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知道了是薛禄的进言,朱瞻基也安慰了他一番,暗示会将已经膨胀起来的神机营拆分,到时候会给薛禄一军都督的职位。
神机营的现在已经名不副实了,原本的人数限额早就超出了。而且神机营的攻击力谁都明白,只等所有人适应了新式火枪,就会重新成军。
所以对这个安排,薛禄一点意见也没有。
他不知道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有这么一支幼军,统帅也就是这位已经投靠他的薛禄。
十三日一早,南港岛上,数万将士集结完毕,依次登上了河船,开始向着淀川河上游驶去。
这一次,幼军却被朱瞻基命令以步行充当大军先锋。
这个时候的大阪,除了港口区,几乎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在港口这里,却比往日要繁华许多。
无数投诚的东瀛大名,他们如今获得了与大明贸易的权力。一船船的木材,桐油,生漆,生铁,铜锡,硫磺,还有金银被运到了港口,换成了大明的布料,工具,丝绸,茶叶还有粮食。
而这些物资除了小部分运回大明,大部分建城的物资却被运到了更北方的虾夷地,也就是后世的北海道。
如今的北海道并不属于东瀛,那里居住着的是阿伊努族人。因为与属于大明的库页岛上的阿伊努人有来往,他们人数又少,并不拒绝大明在虾夷地建城。
而且朱瞻基还不是建一座城,而是要建两座。
一座位于后世的函馆,这里是准备作为军事基地建设的,防止倭人登岛。
另一座在后世的札幌,这里的平原地带虽然因为天气寒冷不可能出产太多,但是加上北海道的渔场,也能让岛上的人做到自给自足。
在朱瞻基的计划里,这里将会是未来遏制东瀛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进军美洲大陆的最佳跳板。
从北海道到堪察加,经过阿留申群岛链,每个几十里,几百里就有一座小岛,一直连接到后世的阿拉斯加。
不要说海船,天气好的时候,一艘河船就能沿着这个岛链一直开到美洲去。当然,那里现在没有这个名字了,而是被朱棣改名叫东洲。
在北海道当然有丰富的木材,但是却需要人去砍伐,晒干,制作,耽搁时间。
既然倭人现在有众多的木材和建筑材料,朱瞻基当然愿意省了这些功夫。
除了进行贸易,目前,金纯为首的招抚团也在向那些大名商讨租赁民壮的事宜。只等战事稳定下来,建城的任务就会开展起来。
金纯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很苦恼,身为一个传统的文人,并且是一个一心走圣贤路的文人,却觉得自己距离圣贤之路越来越远了。
金纯出身医学世家,自金纯始,方由其父金文炳令其入学攻读儒书。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明洪武二十五年,经乡学、州学以优异的成绩贡(选拔)进太学,在明朝的最高学府里学习儒学经典。
读完太学后,他以出众的才华被吏部尚书杜泽看中。经杜泽推荐,明太祖朱元璋封他为吏部文选司郎中,从此,金纯步入仕途。洪武三十一年,升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此人忠心耿耿,勤于国事,为民除害,使民安乐。忠厚、和平、老成的品性,超然出众的才华、气魄,清正廉洁的吏风及功勋卓著的政绩,让他不仅风评甚好,还赢得了朱棣的高度信任。
尽管如此,金纯毫不居功自傲,也不愿享受特权。朱棣曾多次要封赠金纯子孙官爵,而金纯对皇上的荫恩之意,一直坚持不受,他不愿子孙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享受高官厚禄和特权。
对这样的人,朱瞻基一直是非常尊重的,但是朱瞻基越是尊重他,他越是苦恼。
因为朱瞻基走的路,根本不是他想走的路,甚至是背道而驰。
但是,他却又不能说朱瞻基走错了。
如今的大明经历了三任帝王,除了朱允炆亲近儒家,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不算亲近儒家。
偏偏朱允炆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赶下了台,两位不亲近儒家的皇帝反而干的都很不错。
他一直都在怀疑,难道儒家治国真的不对吗
现在这个太孙朱瞻基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不管是在草原亲身杀敌,还是在东瀛连连放火烧城,都看不到他的仁心之举。
他对儒家也不算亲近,虽然现在对解缙一家很好,但更多是因为个人感情。
可是偏偏这个太孙,在民间的声誉却又好的让人羡慕。就连乡间老农提到他,都会来一句那是老天爷选的好圣孙,连天都上过了。
这次出使东瀛受阻,在对马岛等到太孙驾临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暗中观察这位太孙的一言一行。
虽然年不足二十,但是这位太孙却能将所有将帅拧成一股绳,哪怕是让郑和这个阉人为副帅,也无人不服。
他原本以为安远侯柳升会不服气,但是也被太孙治理的服服帖帖。
两国开战,自然不能谈仁义,但是火烧连城就有损天和了。
但是金纯却看到了将士士气高涨,忠心耿耿。
至于后面的勒索各将军,大名,更是一副商人嘴脸。但是当真做起生意来,那些倭人一个个反而眉开眼笑了。
更重要的是,十几万大军出征,耗费甚多,短短几日,大明就赚回了这些开销,还赚了能建两座大城的材料。
那些倭人原本畏惧大明如鬼,五千人的京观让倭人应该仇视大明,但是现在那些倭人为什么就挖出金银也想跟大明贸易呢
太孙让他担任招抚使,安抚民众,他原本以为是个苦差。可是不过数日时间,大阪的废墟就是左近,那些倭人似乎就忘记了仇恨。不用安抚,只需跟他们贸易,他们就喜出望外。
看似这位太孙从来不走正道,为什么偏偏所有的事情累积起来,却获得了最好的结果呢
他觉得自己还需要再看看,越是看不明白,就越是应该多看,多想。
也就在大军出征京都的这日晚间,来自大明的运输船队抵达了大阪湾。
他们运来了大军需要的粮食,修补战舰的各种物资。来了才发现,如今的大军除了粮食不缺,其他物资几乎已经装满看百艘货船。
而在南港岛上,还有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
杨章德一路都心急如焚,见到朱瞻基之后,知道神机营已经出发京都,而且锦衣卫这边的行动已经安排了出去,登时失望无比。
第二一零章 活捉与贸易
自朱元璋将道教列为国教,崇道抑佛,道教这个本土教派这几十年间的发展非常迅速。
为了修建武当道宫,朱棣豪掷几百万两银子,这笔开销在原本的历史中,跟新建北平,修建明长城,共同列为明初三大政府开销,比郑和下西洋耗费还要大。
而在道教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武当的受益是最大的。
所以现在的武当,与皇室的关系也是最为密切的。
耗费如此巨大,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君王爱好,这涉及到了明初朝廷对百姓信仰的引导作用。
有元一朝,佛教的扩张已经影响到了民间的各个角落,元朝对佛教的支持,更主要是通过佛教对民间百姓进行精神洗礼,减少民间的反抗精神。
而和尚们通过近百年的蓬勃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在朱元璋起兵反元时期,整个社会有大量的财富都被和尚们攫取。
每州每府,甚至是每县每镇,都有建筑奢华的寺庙,除了大量的财富,和尚们还占据了大量的土地。
和尚们手里的财富比元朝贵族手里的财富还要多,所以,在大明一穷二白的阶段,寺庙成为了朱元璋经济收入的一个巨大来源。
但是,受过佛教熏陶的朱元璋也很清楚佛教对民间的影响力,想要打击佛教,却不能直接毁掉百姓的精神信仰,这会导致民间大乱。
所以扶持道教取代佛教,并不真正是朱元璋,朱棣就喜欢道教。而是他们从佛教手里获取财富,引导信仰的一种手段。
也是因为了解到这一点,朱瞻基才没有因为耗费巨资修建武当道宫持反对意见。
而且实际上,修建武当道宫没有耗费国家收入的一点一滴,这些资金,全部来源于对佛教的清算。
不算别的,这些年光是从和尚手里检抄的土地,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目前各地政府僧录司的手里,就还有大量的土地。
这些土地也是朱棣奖赏功臣,还有调节地方民间财富差距,化解民间土地兼并矛盾的重要杠杆。
当然,这个时候,在如今人少地多,土地矛盾还没有激化的时候,这些土地的作用并不明显。
目前这些土地的主要作用,是养活了无数失地的百姓。
他们只要肯干,地方官府给他们土地,给他们工具,给他们种子,来年,他们要交一半的地税,加上利息,人头税等等,总收入的七成要给地方官府。
虽然日子过的苦,但是最少生活是有希望的。
虽然这个环节中有灰色地带,但是毕竟养活了不少人。
朱瞻基不敢轻易涉及这些民政,就连太子朱高炽也不能越了这条线。
但是朱瞻基还是在跟朱棣闲聊的时候,建言朱棣不要大手大脚地将这些土地都赏赐了出去,留下这些官办土地,并且严禁买卖。
朱棣可能看不到这些土地以后的作用,但是朱瞻基却很清楚。
明朝的灭亡不是那个原因的问题,而是从民生到官僚,到体制的,甚至包括灾难的一系列问题的爆发。
这个里面,不管怎么看,土地兼并也是一项主要原因。
由武当联想到道教,由道教联想到土地,朱瞻基任由思维放飞,享受着难得的安宁。
“殿下,该进膳了。”
朱瞻基抬头看了一眼小心翼翼的李亮,点了点头问道:“奈良那边的消息传过来了吗”
“尚未,不过据说京都那边安远侯抓了一批倭皇成员,报信的人正在与郑太监汇报。”
朱瞻基站起身来,既然郑和并未第一时间报上来,想必抓住的人也不是什么重要角色。
东瀛千年来的皇室成员遍及全国各处,人数众多,不是嫡系人物,朱瞻基一点兴趣也没有。
进入内庭,蓝烟和刘承徽两人已经备好了九道小菜,见朱瞻基进来,都屈身行了一礼。
朱瞻基点了点头,率先坐了下去,她们两人才在他的左右坐了下来。朱瞻基想起来了什么,似笑非笑地看着一边伺候的李亮问道:“这次杨章德过来,你为什么不再与他私会”
李亮吓的连忙跪了下来说道:“奴婢此前走错了路,做错了事,以后当不敢再私交外臣。”
“知道就好了……”朱瞻基拿起了筷子,跟二女笑了笑说道:“吃饭吧……”
虽然皇室的规矩多,但是朱瞻基并不是那种讲究食不语寝不言之辈,不管是吃饭,还是闺房里,才是他跟身边人联络感情的时候。
跟二女闲聊了一番,他只要稍微表现的对她们关注一点,两女就表现的开心无比。
饭还没有吃完,郑和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他身为內监,本来就不需要避讳,所以朱瞻基用他当副帅,也不需要他将总指挥部安排到别的船上去。
朱瞻基闻听他还没有吃饭,吩咐道:“给郑太监摆一桌,等他吃完再说话。”
虽然郑和身为副帅,但是因为跟朱瞻基一艘船,他不敢表现的太过,所以伺候他的人还没有伺候其他几位总兵的人多。
船上也很难有太多讲究,除了朱瞻基专门有几百人伺候,想吃什么有什么,其他人的生活都比较艰苦。
郑和身为太监总管,如不是因为一直在下西洋,他在宫中的地位甚至还要高过王彦。
而且他也是所有內监的偶像,能够从太监成为如今的海军总监,只要是稍微有一点理想抱负的小太监们,无一不崇拜他。
很快,小太监们就给郑和摆上了一桌,不过只有四个菜,一盆白米饭。
郑和三口两口吃完了饭,朱瞻基让人泡上了香茗,与郑和移步到了小会客室。
“殿下,镰仓那边传来了消息,上杉禅秀如今已经夺取了镰仓,但是却无法控制当地局势。上杉宪基和足利持氏如今笼络了大批的关东反对势力,正在反攻镰仓。如今求援信送来,不知殿下欲做何安排”
在江户也就是东京还没有建成之前,镰仓一直是关东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东瀛的三大政治中心之一。
不过,朱瞻基对这个地方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因为在后世,这里早已没落。
“让负责封锁此地的第二舰队在海上进行炮击支援,在解决京都问题之前,大军不宜分兵。”
郑和轻松地说道:“占领京都只是时间问题,不过想要完全解决幕府和皇室问题,恐怕需要长久安排。”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我们只需要破坏,所以,不需要长久……我还准备,今年年底就与你一同下西洋。”
这是朱瞻基第一次跟郑和透露自己想要跟他一起下西洋,虽然他过去暗示过这方面的意思,但是郑和也不认为他身为一国太孙,会跟自己一起前往西洋受罪。
而且,他也不认为朝中的文武大臣,包括皇上会同意朱瞻基前往西洋。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他的内心既激动,太孙亲自出面,南洋各国自然归心。
但是又有些担心,如果朱瞻基在途中出了什么意外,他们这些随从没有一个能好过。
“皇上同意了吗”
朱瞻基笑道:“我的上面还有皇祖父与父王,也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能抛开国内事务,去见识一下这个世界。所以,最多三个月,必须处理好东瀛问题。”
对东瀛作战的三大战略目的郑和一直熟记在心,沉吟了一下说道:“臣一定竭尽全力,在八月间完成对东瀛的统治结构的破坏。”
“殿下,奈良方向羽林卫千总陈礼与幼军把总武老四急报……”
朱瞻基今日一直在等着那边的情报,闻言看了郑和一眼道:“呈上来,宣。”
一封封口的信被呈了上来,李亮裁开了封口,将信件摊开,呈到朱瞻基的面前。同时內监也大声喊道:“宣幼军斥候陶正,谭源觐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