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朱瞻基用一块丝绸手帕,捂住了鼻子笑道:“皇祖父将这件事务交给了我,我当然也要尽心一些。这里虽然腌脏,但是这么多工匠都能忍受,我也没什么忍受不了的。”

    踩着厚厚的煤灰,李亮小心地跟在后面,帮朱瞻基提着外袍的下摆,生怕蹭脏了朱瞻基的新衣。

    如今的煤山还是真正的煤山,除了清理出来的三海的污泥,这里堆满了从西山那边拉来的煤炭。

    这些煤炭烧制了建设燕王府的墙砖,废渣又被堆在

    了煤山这里当地基。

    而在煤山北侧,就有一排八个砖窑,其中六个是烧砖的,两个是烧炭的。

    这个时代根本没有什么环境保护思想,人们连填饱肚子都艰难,没有人会有闲心关心环境问题。

    所以,这里的环境的确有些恶劣,那些煤炭工人,砖瓦工人们,一个个脏的看不出本来面貌。

    朱瞻基哪怕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也受不了漫天的煤灰,所以只能拿一块手帕堵住鼻子,最起码也能过滤一下。

    朱瞻基的目的是想要来查看一下如今大明烧炭的技术到底发展的怎么样,能不能将技术分级。

    如果能分级,就把最好的技术保留下来,只向兀良哈人输送次一等级的技术。

    &nbs




第六十四章 喜好
    选妃到了第五关是留宫。安排宫中的老宫娥,将这一千美女们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

    其体检的严格程度不亚于选“航天员”,通过体检,确定其中的三百人成为入选留宫的宫女。

    第六级是晋嫔。这三百名留宫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专员详细观察一个月。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是否性格温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贤惠。

    从衣食住行,甚至睡觉都要观察睡姿,有说梦话,梦游,磨牙,放屁响之辈,都会被刷掉。

    据此,再筛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第七级就是所谓的选三了,由太后或者太妃在这五十个人里面选出三个来。

    最后的第八级就是钦定,交由皇帝或者皇子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那个成为皇后,另外两个成为贵妃。

    至于剩下的47人,最后还会再过一遍,如果有满意的,就留在宫中。不满意的,征求对方意愿后,可以直接打发回乡,也可以发配给其他皇子皇孙。

    而且,这样的选妃还不是一次,按照惯例,每十年宫中会打发一批宫女出宫,也会重新召入新人,这个时候,还可以再挑选一番。

    所以,生于皇室,特别是直系皇室,根本不用愁没老婆,只会愁自己的身体到底够不够好!

    进入青春期阶段以后,朱瞻基就详细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选妃制度。可以说,这样的制度是非常符合他的期待的,唯一顾虑的是,与这个时代的女人到底能不能有共同语言。

    不过,通过薛掌闱,春夏秋冬四女,还有孙氏改变,朱瞻基也放宽了心。这个时代的女人就是以男人为天,特别是他又是太孙,所有的女人都是百依百顺,曲意奉承。

    哪怕她们的见识少一点,但也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如今的这几个女人,在朱瞻基的影响下,都表现出了与这个时代不相符的宽阔眼界和见识,因为不这样,她们就不能走进朱瞻基的内心。

    特别是今年也已十六岁的孙氏,更是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迎合朱瞻基的喜好,学习如何做好一个皇后上面。

    孙氏是山东邹平人,少年时期就颇有美色,闻名邹城当地。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因此与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相识。

    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她时时出入宫廷,说孙忠的女儿非常秀丽贤德,将之介绍了给了皇室。

    永乐八年,也就是四年前,朱棣认为可以考虑为朱瞻基选妃子了,遂令孙氏入宫。

    孙氏虽然实岁才十一岁,但是秀外慧中,端庄娴静。朱棣对她比较满意,即赐名孙娴,并且令太子妃张氏教育她宫中礼仪。

    也就是说,孙娴从四年前,就被以未来皇后在培养了。

    说起来,朱瞻基和孙娴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了。但是对于端庄漂亮的孙娴,朱瞻基没有像原本历史中那么宠爱。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方面是朱棣原本想让朱瞻基娶孙娴当皇后。但是后来却想让朱瞻基跟锦衣卫加强联系,所以后来选妃的时候,挑了锦衣卫百户胡荣的女儿当皇后。

    另一个方面则是孙娴生的儿子朱祁镇,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虽然有些心结,但是朱瞻基知道这一些怪不了孙娴,朱祁镇败家,也是因为他自己死的太早的原因。所以他对孙娴也还过的去,平时都是当妹妹一样宠爱着。

    朱瞻基还在习武,加上年幼肾水未固,张氏也不愿意两个孩子太亲近。

    如今孙娴住在朱瞻基曾经住过的本仁殿,两个人隔三差五都会见上一面培养感情。

    不过现在的朱瞻基不是历史上的朱瞻基了。他在前世对爱啊,情啊的都不在乎,对男女的结合更在意控制和利益,更别说现在了。

    看着眼前陪笑着的李谦,朱瞻基笑了起来:“孤对女色倒不是特别重视,不过有几个方面,希望李太监能注意一下。”

    “殿下请直言。”他对旁边的一个小太监使了一个眼色,对方立即拿出了白纸和炭笔准备记录。

    朱瞻基说道:“孤喜欢天足,缠足者除非是轻修脚型,裹足过甚者一律不要。”

    现在还是明初,裹脚虽然被朱元璋列入了大明律,但是现在裹足跟清朝完全不一样。现在的裹足大部分都只是轻轻包裹脚,不让脚长的太大。

    只有少数极端者,才会像清朝一样把自己的女儿的脚裹的像一个羊蹄子,简直连走路都艰难。

    看小太监记下之后,朱瞻基又说道:“除了缠足这一点要求,其他方面孤的要求不高。长腿,细腰,背挺,气质上佳者孤都喜欢。”

    李谦问道:“那肤色方面呢”

    朱瞻基忍不

    住笑道:“肤质不好的女人,能走到孤面前来吗”

    李谦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五千个女人,无一不是出类拔萃的,相貌不好的,根本不可能被挑上。

    至于细腰大长腿,这个是朱瞻基的个人喜好,相比之下,他对丰,乳,肥,臀方面,没什么特别喜好。

    想到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他有些不放心地补充说道:“另外,孤身材高大,也偏爱个子高的女人,初选的时候,那些身材过高,但是只要比例不失调的,给孤留下来。”

    明朝的审美虽然不像唐代以胖为美,但是更喜欢身材娇小,前凸后翘,胯骨肥大的女子。主要是这样的女人好生养,男人在这样的女人面前,也更有征服欲。

    他们不喜欢身



第六十五章 文臣
    八月十六,朱棣在北平行在所举行了大半年以来的第一次大朝会。

    因为大半年的时间耽搁,许多大事虽然通过快报得到了朱棣的处理,但积压下来需要处理的事务还有不少。

    大朝会连续举行了两天,都是在处理这些事务。

    朱瞻基得到了朱棣的允许,也旁观了这次的大朝会,越发觉得当皇帝在这个时代真是苦差。

    东南沿海台风需要救助,山西民妇击登闻鼓伸冤要还以公道,纨绔二代又仗势欺人,一些在朱瞻基看来根本不该由皇帝来解决的案情,都因为各种原因被送到朱棣的面前。

    朝廷养了这么多的大臣,却不能做到责任到位,各司其职,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所以许多事情都被推到了皇帝面前。

    这还是惯例,而不是一次两次。

    这也意味着,虽然你的一个皇帝,但是你不仅要管理国家大事,外交政策,军事战争,还要操心人们的吃喝拉撒睡,还要操心审案断案。

    看到许多递交上来的破事,人们理所当然的样子,就连朱瞻基,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才能纠正过来所有人的观念。

    而且,即使他想要改革,遭遇的阻力也会大的惊人。他的权力再大,也是通过文武大臣来发挥他的权力,当文武大臣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样是错误的时候,你想变,那是不可能的。

    朱瞻基相信,如果现在是自己坐在皇位上,如果说要改革,恐怕政令都出不了这个大堂。

    八月十七,朱棣下旨。令左春坊大学士胡广,翰林侍读杨荣,金幼孜撰《北征录》,弘扬此次北征的丰功伟绩。

    并且将柳升,郑亨,满都等一众功臣的事迹记录在册,刊发成书,以此鼓励军中的尚武,尚功之心。

    同时,也正式下旨,大赏天下,各军卫授功之部在经济利益之外,得到朝廷的大力宣传和褒奖。

    柳升原本就晋升安远侯,世袭伯爵。由于这次北征军功第一,他的爵位虽然没有得到晋升,但是加禄米五百石,世袭伯爵被进封为世袭侯爵。

    这个赏赐就比较大了,原本他的安远侯如果传给他的儿子,就会变成安远伯。但是这次的进封,安远侯这个爵位就将成为柳家的传家爵位。

    从终身侯爷变成了世袭侯爷,这比给他进封公爵的赏赐还要重。

    武安侯郑亨率领中军调度有度,并且冲锋杀敌身先士卒,脸颊因此中了一箭。功劳加上苦劳,因此也得以被进封世袭侯爵。

    这两位的家眷亲族也因此得以大封,从他们的长辈到晚辈,都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奖励,无一疏漏。

    八月十八,这一日的大朝会就一直在讨论给各军卫正式授勋的事宜。

    军功分为功勋两级,在张北朱棣的大赏三军只是授功,正式的授勋却要通过朝会,通过文臣,通过兵部这个渠道才能算是正式的,朱棣一个人说话并不管用。

    如果是在明代后期,武将受到文臣的大力打压,即使有赏赐,可能也会减等。

    但是这个时期,在朱棣的强力统治之下,文臣武将虽然不能算是亲如一家,但是相互之间也没有多少掣肘。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这一个武将自营地,一个文臣制约武将的机构,相互之间虽然会经常爆发一些小矛盾。但是一切都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并且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虽然朱瞻基因为受到后世的一些影响,对儒家的印象并不好,但是只有亲身体会了之后才知道,一个封建王朝是离不开儒家这个占据了社会主流思想的学阀的支持的。

    而这个时代的儒家,其实也没有他想象中那么不堪。如今的朝堂内外,有着一大批具有理想主义和实践精神的儒家文臣。

    光是是朝廷的内部,朱瞻基认为不错的文臣就有一大批。

    像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杨溥、蹇义、郁新、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金忠这些人,都是在历史上能够留下自己名字的人。

    而在朝堂之外,大明各地,像这样的文人也不少。

    比如以尚书头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的黄福,朱瞻基在后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人。

    但是如今却发现,黄福却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发现的最能干的行政官员之一。

    此人在控制交趾的策略方面,虽然执行的一些手段不太符合朱瞻基的心意,但是仅仅凭他单枪匹马就能让交趾人对他言听计从,就能让人知道他的能力了。

    朱瞻基偶然间从奏章里面发现

    了这个人,对他做了一番了解后,越发觉得自己不能小瞧古人。

    因为这个人不论在什么职位,干什么工作,都能做到让人无可挑剔。

    但是像黄福这样的喜欢办实事的人,在文臣里面自然不够清贵,也不会受到文臣自己的推崇,所以在历史上名声不显。

    洪武十七年,黄福登进士第。后入太学,历任金吾前卫经历。

    他因为上书论国家大事,得朱元璋赏识,擢升其为工部右侍郎

    建文帝即位后,颇为倚任黄福。靖难之役时,朱棣制奸党二十九人名单,黄福位列其中。

    但是后来因为其才华出众,为官出色,朱棣不予追问,恢复其官职。不久,升任为工部尚书。

    &nb



第六十六章 制度
    八月二十九,朱棣在与一帮文臣经过近半个月的商议之后,下达了正式制书,在开平前屯卫也就是后世的锡林郭勒成立开平羁縻都司府和开平承宣布政使司。

    在军事方面,准许朵颜三卫保留自己的军队和管理制度,任命了大批的当地酋长、族首领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官,由朝廷发给书、印信。因俗而治,直隶于兵部。

    大明也将在当地驻扎一支由各部抽调人马建立的五万人骑兵军队和五万卫所军。成山侯王通颁发将军印,并被任命为征北前将军。

    他将在开平率军屯田,加强守备,解决大同边患。

    同时,以原宁夏布政使曹明转开平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负责民政事务。

    朵颜三部每年需要向驻军提供一万只牛,十万只羊,而大明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朵颜三卫不受鞑靼和瓦剌人的侵犯。

    与此同时,大明也在鞑靼和瓦剌的中心腹地,成立了北明山都司。这个都司府可不是羁縻都司府,而是完全属于大明的势力范围,在后世来说,叫飞地。

    因为在这个地区,现在根本毫无人烟,大明将移民二十万,并且在当地驻扎一支十万人的纯骑兵,保护当地的这座铜山。

    北明山都司府以郑亨领将军印,任征西前将军,当地不设布政司,不管是军政还是民政大权,都掌握在郑亨的手里。

    不过当地苦寒,只会少量发展农业,补贴粮食供应。他的主要精力就是保护这座铜山,开发这座铜山。

    与此同时,一些重刑犯也被从全国各地的监狱里放了出来,他们将会被强制发配北明山开矿,并且能获得减刑特赦。

    如果这些人能带着家人搬到当地,每家每户还会免费分配两百亩土地,朝廷负责提供种子,粮食和牲畜,并且五年免税。

    如果是良民迁移,按照人口和劳力比例,能获得三百亩到五百亩的土地。
1...2425262728...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