本名了。
取名大头,据说是因儿时,这袁斯的头长的又大又圆,后来得了场怪病,不知何故便越长越瘦,就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这袁大头的正经身份是刑部的一个牢头,只是此刻他来这里不为别的,只为听听那最动人的声音投掷骰子之音。
“来啦,来啦”,片刻之后,只听院内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之后便将大门打开:“袁头儿来了快,弟兄们都在里边呢,就等你了”。
“押定离手,押定离手,开啦……”,院中一间小屋内,几个男子正光着膀子围在一只瓷碗前,眼睛直溜溜的盯着那旋转不停的骰子。
片刻之后便是笑声、骂声、叹气声,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一个紧张场面。
袁大头看着屋内乌烟瘴气,他却丝毫不嫌弃,抓起桌上的一只大碗,从缸里舀出一碗凉水来,脖子一仰便下了半肚。
&
第103章 羊脂玉(下)
“喂,看看,这个能当多少钱”正无所事事的老姜头却被眼前的来人惊了一下,他寻声望去,只看见一张坑坑洼洼的脸。
当然,还有那块随手递上来的白玉。
老姜头立刻拿起那块干净的布巾将玉石接过来,同时向罗英喊道:“快,给这位兄弟上茶,上好茶”。
罗英一听此言,便知道是个大活,他急忙上前道:“您这边请”。
袁大头微微点点头,缓缓向柜台旁边的桌椅退去,目光却从未离开老姜头的那双手。
“不知此玉,兄弟是如何得来的”,老姜头随口问道。
袁大头脱口而出:“祖传的,都传了好几代了”。
老姜头再次揉揉眼睛,细细的看着手中之物,心中却默默道:“羊脂玉,看上去确有些年头,养的不错,其白如截脂、刚中见柔,上好的品相,上好的雕琢之术”。
“嗨,老头,看你也是在行之人,到底懂不懂啊”,袁大头一边喝着茶,一边开始催促起来,就怕突然有熟人再走进来。
老姜头见状立刻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状,从事这一行多年,他见过各式各样的人,这次也不例外:“哦,此玉倒算不错,只是有些磨损,雕琢也有瑕疵,一口良心价:八十两”。
“八十两”,袁大头心中暗暗一惊:“来之前,他便知道此玉值些银子,方才下赌注时那一百两,只是随口说的,如今当铺老头直接叫到八十两,看来确实是块好玉”。
袁大头是什么人牢中什么人都有,在此混迹多年的他早已练得一双火眼金睛,虽不懂玉,但他懂讨价还价:“老头,你若是这样说,那便真是外行了,这上好的羊脂玉,就值八十两”。
一旁的罗英心中不免着急起来:“这老姜头,一块玉石,再好,能好在那里为何一口价就叫到八十两这还有的赚吗万一砸在手里可如何是好”
只是这老姜头一向谨慎,莫非这东西真值这么值钱几日以来,听老姜头所说,他几乎从未失手过,还是听他的吧。
而老姜头却依旧不慌不忙道:“那您说呢您说值多少银子”。
袁大头用他久经赌场的诈术还价道:“一百五十两,少一分不当”。
老姜头急忙向罗英递个眼,而后背着袁大头给他竖起一个指头,而后默默摇头道:“既是这样,那这位兄弟便请了,本店最多给八十两,真是不好意思了”。
罗英心里这么想的,却看到老姜头的眼后,还是照做了,这是他与老姜头的约定:意思就是找东家给双方一个台阶下,而这东西确实还是想收的。
于是二人便开始演起戏来。
罗英装作劝说状:“姜伯,东家正好在里屋,要不让他看看”。
老姜头立刻发起火来:“你什么意思难道不相信我吗我干了这么多年,连这个都看不出来”。
罗英依旧不予理会:“那可说不准,这么一块石头你给人家喊价八十两,万一给多了呢东家待我不薄,我还是去禀报一声”。
到了里屋,罗英便径直向仲逸附耳道:“老姜头说了,一百两”。
来到大厅,仲逸便上前打声招呼,只是打量袁大头一番,似乎有些熟悉之感,却又说不出口,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姜伯,怎么回事”。
老姜头刚欲开口,却见袁大头一把将玉递到仲逸面前:“好年轻的东家,这可是我祖传之物,您可不要看错了”。
仲逸缓缓接过白玉,“细细”打量起来,心中却是不由发笑:这老姜头,真能想的出来,我能看懂吗
“据本店的估价,顶多八十两”,仲逸反问道:“不知这位兄弟为何要将祖传之物拿来当掉,是急缺银子吗”。
袁大头眨眨眼,微微叹口气:“哎,说来话长,家中老母祖籍山东,来京城后就再也没回过。前几日说起想回去看看,老母心愿,我自不敢违背,奈何一路车马、购物、住店开销等,而我囊中羞涩,借钱又怕邻居笑话,只得瞒着老母出此下策,也是无奈之举”。
末了,他才想起重点:“只是你这八十两,很没有诚意啊”。
仲逸将玉还给他,叹气一声:“哎,在商言商,这东西就这价,不过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就冲这一点,给你一百两,如何”。
这时,老姜头急忙上前:“东家,不可如此啊,你一句话便溢出二十两,要不让他去别处看看吧”。
仲逸见状便告辞,再次回到里屋中。
这一向精明有加的袁大头却不知所措,虽说算计归算计,但他毕竟不懂这玩意儿,反正一个月就来赎,一百两就一百两吧。
第103章 羊脂玉(下)
“喂,看看,这个能当多少钱”正无所事事的老姜头却被眼前的来人惊了一下,他寻声望去,只看见一张坑坑洼洼的脸。
当然,还有那块随手递上来的白玉。
老姜头立刻拿起那块干净的布巾将玉石接过来,同时向罗英喊道:“快,给这位兄弟上茶,上好茶”。
罗英一听此言,便知道是个大活,他急忙上前道:“您这边请”。
袁大头微微点点头,缓缓向柜台旁边的桌椅退去,目光却从未离开老姜头的那双手。
“不知此玉,兄弟是如何得来的”,老姜头随口问道。
袁大头脱口而出:“祖传的,都传了好几代了”。
老姜头再次揉揉眼睛,细细的看着手中之物,心中却默默道:“羊脂玉,看上去确有些年头,养的不错,其白如截脂、刚中见柔,上好的品相,上好的雕琢之术”。
“嗨,老头,看你也是在行之人,到底懂不懂啊”,袁大头一边喝着茶,一边开始催促起来,就怕突然有熟人再走进来。
老姜头见状立刻做出一副不以为然状,从事这一行多年,他见过各式各样的人,这次也不例外:“哦,此玉倒算不错,只是有些磨损,雕琢也有瑕疵,一口良心价:八十两”。
“八十两”,袁大头心中暗暗一惊:“来之前,他便知道此玉值些银子,方才下赌注时那一百两,只是随口说的,如今当铺老头直接叫到八十两,看来确实是块好玉”。
袁大头是什么人牢中什么人都有,在此混迹多年的他早已练得一双火眼金睛,虽不懂玉,但他懂讨价还价:“老头,你若是这样说,那便真是外行了,这上好的羊脂玉,就值八十两”。
一旁的罗英心中不免着急起来:“这老姜头,一块玉石,再好,能好在那里为何一口价就叫到八十两这还有的赚吗万一砸在手里可如何是好”
只是这老姜头一向谨慎,莫非这东西真值这么值钱几日以来,听老姜头所说,他几乎从未失手过,还是听他的吧。
而老姜头却依旧不慌不忙道:“那您说呢您说值多少银子”。
袁大头用他久经赌场的诈术还价道:“一百五十两,少一分不当”。
老姜头急忙向罗英递个眼,而后背着袁大头给他竖起一个指头,而后默默摇头道:“既是这样,那这位兄弟便请了,本店最多给八十两,真是不好意思了”。
罗英心里这么想的,却看到老姜头的眼后,还是照做了,这是他与老姜头的约定:意思就是找东家给双方一个台阶下,而这东西确实还是想收的。
于是二人便开始演起戏来。
罗英装作劝说状:“姜伯,东家正好在里屋,要不让他看看”。
老姜头立刻发起火来:“你什么意思难道不相信我吗我干了这么多年,连这个都看不出来”。
罗英依旧不予理会:“那可说不准,这么一块石头你给人家喊价八十两,万一给多了呢东家待我不薄,我还是去禀报一声”。
到了里屋,罗英便径直向仲逸附耳道:“老姜头说了,一百两”。
来到大厅,仲逸便上前打声招呼,只是打量袁大头一番,似乎有些熟悉之感,却又说不出口,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姜伯,怎么回事”。
老姜头刚欲开口,却见袁大头一把将玉递到仲逸面前:“好年轻的东家,这可是我祖传之物,您可不要看错了”。
仲逸缓缓接过白玉,“细细”打量起来,心中却是不由发笑:这老姜头,真能想的出来,我能看懂吗
“据本店的估价,顶多八十两”,仲逸反问道:“不知这位兄弟为何要将祖传之物拿来当掉,是急缺银子吗”。
袁大头眨眨眼,微微叹口气:“哎,说来话长,家中老母祖籍山东,来京城后就再也没回过。前几日说起想回去看看,老母心愿,我自不敢违背,奈何一路车马、购物、住店开销等,而我囊中羞涩,借钱又怕邻居笑话,只得瞒着老母出此下策,也是无奈之举”。
末了,他才想起重点:“只是你这八十两,很没有诚意啊”。
仲逸将玉还给他,叹气一声:“哎,在商言商,这东西就这价,不过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就冲这一点,给你一百两,如何”。
这时,老姜头急忙上前:“东家,不可如此啊,你一句话便溢出二十两,要不让他去别处看看吧”。
仲逸见状便告辞,再次回到里屋中。
这一向精明有加的袁大头却不知所措,虽说算计归算计,但他毕竟不懂这玩意儿,反正一个月就来赎,一百两就一百两吧。
第104章 发扬光大
数日后,朝廷终于下了旨意:但凡涉及贪墨山西赈灾粮的,不管是地方衙门,还是京官,一律重办、严办。
刑部与都察院联合山西按察使司立刻展开一阵声势浩大的查办行动,只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正如袁炜当初预料的那样:“也就是抓一帮虾兵蟹将而已,杀鸡儆猴,做做样子,给众人有个交代就行了”。
至于那严嵩之子严士蕃,则依旧守着上门送来的贿银,依旧守着名下产业的红利,至于那些贪赃枉法之人,只要是为严氏一派,该保的还是要保,该帮的还是要帮,
否则,谁来替他严家办事又有谁为他来送银子
如此一来,刑部的牢房里一下子多了不少人犯,此次山西赈灾之事,所涉人员较多,只是都是小角色,连个五品郎中都没有,倒是有几个六品主事,还有一帮则是品阶更低的。
如此一来山西境内的衙门就要遭殃了,既然京城都是些小角,那它们山西总要办几个有分量的人物吧至少是有个知府知州或知县什么的才算能说的通。
但凡遇到这种事,总是几人欢喜几人忧,不该漏网的漏网了,那便是不该入网的要入网了。结果却是:布政使一名从三品参政、两名四品知府,还有三个七品知县皆被法办,此事就此了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