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但是在这里,却不是印第安人主要聚居地,因为美洲的印第安人中心,是南部的墨西哥和南美的智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天气原因。
大部分印第安人并没有完善的纺织技术,北方的因纽特人,他们用兽皮做衣服,但是到了寒冷的季节,依旧死伤无数。
对他们来说,寒冷的天气是最大的敌人。
所以,大部分人都居住在热带地区,哪怕那里的土地不适宜耕种。
没有车轮的印第安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本就小的可怜,需求也少的可怜,对他们来说,温暖的天气远比肥沃的农田更重要。
但是现在他们被吹到了更北方的群岛之中,却没有想到能遇到东渡的蒙元后裔。
杨道这次出海,虽然只是一个千总,但是他身为羽林卫学出来的学员兵,是这个时代最受重视知识将领。
所以这次出海有二十艘蒸汽帆船,他就被分配到了五艘。包括一艘一级战舰,三艘二级战舰,还有一艘运煤船。
这种蒸汽帆船除了风帆,还需要大量的士兵,他手下的一千士兵承担着比其他船上士兵更多的工作。
当暴风雨来领的时候,其他的船只只能降下风帆,随波逐流,但是蒸汽船不同,依旧能够迎着风雨前行。
这也让二十艘蒸汽帆船都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只是断了几根桅杆。
这也让候显看到了这种蒸汽帆船的优越性,只是能够抵抗狂风暴雨这一点,就显得这样的船只的优越性了。
这几日,他一直忙着四处联络舰队,然后将那些船只需要的补给品运到每个需要的地方。
这也让他并没有时间上岸,跟那些陆军士兵一起去寻找土人。
这一日风和日丽,他们需要向南方四百里外一座大岛上运送修船的桅杆和烘干的木板。一共有十艘船被困在了那座岛上,不把船修好,就无法重新。
正午的日头有些猛,但是气温并不高,杨道坐在甲板的遮阳棚下,还在研究着美洲的整个地图。
他听殿下说过,因为是匆忙绘制,所以这份地图的比例并不规范,只能作为参考。
一座十万里大山,还有沙漠挡住了东进的道路,想要前往东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们是海军,这一次的任务运送陆军进行登录作战,然后绘制海图和陆基图。
杨道已经接到了任务,他们这二十艘蒸汽帆船将要作为主要兵力,去绘制东海岸的海图。
所以他现在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如何绕过东洲南部的海角,然后抵达东洲的东北部。
桅杆上的瞭望员突然叫道:“千总大人,发现炊烟。”
杨道一开始并没有在意,因为岛上流落的也有大明士兵,他们升起一堆火,也不足为奇。
从甲板上望去,远处的大陆就是一片阴影,看不清是哪里有炊烟。
杨道用镇纸压住了地图,说道:“是不是有船只在那里维修”
桅杆上的瞭望员像个猴子一样,快速地从桅杆上爬了下来。“大人,那里并没有我军的船只,要不是一艘失散的船,要不就是这里的土著……”
杨道这才来了兴趣,接过了他手中的望远镜,挂在了自己脖子上,然后向桅杆上攀爬了上去。
这连续多日,失散的船只大部分都已经找到,而在视线之内,并没有发现船只。
杨道很快就搜寻到了一股向上的浓烟,虽然因为距离太远看不清楚,但是却能发现浓烟并不是海边升起,而是从山上冒出。
他立即大呼道:“左转舵二十度,降低航速。立即派出快艇,查探水深,礁石。”
船员们听见他的呼喊,立即将他的命令传达下去,有条不紊地忙碌了起来。
甲板上的水手降低,调整船帆,调整蒸汽机的动力,而船首的领航员,则把他的命令一个接一个,传到船尾下面掌握船舵的船员那里。
两地的距离差不多十里,虽然船速降了下来,但是两刻钟的时间,船只就已经靠近了岸边。
船只所经之处,并没有发现有破损的船只,也没有发现有碎裂的木板。这也就意味着,这里并没有遭遇风暴沉没的船只和被困的士兵。
杨道的心里越发激荡了起来,真的是土人,到底是原生的土人,还是像殿下所说,蒙元或者是南宋的遗民呢
他们还会不会说华夏语言认不认他们这祖宗之地来的同袍
五艘船寻找了大半个时辰,才找寻到了一处适宜驻船的港湾,还没有下船,杨道的心里已经激动了起来。
因为他看到了几艘新的小船,这些小船虽然都像是小舢板,但是样式的的确确是中原的船只样式。
这也就意味着,这里的百姓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联。
两艘传令船在港口测试了许久,因为水太浅,不要说一级战舰,就连二级战舰也无法靠岸。
杨道已经等不及了,直接用旗语,吩咐将四艘传令船全部派了出来,先送了三百火枪手抵达岸边,然后自己亲自登上了这里的土地。
他的名下满编人员是1120人,分乘了五艘船,原本船上载的还有近千陆军士兵,但是因为他们正在协助修复受损船只,船上没有外人。
他留下大约一半的人员守船,抽调了六百士兵登陆。
在这个港口,杨道不敢有丝毫麻痹大意,虽然他看到了这里有人类生活的痕迹,但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区域,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各类病菌和瘴气的滋生。
他们在此前出海就已经体验过了,当地人习惯的环境,大明人去了之后就有可能患病,而大明人也给不少土人带去了灭顶之灾。
在西洲,因为他们到来,就有不少部落的人莫名其妙地死去。
直到后来,中和子道长才查出来,原来是大明人身上带的病毒,对大明人习以为常,没有影响,但是对那些土著却是剧毒。
就在港口,士兵立即支起了几口大锅,寻来干柴,将配好的药材放进了锅里煮了起来。
煮了几锅药汤,每个士兵喝了一碗,又将薄荷油,樟脑丸制作的香包放在鼻子下面,按照杨道的安排,分成了五个百人队,开始分成不同的方向搜寻。
每个百人队有十个刀手,负责开路,二十个盾手,负责掩护和运输,五个联络员,剩下的六十五个火枪手负责搜寻和战斗。
杨道亲自率领一个百人队,直接向着当初发现炊烟的方向摸去。
这里到现在为止,依旧不知道是岛屿还是大陆,山多地少,丛林虽然不密,树木却相当高大,大部分都是松树。
对于这种环境,杨道还是比较安心的。虽然现在是夏天,可能会有蛇虫鼠蚁,但是因为地方偏北,不会像热带雨林那样危险。
在南洋的时候,他经历过那里湿热的原始雨林。那里不仅有着让人寸步难行的藤蔓生物,而且里面的毒虫更多,简直是步步危机。
但是,搜寻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因为当地土人早就发现了他们,他们刚准备出发,就发现了密密麻麻的人群手持木棒,从树林里出来。
这些土人的身上,披着粗麻缝制的衣裳,大部分人的手里都是削尖的木棒,但是也有少数人的手里拿着铁制的武器,甚至还有几个人的手里握着精美的短弓和粗糙的长弓。
那些短弓的样式一看就是蒙元人的样式,但是长弓只是用柔韧的树枝和煮制的动物皮制作,跟短弓完全无法比。
看到对方手里的弓箭,盾手立即挤到了队伍的前方,将同袍掩护了住。
&nb
第八十九章 真正的枪
黄福的归来,让朱瞻基对兵部的事务没有了太多的担心。
黄福的能力值得信赖,而他的忠诚更加值得信赖。
有这样一个老臣来盯着兵部,朱瞻基这段时间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科研上面。
最近一段时间,下马桥农庄的化学研究院成了最热闹的地方,虽然机械研究院的火车很吸引人,但是第一次正式试车就翻车,让以马致才为首的研究人员们一个个都变的低调了起来。
对他们来说,出了这么大的差错,朱瞻基却没有骂他们,还不如骂他们一顿,他们才能安心。
既然火车转弯侧翻是因为车轮与轨道的衔接不紧,朱瞻基又提供了改进的方向。他们就严格地按照朱瞻基的吩咐,开始改造承重部分与车轮铸造。
但是,浇铸一个直径二十厘米的车轮容易,浇铸一个五十厘米以上直径的车轮,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何况,朱瞻基还要求他们扩大内侧包裹,并且增加外沿的包裹力。这种车轮的设计,浇铸,加工,都需要一点点改进。
在没有能做出成绩之前,他们现在变的格外低调。
可是化学研究院就不一样了,自从蓝烟将这里管理起来之后,几乎每一天都有新东西被发明出来。
各种各样的染色剂,功能直接超过大明现有的染色剂好几倍的效果。
各种不同配比,但是威力非常大的炸药,一次次地震撼着所有人的心。
最让他们服气的是,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蓝烟就用现有的材料,制作出了纯碱和纯酸,这两种材料的出现,让他们这些化学研究员们整体改变了对化学的看法。
因为蓝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这些原材料的用途,而这些用途,几乎囊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蓝烟用制作出来的几百斤纯碱,拉到马家制作琉璃的作坊,然后用这些纯碱制造出了无色的玻璃,马致德这个沉淫了琉璃行业一辈子的行家,立即将蓝烟视为神人。
这种纯碱制造出来的无色琉璃,几乎比马家现在生产的最高级的琉璃还要纯净,看不到一丝杂质。
这能大大改善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功能,让马家的产品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这些新技术都被蓝烟以下马桥研究院的名义,全部申请了专利,专利期限二十年。
这二十年中,专利的收益方是大明皇室,但是,蓝烟作为专利的发明人,享受百分之五的分红。
不算这些东西,光是那些布料与丝绸的染色剂,都能让蓝烟直接变成大明最富裕的女人。
因为现在可不是他辛辛苦苦来推广,而是全天下数万内监在帮她推广。新技术的发明,不会慢慢扩大影响,而是直接辐射全国。
如果说最开始张氏与孙娴对蓝烟还有一丝怀疑,但是现在,她们真的把蓝烟当做斗姆娘娘转世,要不然的话,她怎么会懂得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些发明的影响如果说还不能让人惊讶,那么,当她发明了能够储存雷电的电池以后,最少化学研究院的人都将她看做是神了。
朱瞻基对电池的制作也不太懂,但是电池的应用太广泛了。别的不说,今后的军队晚上出动,一个小队一个蓄电池的电筒,就不怕晚上看不见了。
当然,只有电池是不够的,电灯的制造可以说是蓝烟最积极的,但是偏偏进度反而最慢。
这主要是因为,蓝烟只掌握理论知识,而其他方面,只需要遵循分子的配比就能造出来,但是竹丝碳化,却需要她来不停地进行试验。
将绝缘的竹丝,碳化成耐热又导电的灯丝,这绝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制作出来的。
就像她很清楚用腐烂的甜瓜长霉,可以提供大量的青霉素菌,用玉米溶液,可以调制培养液。
但是想要把青霉素提炼出来,即便是去东洲的舰队现在带回了玉米,没有一两年的时间,也不可能将青霉素提炼出来。
不要说青霉素,就连磺胺的提纯,蓝烟也无能为力。
磺胺最早被发现,是一种染色剂百浪多息,其实这种染色剂并不罕见,包括她就能配置出来。
但是百浪多息是一种染色剂,磺胺只是其中的一种成分。想要把磺胺从这种染色剂里面提纯,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难度甚至要超过直接提取青霉素。
所以蓝烟干脆放弃了对磺胺的研究,把主要的目标放在了青霉素的研发上面。
但是这些工作目前只能暂时推动起来,化学研究院的人现在对蓝烟视若神人,虽然不理解蓝烟为什么要弄这么多这么多甜瓜放进池子里任由它们腐烂,但是也坚定不移地开动了起来。
现在想做一个无菌的实验室不是那么容易,只能的相对干净,因为其他方面都好办,但是空气净化,根本不是现在的技术手段能达到的。
比如说青霉素的提取池,就是用水泥修建的池子,然后在水泥面上贴上大块的瓷砖,这虽然不能说完全合格,但是基本上已经能达到试验的效果。
朱瞻基最想弄出的还是电报机,但是对无线电,他跟蓝烟都是外行。
他只知道无线电的发展历史,知道莫尔斯密码,也知道电报的原理,但是不懂电报机是如何利用静电来传输信号。
现在电池发明了出来,他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茅山道士济慈,并且让济慈先学会拼音字母。
济慈在这个时代也是个奇人,小时候因为家穷,当了道士。不过他不是那种有正规牌碟的道士,而是一个野道士。
在江湖上,他靠研究磁石学会了一手装神弄鬼的功夫,并且因此混进了茅山。
在茅山,能够阅览众多道经之后,他从《淮南子》《春秋纬》等书中又学会了利用磁力来摩擦生电。
这一套把戏在这个时代,不要说普通人,就的大部分权贵也被忽悠过去了。
朱瞻基当初广招天下豪杰,济慈就自告奋勇找上门来。
朱瞻基虽然看穿了他的把戏,但是却没有揭穿,反而因为他对电学的研究,把他供养了起来。
当发电机被研究出来以后,济慈知道自己的一套把戏其实并没有骗过朱瞻基。他对电力研究院的研究非常入迷,现在成了大明的电力专家。
在电力应用方面,他绝对不如马迪,因为马迪的奇思妙想,包括动手能力,都不是他能比的。
但是在电力原理的研究上,他绝对称得上是现在的专家。
电报的传输,是给26个字母都用点和横杠来代替,长按按键就是横杠,短时间按就是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