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他们也会算账,一算下来,一个工人一天挖的煤就能买一两只羊,并且旱涝保收,恨不得现在就立即开工。
朱瞻基他们离开草原,就遇到了一些性急的部落首领们,带着自己的农奴和下人们往开平前屯卫这里赶。
看到这一幕,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皇爷爷,想让这些游牧民族定居下来,不一定非要使用武力吧!”
朱棣忍不住哈哈笑道:“百年以后,怕是再没有兀良哈部落,全部都变成大明人了。”
“他们会以此为荣的。以后的草原,注定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朱棣注意了一下四周,淡然说道:“有些事我们暗地里做就好了,不要说出口。回到大明,那些腐儒又会盯着我们,像这样不符圣人仁义的话,还是要少说。”
朱瞻基双腿一夹马腹,手中的马鞭轻拍马臀,他胯下的阿拉伯马就飞快地蹿了出去。“皇爷爷,那是你的事啊,孙儿我还是个什么事都不管的孩子呢!”
朱棣看着他的背影,忍不住笑了起来。
八月初七,大军抵达了张北,经过这段时间的统计,各军卫的战功也都被统计了出来。
大军将在张北最后一次集结,然后论功行赏。
让朱瞻基意外的是,刚到张北,朱瞻基连屁股都还没有坐下,庄敬就通过杨章德求见。
再过几日他就回到北平了,连这几天都等不了,说明肯定是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让他进来。”
杨章德出了大帐,不一会儿就带着庄敬进了大帐。跟在他们身后的小太监刘万的手里,还抱着一大叠大明写报告用的竹纹纸。
这些递上来的情报资料,都会先经手这些小太监,才会递到朱瞻基的手上。
这倒不是让这些太监涉及政事,只是让他们检查送上来的资料有没有被下毒。在朱瞻基还没有登上皇位之前,大明也没有让太监识字的习惯。
像郑和,王彦他们都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跟着朱棣,在朱棣潜邸时期就被朱棣当心腹培养,所以才有不俗的才华。
&nbs
第五十九章 种子
庄敬虽然不懂朱瞻基的意思,但是仍然抱拳说道:“夫之见为规,矢之距为矩。”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以我的理解,夫之见,乃古往今来之学说之见,矢之距,乃大明兵锋控制之距。我大明的规矩,变成天下的规矩,那天下皆为我大明所有。若人人遵从我大明之规矩,天下既为我所有,我何苦与民争利”
庄敬硬着头皮低声劝道:“殿下,天下是大明之天下,大明却非殿下之大明。”
虽然明知道对方是历史上有名之奸臣,但是这一刻,朱瞻基还是对他有了欣赏之心。不管他的人品如何,最起码这个时候,他是全心全意为自己着想。
他的身边绝对有朱棣布置下的棋子,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汇报给朱棣。庄敬这句话,冒的风险可不是一般的大。
身为锦衣卫指挥佥事,这是朝廷四品官员,却不站在朝廷的立场,而是以朱瞻基家臣的立场说出这样的话,朱棣要是一不高兴,就能砍了他的脑袋。
虽然这是他已经知道自己如今处境危险,所以搏一把,但是他能冒这个风险,朱瞻基也就不介意给他一条活路。
何况,在朱瞻基看来,酷吏远比那些只会吟诗作对的文人们更好用。
“吾知尔意,此言以后不必再说。吾胸怀天下,岂会畏惧眼前的些许阻碍,在历史的车轮下,所有的阻碍都会如同螳臂当车,被碾碎。”
如果朱瞻基穿越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普通人,那么他必须要学会圆滑和世故,因为这是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也更有利于他与这个世界的融合。
但是他不是,他穿越成为了一个太孙,一个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合法继承人,还是如今这个强权皇帝最宠爱的孙子。
那么,圆滑和世故就不符合他的身份。
身为一个领导者,一个未来的国家统帅,他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和明确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让下面的人明确地理解他的想法,来贯彻他的思想和意志。
一个世故和圆滑的人,或许会是一个很好的团队成员,但是绝对不会是优秀的领导者。
如果想要让下面的人认真贯彻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他必须要让下属知道他想要让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让他们自由发挥,甚至是来猜测他的想法。
因为前世的经验,所以朱瞻基已经习惯了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身份,也知道如何当好一个领导者。
所以,他要给庄敬强烈的信心,明确的方向,然后庄敬他们这些人才能知道如何做来迎合他。
看了看庄敬有些兴奋的表情,朱瞻基又说道:“锦衣卫的权力不会受到制约,反而会随着大明势力在疆域之外的拓展,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草原,大漠,西域,南海诸岛,蕞尔小国,这些地方都需要遵从大明之法律,大明之习俗,大明之文化。在大明的军队还没有发展到那些地方的时候,锦衣卫应该更早地走出去,让大明的光辉照耀天下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民众。”
庄敬有些不明白朱瞻基为什么要跟他说这些,但是依旧激动不已,躬身道:“微臣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如今的锦衣卫不论在民间,还是在文武大臣之中都不受欢迎,纪指挥使,包括你这个指挥佥事,都乃众矢之的,饱受指责。我已经跟纪指挥使谈过这些事,以后的锦衣卫不仅不能松开套在文武大臣脖子上的枷锁,反而应该勒的更紧。但是,如果不想激化矛盾,锦衣卫必须要找到一条安全的后路。你只需知道,锦衣卫的未来在外而不在内就够了,只要你们忠心做事,我保你有一个大好前程。”
走出了朱瞻基的大帐,庄敬仍然有些茫然,仿佛失去了奋斗的方向,但是又似乎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但是,他再也没有之前的担忧。以前的他完全看不到未来的路,现在他起码知道,他对太孙还是有用处的,在他们还有利用价值之前,太孙绝对会保着他们这些人。
他也知道他如今参与进来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哪怕只是露出来的冰山一角,他参与进来的一部分,已经是惊人的庞大。
整个计划,恐怕只有太孙和皇上才清楚,就连指挥使大人,恐怕知道的也不全。
他现在只庆幸,幸亏指挥使大人弃汉王而投太孙。
在太子和汉王之间,他们只能选择汉王,但是多了太孙这个选择,才是他们真正的生机所在。
庄敬见过汉王多次,反倒是跟太孙的接触更少。可是,只有在太孙面前,他才能真正感受到像朱棣一样的皇权威仪。
虽然他仅仅十六岁,虽然汉王早在太孙还没有出生之时就已经闻名天下。但是,他在汉王面前根本感受不到汉王对未来的明确筹划,也感受不到汉王应对未来的信心。
皇家的威仪,权力的逼迫,激昂的信心,这些都是年仅十六岁的太孙直接带给他的。
跟太孙相比,汉王就像是一个孩子挥舞着他根本举不起来的大棒,权力将他压的不能自己,他却偏偏要装作一副轻松的样子。
而太孙才是真正的举重若轻,挥洒自如。
他现在唯一担心的,只有皇上那边的意见。
他不是纪纲,他也根本没有机会直接觐见朱棣,所以他把握不住朱棣对他
第六十章 返回北平
朱瞻基不是没有考虑过组建一个军校出来,但是他只是一个太孙,不是皇帝,这种从制度上进行的改革,绝不是现在的他能玩的。
而他若不能掌握这个军校的控制权,这种制度上的改变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更多的可能是变成一个四不像。
所以这件事不急,所有关于制度上的改变,都不能急。
在见识方面,这些大明的精英阶层可能会弱于他朱瞻基。但是在智慧方面,习惯直来直往,快意恩仇的朱瞻基,恐怕十个也比不上他们一个。
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统一的文化,秦朝形成统一的文字,东方的大融合,在几千年的历史的潮流下,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庸风格。
这可不是儒家的,只不过是儒家后来实行了拿来主义,把这一套变成了自己的而已。
包括一直到后世,这种风格都从来没有变化过。
比如说,街上偶遇老朋友,说要请吃饭。如果对方是外国人,,那他永远只会有两种选择,要么吃,要么不吃。
但是如果是一个中国人,往往就会另外一种回答。比如说不好意思,比如说我吃过了,却不会直接回答到底吃不吃,反而要让你猜或者是继续试探。
这还是最简单平等关系,又比如说领导说不用了,那到底是真不用了,还是假不用了
夸老婆做的饭好吃是真好吃还是假好吃夸老婆漂亮是真漂亮还是假漂亮
这些其实才是东方文化下的大学问!
这样留有一定的余地,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东方文化熏陶下的特色。如果不能习惯这种风格,用一句新潮的话说,那就是情商不够。
情商不够就会四处碰壁,事倍功半。
但是反过来,下属们为了留有一定的余地,他们做事往往就不会直接将事情固定化,留有余地。
如果是一个情商不够的领导者,你会发觉什么事都好像做到位了,却达不到想要的目的,结果甚至是背道而驰。
所以,朱瞻基在没有掌握大权的时候,不能直接给出明确的命令的时候,关于制度方面的改革,绝对不能轻易进行。
首先是改变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其次是改变也增加了他以后接管大权的难度。
在一张已经画了画的纸上作画,永远没有在一张白纸上面作画简单。
但是现在他被朱棣这棵大树护着,远比他当皇帝更逍遥自在,他也还没有准备好接管大权,所以军校的计划,只能先暂时搁置。
现在也不是晚明,这些事也不急,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来筹划。
被一帮骄兵悍将纠缠了半宿,朱瞻基被他们搅的头晕,也有心将这些种子播撒出去。
到了晚间,终于拿出了最终决议。
幼军一共203人,这次的军事行动损失了六个人,再去掉三个教官,还有194人,被朱瞻基全部让了出去,两人一组,划拨给了九十七个军卫。
除了南部这次没有参与北征的军卫,这些幼军的士兵几乎遍布整个大明的疆域北部,保证了每个重要军卫都有两人。
他们的军籍也被兵部重新归档,即使是最差的,也被授予了把总的军职。
这相当于是后世的连级干部,能够从一个小兵,被直接升到连级干部,甚至有几个被升到副团级干部,这也是所谓的一步升天了。
但是,朱瞻基还留下了一个引子。那就是每两年要求这些人返回幼军营重新学习,他要保证这些人不被时代淘汰。
朱瞻基另一个条件就是所有人必须在军卫里面担任教官职务,否则不予调职。
他们这不到两百个人,即使各个三头六臂,对大明来说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想要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是让他们在战场上立功,而是把他们三年学会的这一套,传播出去。
八月初七,大军抵达了张北后,进行了最后一次集结。经过这段时间的统计,各军卫的战功也都被统计了出来,现在要论功行赏。
这一次的首功当仁不让是神机营的总督,征虏副将军,安远侯柳升。
其次是挨了一箭的中军都督郑亨,不过他们都留在了草原里,并没有随军回来。
所以这一次的论功行赏就显得不是那么热闹了,但是众将士的心情仍然很兴奋。因为朱棣拿出了内库的银子,在他们的俸禄之外,每个人又发了赏银,并且是不打折扣的现银。
这次出征九个月,每个士兵的俸禄最低都在十五两白银以上。但这些俸禄一般只能拿到三成到五成,因为那些卫所的兵种地不用交税,还有各种实物发放,抵了大半俸禄。
而且那些俸禄是由兵部发放的,朱棣这个皇帝不可能直接管这些事,他现在发放的是他作为皇帝发的奖金。
按照级别的不同,每个士兵最低二两现银。而民壮最低一两,然后发放回家途中的粮食,免去一年的税负,以后三年不用再服役。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农民负担重的惊人。除了户赋,丁赋,地赋,还有各种劳役,加起来包括了赋、税、饷、徭、杂五大项,几十个小项的税收。
虽然大部分税负都不是收钱,而是以各种物资,劳役抵扣,但是农民的日子苦是肯定的。
像这次的民壮劳役都是义务的,他们为军队服役,还能有朝廷提供口粮。要是在当地服役,不仅没有工钱,还需要自备粮食。
几十万人纷纷在朱棣面前一一跪拜,这是不能少的程序。朱棣既然花了钱,就要让所有人知道是谁给他们发的赏银。
结果是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一一拜谢完毕,然后全部解散。
&
第六十一章 问计
“太孙殿下,赵王殿下来访……”
朱瞻基从春夏秋冬的粉臂**的纠缠中坐起身来,伸了一个懒腰,身上的骨头发出了咔啪的声音。
四个女孩子一个个了粉脸含羞,夹杂着初醒的慵懒,让朱瞻基忍不住又把手攀上了她们的娇美山峦。
被他捏住了秀峰的秋月忍不住嘤咛了一声,呼吸也忍不住变的粗了起来。但是她没有躲闪,反而主动贴近了朱瞻基,方便他的行动。
“现在何时”
门外传来了刘万的声音:“殿下,辰时三刻了。”
也就是还不到八点,能让养尊处优的赵王这么早就爬起来找他,想必他对海贸生意重视无比。
“让赵王叔等一会儿,端水进来洗漱。”
温柔乡是英雄冢,虽然舍不得身边的温玉软香,朱瞻基也不能一直沉迷于此。
春夏秋冬四女作业被朱瞻基折腾了半宿,这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激情让她们一个个死去活来,不能安睡。所以,今天早上都有点起晚了。
听到外面的动静,她们一个个惊慌失措,纷纷寻找被朱瞻基丢的到处都是的小衣,挡住自己的身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