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鸣鼓集结,孤要亲自审判此人。”
朱瞻基很少自称孤,用这个字的时候,也就代表这一刻他是以太孙名誉在说话了。
常福良赔笑说道:“乙字连去攀紫金山了,召回还需时刻,请殿下进屋稍事休息。”
“不用,有一人算一人,不需全部到场。孤就在这里等着。”
武老四听到朱瞻基这样说,也不敢再劝,亲自跑到了点将台的大鼓旁,拎起鼓槌,以两短一长的节奏敲响了大鼓。
原本还在训练的甲字连和年龄更小的丙子连,很快就集结完毕,所有人整整齐齐地按照身高站在了阅兵台前。
朱瞻基站在台上,大手一挥,李亮立即大喊:“带逃兵元方。”
台下只有三百多人,寂静无声,今天倒是不用其他太监传声了。
元方身上的绳索已经被解开,被两个士兵押了上来,跪在了台下士兵与朱瞻基之间。
这个时候张凤山也一把扯开了训练的常服,露出了结实的胸膛。他三下两下脱掉了上衣,光着上半身跪了下来。大声喊道:“末将督军不严,请殿下责罚。”
朱瞻基瞥了他一眼,吓的他不敢对视,低头伏在了地上。
这个时候用这样的行动,他的内心里恐怕还是想要救元方。毕竟这些人这三年来都是他一直在待,也有了感情。
不过,他也不知道朱瞻基会怎么惩罚元方,只希望自己也出来认错,能让朱瞻基有一点怜悯。
朱瞻基没有理他,盯着台下的元方说道:“元方抬起头来。”
元方低垂的脑袋抬了起来,旋即又趴了下去。“罪民元方畏罪潜逃,请殿下责罚。”
朱瞻基说道:“甲字连成于永乐八年,你也是那一年被张营副从济养院挑选出来入孤门下,可是”
“是!”
“你可记得入门之时的誓言可记得幼军之誓可记得谁为你们请夫子教识字可记得你这几年享受着的富贵荣华幼军之生活可曾有克扣你知否为养你一人,需要十个劳力在土地里挣食难道我这几年耗费无数银两,只为了养出一只白眼狼”
元方跪伏在地,大哭:“罪民片刻不敢或忘,只是罪民三代单传,不能在罪民这里断了根……”
朱瞻基冷笑说道:“好一个借口!孤问你,既然有如此担忧,你可曾向队副汇报可曾向孤陈情难道你以为孤就没有怜悯之心只怕你不是因三代单传,只是贪生怕死而已吧!”
还不满十六周岁朱瞻基还在发育,这个时候刚好是个公鸭嗓。此时
第十六章 陨石
“太孙竟然亲手杀人了”
在武英殿得到消息的朱棣忍不住楞了一下,才又问道:“亲手杀的”
“确是亲手所斩……”
堂下跪着的乃是身着斗牛服的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他熟知朱棣性格,不等朱棣再问,就将皇庄里发生的一切禀报了上来。
听到朱瞻基小小年纪,竟然丝毫不怕死人,还将人头提在手里,忍不住哈哈大笑:“我第一次亲杀人,吐了半天,夜里还一宿都不敢睡,生怕鬼魂索命……。吾孙比吾强。”
“陛下……这件事……要不要与刑部,都察院……”
“不用管他们,吾孙斩杀的是幼军逃兵,非普通民众,轮不到他们插手。快跟我细说,后面又发生了什么事。”
“太孙殿下亲斩逃兵后,面不改色心不跳,于阅兵台又亲口许诺了一系列幼军此次北征的奖惩条例,虽然大部分条例按照京卫条款惯例,但是有两条却是京卫不曾有的。”
“一是允诺若有幼军战死,将会携带骨灰返于下马坊,配享皇陵……”
朱棣的笑容凝固了起来,一双鹰眼直瞪纪纲。“果有此事将太孙原话禀上……”
纪纲立刻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说错了,意图太明显了,他立即重重磕头说道:“是臣失言,太孙只言下马坊位于太祖皇陵下,乃是风水宝地,永享国祚之地。葬于下马坊,就如同配享皇陵。臣……失言……”
朱棣一脚踹向了纪纲的肩膀,让他重重趴在了地上。“太孙的话岂是你可曲解的!我不管你与汉王有没有勾结,下次再敢冒犯太孙,小心你的狗命。”
“臣……不敢!”
纪纲不敢起身,心中暗叫晦气。好不容易找到了太孙一点过错,想要试探一下,就被皇上给看出来了。
不过皇上性情深沉,既然动手……不,动脚踹他,那就说明他心情正好,没有将这件事记在心里。
他一边磕头,一边喊冤。“臣不敢插手皇上家事,只是一时失言,请皇上明鉴。”
朱棣又坐了下来俯身看着他问道:“还有何条例不符常例”
“太孙言幼军俸禄不能超过诸军,他却准备在下马桥南部建立安居房,赏与有功将士。”
“既然是太孙动用自己的银子,即便不符常例,也无可厚非。起身吧……”
等纪纲起身,朱棣又吩咐道:“太孙年岁渐长,羽翼渐成,正是展翅高飞之际。太孙出宫,锦衣卫以后也派四个好手随行,片刻不得离身。解缙的事是你不对,即使太孙对你出气,你也不许给我记在心上。”
“臣不敢!”
“不是不敢,是不能!”朱棣斜瞥了他一眼,没有再继续点拨。太孙年幼,需要扶持,但是雏鹰高飞,也需要磨砺。“李至刚的案子查的怎么样了”
纪纲长舒了一口气,将调查结果介绍了一遍说:“此人虽无大恶,却风评甚差。解缙当初就是因为得罪他,才被他诬陷。如此品行不端之辈,还请皇上圣裁。”
纪纲算是明白了,太孙就是皇上的逆鳞,谁也不能碰。吃了这一次亏,他再也不敢跟太孙对着干了,所以干脆卖太孙一个人情。
朱棣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李至刚此人虽无德,却是有才之人,一直关在监狱也有些浪费。交趾布政司布政使黄福黄如锡上书,交趾民众大多不识字,不通教化,需要增派一些官员,既然李至刚是儒家大才,就让他去帮黄如锡教化交趾民众吧。”
从西华门出了宫城,纪纲才发觉自己的后背早已汗湿了,此时被冷风一吹,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
以前他不敢明着结交太孙,但是现在皇上让他派四个人跟着太孙,也是默许让他跟太孙拉关系了。
所以他在考虑,要以什么方式来讨太孙的喜欢。
虽然几乎没有直接接触过太孙,见面也都是公众场合。
但是他掌管锦衣卫,当然对太孙的喜好非常了解。
可正是因为了解,所以才觉得难办。
因为太孙不好奢华,不喜张扬,不喜名字名画,不喜古董古物。唯独喜欢武学,却也有了两个高手师傅兼保镖。
喜欢宝马,但是已经有了皇上从草原收获的汗血宝马以及郑和从西域带回来的那个什么阿拉伯马。
他就是能找到宝马,也比不上皇上送他的马。
至于女人,他是万万不敢送的。今天要是送了,明天皇上可能就会以蛊惑之罪把他送进监狱。
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找一把好刀送给太孙。
太孙喜欢刀已经是出了名了,从六岁开始就喜欢腰间挎刀,送人礼物也喜欢送刀。
在他居住的兴庆宫,专门有一间屋子摆放刀剑,据说最少有数十把削铁如泥的宝刀。
“大人,现在去哪”
纪纲看了看天色,冬日天短,现在时间虽然还早,却快天黑了。
“去太平坊。”
随从立刻牵了马车过来,将纪纲送进了马车。
在太平坊的别院里,他还珍藏了一块陨铁。太孙喜欢横刀,那就拿去工部,让手艺高超的工匠打造一把横刀出来。
这样的礼物,太孙应该不会拒绝吧!
此时的朱瞻基却又回到了皇宫当他的好儿子。
现在的东宫其实也不缺他这个儿子,因为从永乐二年开始,他的便宜父亲就给他添了八个弟弟,四个妹妹。
这十二个弟弟妹妹之中,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是同母胞弟妹。
如今的东宫变的像个小型幼儿园,里面吵吵闹闹,别人喜欢这种热闹,朱瞻基只觉得闹腾。
不过,在现代他好歹也是七个孩子的父亲,为孩子建过几个小型游乐园。
&nbs
第十七章 师弟
朱瞻基的外祖张麒,原是卫指挥使,因为女儿成为了王妃,才授予兵马副指挥。
朱棣登基之后,永乐二年,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张麒升任京卫指挥使。但是他不久就去世了。
朱棣对朱高炽不喜欢,但是却很看重这个儿媳,特别是她生了朱瞻基这个孙子有功,所以让张氏的大哥张昶不减等承了彭城伯的爵位。
张氏一族的人朱瞻基也都见过,没有多少才华,好在忠厚老实。朱瞻基不怕遇到一堆猪队友,关键时候只会拖后腿。
所以不管做戏也好,真心也罢,朱瞻基跟这几个舅舅相处的还不错。
他的大舅舅张昶也因此被朱棣看重,如今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整个大明只分了前后左右中五个都督府,这个职位相当于是军分区的司令员,可一点也不低。
中军都督府掌管了应天府的所有军事调动,同时还掌管了从河南,安徽,江苏一直到浙江北部的所有卫所。
从权力上来说,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这两个部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不过这只是这个时代,到了土木堡之变之后,勋贵势力被一扫而空,五军都督府就变成了兵部的附庸,没有半点权力了。
不过现在还是明初,五军都督府还是节制中外诸军事,掌天下兵马大权,主导国家军事建设的实权机构
特别是如今安南不稳,草原不稳,朱棣又是一个战争狂,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大的惊人。
朱元璋时期,全国共有17个都司,329个卫,65个守御千户所,军数约为120万人。
到今年冬季为了准备明年与瓦剌人开战,全国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两百八十万人,军马五十万匹。
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朱瞻基吓了一跳。
后世十几亿人,士兵这么多人。现在的大明刚稳定,人口才几千万,这么多士兵是多么沉重的负担啊!
马车慢悠悠一路北行,很少出宫的三个小家伙好奇地看着外面热闹的市井,看到一些好吃,好玩的东西,立刻喊着朱瞻基要买。
朱瞻基干脆让李亮带着两个小太监跟在车旁边,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
经历过这个时期,朱瞻基很清楚,还没有成年的皇子皇孙们想要出一趟门有多难。
他是缺少安全感,所以在没有自保能力的时候,能控制自己的心。但是他们都是真正的孩子,自然渴望能有机会见识这外面的繁华。
朱瞻基不喜欢坐车,首先坐车颠簸的厉害,其次没有安全感,遇到危险,躲都没处躲。
骑在马上,虽然看似危险,但是防卫网有三层。
最外层的步兵队伍早就将路线都清理了一遍,远程攻击线路几乎都被专业的士兵给截断。
外面一层的骑兵两百多人,防止街上的行人冲撞,也同样隔绝了进攻路线。
最里面,还有随身的太监和羽林卫,以及两个武艺高超的道长师父。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的实力虽然还不到前世的一半,但是主要有空间,他不会畏惧任何攻击。
所以除非下雪,下雨的时候,他很少会选择坐在车里。
张家住在城北的太平坊,距离皇宫并不算远。太平坊东侧紫金山,西侧是九华山和鸡笼山,出了城门就是著名的玄武湖。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距离皇宫不远,所以成了达官贵族们聚集最多的一个社区。
在东晋时期属于市贵族聚居地的乌衣巷那里,因为距离现在发展起来的秦淮河红灯区太近。虽然是繁华的市中心,却很少有大贵族和高官住在那里了。
至于秦淮河,对周南这个享受过世界各地美女的男人来说,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
何况,那里的很多女人还是小脚。
小脚是朱瞻基在这个时代最恶心的事物,没有之一。
他原以为自己讨厌佛教,讨厌儒教,讨厌道教,但是这些其实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儒,释,道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三教合一,与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分割不开
而且儒释道本身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在教化,信仰,生活安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小脚,这是绝对的陋习。
裹脚的历史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在隋朝就已经流传开来。
有唐一代,女人地位的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所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儒教的兴起,让裹脚真正传播开来。
蒙元入主中原,为了便于统治,甚至是鼓励女子裹脚。
到了朱元璋时期,朱元璋草根出身,小时候受过很多苦。所以执掌天下后,往往能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看问题,自以为办了许多一心为民的好事。
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也干了一些令人非议的奇葩事。
明朝之前,缠足只是一些贵族“圈子里游戏”,男人们欣赏的是种畸形美,受害的却是无辜女子。
到了明朝,朱元璋却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全国妇女必须缠足。
在先秦法律中,是允许女人私奔嫁人的,而在明朝《大明律》中,私奔却是重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