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孙娴脸红低头。“妾身不是这个意思。”
对孙娴,朱瞻基还是比较满意的。她行事端庄不如胡良娣,聪慧不如蓝烟,但是她从十岁就是一颗芳心系于朱瞻基的身上,并且愿意一直学习和进步的。
更主要的是,她一直视张氏为榜样,行事公平,即使有一些小性子,也愿意自己忍了,从不以太孙妃的身份压人。
也因为她的这副做派,所以她是太孙妃最合适的人员。对朱瞻基来说,后宫的安宁和平和是最重要的。
张氏有些担心地问道:“若蓝氏是斗姆娘娘转世,那我以后要如何对她”
这个问题也是孙娴想要问的,忍不住抬头看向了朱瞻基。
朱瞻基笑道:“斗姆娘娘三千魂魄,蓝氏这里不过是一缕而已。她虽然是斗姆娘娘转世,却不是真正的斗姆娘娘,所以母妃尽管放心,她依旧是孤的良娣,你的儿媳。”
朱瞻基又转向孙娴说道:“蓝氏今后要操持的事务跟你不同,这宫中,包括接见勋贵内眷,册封夫人,都还是你跟母妃的事务。”
这个时候,孙娴才真正放下心来,相信蓝烟不会威胁她的地位了。
但那个魔幻的斗姆娘娘转世,依旧给了她巨大的阴影。
张氏跟孙娴说道:“我们就不打扰瞻基忙碌了,现在去看看蓝氏,看她那里需要帮忙吗”
孙娴乖巧地点了点头,跟在张氏的身后还没有出门,就遇到孙林急匆匆地快步走来。
他甚至顾不上跟张氏和孙娴行礼,只是点了点头,面向朱瞻基说道:“殿下,镇江府急报,当地转运司发生了一件大事,……转运司知事赵诚被兵部尚书方宾家人抗法打死,如今事态严重。”
见只是外地一件“小事”,张氏和孙娴并没有在意,告辞离去。
朱瞻基这才皱眉问道:“这件事既然是由你汇报上来,那就代表兵部压住了这件事”
孙林点了点头说道:“涉及到了方尚书,即便是都转运使司,也不敢随意将事情上报”
朱瞻基又问:“既然如此,为何又说事态严重”
明朝的都转运使司是一个独立衙门,是掌管食盐产销的机构,总部在扬州,全国设了六大分部。
他们跟內监的转运司不是一个衙门,內监转运司是內监专门为了商品运输开设的专门机构。
他们跟朝廷的漕运,驿站也不是一个系统,漕运司也是独立机构,驿站却是兵部的下属机构。
因为相对独立,加上食盐是大明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物资,所以这个衙门肥的流水,贪腐案件也多不胜数。
但是基本上,除了食盐的管制,他们也不会主动触及其他衙门的事务。像这次拦到方宾家人这样的事情,就显得比较蹊跷。
孙林递给了朱瞻基一份折子,说道:“主要还是因为殿下的金银禁运令,那赵诚因为拦关设卡,拦到了方宾家人转运的金银,起了贪心,却没有想到碰到了硬茬。”
朱瞻基接过了奏折,冷笑道:“硬茬……呵呵……”
丹徒县。谏壁镇。
这里是镇江府三大古镇之一,其繁华甚至超过了丹徒县城,能与府城媲美。
因为这里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叉口,也是大明商品东西中转,南北中转的一个重要关卡。
不仅转运司在这里有大片的仓库,卫所军,巡检司,在这里都有衙门,控制无数的商品中转。
两年前,发展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在这里开设了分行,更是带动了这里的经济发展,贸易发展非常旺盛。
如今的大明,凡是要跟官府进行合作的项目,包括与內监进行的交易,都要通过银行来交易,也让银行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民间。
商户们没有办法,也只能到银行开设账户,虽然不会往里面存太多的银子,但是已经接受了银行的存在。
而民间百姓对银行的信用依旧没有太多的信任,也不敢把银子存进银行。
但是,在遇到需要带银子出门的时候,也会选择将金银存进银行,领取一张金银票,然后到了目的地再取出来。
丹徒巡检司码头上,大约三十个壮汉一个个手握钢刀,站在两艘船上,看着远处那些转运司的狗腿子,一个个脸色平静。
但是,领头的方宝,这个时候却神情恍惚,向着一个身穿军服,披着白色披风的将领哀求。“指挥使大人,我方家这次的确是做的冒失了,不过还请指挥使大人看在我家老爷的份上,护我方家周全。待我家老爷从西北回信,必有重谢!”
自从朱瞻基接手了海军,海军的着装虽然跟陆军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将领的披风全部改成了白色主色调。
外人一看,就能分出是海军还是陆军。
自朱瞻基决意在全国设置关卡,杜绝大额金银转运,镇江水寨就由指挥使万涛亲自率军,坐镇谏壁镇。
海军士兵并不参与直接的设卡查验,但是不管哪个衙门查验货物,海军都会派人插手,负责监督。
有他们的监督,各个衙门都不敢敷衍了事。
不过,因为上层的各种扯皮,目前的查验工作还没有能进入正轨。
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关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全国性的总动员。
哪怕朱瞻基身为监国太孙,没有大臣们的配合,他想做什么事,也都有心无力。
不管是户部,兵部,还是各地的巡检司,提刑按察司,地方官府,想要全面配合,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如今兵部无人主事,吏部蹇义消极怠工,只有户部,在朱瞻基开设一家新银行的诱惑下,算是勉强通过了朱瞻基的号令。
但是朱瞻基也不急,因为这件事不在乎一朝一夕,需要的长久的延续政策,晚几日也没有关系。
他手里控制了海军,现在通过陈瑄又控制了漕运司,对长江沿岸,淮河,运河沿岸都有绝对的控制力,所以在大臣没有反对之后,先在这些地方开始设置关卡。
万涛虽然也是太孙亲军第一海军舰队的将领,但是他是镇江水寨指挥使,几年来,还没有能跟朱瞻基见面的机会。
他很清楚,自己虽然身为太孙亲军,但是如果没有战事,他就很难获得面圣的机会。
这次亲自来谏壁镇,他就有心闹出一点事情来,希望能惊动到殿下。
只是他刚到谏壁镇,还没有站稳脚跟,现在就出了这样一件事,让他一时之间也猝不及防。
都转运使司只负责批验盐
第八十一章 纷扰(八千字大章求订阅)
封建社会由于落后的交通方式,落后的金融手段,所以皇帝从来不怕有人贪污。
因为不论任何人,贪污了多少钱,这些钱财依旧还在这个国家。
皇帝把天下都看做自己的,只要你做的不过分,不用这些钱财来邀名,来造反,问题都不大。
因为大臣跟亲戚一样,都有远近亲疏,你多捞一点,还是他多捞一点,这都不是关键。
可是你要是想用这些钱财,像后世的阿布一样,来为自己邀名,那你就是找死。
方宾爱财,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难道朱棣就不知道吗
如果朱棣真的一无所知,那么锦衣卫,都察院的人,都可以回家了。
但是朱棣为什么不管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方宾没有失宠,能做事。对皇帝来说,能做事的大臣比一个无能之辈要强得多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养猪,天下财富散落四处,有一个贪官来捞钱,到最后,这些钱还是又回到了皇帝这里。
就像后世的和珅,你捞了再多钱,我随便找一个借口就能抄家灭族,最后你还是一场空。
至于后世的法制思想,平等思想,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市场的。
就连老百姓被官员,被贵族欺负,他们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是被逼到绝境,他们连告状都不敢。
但是在内心里,他们也想成为上等人摒弃以此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这种渴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或者说这个时代的规则。
如今朱棣西征,方宾身为兵部尚书,朱瞻基并没有心思对付他。
现在整个大明的重心就是为西征服务,兵部的稳定大于一切。所以,他才把目标对准了左都御史刘观。
可是他没有想到,方宾现在主动冒出头了,并且因此引发了一场风波。逼得他不动手都不行了。
而知道了方家从京城运了两船金银回老家,朱瞻基将杨章德召进宫来,痛骂了一番。
这不是几千两银子,几万两银子,是价值十三万枚银币的金银币。即便是里面有一些金币,数量也不多,大部分都是银币。
大明为了增加金币的硬度,往金币里面加了一些合金,让金币不易磨损。
而在如今,金币一直不算流通货币,因为金币的购买力太强大了。
黄金现在还主要是作为贵重金属在流通,大部分家庭购买黄金,不是为了消费,只是为了打造首饰。
这样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把黄金铸成金币,因为这会降低纯度。
所以市面上,现在流通最大的就是银币和当五十的铜钱。
这就相当于四吨多的银币运出京城,而锦衣卫这里却没有一点动静。
杨章德也委屈,因为他现在毕竟还不是锦衣卫的一把手,甚至只能算是四把手。
锦衣卫不能如臂使指,他纵有万般能耐也无可奈何。
朱瞻基是发了一通脾气之后,见杨章德有些委屈,这才想起了这茬。道歉当然是不会道歉的,他安排说道:“你派人去西北,先将方宾密切监控起来,不可惊扰了他。另外,你亲自去镇江府,给我将两船银币运回来,我倒要看看,方家是想要这两船银币,还是想要方宾的命。”
这个时候,朱瞻基依旧不想动方宾。他去西北主持军务,事关重大,虽然有金幼孜可以取代他,但是朱瞻基却不相信金幼孜的能力。
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早就发现了,越是在史书上名声大的人,其实做事能力越差。
因为这个时代重文采而不是干才,越能干的人,越能做实事的人,反而越被人瞧不起。
金幼孜在后世的名声比方宾大的多了,但是方宾已经当了二十年的堂官,主持兵部近二十年,办事能力不需要担心。
可是金幼孜除了早年当过几年言官,后来就一直在文渊阁,詹士府这些耍嘴皮子,研究经义,写书注论,当秘书的内阁厮混。
他虽然对军队后勤也算熟悉,但是从来没有主政过,让这样一个人负责整个北路军的粮草供应,朱瞻基不放心。
他也不像杨荣,杨荣虽然主政的时间也少,但是杨荣担任了多年的内阁首辅,主持整个内阁,相当于朱棣的政务秘书。
而且杨荣的能力是得到证实过了,两次北征,中军事务都是杨荣负责的。
所以,直接要了方宾的命,还不如留他一命,让他继续为大明效命。
至于这些钱财,只要他不是要钱不要命,就根本不敢问朱瞻基要。朱瞻基的手里,可是还掌握着他贪污的把柄。
杨章德见朱瞻基平静了下来,这才问道:“殿下,那方宝该如何对待赵家又该如何安抚”
朱瞻基想了想,赵诚虽然只是从八品的官员,但是毕竟已经是官,不再是吏。他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见财起意,想要捞一笔好处,但是毕竟也是因公殉职。
“着镇江知府韩拙以朝廷殉公之名安葬,免赵诚一家二十年钱粮,另从方家之财里面补偿五百银币。将行凶者抓捕归案,按律审讯。至于方宝,就留他一命,让他回钱塘去。”
杨章德一听,就明白了朱瞻基暂时没有动方宾的念头。这样他也知道了派人去西北监督方宾,不是为了防范方宾潜逃,只是为了监督他,不要因私废公,坏了大事。
不同的目的,他就会派不同的人。
加入朱瞻基想要对付方宾,他肯定要派能干一点的,能吃苦的人过去。
但是现在相当于明着监督,督促,方宾为了活命,自然要多加笼络,这是一趟肥差。当然要派与他更亲近一点的,懂得识大局的人过去。
杨章德离开,孙林又进来,他带来了一个消息,马琪疯了。
因为孔家的事情与孔彦缙达成了默契,处理的非常顺利,朱瞻基早就把马琪给忘在了脑后。
但是人是他让抓起来的,他没有发话,马琪自然也没有人敢放。
因为参与了孔乐南的事,害的朱高炽吐血,另一个內监李春被当做典型,在承天门外当街斩首。
现在孔家的事务已经平息,山东那边的官员也都得到了应有的处罚,现在马琪再当街示众斩首已经不合适了。
所以朱瞻基直接淡然道:“马琪罪大恶极,罪不当赦,直接乱棍打死,送出城去。”
不管他是真的疯了还是假的疯了,朱瞻基都不会再留着他。
不过他心思一转,又问道:“黄尚书现在走到哪里了”
方宾去西北就是为了换黄福回来,要说起来,马琪可是黄福的生死政敌。
孙林回身召了一个太监,将朱瞻基的话又问了一遍。这个太监显然是负责西北军务方面的,对一些小事记得更清楚。
他说道:“黄尚书是五月初三从武当上船的,应该就是这几日抵京。”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安排一下,在黄尚书抵京之时,当着他的面打死马琪。”
孙林躬身应是,带着随从离开了谨身殿。
李亮等孙林离开,立即上前催促道:“殿下,太孙妃和西宁侯府已经打发人催了几次,再不去就晚了。”
今日是五月初八,也是朱瞻基的大表弟张威成亲的日子。
在这个时代,哥哥未婚,一般情况下弟弟是不能成亲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