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响木
端午节,蜀地干部按照惯例集体休沐一日,放松紧张许久的神经,顺便拉动下内需。
朱平槿的老婆按照民间习俗出了王府,重新回到了福仁堂的娘家,准备住上三天。
不过罗雨虹现在的排场是越来越大。出府一次,那是前拥后呼,华盖遮天,比起武则天的装扮只少了一顶冠冕。
然而这些明面上的花花架子骗不了朱平槿。
朱平槿清楚,老婆借口回娘家小住,是想避开自己,好与洪其惠等人一起阴谋策划,如何将重庆府抄来的价值超过五百万两以上的金银,数不尽的房产、田产、码头、商号、钱庄、作坊、矿坑、珠宝、货船、马匹等玩意儿一口吞下。
有了来自重庆府巨额财产,汇通钱庄的银、钞汇兑压力便会骤然减小,百万入川流民便有田有地可分,蜀王府的大规模工商兴业计划也可以在重庆府这个最好的水陆码头落地。
然而,罗雨虹面临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政治上,来自于刘之勃。
刘之勃坚持,重庆府所有查抄的罪产都是官产,绝不能流入蜀王府的私囊。蜀王府接管产业可以,拿银子来买!
朱平槿还清楚,老婆最大的本事就是印制银钞,印制越来越多的银钞。她一定是想通过加印银钞来把重庆府买下,把刘之勃应付过去,但又害怕这些多余的银钞通过官府流入市面,把刚刚稳定下来的蜀地金融秩序再度冲垮。
“或许她会在城南再建一座三甲医院、一座985211、一座蜀都大剧院来消耗这些银钞
不管了,让她痛快地玩一把吧!
印钱炒股炒地炒房都可以,除了男人与gai,一切由她!
等到她……哼哼……本世子再来一把抄家糊,连人带银子一起……!”朱平槿阴狠地想。
一丝置仇人于死地的快感快速充斥了朱平槿的全身,让他波澜不惊的政治面庞上露出些许微笑。
……
出门半年,回到久别的办公室,却看见办公室已经大变样。
在世子出府征战这段时间里,蜀王府的内相曹三保并没有闲着。
小主子不愿迁到寝宫正殿就住,说是父王在天之灵犹在,他会睹物思人,徒增伤悲。况且母妃寝宫未迁,按礼制他也不能位居母妃之上;
小主子也不愿使用承运大殿来日常办公,说是耗用太费,奢靡过甚。
既然如此,那么世子府和这谨德殿的里外陈设就不能失了世子身份,坏了上下尊卑。
如谨德殿世子书房的宝座,怎能偏居窗户一侧且朝向为西所以装修后的格局,世子宝座被搬到了正对窗户的坐北朝南之位。宝座下也设了一层宝台,可以让此间主人站在上面俯视芸芸众生。
其他类似突出朱平槿地位的装修还有很多。细心谨慎的曹三保甚至没有忘记宝座顶上的两把人力大扇子,把它们一并移了个位置。
只是因为罗姑娘不准别人动她的办公室,说是她要自己亲自动手策划,所以曹三保只能将谨德殿和世子府正殿的各五分之三装修了,留下一个好大的遗憾。
此时,一位赳赳武夫正顶盔冒甲立在谨德殿东阁的世子宝座下站规矩。
表达了坚决迎娶小红的决心和绝不纳妾的承诺,世子脸上只是露出些许神秘深邃的微笑,这让刚从重庆府赶回来的宋振宗迷惑不解。
自己这婚事,世子到底是准了,还是没准
宋振宗心急火燎,连忙悄悄给东侧安坐的郑安民打了一个眼色,意思是关键时刻,兄弟帮帮忙!
忙,自然要帮。
然而深谙阴阳之道的郑长史早就洞悉了上位者的内心。他不疾不徐轻咳一声,把某人遨游九天的魂魄给招了回来。
“世子,阴阳相配,天地人伦之道。这婚禁一事也该开个口子了,不能一应禁绝。”郑安民斟字酌句道。
不过郑安民并没有以宋振宗为例,反而拉来一个替死鬼。
“如仪陇县的李长祥。他前些日子一本正经给微臣呈文一封,说他虽是文臣,但也有军职在身。他问臣,他续弦是否需要遵守蜀王府的婚禁规矩。”
喔难道李长祥那个贼胆大吃了豹子胆,果真就把太平县主那个中二给那个了朱平槿恶狠狠地想。
“不知李先生看上了谁家的小姐”朱平槿尽量装作轻松问。
世子嘴上如是问,眉间却露出愤恨的神色。郑安民心中一乐,世子正中了他的小小诡计。郑安民笑着解释此事的来龙去脉:
“李先生到新政坝领取补给,巧遇周小姐与涂氏女。这不知怎地,李先生便与涂氏女对上了眼!
臣闻李先生丧妻多年,早有续弦之意;那涂氏女也是寡居有年,早有再嫁心思。如此一来,两人正是天作之合。
去年林言将涂氏带到新政坝,可陈有福又不愿娶她,弄得人家寻死觅活的,连着顺庆杜知府那里也是面上无光。李先生娶了涂氏女,岂不是人人中意,皆大欢喜……”
“李先生是大才子,神采英毅,诗词歌赋无所不精;涂氏是大美女,绝色倾城,歌舞琴瑟无所不通。俊男配美女,好一对羡人鸳鸯!”朱平槿大笑道。
郑安民假意长叹道:“李先生也是年纪大了,今年整整三十有三。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怎么着也得留个后传宗接代啊!”
郑安民相信,世子一定会明白他话中用意。
果然,世子沉吟片刻道:“嗯,郑大人所言极是。再严苛的规矩,若是不近人情,也持久不了。老规矩是需要改一改。
二五二营吧,这个作为新规矩!不过宋将军不必着急操办婚事,此事当由总监军部拿出个章程,然后下发全军统一执行!”
什么是“二五二营”,如何“统一执行
第五百四十一章 天下之吭(四)
只有“狡兔三窟”,才能“高枕无忧”。x
这在你死我活的政治军事博弈上尤其如此。
朱平槿在抛出大将贺有义实施南向战略之时,从来也没有放弃东面的长江。
去年秋末冬初,蜀地刚刚送走了一个难得的丰收季节。
刚得到朝廷正式诏命管蜀王府事的朱平槿,急不可耐地利用钦差黄锦赴南京就任的机会,把自己广赡仓里的十万石存粮交由舅舅邱子贡运到江南发卖。
卖粮赈灾,赚银子拢人心当然是正事。但朱平槿此举的真正意义,还是借着卖粮的机会,在长江这条大明朝的政治经济走廊上为自己打个广告,混个脸熟。
上有所好,下必趋焉。果然,事情很快出来了。
邱子贡在安庆府发现大量的流民,立即敏锐地意识到这笔庞大的人力资源对正在崛起的蜀王府是个难得的战略机遇。
在请求朱平槿敞开大门接纳流民的同时,邱之贡向朱平槿明确建议:划江而治。
划江而治,历朝历代的传统举措便是“守江必守淮,安蜀必安汉”。朱平槿据此做出了批示,并转给了若干心腹大臣传阅,借以窥探人心。
此后,随着百万荆楚流民的大举入川,随着川北战局的节节胜利,随着蜀藩宗室朱至瀚在楚地周游六国,尤其是在荆州的辽王府、蕲州的荆王府和澧州的华阳王府取得丰硕的外交成果,护的力量便不失时机地开始向夷陵、澧州和武昌三个地方渗透。
到如今,夷陵和澧州已各有一个四营制的架子团:护第九和第十团。对外则称保安团掩人耳目。
入川南道所经过的容美土司与施州卫的地界上,有一只规模数千余人,汉夷共管的保安总队。
湖广省会、楚王藩城武昌府,还有林言所率的军官相亲代表队。
向东沿长江布局的战略思路,可以换一种称呼,即“长江战略”。
长江战略的迅速推进,除了朱平槿自身的功劳外,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于内部各方面力量的合力:
以内江王、石泉老王为首的蜀藩宗室,希望朱平槿拿下南京,就此赢得正位大统的绝对资格。他们也好随之跳级,来个鸡犬升天;
以廖大亨为首的四川官员,希望夺占湖广南直,为自己的仕途和前程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以洪其惠为首的雅州系干部和商人,希望打通长江,使四川的茶叶和藏地的马匹行销南中国,使江浙的布匹、江西的瓷器能够卖到世界屋脊。
但是,所有这些人的力量加起来都不如一个人的力量大。
此人便是朱平槿的老婆罗雨虹。
罗雨虹尝到了在湖广南直办钱庄发银钞的甜头,再加上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地域歧视,所以坚定不移地要求朱平槿把长江沿线的大城市给她打下来。
朱平槿知道,他老婆甚至利用刘红婷太仓人的身份,制定了一个绝密计划,那就是趁着现在上海的地价便宜,大肆收购黄浦江东、西两岸的土地,最好来个清仓大扫荡。
一旦朱平槿占领江浙,立即将上海划为特别市。继而利用上海牵领长江经济带,面向海外市场的独特地理优势,给政策,给优惠,用她神奇的鹅毛笔,在中国的东海边再画一个圈!
刘红婷被老婆三番五次大力推荐,最后得偿所愿地派回南直隶,十有便带有这个秘密的使命。至于刘红婷出川时带走了多少银钞,连朱平槿也不知道!
长江战略与南向战略相比较,长江战略毫无异义地后来者居上,远远跑在了前面。
眼看大势已成,于是又有人急了,忙着出来说怪话搞破坏。为首的人,便是蜀王府的总理郑安民和王府首席大将宋振宗。
宋振宗本是陕西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人,从秦地一路打仗兼逃难来到了四川;
郑安民本是广东广州府人,却长年在陕西为官,直到他被发配蜀王府。
或许是两人的共同经历,亦或许是两人营私结党,在蜀王府今后的发展方向上,他俩不约而同地主张向北发展,与汉中府人田骞一起成为北进派(马派)的三名中坚人物。
三人声音虽大,理由也还充分,但因为都有秦地背景,有为自身利益呐喊的嫌疑。朱平槿长期以来置若罔闻,坚决不表态。
然而最近的情况不同了。
北进的呼声不仅连日高涨,而且已经有人大胆地付之于行动。
这些北进派的新人,显而易见,就是最近刚刚改编为护的川北镇官军。
有了川北镇官军的助威呐喊,朱平槿这位蜀世子再也不能装聋作哑。
因为,表达诉求的主体是军队,是拥有武装的军事团体!
……
川北镇,因为其主要的戍守地区而被命名。
为了防备北来的闯贼和巴山里的土暴子,川北成为了四川的主要作战方向,所以川北镇几乎囊括了四川官军的主要机动兵力。
改编和消化川北镇,是朱平槿处心积虑的目标。
借助王朝阳兵变的事实,借助巴山之战的辉煌胜利,借助四川巡抚廖大亨和川北将领刘镇藩、丁显爵等人的屈身投靠,朱平槿以强大的军力相威胁,也以优厚的待遇相拉拢,终于在保宁会议上通过了四川整军的决定。
川北镇主力刘镇藩、丁显爵、朱化龙、龙辅皇、王祥、杨展、侯天锡、邓若禹所部以及甘良臣、张奏凯、涂龙等人的余部,利州卫、松潘卫、茂州卫、保宁所、青川所、叠溪所、小河所等卫所戍守军士,均被改编为护。其中团级单位有四个步兵团、两个骑兵团以及实力相当于三个野战团的茂威、松潘、利州、龙安守备团和白水关守备营。
川北剿匪战役的
第五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吭(五)
为什么想北进
面对世子的问话,宋振宗为难地挠挠头皮,手指却挠在了铁盔上。想到古佛寺那根竹签上的判语,宋振宗鼓起勇气讲了实话:
“世子,将士们说……其实怨不得将士们,末将早就清楚……末将是秦人,一路上走过来的,怎么会不清楚……
不是将士们想北进,而是不得不北进!
巴山看着高大,实则不高……秦岭那才叫高呢!太白山上终年积雪不化……
因为巴山大而不高,长而不险,所以巴山防线上到处都是漏洞!
将士们说,巴山防线一千多里,土暴子在山沟里钻来钻去,到处乱窜,把住隘口关卡也防不住……
防不住怎么办只好用增加兵力,加厚纵深的办法……可这一来,驻军愈多,百姓愈少,粮食愈发困难……
按照您的说法,这叫做恶性循环。
占了汉中府多好!那里山清水秀,田多地肥。人说的话全是川音,吃的食全是大米……”
或许是思想准备不足,宋振宗开始说话结巴,后来便顺畅了。
不过这倒合了朱平槿之意。
朱平槿最担心的,便是他手下这员掌兵的大将与其他人搞在一起,搞小圈子自立山头。宋振宗的表现,至少说明他并没有就此事与其他人共谋,是他本人的真实思想。
宋振宗所说的巴山道多难守,确是实情。
大巴山从西到东千余里,沟深林密地形复杂,唯独平均海拔只有一千至两千多米,相对高度只有几百米到千余米,并非人马难以逾越的天堑。
入蜀三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注一),仅是众多巴山小道中的三条大道。若要守住漫长的巴山防线,势必处处分兵,处处薄弱。
见到世子微微点头,宋振宗说话越发流畅:
“粮饷一项更为要紧!世子您想,大军驻在巴山深处,粮食却产在蜀中腹地。军队所需粮饷,大部皆需沿嘉陵江、渠江、巴河等江河逆流前送,费人费力不说,光是这一路上的消耗,便是一大笔支出……”
宋振宗说的驻军粮饷难筹,也是实情。
自从战线从广安一线推进到巴山骑线岭,邱家商船队的运输量便增加了四至五倍,船只和纤夫的支出上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从卸粮码头到军队驻地,往往还有很长的山路要走。
龙文光和刘镇藩为了保证前方的将士们有饭吃,组织了一支由两千多流民组成的背粮队。
虽然龙文光这位老文人颇有诗意地为这支背粮队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巴山铁肩队”。但铁肩队毕竟还是血肉之躯,而且也要吃饭。一石粮食运到深山里的哨卡,剩下的还有多少,可想而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