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朝廷一共派出了两百人跟随他们一起前往唐林城,这两百人大部分都是老兵,斥候,正副统领是毕业于羽林卫学第一期的两位年轻守备谢正和与刘高。

    他们为唐赛儿她们这五千人提供各种服务和培训,充当向导,将他们带到目的地。

    北地的五月,草长莺飞。

    虽然这里的夏天来到很晚,也很短暂,但是唐赛儿她们在最合适的季节进行万里跋涉,有着羽林卫学士兵的定位和斥候的引路,他们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

    但是,在这个连道路都还没有的年代,万里的跋涉遭遇的困难依旧是他们难以想象的。

    从北明山前往唐林城,在蒙元西征的时候,已经打通了一条通道。

    但是这个通道主要是轻骑兵的通道,那些车辆在这样的道路上前行,十分艰难。

    特别是经过许多河道的时候,因为当地的一些部落为了安全,拆毁了原本河上的桥梁,让他们不得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瓦剌部原本就生活中以叶尼塞河为主的八河地区,他们在蒙元大兴的时候南下,占据了新疆北部色楞河地区。

    也就是说,后世的整个东西西伯利亚,一直到蒙古和新疆,都是他们的地盘。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翌年,马哈木等人被阿鲁台抓获,运到应天府赐死。

    在马哈木之后,他的儿子脱欢继任。他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

    但是瓦剌部落因为大明兴旺而衰落,他们东部的部落许多都归附大明,剩下的不想归附大明的部落,退回到了八河地区。

    他们已经不是大明的对手,他们的骑兵,面对大明的火枪,已经彻底失去了威胁。

    但是在八河地区,他们依旧是毋庸置疑的霸主,不管是北方的野蛮人部落,还是西部的金帐汗国各部,他们都不敢与瓦剌人为敌。

    &nbs




第八十三章 交易
    印度半岛。柯枝国。

    自永乐五年,郑和奉命在柯枝兴建大明别宫,这座宫殿在永乐十三年耗费十万民壮建成,永乐十五年,朱瞻基也曾下榻此地。

    但是直到今日,这里才迎来了它真正的主人。

    朱棣的到来比朱瞻基当初要轰动的多,在他抵达之前,就派人通告了整个印度半岛区域所有的国家,要他们前往柯枝见驾。

    包括德里苏丹国在内,他们都接到了大明使者的通知。

    德里苏丹国知道朱棣来此,帖木儿国当然也就知道了。而实际上,大明西征的消息,从几年前就已经传了过来。

    当初朱瞻基在忽鲁谟斯,直接将当地的帖木儿国部落驱逐出了几百里。

    帖木儿国就派出了使者前往大明,想要兴师问罪。但是当他们到了大明,才发现,原来大明早就将他们当做了征略的目标。

    随后,大明开始在西北集结粮草,西北各部也都知道了大明将要对帖木儿国动武。

    在帖木儿国与大明之间,还有东察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奕力把里等国作为缓冲。

    忽鲁谟斯战役,让帖木儿国知道了大明的火力威猛,不能力敌。

    原本从西北进攻帖木儿国山高路远,中间还有大片的荒漠无人区,帖木儿国不认为大明有能力进攻他们。

    但是朱瞻基在忽鲁谟斯的开战,让他们知道了大明有能力从海上过来,发动一场大型战役。

    帖木儿国的继承者沙哈鲁知道事态严重,一边向大明派出新的使者,并且带来了大批的礼物,另一边,又忙着紧急迁移首都。

    帖木儿在世的时候,他作为四子,封地在赫拉特。他跟朱棣一样,抢夺了侄儿哈里的王位。随后他将自己的儿子兀鲁伯封到了帖木儿国的原本首都撒马尔罕,自己将赫拉特作为新的首都。

    赫拉特位于后世的阿富汗境内与伊朗交界处,这里相比撒马尔罕当然远远不如,但是撒马尔罕那里民族混杂,鞑靼人,哈萨克人,突厥人,白帐人龙蛇混杂。

    而赫拉特这里的人口民族都相对单纯的多,几乎全部都是突厥人。

    从这一方面来说,沙哈鲁与朱棣两个人在原本的历史中,做的事情几乎一模一样。

    他们都是第四个儿子,都是抢夺了侄儿的王位,也都因为统治问题进行迁都。

    但是这一世,朱棣比沙哈鲁幸运。因为他的孙子朱瞻基能干,如今大明的国力,比游牧民族的松散帖木儿国要强大的多。

    大明如果从海上过来,距离海岸线不到两千里的赫拉特就会成为主要目标。

    所以,沙哈鲁被逼无奈,准备将首都再迁回撒马尔罕。

    朱棣抵达印度半岛,帖木儿国就得到了消息,他们将南部的大部分部落全部北迁,不想给大明留下任何一点补给,拉长大明的补给线。

    伊朗高原山高路长,只要大明不能从当地获得补给,就很难穿过整个高原,进攻到撒马尔罕去。

    但是帖木儿国不是大明,他们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而是一个个松散的部落组成的联盟。

    并不是所有的部落都恐惧大明,愿意背井离乡,离开自己部落的据点,进行迁徙。

    如果没有稳定的粮食和水源,再强大的部落都会在这种迁徙中衰落下去。

    所以当朱棣抵达印度的时候,这里已经内战了起来。

    沙哈鲁是绝对不肯留下一个个部落,然后变成大明的补给点。对不愿意迁徙的部落,施行了高压政策,一时之间,整个伊朗高原战火四起。

    抵达柯枝的朱棣住进了豪华的别宫,得到这个消息更是开心无比。

    他在别宫会见各国君主和王子,并且进行了大肆封赏,活像一个败家子。

    跟他相比,黄渊就要苦逼的多了。大军抵达了柯枝,也就意味着他的悠闲日子到头了,为了出兵,他这个后勤总管需要操心的地方太多了。

    “福安子,火油的来历已经找到了,在波斯湾的沿海地带,在黑羊王朝,包括波斯各地,都有大量的火油。现在的问题是,火油的运输是个难题。”

    火油是帖木儿国最具威力的武器,他们的弓箭,他们的铁器,在面对大明的火枪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威胁。

    但是火油点燃了之后水不能灭,特别是大规模使用的时候,能给大明士兵造成巨大的威胁。

    想要对付帖木儿国的骑兵容易,但是想要占领帖木儿国的城池,就不能不考虑火油的威力。

    既然帖木儿国有火油进行阵地战和大规模会战,那么大明就不能没有。

    他们能利用火油进行防御,大明也能利用火油进行进攻。

    “傅学士,安排一下时间,我想见见黑羊王朝的伊斯坎达尔国王。”

    傅安点了点头笑道:“这是小事一桩,只是不知道福安子想要跟他谈些什么,老朽也好做些准备。”

    面对傅安这个老臣,黄渊一直表现的很为敬重,他看了看地图说道:“如今波斯能跟帖木儿国分庭抗拒的就只有黑羊王朝,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获得稳定的火油来源。”

    洪武二十八年傅安携带朱元璋的亲笔信出使帖木儿国,但是当时野心勃勃的帖木儿已经准备出兵东征,就把傅安扣押了起来。

    这一扣押,就是十三年,一直到永乐五年,帖木儿死后,他的孙子哈里才释放了傅安一行。

    在西域十三年,傅安能说一口流利的波斯话,并且对中亚地区的各国情况都非常了解。

    这一次,朱棣西征,他作为随军参谋一直侍奉朱棣左右,并且对大明的行军作战,给出了许多有用的意见。

    比如说,就是他提议大明南路军队应该兵分两路,一路从印度出兵,在印度沿途可以获得大量的补给,然后通过印度次大陆唯一的通道开伯尔山口,进入中亚。

    这一路虽然道路漫长,光是在印度境内就要行军两千里,但是从这里出兵,对大明却有着积极的好处。

    从印度各国出兵,能够将沿途的部落全部拉进大明的阵营。同时,能够帮助那些小国将德里苏丹国的势力打压下去。

    如今的印度除了德里苏丹国,就没有一个大型势力,以后便于大明管理。

    而且从印度出兵,道路平整,哪怕路途远一点,也要比从伊朗高原的山地行军要快的多。

    当然,伊朗高原也不能放弃,因为那里才是帖木儿国的根据地,不进入伊朗高原,如何能打击帖木儿国的势力

    时间进入五月,南亚大陆进入了一年之中最炎热的季节,这个时候行军打仗,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季节。

    如今的大明士兵大部分在柯枝休整,而另一部分,已经抵达了忽鲁谟斯,准备在那里修建一座城堡,作为大明大军的大本营。

    不过这些由前军总兵官隆平侯张信负责,不用黄渊来操心。

    伊斯坎达尔在四月底就乘坐大明舰队派来的舰船,带着礼物从巴格达来到了柯枝。

    三年前的一场海上大战,大明舰队全灭了帖木儿国的海上势力,并且将南部的军队驱逐到几百里之外。

    这直接让帖木儿国在南部沿海的势力大损



推荐大佬神书《诸天农贸世界》
说这是一本神书并不为过,最少比老妖的脑洞要大,比老妖写的更好,当然,成绩比老妖的成绩更好。

    今天刚上架,这本书已经将近一百三十个盟主了,仅仅凭借这一点,就能看出本书的火爆。

    而且这位大佬写书不是为钱,只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与被认可,他早就说过,这本书的收入不会要一份,会全部捐出去。

    其实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虽然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但我为了写书的梦想真的付出了很多很多,家人的反对,自已的空余时间,陪儿子玩的时间,我虽然不靠写书吃饭,生命很短暂,我只想为自已活一次,为梦想做一回真正的自



第八十四章 火车
    一场战争,特别是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可从来都不是提刀就上。

    那样的话,也就不叫战争,而叫战斗了。

    朱棣虽然在印度当败家子,充当冤大头,其实大明并不是没有收获,甚至可以说是得大于失。

    他在印度的动作,让这片土地上的几百个小国家一个个都臣服在大明的面前,这些国家虽然实力很弱,但是人口却不少。

    在政治上稳定了这些国家,这片土地也就变成了大明的倾销地。

    这里的王公贵族众多,他们除了迷恋黄金,更迷恋从大明传来的精美瓷器,柔软的丝绸,还有那能够“包治百病”的茶叶。

    印度人对茶叶的迷恋,甚至要超过那些真正能治病的中药。他们认为茶叶不仅能疏通肠道,更能够净化心灵。

    在原本的历史中,英国人占领了印度,一直到清朝末期,才开始在印度东部的山区成功移植茶叶,让印度变成了一个茶叶大国。

    但是现在还是明初,整个印度大陆除了野生的苦茶,根本没有茶叶,大明的茶叶也就成了最畅销的商品。

    朱棣在印度的停留,也并不是没有意义,因为他主要还要配合北路军的出征。

    北路军的出征被安排在了明年过年之后,南路军的进攻虽然会提前一些,但是也不适宜超过半年。

    何况,南路军还要等羽林卫学毕业的新兵,在中亚区域建立完善的情报系统。

    只有南路军和北路军建立起来了联系,那个时候双方才能配合起来。

    所以,今年的南路军,虽然抵达了印度。但是除了会建立前沿阵地,准备粮草,军马,打通印度进入中亚的通道,暂时不会对帖木儿国进行攻击。

    这种大规模的战争,拼的永远不是士气,不是阴谋,而是整体国力的竞争。

    何况,现在的大明还有武器上的绝对领先优势。

    所以,如今的黄渊是最忙的一个,除了他以外,大部分将领操心的是如何能找来更多的女人,安抚好自己的属下。

    大明当然有营妓,但是这次远征,需要出海坐船,那些营妓都没有带上。

    从南洋开始,许多人口贩子跟前几年朱瞻基抵达的时候一样,把鸡寨安排在大明的军营旁边。

    但是这次的大军数量太多,那些几女根本不能满足大军的需要。

    一直到了印度,这种不满才缓和了一些,因为印度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女人。

    黄渊要忙着调配军粮,要忙着筹集火油,并且安排工匠们帮忙制作火油弹。更要到处收购军马,为大军出征做准备,忙的不可开交。

    他的能力在这种忙碌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就连朱棣这个皇上,也对黄渊表现出来的能力大加赞赏。

    从黄渊身上,就能看出黄福的能力,这个时候的朱棣,忍不住也有些后悔,早些年没有重用黄福了。

    而在京城,朱瞻基这个监国太孙,在黄福抵京的第一时间,就接见了这位老臣。

    望着坐在上首,端坐如钟,不怒自威的朱瞻基,黄福的心里充满了庆幸。

    几年前,因为儿子入了海军,他不得已也投靠了这位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太孙。

    那个时候,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为了家族以后计划。

    在他想来,皇上龙体健康,太子年虽不高,最少在十几年内,他们黄家还是要被朝廷中的文臣势力边缘化的。

    可是太孙一举拿下东瀛,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威望,而他投靠了太孙,也很快就被调进京城,并且担任了兵部尚书一职。

    但是太孙出海,为了西征,他又被排挤去了西北,负责粮草调集。这让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想在这个朝廷站稳脚跟,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文臣中,他并没有真正的敌人,但是错就错在他的声望太高,

    洪武二十年,如今的朝廷大部分大臣们都还没有出仕的时候,他以二十岁的年纪就已经担任工部侍郎了。

    那个时候的蹇义,夏元吉,都还是他的后辈。

    到了永乐朝,他就被朱棣任命为工部尚书,位高权重。
1...209210211212213...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