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孙可望控制的军队只有两万人,虽然几十万屯户,也接受了一定的训练,但孙可望清楚,这些农兵只能帮着运运粮草,修修工事,协助守城,不可能用于野战。

    有见于此,孙可望决定,前往长安,亲自说服金国朝廷,希望能抽调些兵马,让他支援蒙古人,同俄罗斯一战,阻止俄罗斯东进的势头。

    四月间,孙可望从龟兹出发,快马经过河西走廊,前往长安。

    不几日,他就到了瓜州,这里是他投金之后,第一个经营之地,如今故地重游,他便短暂的停留下来,准备休息一日,再往长安。

    瓜州是孙可望用心经营的地方,也是他从大西国被灭的失败阴影中走出来的地方,所以很有感情。

    他到了瓜州之后,瓜州的官员给他腾出一间大宅住下,但他却没有待在屋内,而是准备到城中转一圈。

    城内十分热闹,比他经营时还要繁华一些,这主要是受到丝绸之路被打通的影响。

    明朝在青海南部,也筑有城池,不过因为出川的成本,比较大,要翻越山脉,所以运往青海的货物有限,影响力只扩张到青海湖之南,就没有向北扩张了。

    瓜州原本被孙可望经营成为,河西走廊上的商业中心,现今有丝绸之路的加持,商旅来来往往,比以前更加繁华,集市的面积也扩大了一倍。

    路上丝绸之路很长,走完要一两年的时间,只有极少数的商人会走完全程,大多数情况是,商号在丝绸贸易的各个节点,建立货栈,关中的商队将货物运到瓜州,大部分就回关中了,然后由瓜州的商人,在集市采购货物之后,再运到西域,然后又将西域的货物带回瓜州。

    正是这一个点到一个点的接力,成就了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沿线城市的繁华。

    孙可望换了一身便衣,在几名侍卫的护卫下,进入市场,他刚进入西市,便见有几处人声鼎沸,孙可望好奇凑过去,是几家布庄,许多人正在布庄外争吵。

    “去年一匹才一两银子,现在怎么涨到三两五钱呢你这布又不是苏松货,连中等都算不上,只是下等,为何卖那么贵”

    “就是啊!你们坐商一下涨了三倍,让我们行商赚什么”

    按着物价,关中的下等棉布,也就是四钱到五钱银子,运到瓜州,价格才一两多,江南那边更便宜只要三钱左右,现在卖到三两五钱,已经是中等好货的价格了。

    孙可望见此不禁皱了下眉头,问旁边一名商人道:“这时怎么回事”

    那人显然不是布商,估计是看热劳的心态,他看了孙可望一眼,见他气质不凡,于是解释道:“关中的布匹被明国高价收去,瓜州的供货自然减少,就这一个多月来,是一天一个价,下等布从一两多银子,涨到三两五钱,中等的涨到了十两一匹,上等苏松货已经断货了。这次他们坐商可是发财了。”

    孙可望有些不明白,“明国为什么要高价到大金来收布,苏松的布匹可比大金的好太多啊!”

    “听说是打通了什么商路,从莫卧儿。”那人看了孙可望一眼,卖弄道:“这个莫卧儿你不知道吧,就是天竺啊。明国从那儿接了一笔一百万匹的单子,苏松那边赶不过来,交货的期限又快到了,各商号的布匹都被调到织造局,准备用海船运往莫卧儿,明国那边布匹紧张,所以才从咱们金国收购布匹。”

    孙可望沉思者,那人说的兴起,却接着道,“据明朝那边的商人说,这一百万匹,还只是第一批订单,稍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过来。”

    “一百万匹,还会再有订单,莫卧儿能吃下这么多货”孙可望见那商人满脸的羡慕之色




第1288章饮鸩止渴
    孙可望听了虞胤的话,不禁一愣,心中郁闷,虞胤是户部尚书,既然知道了这个情况,为什么不进行控制,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事会给金国带来的影响。

    虞胤似乎是明白他的疑惑,于看着他解释道:“王爷经营西域,对于中原之事,或许还不够清楚。王爷还不知道,今岁年初,明国提出了扩军二十万的议案吧。”

    “扩军二十万”孙可望闻语一惊,随即又沉默下来,脸色比较难看。

    明军数目起初在五十万左右,北伐之后收编姜襄和一些义军,人数增加到六十万,再扩军二十万,那就有八十万,将对金国形成碾压之态。

    虞胤看了他一眼,接着又道:“内阁已经决定再扩军五万,朝廷需要银钱,王爷懂了吧!”

    孙可望沉默半响,慢慢点了点头。

    “我大金朝,自有国情在此呀!”虞胤叹了口气。

    孙可望在心中慢慢将这事理顺,明朝扩军二十万,光扩军的数目,就已经与金国的正兵一样多了。

    明朝的总兵力,怕是会接近八十万,而金国要与明朝相抗,则至少需要有明朝三成以上的兵力。

    明朝扩军,金国朝廷就不得不跟着扩军,但是金国的财政,却又比不上明朝,只有明朝的五分之一左右。

    金国要扩军五万,朝廷没有钱,所以纵容民间改麦种棉。

    孙可望想通之后,却不禁皱起眉头,“虞部堂,扩军我不反对,但就没有别的办法吗这样有了银子,缺了粮食,不是饮鸩止渴吗况且到时候粮价一涨,朝廷又怎么办”

    这些问题,金国朝廷其实早就想过来,所以孙可望一连三问,虞胤脸上依然没有波动。

    “实话告诉王爷,这件事,内阁商议了很久。确实没有别的办法,而且这件事也没有像王爷想的那么严重。”虞胤道:“这事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我看王爷一路奔波,也没吃东西,正好午时了,我让人备点酒菜,我们边吃边说。”

    “不吃,虞部堂还是给我先说一说,让我心里有个底。”孙可望哪里有心情,金国的成败,也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他怎么可能不担心。

    虞胤摇了摇头,不过还是让人备了几样小菜,备上一壶吴酒,送到书房里来。

    等下人备好,虞胤让孙可望入座,为他满上一杯,“朝廷禁止民间酿酒,这壶是我的珍藏,是韩相公从吴地带托人弄来,送我了几坛,我一直没机会喝,今日与王爷同饮。”

    孙可望在金国的文官中,并没有多少朋友,他能与虞胤相处好,主要是因为虞胤与他共事之后,发现孙可望的能力和为人并不坏,并不在乎他流寇出身,而孙可望也对虞胤十分尊敬,不因为自己是王爵而摆什么架子,所以两人才成为了朋友。

    孙可望无奈,只得上桌,虞胤给他满了一杯后,坐下来,看他的样子,便开口说道:“总之不管怎么说,明国扩军,我们大金也必须要扩。这扩军就需要银钱,本来内阁是想像王彦主持明国政务时一样,向国内士绅和商人借贷一笔银子,用来扩充新军”

    孙可望见此,不禁问道:“那为何不借呢”

    虞胤苦笑一声,“借是借了,不过却没有借到多少。”

    “这是为何他们不肯吗”孙可望脸色一寒,他本想说不肯,就想办法治他们,但是这话要是传出去,他以后怕是回不了长安了。

    “常言道,有借需有还。”虞胤摇了摇头,“不是他们不借,是不敢借。王彦当初能借到钱,原因是明国在战场上连连大胜,开海政策,又令明国赋税每年都在增长,他有偿还的能力。而我朝失去了清国的市场,最近与玉兹的贸易也受到了影响,收入没有明显的增长,再加上与明国的战争,少有胜仗,所以豪绅和商人不看好我朝赋税的增长。”

    虞胤拿起酒杯,小抿一口,“简单来说,如果朝廷今岁借款之后,明年赋税的增长,不够偿还债务,而第二年还须要借贷,那么就始终没有还清的可能,所以借不到什么银钱。”

    孙可望明白了,就是民间其实并不看好金国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将桌上酒杯,端起猛然一饮而尽。他有的是办法治这些人,但是被官绅把持的金国朝廷不会让他那么去做。

    孙可望仰头饮完一杯,将酒杯重重放在桌上,也不吃菜,而是开口问道,“所以朝廷就纵容民间将麦田改种棉花,希望通过布匹贸易,来获得扩军的银子可是这样粮食怎么办”

    这几年关中地区恢复的不错,基本告别了粮荒,所以他们还不觉得粮食的紧张,但孙可望在西域,便觉得粮食尤为可贵,他的五十万屯户,至今都要靠关中接济一部分粮食。

    虞胤给他倒满,然后说道:“粮食的事情王爷不用太担心,我事先就说过了。虽说有许多人改种了棉花,但是朝廷也正在想



第1289章 罗刹东征
    虞胤问起这事,孙可望反应过来,想起这次来的正事,他将酒杯放下,“我这次回长安,是希望朝廷能拨我三五万人马,去支援玉兹汗国和僧格,将罗刹人赶回伏尔加河的西岸,保证我大金两条丝路的安全。”

    虞胤听了一惊,“怎么罗刹人已经逼近西域,还要影响通往撒马尔罕的商路吗”

    孙可望点了点头,“年初时已经到咸海,北路与玉兹和蒙古人的贸易,基本快断了。如果我们不帮忙,玉兹被灭是迟早的事情。”

    说着孙可望叹了口气,“本想从关中调兵,但是王彦扩军二十万,怕关中的士卒,是调不动了。”

    孙可望没想到,明朝那边居然一下扩军二十万,这使得金军在东线的压力,大大增加,并且迫于压力咬牙扩军五万,估计是不太有可能调兵去西域。

    虞胤沉思一下,却忽然摇头道:“不,我看这个兵,必须得调。”

    孙可望闻语,不禁向他看来,虞胤沉声道:“王爷方才说的有道理,我大金朝必须要有破局之策。现在东面这样耗着,如果西面的丝路再被罗刹人断了,那大金亡国之期,也就近了。现在东南北三个方向都不通,一举一动明国马上就会探知,只有在西面动作,明国才不会注意。”

    虞胤看着他,郑重道:“我支持王爷,如果能帮玉兹和僧格击退罗刹人,我大金不紧能保住丝路的安全和贸易的通畅,还能同玉兹汗国和僧格结下一份善缘,他日我大金有难,也能请他们支援。”

    虞胤显然是意识到,金国如果不主动破局,坐困关中,大金迟早要完,而既然明朝打不过,他便将破局的希望寄托到了西面。

    孙可望微微颔首,“部堂真是国之干臣,不过那罗刹人不可小窥,二十多万蒙古人,说败就败了,所以要对付他们,必须抽调精兵才行,朝中七位相国,还有皇上未必会有这样的魄力,再者如果抽调精兵,明军得到消息,极有可能提起进攻。”

    虞胤摇摇头,“眼下的情况,皇上和几位相国未必看不懂,出兵也可以想隐秘的办法瞒过明国的细作。”说道这儿,虞胤顿了下,将声音压低了些,“王爷,我说句不当说的话,西面破局,弄好了,对我大金有大利,这也是一条退路啊!”

    一般的金国人或者官员,是没有胆子说出这样的话,但是虞胤却说了,他已经再想失败后的事情了。

    眼下金国与明朝之间,近期必然会有一战,这是统一大势所驱使的,不可避免。金国想要扭转这种局面,那就只能让明朝短期内无法攻入关中,形成持久战,并造成一种明朝灭不了金国,金国也打不垮明朝的局面。

    这种局面之下,谁也奈何不了谁,明朝见恢复关中无望,而江南日子又好过,长久之后,百姓厌倦战争,那才会使得明朝接受金国割据关中的现实,谁也别倔强,就这么地吧。

    想要造成这种局面,西面的丝路,必不可少,否则金国根本消耗不起,拖不到明朝接受现实,而即便丝路通畅,虞胤心里其实也不乐观,所以他才会说出,也是一条退路的话语。

    孙可望严肃起来,他是陕西人,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经过虞胤一说,他脸色渐渐变了,这个问题他是该想一想了。

    孙可望沉声道,“部堂说的有理,我这次一定说服朝廷出兵。”

    虞胤点了点头,“这件事,我会全力支持王爷。”

    说道这里两人都没啥心思继续吃了,其实两人根本就没动过菜,一壶吴酒到是被喝完了。

    当下,虞胤让人撤了酒菜,与孙可望洗了手脸,便往内阁而去。

    在1656年四月,在孙可望东归长安,请求援兵之时,播完种的俄国人,也到了用兵的季节。

    蒙古人的金帐汗国被灭之后,蒙古人逃入中亚,俄国人追到了咸海附近,蒙古对于俄罗斯的威胁,基本已经解除。

    这个时候,俄罗斯内部便出现了两个声音,一个声音要求继续东进,对蒙古人斩草除根,严惩叛乱的蒙古人,一个声音则觉得,既然东部的威胁已经解除,那俄国的目标因该,转回乌克兰和东欧,趁着波兰与瑞典的战事没有完结,敢快捅波兰一刀。

    起初,将注意力转回西面,对付波兰的声音占据了上风,毕竟俄罗斯垂涎乌克兰已经很长的时间了,而且跟着取得三十年战争胜利的北欧霸主瑞典一起,狂揍波兰的机会实在难得。

    不过就在他们讨论之时,波兰历史上原本应该持续十多年的“大洪水”战争,却因为俄国之前的退出,而提前结束了。

    原来的历史上波兰从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率领乌克兰哥萨克的起义开始,到1654年沙皇俄国的对波兰的宣战,最后连赢得三十年战争后,国力正盛的瑞典也在1655年对波兰发动突袭,使得波兰不得同时和俄国、乌克兰、瑞典以及与瑞典结盟的勃兰登堡选帝侯作战。

    在历史上的这段时间内,波兰不得不以五



第1290章恒逻斯城
    五月间,为了扫除东面的威胁,沙皇决定由辅政大臣莫罗佐夫为东征元帅,率领六万人马继续东进,其中俄国陆军三万人,哥萨克骑兵也是三万。

    六万俄军很快就突进到咸海西岸,来到锡尔河畔。

    这里的蒙古人发现敌情,见罗刹人浩浩荡荡,早以被杀得丧胆的蒙古人,并不敢接战,拔马便逃。

    事实上,这些前沿的蒙古小队,任务也只是阻拦小股的罗刹人。

    那些哥萨克骑兵与蒙古人一样,都是轻骑兵,常常几百人,几十人的深入玉兹腹地,杀戮和抢劫小股玉兹人,十分难缠。

    这些前线的蒙古人的任务,是抵御他们的渗透和蚕食,并没有对抗俄军主力的实力。

    在俄罗斯人东进之后,前沿的蒙古据点纷纷逃窜。

    一日后,准格尔部台吉僧格的营地,近千蒙古骑兵呼啸着从西面奔回营中,一名千夫长仓皇的翻身下马,飞入僧格的营帐。

    “台吉,大事不好了,六万罗刹人杀过来了!”千夫长进入帐中,急忙禀报道。

    僧格视之,是他安排在前线监视罗刹人的属下,心中大惊,忙问道:“罗刹人到哪儿呢”

    “步军远一些,骑兵就在属下身后,一日之内就会杀到大营。”

    僧格噌的一下站起来,在帐中来回疾走,片刻后,猛然停下,扭头对帐外喊道:“快,传令下去,马上向东撤退。”

    次日清早,俄军将领伊凡佐洛塔连科率领一万哥萨克前锋,抵达僧格的营地,但是蒙古人已经人去营空。

    金帐汗国失败之后,僧格溃入玉兹汗国,玉兹人虽然收留了准格尔部,不过却让僧格率领两万蒙古骑兵,驻扎在玉兹人的外围,希望他能成为玉兹汗国的屏障,帮助玉兹抵抗罗刹人。

    只是僧格残兵败将,二十多万蒙古骑兵,都没有挡住罗刹人,他两万人如何能挡
1...321322323324325...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