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不过,她们的羞涩更像是勾引,逗的朱瞻基忍不住又逞了一番手足之欲。

    她们强忍着羞涩,穿上了小衣,然后就立即为朱瞻基穿戴了起来。

    伺候了朱瞻基洗漱完毕,她们才开始装扮自己,等李亮他们送来了早餐,又开始伺候朱瞻基吃早餐。

    吃完了早餐,朱瞻基并没有直接去见朱高燧,而是又按照道家的呼吸法,调息了三个周天,耗费了一刻钟,将自己的身体调整到了最佳状态。

    一进大厅,朱瞻基率先行礼道:“赵王叔,请恕侄儿昨日才抵达京城,疲惫不堪,所以起床晚了。”

    “是我太心急了,一大早就来骚扰瞻基,还请见谅。我也要恭祝瞻基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此次北征,立下汗马功劳。”

    相比半年前,朱高燧这次的态度要更加亲密了。不过朱瞻基很清楚,这不是因为自己,完全是因为他目前控制的海贸生意。

    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大明也开过几年海贸,不过当时都是打秋风的多,真正来做生意的少。

    虽然大明号称万国来朝,但是赚了面子,丢了里子。

    后来恰逢张士诚逃往海上的旧部与倭寇联合作乱,大明剿之,自此开始海禁。

    但是海禁只是针对百姓,大明与他国的联络一日不曾中断,贸易也在其他小国的强烈要求下,继续延续。

    不过这个时候,所有商人和地方政府都没有了贸易的权力,只有內监才有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权利。

    內监是为皇室服务,赚来的钱财也都归于内库,属于皇室的私房钱。

    通过海贸,太监的势力也扩张的很快,在开国之初,大明的太监不过万余人,但是到了朱棣时期,太监的规模已经扩张到了近十万人。

    不仅仅在应天府,在江南各大富足地区,都有太监们的身影,他们收购国内物资,售于国外商人,还有自己的船队,自己的车队,甚至自己的工厂。

    像皇宫西侧的内库诸监,占地将近百万平米的区域,就有超过二十家工厂,超过三万名宫女和太监,一辈子都要在那里面工作到死。

    他们每天工作大半天,没有自由,没有节假日,只有微薄的薪水。除了面对自由上的压迫,他们还要面临残酷的精神压榨,甚至内体上的凌辱,没有一点人权。

    不过他们也给大明皇室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朱棣能够五次北伐,收复云南和交趾,主要就是依靠他们赚取的利润。

    这项利润,是任何亲王都不敢觊觎的。但是朱瞻基通过海贸拓展的商路,却给其他皇室成员指出了另外一条路。

    依靠自己的皇室身份,拿到进出口的批文,甚至根本不需要他们来做生意,只要肯卖出批文,就有无数的商户愿意花钱买。

    虽然朱高燧的态度和蔼不是因为认命,只是想要从如今內监的锅里分一杯羹,但是朱瞻基也是乐见其成。

    身为一个太孙,一个未来的皇帝,他从来没有想过把所有的生意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大明想要发展,仅仅只肥一家是发展不起来的。

    只有把所有人的目光都从那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开来,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才能更好。

    他可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认为天下的财富是有限的,你多一点,其他人就少一点。

    全民商业氛围的提升,才能促进大明国力的增长。

    而且,当一个坐地收钱的裁决者,远远要比风里来雨里去的商家赚的更多。

    别的不说,等开放海禁,光是关税,每年都不知道要收多少钱,何况还有商税。

    所以,如果能把朱高燧的兴趣从夺嫡转移到做生意,赚钱方面来,朱瞻基其实是高兴的。

    当然,他也不会一开始就表现的比朱高燧还积极,甚至还要故意为难一番,最起码也要让朱高燧承他的情。

    虽然他还没有考虑好以后该如何应付这些皇家的蛀虫,但是绝对不会像原本的历史一样,让大明朝承担几十万朱家人的衣食住行。

    他们这些人虽然比不上后来的几百万旗人**,但是清朝的时候已经有了红薯,玉米,土豆,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n




第六十二章 控制
    作为一个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文明,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家历朝历代最重视的就是农业生产。

    在经历了短暂的百花齐放时期之后,儒家学术因为符合统治者们的利益,成为了文明的主要思想路线。

    儒家一个简单的士农工商分级制度,就把人粗暴地分成了几个阶级,从而导致了工商的衰落。

    在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大行其道,百工各行其事,文明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

    但是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东方文明就进入了封建时代的巩固期,或者干脆能说成是倒退期。

    这一千五百年来,虽然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造就了民族的向心力,但是社会再也没有进步过。

    反而相比一千五百年前,许多思想还倒退了。

    就以商人阶级为例,在春秋时期就有许多把生意做到各国之间的大商人,许多大臣也都以商人的身份,挣到了如山的财富。

    但是商人阶级流通性大,见多识广,不符合儒家的愚民政策,人都变聪明了,不利于管理。

    所以商人阶级受到了严重的打压,整个社会的商业氛围,除了在宋代短暂兴盛过,几乎一直是在走下坡路。

    来自于后世的朱瞻基却很清楚,商业和工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可以起到的巨大作用。

    农业发展是有局限的,春播秋收受制于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并且发展的余地很小。

    即使是后世的杂交品种出现,花费的出现,农业的回报率也永远不会超过百倍。

    这种收获连量变的可能都永远不可能达到。

    但是工业和商业却不同,工业是直接超过农业,直接以质变来改变世界。

    而商业的流通,却能直接有效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如果人类连肚子都填不饱,其他的追求当然只是一个笑话。

    但是当人类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想要跨越式发展,只能依靠商业和工业,靠农业是永远不可能的。

    工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人类共同努力,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最多也就只能在一个行业内达到巅峰。

    一个人不可能会把织布工艺推进的极致,然后还会生物制药。

    牛顿,爱因斯坦是几千年来的人类精英,他们也只是在自己的行业内走到巅峰。你让他们研究一个汽车发动机来看看,哪怕他们掌握了原理,也不可能换一个行业也能推进行业发展。

    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生命也就短短三万天左右,真正用在研究上的时间,不超过一万天。

    想在一万天的时间内,变成一个全才,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工业发展的局限。

    虽然工业发展能够直接从量变到质变,但是对人的要求也提高了,术业需要专精。

    但是商业不一样,因为商业的核心是流通,而流通的渠道,却是可以控制的。

    而控制流通渠道的核心则是金融。

    商业的交换需要一个标准,这是货币诞生的根本原因。

    只要人人都认可,贝壳也能成为货币,铜成为货币,金银成为货币,布料丝绸也能成为货币。

    到了后世,印刷出来的纸也能成为货币,甚至只是一串电子数字也能成为货币。

    控制了货币,也就等于控制了金融,控制了经济,同时,也等于控制了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

    虽然控制货币不代表控制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但是这个杠杆却能撬动整个社会。

    朱瞻基很清楚,这是他比这个时代的人了解的更透彻的优越的地方。

    而且,他现在还有很好的条件,那就是他是皇孙,未来的皇帝,具有先天的优势。

    所以,他这个未来的皇帝可以不去控制任何行业,但是货币的控制权一定要牢牢抓紧。

    就像朱高燧,他想去做生意,由他去做。他去做生意了,也能带动如今的几十家皇亲国戚不往寄生虫的道路上发展,以后能自力更生。

    他作为未来的皇帝也没有必要去跟任何人竞争,因为皇帝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垄断。

    皇帝真正需要控制的是什么呢

    在朱瞻基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就足够了。

    一个是货币发行权,也就是经济控制权。

    一个是信息流通权,也就是人心控制权。

    还有是政治管理权,也就是暴力统治权。

    只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不论这个社会如何发展,都不会脱离皇帝的控制。

    当然,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因为控制,是整个社会最复杂的技能。

    朱高燧原本以为自己会受到朱瞻基的推脱,因为他也想要参与海贸,就等于是从朱瞻基的碗里抢食。

    但是他没有想到,朱瞻基似乎对这能赚几百万白银的生意毫不在意。一点推脱没有,就跟他详细说了去高丽和东瀛做生意的一些诀窍。

    以至于出了别院,他都还有些心神不定,猜不透朱瞻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如果说朱瞻基愚蠢,他是绝对不相信的,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nb



第六十三章 选妃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朱棣很清楚,这件事绝对不是哪一个人,哪一方的推波助澜。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他们全都是背后的推手。

    武将宣传朱瞻基,目的是为了标榜朱瞻基的尚武之心,拉近他们跟太孙之间的关系。

    文臣宣传朱瞻基,目的则是为了提醒所有的读书人,对朱瞻基要警惕。

    一个敢直接冲上战场,杀死四十三人的太孙,可不是一个文臣理想中的皇帝。

    跟他的父亲朱高炽相比,这个皇位的继承人有些太能干了。

    但是,即便是知道这些,朱棣也不能因此治任何人的罪,因为那些文臣也能迅速地转变立场,标榜自己是因为崇尚朱瞻基才宣传他的。

    他扭头问道:“太孙今日在做甚”

    李谦躬身说道:“太孙今日倒也起的不早,醒来就吩咐李少监为侍女准备避孕药,想必是因为内力小成,肾水已固。”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此事甚好,太孙也到了该娶妻的时候了。诏……”

    听闻此言,李谦并一众随行太监立即跪拜下来。

    朱棣想了想说道:“如今大胜归来,且给民间四月庆祝时间。着内宫监,印绶监,都知监,以李谦为首,组建选妃仪仗,分赴各地为太孙选妃。自明岁一月起,全国停止婚娶,为太孙选妃五千,准予发放来回路费,着其父母护送入京。”

    “是!”

    朱棣又扭头跟张贵妃说道:“如今后宫以你为尊,这件事你也要操心一二,与太子妃把好关,为太孙选一门好亲事。”

    张贵妃笑道:“太子妃这几年就一直在操心此事,妾身会帮她打好下手,拾遗补缺。”

    “选妃以温顺敦厚为优,不过太孙主见分明,你们也多问一下他的喜好。”

    张贵妃忍不住笑道:“陛下胸怀天下,这种屋内事还是让我们这些女人来操心吧。”

    朱棣拍了拍她的手,又问李谦:“可曾有太孙今日行程安排”

    李谦回禀道:“今日休整,太孙却闲不下来,准备前往煤山考察烧炭一事。都知监已经协同李少监做好了安排。不过,今日一早,赵王殿下就去见了太孙殿下……”

    他回头看了一个小太监,对方立即递过来了一份报告,他看了看,又递给了朱棣。

    朱棣接过来一看,纸上面记录了今日朱高燧与朱瞻基的谈话重点,让朱棣一看就明白了朱高燧的意思。

    不过他可不像朱高燧,摸不清朱瞻基的心思。只是想了想,他就明白了朱瞻基为什么会不在乎手里控制的商路,愿意转让给朱高燧一部分商路。

    因为朱瞻基根本不在乎这份产业,他在乎的是整个大明,整个天下。

    一个胸怀广阔的朱瞻基,是极其符合朱棣的期望的。同时,他也对小家子气的三儿子,更看不上眼了。

    “这件事你们不要管了,让太孙自己处理。待王彦回来,让他过来见我。”

    王彦是司礼监大太监,在他之前,司礼监也只是十二监中一个稍微重要的部门,真正的权力最大的部门是内宫监。

    内宫监除了负责所有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掌宫室、陵墓营造及铜锡妆奁、器用与冰窖等工作。

    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管所有太监,总管所有宦官事务,内宫监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署”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

    但是内宫监大太监郑和一直四海扬威,不屑于管理这些蝇营狗苟之事,所以太监总管一职,才落到了司礼监的头上。

    也是从王彦之后,司礼监才真正变成了太监第一监。

    李谦知道,朱棣这样说,肯定是吩咐司礼监,要在海贸事务上配合太孙了。

    而这个时候,朱瞻基一行则被一帮工部官员和工匠迎进了煤山。

    今日虽然是中秋节,但是煤窑可不能随便熄火,即使是中秋节,也仍然有不少工匠在这里忙作。

    “殿下,请小心一点,有什么事你吩咐一声就好了,何苦来这腌脏地方。”
1...2324252627...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