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财富和审美,其实也是一种实力和底蕴的展现,能够在精神上给人碾压,让人产生自卑之感。

    孙可望是有意如此,这除了掌握会面的主动性,炫耀实力之外,也是一个广告,让波兰使对金国的商品有兴趣。

    他这一身,从都到脚,都是极好的东西,很多都是金国自己织造的,他穿在身上,就是一个最好的展示。

    波兰使者是立陶宛大公的侄子,叫伊凡,也算是波兰的贵族,但是还真没见过这样奢华,但又富有美感的服饰。

    欧洲人的审美,还处于爆发户的阶段,就是喜欢什么都弄的金壁辉煌,显示自己有钱,其实土鳖,这与满清入关后对中国的审美伤害是一样的。

    看中国宋代的青瓷,明代的家具,那种舒服的美,精致的美,才是高级的审美。

    孙可望这一身,并不是炫耀用了多少金线,还有宝珠,而是展示精湛的工艺,以及整体的美感。

    一进帐来,伊凡等人目光落在孙可望身上,就没法离开,不自觉的便矮了一头,就跟乡下穷亲戚到了官老爷家一样。

    进来之后,好一会儿伊凡等人反应过来,先给孙可望躬身行礼,待入座后,才开始说起正题。

    孙可望端坐着听通译翻译道:“尊贵的王爵阁下,波兰立陶宛联邦,希望能与强大的金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罗刹!”

    孙可望笑了笑,“我大金朝很愿意与波兰结盟,对罗刹国进行两面包围,更愿意与波兰贸易”

    孙可望一边说,一旁的翻译便将他的话语翻给波兰人,伊凡听了与几名波兰人都十分振奋,脸上布满了笑容,似乎两国间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帐内正说笑着,气氛十分融洽,帐外却忽然一阵喧哗,确是俄国人得知孙可望在会见波兰使者,一下子急了。

    金俄之间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小半个月,一直没有进展,孙可望也始终没有露面,俄国人听说金国的安西王去与波兰人会面后,顿时便如座针毯。

    俄国的使者曾经到过金国,知道金国是一个大国,有大军二十多万,比俄国要富有繁华。

    如果他们与波兰同时进攻俄国,那对俄国而言,必然是一场苦战。

    虽然俄国人十分蛮横,但是他们并非不动脑子,事实上俄国人很狡猾,也懂得审时度势。

    沙皇早就下令与金国议和,只是俄国不愿付出代价,既想金国退兵,同时也想尽量保证俄国的利益,才将事情拖下来,而这一拖,事情就坏了,没想到把波兰的使者拖来了。

    帐内的伊凡等人听见外面的俄语,脸色不禁一变,方才听说金国愿意结盟后乐开花的表情一下僵住,纷纷站了起来。

    伊凡脸上有些愕然,当即对着孙可望,很紧张的说了一通波兰话。

    “王爷,他们问大营内怎么会有罗刹人”

    孙可望抬手压了压,示意波兰人不要紧张,让他们坐下,“那是罗刹派来的和谈使者,大金与罗刹交战已有数月,况且现今已到了八月,天气不适合大金作战,所以大金准备与罗刹签订一份和约。”

    伊凡听了并没有安定,脸色反而更加难看。

    “王爷,波兰人问,王爷既然说与波兰结盟,为何又与罗刹和谈,难道是欺骗他们么”

    孙可望早想清楚,吴三桂撤离之后,他将很需要波兰来牵制罗刹,但如果是金国需要波兰,有求于波兰,那整个会谈中,金国将处于被动地位,所以他从开始便营造出气势,以及让俄国人嚷嚷两句,都是为了改变这种被动,让金国需要波兰,便成波兰需要金国。

    孙可望微微笑道:“贵使不要急,谁说签订了和议,就是要站在罗刹一边。金国只是暂时需要休养,这并不影响我们两国的联盟,共同遏制罗刹的发展,堵住罗刹国东西两面的道路。”

    “可是如果大金与罗刹和议,不出




第1304章 政务官和事务官
    科举制度本身而言,是中国发明最伟大的一项选官制度,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阶梯。

    它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可同时他也存在许多问题。

    单就制度而言,他已经十分优秀,在同时代找不出比他更好的,找不到可以替代他的制度,但他并不完美,因为任何制度和规定,都是聪明人和统治者,来限制普通人,维护他们利益的。

    科举也是如此,考试选官的方式,并没有错,但是考试的内容,以及考什么,却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如果皇帝开明与士人共治,那考试的内容也就相对灵活,但是如果遇见独裁君主,只是为家天下,那考试的内容自然也会有所限制,考试的内容会过分的去强调对君王的忠诚,限制考试内容,僵化人的思想。

    王彦的位置现在有些尴尬,上不上,下不下,他肯定是不能再去为皇帝选官,去强调对皇帝的忠诚,所以原来的八股废掉,原来考试内容只限于部分儒家经典,重孔轻孟,现在重视孟子,加入杂学。

    这些都是为了冲淡忠君的思想,让人们也读一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推广心学。

    这都是在为王彦眼下的行为和所处的位置,来找合法性,王彦不希望背上骂名。

    当然他这样做或许也是徒劳的,但人哪能看到以后,不管后世怎么说,他该做的还是要做的。

    不过明朝向来家国不分,一味的去打压忠君,同时也就不可避免伤害了整个大明朝的凝聚力。

    原来所有人都有一个效忠的对象,现在突然没了,被压制了,那该效忠谁

    现实是很残酷的,人就是生而不平等,一百个人里面,总会有聪明的,有笨的,而且笨的还占了大多数。这还只是资质上的不平等,还有家庭的不平等,身份的不平等。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需要一个皇帝,这让他们的内心感到安稳,也是天下凝聚力的所在,如归冒然摧毁,那就只能形成思想上的混乱,让大多数人失去归属感。

    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历史上又是如何解决呢

    大多数王朝最后都是用效忠于本民族,效忠于国家,用一种想象共同体,来代替国王或者教会,完成了这个转变。

    此时的明朝也正处于这种思想转变的时刻,王彦对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便十分推崇,正用忠于大明,忠于天下来取代忠于皇帝一家。

    这种思想上的改变,特别是心学和孟子学说的兴盛,让部分人开始质疑皇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效应,他们也会质疑王彦,质疑楚王这个监国。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然君都轻了,那王彦这个监国,也重不到哪里去,甚至有人还研究起了墨子。

    这就让统治者,感到恐惧了!

    这不仅仅是质疑皇帝,也是质疑王彦,质疑内阁,质疑所有的当权者,这才是思想上真正的解放,是士人们自己想通了,顿悟了,而不是谁来教他们怎么做。

    如此一来,按着民贵的思想,王彦要保持他的合法性,就得为民多干点好事,这样才能得到认可,否则他霸占监国的宝座,却不干人事,那就与他所提倡的东西背道而驰了。

    不管王彦是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总归需要为民做事,得到天下的认可,这成了王彦改革做事实的动力。

    皇帝对待科举,挑选官员时,多半是有没有能力先不说,先挑对皇帝忠诚的,而眼下没有一种忠于权臣的思想存在,王彦只能选能干事的。

    他将有能力,能干事的人才选拔上来,天下安定,百姓富足,百姓脑壳有包才会倒王。这样一来,监国之宝,王彦也坐得踏实。

    这次科举考试的进一步改革,其实是整个明朝官制改革的一个基础,也是今后改革的第一步。

    房间内,两侧的声音,不时的传来,王彦与顾炎武、钱谦益坐在一张桌子前,上面摆着几碟子小菜,还配了一壶好酒。

    几人听了一会儿,钱谦益拍了王彦一个马屁,“监国,这次将科举分为政科和事科,实乃千年来一大创举。”

    科举刚开始时,分了许多种类,后来才逐渐统一,王彦着根本不是什么创举,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士林领袖的马屁。

    王彦将筷子放下,“党争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最耗国家元气,损耗人才,耽搁政事,多少名臣毁在党争上。”

    王彦顿了下,自嘲道,“当初孤为官时,对此十

    分厌恶,还谏言高宗皇帝,要废除党争,禁止党争,然而事实上孤却是一路党争,才走到今日。现今回想起来,当初未免太过理想,这党争是禁止不了的。”

    说到党争钱谦益比王彦的感慨还要多一些,一旁的顾炎武却笑道,“监国正是考虑到党争不能禁止,所以才想将朝廷官职改变,分为从政的政务官和具体做事的事务官么”

    王彦也笑了笑,“不错,党争既然不能禁止,那朝廷也没必要遮遮掩掩,今后政务官可以明面属于何党,但是事务官,还有武官则禁止结党,这样就算党派斗得厉害,朝廷的具体事务,却不会乱!”



第1305章 南洋三事
    下午,王彦回到了王府,独自坐在书房内处理公务,不多时,便有侍卫在门外禀报,“启禀监国,张侍郎到了。”

    王彦闻语,将锦衣卫的一份密折收起来,然后说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张煌言被侍卫待进来,他给王彦行了一礼,然后呈上一份折子,“臣参见监国,这是兵部刚收到的奏报。”

    王彦接过折子,伸手指了下座位,让张煌言自己座,然后展开来看,是关于金国的揍报。

    金国的探子最近才从西域的商人口中得知,吴三桂率领三万精锐,偷偷跑到了西域,去同罗刹人作战。

    从探子得到情报,金国已经在西域打了两个多月,估计战事都已经打完了。

    吴三桂这些年一直在汉中盆地屯田练兵,没有什么建树,时间久了之后,明朝对他的关注也少了一些,没想到他居然瞒天过海,跑西域帮孙可望去了。

    “金国西征打到唐朝故地恒逻斯城呢”王彦快速扫视一遍,脸上漏出不快之色。

    这个恒罗斯城王彦还是知道的,是中原往朝向西的极限。

    这个地方应该王某人来恢复,没想到被孙可望和吴三桂这两个匹夫给拿下了。

    任何事情,后人都只记得第一个人,就是有一天王彦灭了金国,打到恒罗斯城,史书上对于恒罗斯的记载也是孙可望、吴三桂恢复此地,而多半不会提王彦,就让他有些不高兴,或者说是嫉妒了。

    金国这等于出了一个大风头,国内士气和民心,会进一步的高涨,王彦顿时皱起了眉头。

    张煌言解释道,“这是七月中旬的情报,现在情况如何,还要等探子进一步探查才知道。”

    折子上说,五月时,吴三桂便带着三万铁骑去了西域,金国正联合西域各国,对抗罗刹国。

    对于罗刹国,王彦有些了解,版图还比较大,不过太靠北,想必没几块好地,而且明朝在南洋连败西夷,这让他不看好罗刹。

    七月中旬从关中得来的情报,怕是六月间西域发生的事情,现在以是八月,王彦心里默默估计一下,恐怖金国在西面的战事已经打完了。

    金国不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所以在西线肯定是一场速战。

    吴三桂、孙可望之流,居然扩地千里,嫉妒使人丑陋,王某人不能容忍。如果不是五德号最近正在对金国出手,王彦会毫不犹豫的让前线的郝摇旗和刘芳亮,给金国制造些麻烦,牵制一下金国的西扩。

    当下他沉吟一阵,开口道:“这件事要派探子打探清楚,持续向孤汇报。”

    张煌言点头称是,王彦想了下,觉得还是不能因为五德号,就放弃这次机会,万一金国还没打完呢于是他又补充道:“让五军都督府给郝摇旗发一道令,让他探一探汉中的虚实!”

    “是,臣这就去一趟五军都督府。”张煌言站起身来。

    王彦摇了摇头,“不急,孤还有事问玄著。”

    张煌言闻语又坐下来,王彦身子动了一下,才继续说道:“南

    洋那边最近有什么新情况么”

    张煌言想了想,然后说道:“回禀监国,南洋的事情主要是锦衣卫和理藩院在处理,臣知道的并不多,不过最近却有几条新的消息。”

    金国在西面扩展,让王彦没来由的想起了南洋,“先说说看,孤想了解一下。”

    张煌言点



第1306章 台岛吕宋
    张煌言离开之后,王彦将方才收好的那份锦衣卫的密折又拿出来看,内容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却引起了王彦的重视。

    在鲁王出海,唐王被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后,明朝宗室的力量,已经无法动摇王彦的位置,大明的政治格局基本稳定,但是王彦心中的一根弦却依然紧绷着,注意着宗室的情况。

    这两年来,特别是王彦座上监国之宝后,宗室一直都很安静,而王彦也不想落个赶尽杀绝的恶名,所以与宗室基本算相安无事。

    他手中的密折,是关于豫王朱聿锷的。

    这位殿下最近离开台湾到了南京,不过他并不是来针对王彦,而是花了大笔的银子,游说朝中官员,打通关节,想要将被软禁的唐王捞出来,希望朝廷能恢复唐王的爵位,放唐王到海外就藩。

    在唐王倒台之后,这位冲动的豫王似乎成熟了许多,并没有搞什么小动作,每逢节日,还会派人给楚王妃送一些礼物,想要修复一下与王彦的关系。

    如今没了唐王的庇护,朱聿锷也是二十六七的人,是该收敛一下锋芒了。

    如果他还像之前那样自以为是,天不怕地不怕,以他和王彦之前结下的梁子,早被王彦弄死了。

    王彦将那份折子看完,随即吩咐书房外的侍卫道:“去锦衣卫把余太初叫来。”

    如果当初唐王要封藩,王彦那是举双手赞成,但如今唐王已经输了,王彦没有放虎归山的道理。

    其实前不久,王彦就任监国后,被软禁的唐王,还给王彦上了奏折,写了贺表,他一方面对王彦光复神京歌功颂德,赞成王彦就任监国,另一方面,言辞中也漏出哀求之意,希望王彦能放他一马。

    唐王在奏折中表示,拥戴王彦监国,同时表示自己才到中年,还想为大明做点儿事情,还有点用处,不想被囚禁到死。

    王彦看了唐王的贺表之后也很感慨,他能从言辞间体会到唐王的苦楚和抑郁,估计唐王是真心服输,但是王某人还是在奏折上回复了两个冰冷的汉字——不准!并让人将回复送到凤阳,交给唐王。

    从王彦监国之后,宗室已经明白细胳膊拧不过王彦的大粗腿,近两年来都很安分,但是唐王是不可能被放出来的。
1...325326327328329...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