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大部分人都赞成撤兵,即使有一些反对意见的,也不是看到了草原的重要性,而是为了与草原人做生意。
如今的北元可以说是倒退到了原始社会,原本在大蒙,古时期还掌握了火药
第五十六章 铜山
后世的蔡尔特铜矿大约位于东经113.3,北纬46.7。这里是草原和戈壁滩的交汇处,位于蒙古的腹地,附近也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而这里距离大军所在的忽兰忽失温,也就是后世的成吉思市,大约四百五十里。
前世的周游发射了自己的勘测卫星,地球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军事卫星。他对全世界大部分大型矿产资源都有一些了解,又来过蒙古考察,所以记下了几个大矿的大致方位。
在后世,这最多是三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在这个没有坐标,没有标志的草原上,想要找到那里,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朱瞻基一行一万骑兵,却轻马简从,除了一些铁锅来烧水,连厨子都没有带,每人携带了五天的大米和烙饼。
大军将会在明日准备出发,最迟五天,前锋营就会带着辎重抵达图拉河那里。
朱瞻基虽然没有反对撤兵,但是他要用实际利益来吸引军队留下一部分,对整个草原形成威慑。
朱瞻基骑的阿拉伯马一天可以轻松地走上一百五十公里,但是其他人骑的蒙古马就不行了。所以这段旅途,预计用两整天的时间完成。
第一日天亮出发,中午歇息了一个时辰吃饭喂马,到天黑的时候,走了差不多一百二十公里。
第二天的旅途就只剩下了一百公里,不到天黑众人就抵达了目的地附近。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直接前往目的地,而是让大军驻扎在了图拉河的一条小支流附近。
在草原上行军,干净的水源永远是最重要的。
除了朱瞻基,其实没有人在乎到底有没有铜矿。所有人愿意跟他一起过来,他们更重视的是跟朱瞻基这个太孙能拉上关系。
反正朱瞻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一个人质疑他的决定。
朱瞻基喜欢这样的状态,因为如果真的有人问他如何知道这里有铜矿,他还真的说不上来。
他在现代也没有学过勘测,来到古代,也只是又一次去工部打造横刀,跟一帮矿工闲聊过这个时代找矿的一些土方法。
而蔡尔特铜矿并不是位于平地边,四周有一些连绵的小山坡,当初并不是大军行进的路线正中。
要说隔了几里地,就能看出那里有没有铜矿,就连老师傅也不敢肯定,更别说他这个太孙了。
这些人不反对,愿意陪他一起胡闹是因为他是太孙。而朱棣恐怕是以为他想溜出去玩,也不想拘着他,就给他放放风。
两天到旅程让所有人都疲惫不堪,大军在河边的沙石地清理了一块场地,安置好了马匹,人人就应付着吃了一些干粮,裹着毛毯,露天呼呼大睡了起来。
朱瞻基当然不用露天睡觉,李亮他们虽然不至于把朱瞻基天天泡澡的大木桶带上,但是给他带一个帐篷,还是举手之劳。
好好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朱瞻基就醒了过来。
晨练之后,喝了一碗李亮他们煮的白粥,就着白粥吃了一个肉饼,解决了肚子问题。
今日是六月十二,司天监的人先帮朱瞻基算出现在的具体时间,朱瞻基然后拿出了他制造的六分仪,根据太阳仰角,算出了现在的具体位置。
这种计算有固定的方程式,比现在流行的牵星术要简单的多,而且误差极低,相差不过一公里左右。
相比之下,牵星术不仅麻烦,而且误差相差几十公里一百公里都属正常。
测试出了自己所在的具体位置,再参考记忆里蔡尔特铜矿的位置,很快就算出了驻扎地和铜矿之间还相差三公里左右。
辨别了一下方向,朱瞻基带着七千人,就向着铜矿的方向奔去。“就是东北方向那座矮山,出发!”
七千匹骏马奔腾,马蹄声响,不要说草原的野狼,就是老鼠都被吓的不敢露头。
只是三公里的距离,几分钟的时间,朱瞻基他们就已经来到了一片地形普通的矮山边。
在不懂行的人眼里,这里的地质并无特别,但是朱瞻基这个半瓶水,能看出这里的地形是由多种不同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在历史中挤压形成的。
像这样的地形,一般都会形成各种矿产,并且一般都是储量丰富,品位比较高的脉矿带。
骑在马上看了一圈周围的环境,朱瞻基才翻身下马。“都散开到四周找找看,说不定能找到狗头金,谁找到就是谁的!”
虽然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这里就能找到黄金,但是朱瞻基既然下令散开找矿,众人也都纷纷散开。
这里的面积虽然不小,但是七千人分散开来,想找出特别的地方,还是非常容易的。
跟着朱瞻基一起来的工部的几个锻造工匠,看到这里的地形,就来了兴趣。
特别是任工部虞衡司主事的曹达明,他原本就是地形勘测方面的专家,看到这里的地势,他就激动地说道:“此地寸草不生,地泛青绿,夹杂明黄,各石层褶皱众多,层次分明,这分明是有大矿存在。”
朱瞻基这才故意装作自得地说道:“孤月前经过,奔马之时看到这里地势有异他处。想到曾听工匠说过铜山之地,山石色泽泛绿,所以就猜这里乃是一座铜山。”
“殿下非同凡人,臣当日几里外经过,就没有注意到此处。这实乃大明之福啊!”
朱瞻基笑道:“别拍马屁了,既然找到了位置,你等就细心查勘,争取在大军抵达之前,找到矿带,让我皇爷爷开心一番。”
第五十七章 拨动历史
北征的大军抵达铜山这里的时候,朱瞻基终于突破了。单纯以练武的境界来说,他已经超过了玄真和一清子。
除了身体上的弱势,朱瞻基跟他们相比已经旗鼓相当,因为朱瞻基还有前两世的丰富打斗经验。
这座铜山占地约三平方公里,已经发现了两个矿带,可以直接露天开采。
在朱瞻基的眼里,这座铜山并不大,因为前世在澳大利亚,秘鲁,智利见识过世界排名前十的超级矿山。
但是对这个时代的大明的人来说,这座矿山的价值却无与伦比。虽然依靠现在的技术,不清楚这座矿山的储量有多少,但是光凭可以看到的,就超过了大明境内的任何一座铜矿。
如今云南的铜矿刚被发现,每年的产量只有区区的几万斤,总共不到五十吨。
而目前全国的铜产量最大的是浙江和江西,四川,这些地方加起来,一年也不到一百五十吨,这是全国的产量啊。
而这座铜矿可以出铜两百多万吨,相当于目前大明一万年的产量。
别说还有一百多吨黄金,一千多吨白银的储量了。
朱棣听到曹达明汇报,这片显露出来的山丘,几乎全都是金和铜的时候,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了。而其他将领一个个也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半天合不拢嘴。
对于将金铜作为货币的大明来说,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钱山。只要把控住这里的金铜,大明将永远不会担心没钱。
本来准备回撤的大军走到了这里彻底不走了,朱棣不敢相信这里全部都是金铜,非要眼见为实才肯离开。
而他看向兀良哈部向导的眼神里,就透着杀气了。
此次北征,除了少数汉人向导,各军各卫都配备了内附的北元向导。其中以洪武年间就彻底屈服的兀良哈部,也就是朵颜三卫的人最多。
从北平往北三百里,出了张北,那里的草原就被赐给了兀良哈部放牧。
大明虽然最远把卫所都设立在了开平前屯卫,也就是后世的锡林郭勒盟,但是这里的主导权并没有在大明的手里。
明朝在草原实行的是羁縻政策,也就是后世的那种自治模式。
主要原因还是大明看不上这里的土地,在这里驻军的成本太高,收益太少。
但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为了这座矿山,朱棣就能动员把汉人迁几十万过来,把这里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从朱元璋开始,朱家就喜欢搞迁移这一套,闻名中外的山西大槐树移民,距今也不过四十年。
而为了增加北方的人口,朱棣登基之后,也从山东,江南迁了十多万人到北平。
以前看不上这里的土地,可以让兀良哈部在这里放牧,但是有了这座矿山,为了保证以后的运输线安全,朱棣就开始动了心思。
而那些边军,边卫们,也都激动了,都想留在这里保护铜山。有这座铜山在,他们的日子就永远不会难过,这比守着几亩地的日子要好过多了。
最近一段时间,除了京军,京卫之外的数十个高级将领,把朱棣的中军大帐变成了菜市场,变成了法院的庭审现场,只差变成角斗场了。
朱瞻基在一边看热闹不嫌事大,反而觉得很有意思。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为了利益,所有人的斗争精神都很强。
就连朱棣这个皇帝也压不住场了,他总不能因为众将领抢着要来驻守这里,就把所有人都大骂一顿吧!
还是柳升一句话惊醒了众人。“诸位,就是要争,也要等到看清楚这里值不值得争吧”
他不是超然世外,而是因为神机营首先被确定能在这里面分一杯羹,所以他才有现在的姿态。
这次的大战,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火器对北元人的克制作用,任你骑术再好,面对火器,也没有对抗之力。
留一支神机营在这里保护矿山,是必须的,而且,开矿需要火药,要论玩火药,除了那些配火药的工匠,也只有他们玩的最好。
而配火药的工匠在大明属于高端技术人才,他们在大明境内都受到了最严密的保护,绝对不会让他们来草原上。
所以,神机营除了守卫任务,还有开矿的技术指导任务,他们也是一开始就确定好的留守军队。
然后,矿山这里就住不成了。
因为,一天到晚都能听到震耳的爆炸声,矿山周边每天的灰尘漫天。
但是除了朱瞻基,没有一个人嫌弃。他们看着那升起的浓烟,漫天的灰尘,却有一种陶醉之极的享受感。
包括朱棣在内。
那纯度极高的铜矿石被发现的越来越多,所有人的情绪也都越来越亢奋。当在一处矿脉处发现了一处伴生黄金脉的时候,连朱棣这个皇帝都亲自跑过去看了半天,兴奋的浑身发抖。
根本不用朱瞻基费尽口舌来阐述草原对中原的重要性了,也没有人把留守在草原当做苦差事了。
经过了足足一个月的争吵和斗争,宣府,大同这些临近草原的卫所,胜出了竞争。
草原上将会留下一支十万人的骑兵,还将迁移过来十万卫所兵,并且将从山东等地迁移过来最低十万户农户,把这里当做大明对草原的最重要据点。
当然,这十万户农户主要不是为了开矿,而是为了运输。
因为铜的提炼不会在矿山这里进行,而是将放在开平前
第五十八章 经济控制
前世的朱瞻基在多个国家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和非洲的刚果金。这几个国家因为经济几乎被朱瞻基控制,所以在这些国家,他的话比一国政府的话都管用。
世界殖民历史从西班牙的武力掠夺,到英国的殖民发展,最后到美国的经济控制,在几百年间过渡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种方式各有千秋,虽然不能说美国的方式就一定比英国的方式先进,也不能说英国的方式就一定比西班牙的方式先进,但是朱瞻基尝到了经济控制的甜头。
针对兀良哈各部落,抢是抢不到东西的,浪费武力对付他们得不偿失,但是又不能任由他们自由发展。
所以这个时候,经济控制是最合适的。
利用经济手段,将兀良哈各部落的利益跟大明的利益绑在一起,逐渐削弱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源,到最后让他们离开大明就无法生存,这才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
那个时候,即使让他们背叛,他们也背叛不了。
朱瞻基的策略就是把煤矿交给他们,让他们组织人员开挖煤矿,教会他们炼焦,然后卖给大明。
不管是挖煤,还是炼焦,还是运输,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这些工作创造出来的附加值并不高,在定价权被大明掌握住的时候,只给他们留下不多的利润,就能让他们全心全意为大明服务。
只要挖煤的利润控制的比放牧高一点,甚至只是平等,那些兀良哈的贵族们自然就会把自己的奴隶,平民驱赶到煤矿上工作。
资本的到来从来都是血淋淋的,兀良哈的贵族们为了赚更多的钱,自然会压榨工人们的剩余价值。
恶人让兀良哈的贵族们做,等到时机成熟,大明只需要稍微蛊惑一下,就能把这些矿工变成自己最忠实的信徒。
而他们把劳力都用在挖煤,炼焦的时候,放牧的规模自然就会减少了许多。只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一两代人一过,他们的生活模式就完全改变了。
那个时候,他们只能挖煤卖给大明,然后换取生活物资,那么他们就再也离不开大明了。
朱棣虽然是难得的明君,但是从来没有商业意识的他根本想不到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和平地就能把所有草原上的人控制住。
如果再加上当初朱瞻基提过的草原盟旗制,减丁制配合实施,朱棣不相信这些兀良哈人还会三心二意,还敢三心二意。
这些他可从来没有教过朱瞻基,所以他也格外好奇朱瞻基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式来控制草原。
不过,哪怕他是疼爱朱瞻基的爷爷,朱瞻基也不会告诉他实情,只是以多看多想应付了过去。
这也更让朱棣相信他是生而知之者了。
再从开平前屯卫动身的时候,朱棣已经跟兀良哈各部确定好了煤炭的供应。
兀良哈各部落的首领听说用那些不值钱的石炭,只需要简单的加工,就能换取各种生活物资的时候,一个个比朱棣还要积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