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既然迁都都反对,将北平设为陪都却没人反对,那么迁都这件事就暂且不提了。

    反正将北平设为行在,也能满足战争的需要了。

    朱瞻基知道这件事还是晚上起夜醒来,听到了付典衣和薛掌闱小声嘀咕这件事,才知道原来自己身边的人全部被查了一遍。

    当了皇帝,这个疑心还真是大啊!

    不过这也警示了朱瞻基,以后凡事还是不要太冒头的好,还是先老老实实增强自己的实力吧。

    从五月开始,纪纲派到各地搜集道家典籍的人马陆陆续续回到了应天,为了满足朱瞻基的需要,他们不仅带回来了各种典籍,甚至还请回来了不少声名远扬的道士。

    这些道士大多都号称练气有成,也想趁着这个机会来博个前程。

    礼部祠祭清吏司的官员难得忙碌了起来,为这些道士安排住处,等待皇上召见。

    与此同时,那些已经被整理好的道家炼气术,导引术,凡是能够强身健体的秘籍,也被一一抄录,送进了宫中。

    得到这个消息,朱瞻基楞了半晌,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己之欲,竟然会惹出这么大阵仗。

    不过再细想想,也能理解了。

    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自己这是穿越到历史世界,不是仙侠世界。

    自古以来,真正的高手,有才华的人,无一不是抱着投靠帝王的想法。

    老子那么牛,也不过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员。

    孔子号称圣人,奔波大半生,最高才做到官职位。

    这个官还不过是鲁国的官,当时的鲁国,也就两个县大小,实际上这个官职不值一提。

    这么大的牛人都抱着卖与帝王家的想法,那些山野道观,又有哪家不想在皇帝面前挂个号,然后得一笔赏金,或者干脆就被皇帝看中,直接荣华富贵呢!

    五月二十日,朱瞻基在来到这个时代三个多月以后,第一次走出了午门,出了宫城。

    出了宫城还有皇城,沿着御道向南,东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经过端门,再出了承天门,才算是出了皇城。

    承天门外,沿着御道,东侧是宗人府,六部,依次排开。在六部外围,还有翰林院,詹世府,太医院等文职部门。

    而靠西侧,则是五军都督府的五座衙门依次排开,最后是太常寺。在他们的外围,还有通政司,锦衣卫,等军事行动部门的总部。

    应天府也有一条长安街,不过这条街不是直的,而是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

    陪着朱棣坐在马车上的朱瞻基一边看着外面的环境,一边听王彦介绍着各衙门的总部。

    御驾经过了府军前卫的军营,来到了仪礼司驻地。

    如今的大明经过了朱元璋三十多年的治理,国力蒸蒸日上。虽然不能说万国来朝,但是大明周边的数十个小国家无不是趋之若鹜。

    仪礼司驻地长期担任教授外国使节中文和仪仗的任务,所以占地面积也不小,也有一个皇帝驾临的阅兵台。

    所以这次从全国召集来的道士们,就被安排在了这里见驾。

    今天皇室的这一大家子来的挺齐,即使是对习武毫无兴趣的朱高炽,也愿意来见见这些高人们。

    要知道,道家可一直是中医和数学的发明者和传承者。

    因为朱棣会亲自测试这些道士们的能耐,所以徐皇后他们一帮女眷,也都过来凑热闹。

    在这个时代,娱乐节目少的可怜,即使的皇后,大部分时间也都闲的无聊。

    徐皇后一家独大,另外寥寥几个妃子,哪里敢跟她来一场宫斗。没有了宫斗,这皇宫就更显得无聊了。

    朱瞻基来到这个时代几个月,早就憋的有些受不了。

    但是即使来到皇宫外面,他也没有自由,被徐皇后搂在怀里。前后都是宫女,外面是太监,再外面是护卫,里三层外三层,跟笼子里的小鸟没有区别。

    “祖母,热。”

    徐皇后听他说热,却也没有松开他的意思,递了一个眼神,自然就有宫女过来给他们扇风。

    朱瞻基也有些无奈了,只能任由她搂着自己。

    进入校场,所有大臣,卫兵,包括场地里那些道士,全都口呼万岁,大礼参拜。

    数千人集体跪拜,这个场面还是比较震撼人了。就连徐皇后,当时也忍不住屏住了呼吸。

    不过朱瞻基在现代的时候,在非洲有能容纳两万人的雇佣军训练营,长期有数千军人训练,对这种场面毫不畏惧,甚至还有一种兴奋感。

    看到朱瞻基丝毫不怕,朱棣觉得他能受得住这种大场面,笑道:“基儿愿与我一起下车吗”

    朱瞻基立刻兴奋地点了点头。“孙儿愿意。”

    徐皇后却有些舍不得,抱着朱瞻基不丢。“军士煞气大,基儿年纪还小,别冲撞了基儿。”

    “祖母,孙儿不怕。皇爷爷天下最大,有真龙之气,会护着孙儿。




第九章 拜师
    朱瞻基选择的不是一个师父,而是两个,这两位看起来都仙风鹤骨,一派世外高人风范,手下的手段还真符合世外高人的形象。

    朱瞻基暗暗指给朱棣看了以后,不一会儿就有人将他们两人的资料报了上来。

    两人的年龄相差不大,面白无须者叫一清子,俗家名字叫钟和,据说还是钟离权的直系后人。

    钟离权是八仙中汉钟离的原型,号云房,唐末五代京兆咸阳人,著名气功家,传说为八仙之一。人称“汉钟离”。

    这个名字来源于杜甫“近闻韦氏妹,远在汉钟离”的诗句。汉是指五代时刘嵩所建立的“后汉”。

    他因避战乱而入终南山修道,后入蜀,金堂道姑李真多授以《太乙刀圭火符诀》,于是钟离权对内丹造诣极深,著有《破迷正道歌》、《灵宝篇》、《指玄篇》、《肘后三成篇》等气功专著。

    据传吕洞宾拜他为师,五代气功家陈朴亦在蜀中青城山受道于钟离权。

    当然,许多故事都是以讹传讹,并且神化了。不过一清子他有一身好功夫倒是真的。要不然,也不能以俗家弟子的身份,现在成为了青城派的供奉。

    他练习的是祖传功夫钟离八段锦,刚才在表演的时候,一套功夫耍下来,脸不红,气不喘,让朱瞻基这个识货的人知道他的厉害。

    另一位则是连朱棣也认识的武当道士玄真道长,他是武当派在京城的联络人,跟朱棣还见过一次。

    武当派就不用多说了,张三丰那是武侠小说里面都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在现实社会也牛的不行。

    从朱元璋到朱棣,无不对武当推崇有加,南崖宫,金顶不知道建成了没有,朱瞻基还希望能有机会去看看。

    他们都不是无门无派之人,身世清白,所以朱棣也就直接让人将他们叫了过来,询问他们是否愿意给朱瞻基当师父。

    朱瞻基原以为他们两个人还要争个高低,却没有想到他们两个人竟然也是老熟人。他们相互谦让了一番,朱瞻基干脆地不给他们谦让的机会,一起收在了身边。

    至于他们的待遇,朱瞻基根本没有谈,朱棣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两个人不能住宫中,朱棣将他们两人安排到了皇城太庙的后殿暂居,每人还安排了两个小道士伺候。

    他们不需要干别的,每日下午到文渊阁朱瞻基习文的侧殿教习他一个时辰,就是他们的工作。

    这里距离宫城不远,只需要经过左阙门,左掖门,左顺门就能进入文渊阁。

    两个师父,玄真来自武当,属于正宗道家弟子。武当深受皇家偏爱,对朱瞻基自是尽心尽力,他们还想借此机会,让朱棣多给他们修几座道观。

    一清子寄居青城,家族有两大分支,在渭南,川中都是大家族。一个世俗家族,自然想要索求更多。

    只要有所求,朱瞻基自然就不怕他不会尽力,毕竟这天下都是老朱家的。

    论武力,一清子稍强于玄真,但是他对道家典故了解甚少,经常还向玄真求教真经。

    现实的武学,并不像小说里那般,只是练习一种内力,否则会走火入魔。

    不管是一清子的钟离八段锦,还是玄真教授的的太极内家拳,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

    真要走火入魔,那也需要深厚的内力。现实中,根本不会有那种可以翻山倒海的内力。

    朱瞻基年方六岁,在两位道长看来还是懵懂的年龄,但是他们传授起道家知识,教他识别全身经脉,朱瞻基却是一遍就会,让他们都惊为天人。

    朱瞻基也丝毫不在乎自己会惊世骇俗,只要朱棣对他的宠爱不减,这个世界,就没有谁能诋毁他。

    而且,从五月初朱瞻基第一次在大臣面前亮相,他的英明大名就已经传遍了金陵。

    朱棣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在场大臣都把功劳放在了朱瞻基的身上。

    整个金陵的百万居民,无不对朱瞻基称赞有加,他们也是最感激朱瞻基的人。如果真的迁都,不知道会有多少金陵的大家族将会远离朝堂权力中心。

    所以这些既得利益者们,提起燕王世子,都是连连称赞,认为他有明主之相。

    朱瞻基对此一无所知,他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的,一心沉浸在新知识的学习中。

    在现代,周游就算得上是个武痴。

    第一世成年才开始学习各种武学,到三十五岁才算小成。

    第二世二十岁就小成,不到三十岁,就形成了自己的武学体系,将各种武学融为一体,算得上是一代宗师。

    这一世,他六岁习武。八段锦和太极内家拳都是中华传统武学巅峰瑰宝,现在又有两位大师传授,所以他有信心十八岁左右就能取得成效。

    再早也不可能,因为只有到了十八岁,人体的发育阶段才算完成,在此之前,他也不敢过于折腾自己的身体。

    道家功夫,不管是导引术,吐纳术,呼吸法,其实都只有两个完整系统。

    其一是观想。呼吸法,吐纳术,导引术,最重要的就是凝神静气,内观己身。

    内观、存想、观心,观天、观鼻,观地,这些方法都是需要修炼者能做到身无他物,心无他物,以己身替天地。

    第二个系统就是循环。太极,两仪,天地,阴阳,这些都是相互对立,相互吸引,相互依靠,相互支撑的两面。

    在这两者之中建立一套稳定的循环系统,其实就是修炼的目的。

    这两个条件满足了,自然能够开发出人体的最大潜力。

    不过,内家



第十章 学与道
    永乐二年大朝会,百官同贺。

    大朝会上,朱棣明旨制文,册封朱高炽为太子,同时册封年仅七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

    与此同时,册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册封朱高燧为赵王,封地北平。

    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朱棣也不忍逼他,任由他滞留金陵。

    春暖花开之际,朱棣率大军和大半大臣随巡北平,留太子朱高炽监国。

    朱瞻基也随驾前往北方,不过一路上还是继续陪伴徐皇后。

    在北平,赵王朱高燧就藩,朱高煦极力请求与儿子朱瞻壑返回应天,得朱棣许可。

    他回到应天之后,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的支持下,获得了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以唐太宗自比。

    这也代表了他正式开启了夺储之路。

    不过朱瞻基一直冷眼旁观,并没有直接插手,甚至看到自己的父亲在他面前吃亏,还有一些高兴。

    朱高煦不过就是一块磨刀石,在原本的历史中都没有泛起浪花,现在自己来到这个时代,他更不可能了。

    暂且先让他蹦腾几年,只要自己荣宠不衰,他没有半点机会。

    秋季回到应天,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

    郑和如今是内宫监大太监,在如今整个太监体系里,他的地位还要高于司礼监大太监狗儿王彦。

    司礼监之所以在后来超越了内宫监,一方面是因为掌握了皇帝大印,更主要的就是因为郑和下西洋,所以把统管所有太监的权力让给了司礼监。

    在此之后,司礼监才成为了权力最大的部门,还管理其他所有太监。

    郑和现在的全部精力已经都放在了第一次下西洋上,长期驻守苏州刘家河。

    下西洋的几百艘船,两万多人,还要从各地采购各种物资,都在那里集中,他忙的根本没有时间回应天。

    朱瞻基一直留意着郑和的行踪,一直到永乐二年的年底,才终于等到了郑和返回应天。

    不过,还没有等他见到郑和,他又多了一个老师。

    自永乐元年五月,他的身边多了两个道家老师,佛教就一直在寻找机会接近朱瞻基。

    但是从明朝建国,朱元璋就一直在打压佛教。

    他虽然当过和尚,但是正因为当过和尚,所以他更清楚佛教对民间的危害。

    元朝以佛教为国教,导致了民间佛教兴起,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座大寺庙。

    这些佛教徒不事生产,还占据了大量的良田,更不缴纳税赋。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大批的教徒在各地坑蒙拐骗,强行纳捐,作恶多端,导致民不聊生。

    在元末,全国除了那些大贵族,最有钱的就是寺庙的和尚们。

    大贵族才有几个,而全国到处都是寺庙,由此可见和尚比那些蒙古贵族造的孽更大。

    从朱元璋打压佛教,一直到朱棣上台,清剿的力度才稍微松懈了一点,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人就是朱棣身边最信任的道衍和尚姚广孝。
123456...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