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民间平民或许真的是没有条件,有好东西也做不出好味道,但是在这皇宫里,哪怕一盘青菜也能炒的鲜香可口。
缺少调料就是现代社会里,真正的大厨,又有几个把各种调料往菜里加的呢!
那些穿越者,还真是小瞧了古人的手艺啊。
吃了两小碗面条,朱瞻基推开了面前的饭碗。“母亲,吃饱了。”
虽然朱棣已经封了张氏为燕王妃,朱瞻基也开始喊朱高炽为父王。不过王妃这边,他一直习惯了喊母亲,也没有人强制要他改称呼,还在这样喊。
张氏亲自拿了手帕帮他擦嘴笑说:“皇后娘娘一大早就吩咐了,等你吃完,就到坤宁宫去玩。她让人打造了一个木马,你肯定喜欢。”
“木马有什么好玩的,他可不是原本五岁的朱瞻基了。”虽然肚子里腹诽,不过他也知道,在他这个年龄,也就只能玩玩木马,想骑真马是不可能的。
在朱瞻基的印象里,他跟他的便宜奶奶相处的还不错。在北平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都被留在皇后身边给她解闷,连他母亲想亲近他都要排队。
只是来金陵后,处处讲规矩,他才被安置到文华殿这边居住。
朱瞻基很清楚,想要在皇宫里安稳地生活下去,最需要讨好的是朱棣,其次就是皇后了。
历史上曾说,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就没有再立皇后,由此也能知道他这个奶奶的重要性。
至于他那个胖子老爹,面子上过的去就行了,不用特意巴结。反正朱棣死了不到一年,他也跟着去了,总共才当了十个月的皇帝。
听到张氏这么说,朱瞻基嗯了一下说道:“孩儿想要一匹真马……”
“那可不行,即使你皇爷爷想要你成为大将军,也要等你骨头硬了,才能打磨身体。记得别跟皇后娘娘说,她会担心你的。”
朱瞻基装作闷闷不乐地嗯了一声,张氏也不再管他,吩咐让人摆轿。
朱元璋登基以后,严格限制了官员乘轿,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三品以上文官特许乘坐四人抬的轿子,余皆骑马。
勋戚和武官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抬轿者,都要接受严厉处罚。
不过皇宫面积大,从南城墙根的文华殿到最北面的坤宁宫,差不多有一公里,所以少数人还是允许乘轿的。
从文华殿出来,朱瞻基坐在四个年纪大的宫女抬着的轿子上,看着四周绿树成荫的风景,将这些景色跟自己脑子里面有些模糊的记忆一一对照。
文华殿出来向北,首先经过的是变成一片花园的春和殿,这里被建文帝一把火烧了,没有重建,又被栽了一片花。
只是现在还是冬季,显得有些萧瑟。
左边的奉天大殿也被烧了,目前正在重新修缮,他们一行人为了避开工匠,就从右侧一排错落有致的宫殿边向北走。
经过永福宫,兴庆宫,到了奉先殿,然后这里就开始属于后宫的范围了。
向西拐了一段距离,从一个侧门进入乾清宫。这里应该是皇帝睡觉和办公的地方,不过朱瞻基的记忆里,朱棣是在武英殿处理政事,所以这里大部分时间都没人。
一路上,碰到的宫女,太监都是弯腰低头,以示行礼。根本不是电视上拍的那样,要跪下来磕头。
而且后宫里面的太监并不多,太监也大都是一些小太监。
这里大部分都是宫女,太监服侍皇帝,宫女服侍后妃,这好像有一个明确的界线。
据传这个皇宫是填湖建造的,后来地面塌陷,造成了后院地面积水。
所以进来之后,朱瞻基也一直在观察,发现传闻不假。有些院落的墙壁,都因为地面塌陷而裂开,有修补的痕迹。
轿子到了坤宁宫,一个大约三十岁的首领宫女迎了出来,先向张氏行了一个半蹲式的万福礼,才向着朱瞻基伸出了手臂笑道:“世子殿下生辰大喜,奴婢祝你福如东海。”
朱瞻基还有点奇怪,福如东海不是跟老年人说的吗
不过他看张氏也没有表现异样,就知道这个成语可能只是后世又潜移默化了,有了特指的对象。
面对她身处的手臂,朱瞻基也伸开手臂,让她将自己从凉轿上抱了下来。“江尚宫免礼,我长大了,不用抱了。”
她笑着把朱瞻基放在了地上。“是,是,世子今天就七岁了呢,一天就长了一岁。”
 
第四章 谁家天下
明朝的皇宫太监多,宫女多,偏偏皇室人丁少。
除了朱元璋生了一大堆儿子,接下来的皇帝,孩子多的都很少。
朱棣娶了一大帮女人,也不过生了四个儿子,五个女儿。
三个儿子虽然都娶了老婆,现在也只有两个孙子。五个女儿有三个已经出嫁了,剩下的两个都已经被指婚,今年也要出嫁。
偌大的皇宫里面,数万人伺候的主人只有区区十几个。即使加上那些后妃,皇宫里面的主人也不超过百人。
朱元璋出身下层,他虽然是百年难遇的奇才,但是在管理国家方面,也有着天生的缺陷。
因为出身低,所以格外讲究排场,搞的皇宫人满为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历史书上,将他描写成一个残暴不忍的皇帝,固然有他狡兔死走狗烹的恶行,主要还是因为他对儒教的打压。
接下来的建文帝被一帮文人忽悠瘸了,又被跟朱元璋相差无几的朱棣夺了江山。
朱棣对儒教是半利用,半打压。虽然他七征草原,给汉人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但是在历史上的评价仍然一般。
反倒是后来对儒教亲切的朱高炽,朱瞻基,可以说是没有半点历史贡献。他们只是守成之主,还丢了长城外的据点,丢了东北,却被吹的天花乱坠,号称仁宣之治。
周游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却也知道,明朝的衰落,就是从朱瞻基这里开始的。
因为他丢掉了长城外面的据点,耗费全国之力修建长城,放弃东北,造成了草原势力的大增。
封关锁国,搞海禁,导致了商税收不到。
然后又遇到一个蠢猪儿子,被王振忽悠瘸了,以优势兵力创造了土木堡大败,连自己都成了俘虏。
这一场大败,导致了勋贵势力的衰落,军队的完蛋,儒教的整体兴起。
为了对抗儒教,皇室不得不利用阉党来平衡朝堂,从此的大明朝陷入内斗,就彻底走向了衰落。
朱瞻基坐在一个可以前后摇晃的木马上面,轻轻地晃悠着,身边还有一群宫女照看。
更远一点的地方,徐皇后和张氏等一帮女眷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闲聊,看到朱瞻基小大人一样皱着眉头,都觉得有些好笑。
“基儿,何故愁眉苦脸”
朱瞻基一边感叹着大明朝的命运,想到自己还要充当十年的小孩子,就忍不住叹气。
“祖母,昨夜没有睡好,所以有些精力不济。”
徐皇后放下了手中的一个红色霞帔,这应该是给某位公主的陪嫁,向他招手:“来祖母这里,好好睡一会儿。等你皇爷爷下朝,晌午给你过生儿。”
与其在这里装小孩子,还真不如去假寐一会儿。
从一个纵横四海的枭雄,突然变成一个小孩子,不习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也需要好好地想一想以后的路。
如果穿越成一个大人,哪怕面对刀山火海,大不了见招拆招,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么被动!
偏偏自己现在是一个孩子!
来到徐皇后身边的软榻,朱瞻基爬上了软榻,伸出手指逗了逗正在酣睡的朱瞻壑的脸蛋。
这是朱高煦的长子,还不到一周岁。
在这个医疗落后的时代,即使是皇家的幼儿,也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折损率。所以不到四五岁的孩子,连爱都不敢深爱,生怕夭折了心里受不了。
朱棣刚刚正式登基,朱高煦和朱高燧现在还没有封王,实际上,朱棣连太子现在都还没有确定好。
在儿子辈里,他最喜欢朱高煦,但是朱高煦性格跋扈,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有勇无谋,捅的篓子也多。
他虽然不喜欢朱高炽,但是朱高炽受文人推崇,又占了大义,更生了个好儿子。
朱棣对朱瞻基这个孙子宠爱无比,他出生当晚,朱棣当时还是燕王,做梦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
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
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这在后世还有一个相同的实例,那就是康熙跟乾隆。
而且,康熙跟朱棣,乾隆跟朱瞻基也几乎一样。乾隆也跟朱瞻基处境一样,被人鼓吹的万分英明,实际上却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朱瞻壑的生母杨氏陪笑说道:“世子喜欢弟弟吗”
朱瞻基装作天真地说道:“喜欢,他要是能陪我玩,我就更喜欢了。”
众人都又笑了起来,徐皇后搂着朱瞻基笑道:“等他长大了,就能陪你玩了。基儿记得以后要照顾好弟弟。”
朱瞻基嗯了一声,歪在徐皇后的怀里,闭上了眼睛。
众人说话的声音立即就小了许多,生怕吵了他睡觉。
朱瞻基原本还想好好计划一番,却没有想到小孩子觉多,不一会儿就昏昏沉沉睡着了。
“啪”地一声巨响,将朱瞻基从睡梦中醒来。
房间里面多了不少人,他的便宜爷爷,父亲,叔叔此时都在房内,旁边还多了一些太监。
&
第五章 书呆子 (求推荐票)
穿越一个月来,朱瞻基彻底熟悉了此时的明皇宫。
他从一个三十六岁的大汉,伪装成一个五岁的孩子,总体来说是不算成功的。
不过这种不成功并没有损害他的形象,反而让他的聪慧大名远扬宫廷内外。
在皇宫里,可以说他就是一个无人敢惹的小霸王。
皇帝,皇后对他宠爱有加,予取予求。只要是合理要求,从来没有打过折扣。
皇宫里面当然皇帝,皇后最大,但是因为他的受宠,他的重要性还要超过皇后。
因为不管是皇后,还是他的便宜父母,都把他的重要性列在自己之上。
单以紫禁城而论,金陵皇宫的面积还要大于以后的北平,但是房子却要少了许多。
皇宫的城墙也不像北平一样被粉刷了一层外墙,而是原始的青砖。
风和日丽的时候,他就会让人抬着他的凉轿,沿着城墙溜达,用了两天的时间逛完了整个皇宫的范围。
朱棣闻听此事,向他询问:“基儿为何上城墙”
他回答:“孙儿要看看这大明江山。”
朱棣闻言大喜,吩咐众人:“只要世子不出宫门,可自由出入宫闱。”
因为年纪还小,皇宫对他来说没有禁地。有了朱棣的金口玉言,他也趁着这个机会把整个明皇宫有目的性地参观了一遍。
东宫目前来说是朱棣的孩子们住的地方,后宫是他住的地方。
因为是抢夺侄儿的江山,西宫目前没有太后级别的后妃。中宫大殿被焚烧,他目前办公主要就是在西宫的武英殿。
朱瞻基现在可不是什么事也不懂的小孩子,敏感区域他从来不乱闯,也让人对他有一种行事有度的评价。
他到处逛,首先目的是熟悉皇宫,熟悉他生存的环境,其次就是要认识宫中各个方面的人。
至于宫中那些秘密,他没有任何兴趣知道。
朝廷是朱瞻基现在接触不到的层次,他的天地就在皇宫之内。
而这个时代的皇宫里,分为两大系统,太监的系统是内宫十二监,再加上四个司,八个局,组成了内宫二十四衙门。
这二十四衙门,虽然说起来有二十四个首领太监,不过真正的大权却掌握在七大首领太监的手中。
这七大首领太监的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自小跟随在朱棣身边,在靖难之役中也都立下大功。
目前最受宠的就是狗儿王彦,他八岁就进入燕王府当差,深得朱棣信任,并且英勇善战。
在白沟河战役中,他在北岸拼死护卫,由此抵挡住了南军的进攻。随后跟朱荣一起率精锐骑兵三千夜袭驻扎在滑口的孙霖,大胜南军,让南军首领孙霖仓皇而逃。
除了王彦之外,王安、孟骥、马和、李谦、云祥、田嘉禾这六大太监也都深得朱棣信赖,他们这些人形成的利益集团也成为了拱卫皇权的最核心阶层。
这其中,朱瞻基对马和的印象最好,因为这一位,可是前世的周游也非常钦佩的郑和。
前世周游在东南亚发展,而东南亚的华人,对郑和的尊敬可以说超过了大部分帝王。
朱瞻基对他的事迹了解最多,此时能够见到真人,内心也油然生起一种见证历史的激昂之情。
这位也是他在皇宫里面最重视的人,因为以后的许多计划,他都需要郑和来帮他实现。
朱瞻基到处闲逛,最喜欢的就是听人讲故事。宫中大部分有名有姓的人的经历,都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被他了解。
马和原本是云南人,回族,沐英征伐云南之时,十岁的马和被净身送入宫中,后来被派到燕王府。
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从小跟王彦他们一起被朱棣亲自教育,授予兵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