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就在南京朝廷对封赏进行商议时,王彦没有等到两广总督陈子龙的进一步消息,吕宋王朱以海的使者却到了南京。
来人是吕宋国兵曹判书王翊,主要是向大明求救。
从他口中王彦得知了张煌言判断的没错,西班牙人的援军确实到了南海,还不算少
第1234章 “天圆地平,中国居中amp;quot;的世界观崩塌上
皇城,洪武门外。
一众马车,停在城门前的广场上,穿着紫色公服,缠着玉带,带着乌沙帽,伸出两根帽翅的大臣们,从轿中下来,手里捧着笏板,鱼贯进入宫城。
另一边骑马的武将们,也纷纷下马,陆陆续续的聚集到了洪武门外,然后三五成群的进入宫城。
天子移驾北京之后,皇城就给楚王监国让了出来,不过王彦还是住在楚王府内,并没有住在宫城,只是借了几座大殿,来处理国事,举行盛大的典礼。
今日是王彦监国以来召集的第一次大朝,在京五品以上的文武都要参与,因为人数众多,便只能在宫中大殿举行。
为了避嫌,王彦已经让人撤走了三大殿内的许多东西,并且也更改了殿名。
今日召见之所,乃是讲武殿,听着名字就能猜出议事的大概内容。
“恭喜戴国公!”讲武殿前,已经早早等候着的数名官员,见戴之藩走了过来,不禁拱手行礼。
戴之藩被封为广陵王,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据说册封的赦书,早到了礼部,只等吉日下发。
封王是无上的荣耀,他现在走到哪里自然都是焦点,都是众人议论的中心。
听见声音,在场的官员都向台阶下望去,便见一身绯袍,胸前绣着麒麟补子的戴之藩,同几位武将走来,于是也忙拱手行礼。
戴之藩上得前来,却没有志得意满,忙笑着给四方回礼,寒暄道,“诸位阁部、同僚,来得好早。”
在场的官员,许多级别都比他低,况且他是要封王的人,因此大家见他这么客气,心中都比较舒服。
这时钱谦益微微一笑,“大都督知道监国召集我们过来,是为了什么吗”
“据说是南洋那边的事,只是不知道监国为何如此兴师重重!”戴之藩知道一些,听说南洋的事情比较棘手,不过大明的威胁,历代中原王朝的威胁,都是来自北面,他觉得南洋的问题,没必要特意召开大朝来讨论。
旁边有几名大臣也是这个意见,西夷在南洋挑事,发兵灭了就行,大明连满清都击败了,还怕谁不成
这时大臣们基本已经到齐,他们正交谈着,侍卫从讲武殿里出来,宣众大臣入殿。
当下几位阁老就在殿外组织,两百余位文武官员,按着官衔和部别,在大殿外先排好了队形,红袍在前,青袍在后,然后鱼贯入殿。
殿内王彦高居监国大位之上,大殿中间一副巨大的万国图,直接铺在地板上,众文武鱼贯地行至殿中,行礼拜见,高呼监国。
“免礼吧!”王彦轻声说道,待文武在大殿两侧站好,继续说道:“今日召集众卿前来,是商议南洋之事!”
王彦一边说话,一边向下打量,“南洋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听说了一些。朝廷得到的最新军报中,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已经结盟,并且联合了南洋的马六甲、马萨卡、奥里萨等国,唆使勃固、真腊、暹罗等国一起进攻占城。幸真腊王心向我朝,托我朝商人给朝廷通报,才让孤意识到南洋的事情不简单!”
明朝推行新的藩属国策之后,不在像以前那样,只要进贡就是藩属。现在藩属除了进贡,还必须用大明的年号、律令,礼制上不能有任何逾越,而外交权力收归宗主国,而大明则对藩属国提供保护。
这种新的朝贡体系,要求藩属放弃许多主权,换取大明的承认和保护,有些藩属能够接受,有些却不愿意失去主权。
此前大多数藩属来进贡,除了仰慕中国之外,主要是为了朝贡贸易获得赏赐,明朝废除之前的政策之后,除了安南、广南、高平、琉球、朝鲜五国正式确定了藩属关系外,南洋的几个苏丹国被荷兰控制已经断绝了往来,而夹在这些苏丹国与广南三国之间的勃固、真腊、暹罗则处于摇摆的状态。
荷兰对这三国进行拉拢,不过真腊显然不想招惹大明,所以将消息传给了明朝,以免一旦开战,被牵连到战火之中。
说着王彦从监国的宝座上起身,然后一步步走到大殿中央,直接脚踩在那副巨大的万国图上。“相信诸位也与孤一样疑惑,这些西夷到底有什么能力,居然数十年间就控制了南洋的商路,为何能在南洋兴风作浪,还屡次撕毁与我朝的协议,不将我朝放在眼中,他们到底有什么本事,又来自何处,敢挑战我大明”
殿内众多官员,不禁小声议论起来,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还真没想过这些问题。
这是长久以来,天朝大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大明就是世界的中心,大臣们对周边不怎么感兴趣。
当然这种观念的行成也不能怪大臣们,这是几千年来整个文明领先世界,形成的优越之感,是不能不免的,并不是突然出现。
&n
第1235章 天圆地方,中国居中的世界观崩塌下
为了奖励柏应理,王彦破格给他授予了一个工部侍郎的官衔,他听见王彦的声音,于是走到地图边上,先给王彦行礼,然后说道:“监国大人,诸位同僚,这里就是荷兰,而这里则是西班牙!”
柏应理在大明待了多年,汉话说的与明人一样,只是带点广东口音,众人听起来并不费劲。
见他指了两块地,都离明朝极远,几乎是地图上北京到广州的几倍距离,众人心头不惊一震。
这种距离的震撼,王彦当初去澳门时,就体验过一次,今天他依然惊叹,特别是他就站在地图的中央,那种感觉如同置身版图之中,很是微妙。
王彦当即挥手说道:“来人,涂出来!诸位也近前观看!”
他一声令下,便见有几名画师,提着用木桶装着的染料,用婴儿手臂粗的毛笔,沾了染料之后,按着柏应理的指示,先将西班牙的位置涂成了猩红色,又将荷兰涂成了绿色。
大殿上的文武听了王彦的话,好奇的围了上来。
经过涂色之后,两国的版图就变得更加直观起来,他们看见中间金黄的大明占据中央大片位置,而西班牙只是一个福建大小,版图上的优越感,立刻就压制了方才距离上的震撼,一名御史便笑道,“弹丸小国,真是不知死活!”
等他们看到荷兰的版图,天朝上国的感觉立时又回来了,便又有人指着荷兰道,“鼻屎小邦,夜郎自大。”
从版图上来看,就是将西班牙和荷兰加起来,大明依然是他们的十多倍,版图虽然不代表一切,但是却能说明很多问题,特别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土地的面积决定了人口和耕地的数量,也就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实力。
这时柏应理却道,“众位大人,这只是西班牙在大明正德之前的版图!按着西历,大概是公元1506年之前,距今天已有一百多年,而在这一百多年里,因为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了新的大陆,西班牙迅速成为了一个大帝国!荷兰则是从西班牙中分裂出来的一块,现今已然也成为了欧陆最强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是纵横世界。”
柏应理虽然很喜欢大明,但是对于明朝人高高在上,自居中国,视四方为夷的态度还是很不满的。
其实明朝的态度与西方比起来,要温和文明得多,中国虽然有高高在上的自得心理,但是总归还是将周边民族当做人来看,更像是一个贵族。这些民族前来朝贡,中国赐予他们书籍文化、典章制度教导这些民族文明,西方人强了之后可不一样,他们更本就不把黑人、印第安人当人看,是直接野蛮的屠灭,等杀完之后,他们到成为文明人了。
&
第1236章 真腊国请为藩臣
这一次朝会,让明朝上下感到一鼓前所未有的危机之感,不少人立时就联想到了当年的蒙古人,也就是在百年之间,突然就帽了出来。
蒙古人崛起时,扫灭一切能触及的文明,西方也是一样,所过之处必然伴随着文明的毁灭,以及残酷的杀戮和压榨被击败的文明。
中国历来的威胁,都是来自北方,然而这次的威胁,似乎是换了一个方向。
不过相比于西夷的威胁,地圆说引发的争论,无疑更加强烈。
“天圆地方,中国居中”这是华夷世界观的基础。如果地是圆的,那中国还是天下的中心吗还能叫四方为夷狄吗中国不是天下的中心,地位岂不与四夷等同,那优越之感从何而来
王彦在朝会结束后,让人将那副涂满了颜色的万国图,还有地球仪送到了国子监。
他的本意是让国子监的监生们,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危机,让他们不要安于现状,但是未有想到,相比于西夷的崛起,监生们讨论最多的还是西人的“地圆说。”
中国也有地圆之说,东汉时张衡《浑天仪图注》中,便有“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的说法。
三国时王蕃的《浑天象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于地外,犹卵之裹黄,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其术以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南北极持其两端,其天与日月星宿斜而回转。”
这些说法虽早已有之,但是并非主流,西方地圆说传入之后,只有一些在天文方面有很深的研究的中国人,如徐光启、李天经、王锡阐、梅文鼎等人接受了地圆说,但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天文基础的人来说,地圆说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有的时候,最可怕的就是外行偏要谈内行的事情,并且还偏偏以为自己占了道理,还凭借人多势众,一定要让内行承认本不存在的错误。
大殿上的官员,多少还有些理智存在,并且王彦也说了,会派船队走一圈,是对是错,最多两年就能见个分晓,但是此事在民间一挑出来,影响便大了。
地圆说,传入明朝以来,只是引起小范围的讨论,毕竟读书人大都专注于功名,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杂学。
可是他们少关注,却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天圆地方,中国居中”是士人们重要的世界观之一,就像教会要烧死“日心邪说”一样,整个士林因为此事,一下沸腾起来。
一时间,士林之人,对于柏应理等西人,进行了口诛笔伐,激动的人还砸了西人在南京的教堂。
不少人,直接在各种邸报上,开始登出自己的观点,公开和柏应理等人辩论,有人便说“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竟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
士林之人,大多觉得地心之说,乃无稽之谈,多认为,“若使人旁行侧立,已难驻足,何况倒转脚底,顶对地心,焉能立而不堕乎”
柏应理虽然提出了许多论证,比如向北行进可以见到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增加,远方驶来的船先出现桅杆之尖,月蚀之时所见地影为圆形等等理由,但这只能说服明朝内部,一些有较高天文学造诣的文人,却并不能说服,那些不懂天文学的士人。
柏应理也没有办法解释,大地如果是一个球体,那么为什么下面的人不掉下去,下国之人倒悬着,又要怎么生活的问题。
这时,那位被苹果砸中的西人,才十一岁左右,万有引力的学说还没有边儿,柏应理自然也解释不了这些问题。
王彦说两年之后就能验证,但是民间的情绪却对地圆说非常抵制,就连宋应星也持反对的态度,不过他还算理智,不像民间多数人,只是因为地圆说伤了他们的自尊,便因为反对而反对。
&nbs
第1237章 再下西洋
文渊议政堂内,几名老齐聚一堂,王彦端坐在中间,摆手缓缓道:“东海水师以调派了七艘炮船南下支援,可是在海上依然没有击败两夷,看来从海路我们很难再短时间内结束这场大战。”
陈邦彦道:“监国的意思是除了出动水师之外,还打算出动陆师作战”
王彦点了点头,“敌军已经逼近真腊,想要一路杀到占城,将我朝势力赶出南洋。占城我朝以经营数年,每年往我朝运送大批米粮,如果占城被敌人占据,广南三国易会不稳,大明会米价飞涨。现在真腊国既然请为藩臣,那我朝便出兵将敌人挡在真腊国外,然后集合广南三国、占城,以及广东的军队,将敌人击败,然后沿着陆路直取马六甲。”
说到这里,王彦停了下来,他又看了众人一眼,见所有人都在全神贯注望着自己,他这才继续道:“荷兰和西班牙从海上来,想要将两夷赶出南洋,就必须扼住马六甲这个咽喉地带。只要拿下马六甲,那爪哇的荷兰人和苏禄的西班牙人将不足为惧!并且只要拿下马六甲,我大明的战船就可以纵横整个西洋,将三宝太监到访过的天竺、天方、东非等地纳入我大明的贸易版图内,把西夷逐出西洋!”
那日的朝会让王彦感到了一股从四面而来的压迫,几人听王彦的意思,似乎是想恢复明朝对西洋的影响,重新走入西洋,建立一个以大明为主,南洋、印度、中东、东非为辅的贸易体系出来,并将西夷逐出这个体系之外,遏制西夷的崛起。
这其实就是恢复西方大航海之前,世界的态势,但要做到这一点的第一步,就得拿下马六甲。
下面几位老一阵议论,陈邦彦再次抱拳道:“监国之意,这次大战不只是拿下马六甲,将西夷赶出南洋,还要与西夷争夺西洋的掌控权,那战事怕是要旷日持久了。”
中国文明并不是一个侵略性很强的文明,甚至应该说,是一个很爱和平的文明,对中国而言,战争自然是越少越好,持续的时间越短越好。
以明朝现在的实力,想要向马六甲以西发展,将西夷赶出西洋,怕是至少也要三四十年的时间。
&
第1238章 叶尔羌覆灭
就如同王彦所预料的一样,金国确实准备利用明朝南兵多,北兵少的特点,趁着冬季将要降临之际,发动对叶尔羌的突袭。
出使明朝的金国宰相韩朝宣,带回来消息,王彦得胜还朝后,并没有行篡位之举,而是进位监国,将皇帝弄到了北京,明朝内部并没有发生动荡。
金国上下都盼望着王彦篡位,学那司马代魏之事,等着明朝内部混乱,准备扶持明朝的毌丘俭、文钦、诸葛诞,来对抗王彦,让明朝陷入内乱,无暇西顾。
没想到王彦那厮,稳如老狗,居然沉的住气,豪格听后心中都是一声赞叹,不得不佩服王彦,并对众人说王士衡纵横天下,就是靠着一个“稳”字。
在感叹王彦不篡之际,金国上下也焦急起来,开始抓紧筹备西征之事。
时间到了八月,金国的准备已经完成,而天气已经入秋,明朝一边却没有对金国发动进攻的迹象。
原本金国准备等到十月入冬之际,再发兵西征,但这时从南面传来消息,明朝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南洋,金国上下便决定趁着明朝没有进攻金国之前,立刻西征。
这次金国集结了六万大军,以孙可望为北路军,出哈密卫攻火州、吐鲁番,此路大军四万人,有一半都是战力堪忧的屯军,且主要以步军为主,负责正面强攻吸引。
还两万精锐骑兵为南路军,由吴三桂率领,负责直捣黄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