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十三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响木

    这些人清醒地认识到,刘璋引刘备为外援,那不过是引狼入室而已。一旦刘备入主益州,必然会使益州变成乱世中的一极,从而加重益州的负担,损害益州的根本利益。因此,即便有刘璋本人的干扰,刘璋集团仍然对刘备的军事进攻进行了坚决抵抗。

    在得知刘备损失惨重之后,诸葛亮为了实现他在《隆中对》中占领益州的基本规划,不得不亲自出马,以自己、张飞和赵云各领一只人马增援刘备。为此,他不得不向孙权重申“借荆州”的承诺,并大幅消弱荆州驻军,仅仅留下关羽守备荆州。

    即便两军合一,刘备和诸葛亮依然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拿下成都,逼得刘璋出降。

    曹操和孙权两方则利用这三年的时间,获得了休生养息重整军力的宝贵机会。

    三方再次见面,必然又是一场大战。所以,取益州,是一个三方各取所需的交换,并非仅为刘备单方面获利。

    其次,低估了曹操对刘备的必除之心。

    曹操以汉相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至死不曾取代汉祚。刘备高调宣称汉室正宗,称呼曹操为汉贼。降刘璋、代刘表,刘备的所作所为自然让曹操咬牙其次,必欲除之而后快。

    同时,曹操曾与刘备同朝为官,对刘备这名出身寒微、起身草莽的的人的野心和能力知之甚深。他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既是试探,又何尝不是一句肺腑之言;刘备闻之大惊失箸(zhu),正是因为心中有鬼。

    刘备攻取西川,曹操立即正确判断出了刘备的战略意图以蜀为基,夺取关中,称帝长安。

    但那时曹军尚在修整补充,又有孙权掣肘,只能无可奈何看着。但三年后,当刘璋出降时,曹操便亲率大军攻占汉中,一举降伏张鲁。

    汉中为蜀地咽喉,曹操卡住了刘备的咽喉,刘备不得不争。

    就此开始,蜀汉与曹魏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汉中、陇右之争,形成了三国时期最激烈的主战场。诸葛亮“不与曹操争锋”的建策完全落空,变成了他个人的一厢情愿。

    再次,诸葛亮低估了孙权对荆州的必夺之心。

    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是个扩展实力的地方,是个攻打北方曹操的进攻出发地。然而荆州对于江东的孙权,那就如汉中之于益州一样,是个生死攸关的咽喉。

    为什么

    因为荆州就是江东头上悬着的一盆水。不是冰水,就是开水。

    孙权可以在合肥与曹操反复争夺,因为合肥属于长江流域,吴军可以凭借舟楫水军的优势,利用合肥毗邻巢湖的地形特点,四面出击,灵活打击魏军,消耗魏国的实力。

    然而面对荆州以及更上游的益州,孙权没有时间和实力来做持久之战,必须一击致命。在蜀军增援翻越巫山出现在江汉平原之前,彻底消灭关羽的军队。

    孙权耐心等待着,等待着骄傲的关羽犯错。终于,关羽开始北伐了,在襄阳陷入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同时把后背暴露给了孙权。

    孙权没有错失时机,他突然出手,打了关羽个措手不及。最终,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绞杀下,英雄末路,走了麦城。

    错误之二:逆势而为,有正无奇

    所谓“势”,天时、地利、人和也。然而不幸的是,数场大战,诸葛亮都不得不逆势而动。

    赤壁大战,以下游的江口水军对阵上游的赤壁曹军,是地利上的逆势;隆冬季节,西北风为顺势,东南风为逆势,是天时上的逆势。

    攻取四川,以下游伐上游,是地利上的逆势。

    七伐祁山,以低地攻高地,以山地攻高原,还是地利上的逆势。

    既是逆势而为,须得奇正相依,虚实结合,利速战而弃持久战。

    诸葛亮长于政略,短于军略,本不善以奇谋争胜。可他在《隆中对》中,偏偏制定了一个处处逆势而动的战略,以至于《隆中对》中的美好设想处处落空。

    他曾经满怀诗意地幻想:“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可当他率蜀军出四川经汉中攻祁山之时,“箪食壶浆”没见着,反而见着了魏军的坚壁清野。

    蜀军士卒补自蜀地,粮草运自汉中,遥遥两千里。经年征战,兵疲马乏,粮草不济。魏军即以城池要隘为凭,先是坚守不战,待到蜀军粮草匮绝,疲惫不堪,再行大举反击。是故七出祁山,有正无奇,皆是无功而返。

    而曹魏集团凭借关中有利的地势,以守代攻,以逸待劳,逐渐消耗着益州有限的人力物力。最后诸葛亮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若《隆中对》仅有上述两处错误,蜀汉还不至于两世而亡。

    顾绛道,《隆中对》还暗藏着一个致命的错误。

    错误之三:兵分两处,主次颠倒

    粽子席上,顾绛放眼四顾,慷然陈词:

    “昭烈兵少而敢战,盖其多徐、淮旧人也;将寡而强悍,盖其皆一时之选也!

    少兵强将,当聚而用之,以众击寡,方可获胜。故切忌分兵!

    然孔明献策于昭烈,益州、荆州各引一军以向北,是谓兵分两处也!

    况且益、荆州之间,虽有长江水道相连,然其间有三峡之险,有巫山之阻,东西横亘千余里,实诚为两分之地,仓促间焉能合兵互援

    荆襄四战之地,曹、孙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天下之吭(十)
    一场因为亮哥而引发的粉黑之争,被朱平槿一席吊胃口的话语成功化解。

    议论渐息,朱平槿直接点名,让舒国明接着把话说完。当前的目标和任务,依然是纯洁干部队伍,统一干部思想和行动,并据此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世子褒奖忠义,让乱臣贼子遗臭万年,臣感佩不已!”舒国明说着,拿眼神狠狠剜了顾绛一刀,“世子大明帝胄,仁慈布于川内,不类于汉昭烈乎诸臣忠勤有节,起兵抗贼,不类于蜀汉诸臣乎”

    “舒先生说的好!”宋振宗大声嚷道:“乱臣贼子,末将见一个锤一个,见两个打一双!”两个拳头飞舞,个个都对着顾某人方向。

    宋振宗的嚷嚷让大殿里笑声一片,只有上位者朱平槿和下立者顾绛没有笑。

    “顾先生策论,臣有合之者,亦有不合者!臣据实奏报,不当之处,还请顾先生指正!”明显得到众人支持的舒国明决定乘胜追击,一副挽起袖子打擂台的模样。

    顾绛傲气上来,跨前几步道:“请舒先生指教!”

    “顾先生有云:蜀地,天下之领,扼江水上游。然汉中,本益州之地。蜀地失之汉中,如士无盾,兵无甲,赤手相搏,得无恙乎

    是故学生亦以为:汉中,我护**必取之!然必取之,并非现在取之,必待以天时地利人和!不知顾先生以为如何”

    “然也!”

    顾绛犹豫片刻,肯定了舒国明的论断。不过他很快强调,荆襄的防务在他看来,因为有平贼大军在北,所以是暂时安全的。既然要用兵荆襄,又不能犯诸葛亮分兵两处的历史性错误,而那么最好在拿下汉中之后,再整兵东出荆襄。

    这下被舒国明攥住了机会。

    “去年初入蜀王府,学生也如顾先生这般迂阔,空泛而好为大言。”舒国明以自嘲贬损顾绛:“世子用兵,每战必胜。何也,世子敦敦教导我等:情报收集要精细入微,情报分析要鞭辟入里,计划制定要详尽周密,计划落实要一丝不苟。世子还说:空言大话要不得,误人误己误国家!”

    刷!

    顾绛顿时脸红脖粗,愣在了原地。

    ……

    舒国明是朱平槿豢养的专业高级情报分析师。职务之便,可以让他第一时间接触情报局以及各方面的情报。撇开个人素质不谈,单就信息素材的广度和丰度而言,他的视野是仅靠书本知识和眼睛观察获取信息的顾绛所无法比拟的。

    舒国明指出,汉中在秦岭以南,距秦远,与蜀近。对护**而言,既是守卫蜀地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争夺秦陇的前进基地,还是西连羌藏的通道,因此是必取之地。

    但是,凡行事都有个时机问题。

    自从土暴子被赶过巴山之后,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土暴子为了生存正在与汉中官军火并,争夺数量有限的粮食和人口。

    汉中官军的主力是总兵赵光远,总兵力约两万,能战之兵不足五千,精锐家丁不满四百。赵光远部在没有得到关中或陇右官军支援的情况下,很难完全守住汉中府一州九县。

    瑞王府护卫为京营抽

    编,也有千余敢战之兵。可他们既为瑞王府护卫,便不能离开汉中府出城野战。一旦汉中府的核心地区,如南郑、沔县、城固、洋县等地遭到贼寇袭击,瑞王和关南道陈纁只能采取以下三种途径来解决自身安全问题:

    请求援兵、就地固守或者弃城出逃。

    舒国明认为,请求援兵一项,已经基本没有可能。

    中原大城开封危如累卵,新任秦督孙传庭正在集秦兵援汴。但秦军先后两败于项城和襄城,已经元气大伤。必须完成编练新军和征集粮饷两项艰苦的任务后,才有可能兵出潼关。

    据可靠消息称,由于朝廷连章催促孙传庭出关以解开封之围,孙传庭已经发下檄文,缴传贺人龙、左勷、牛成虎和郑家栋等大将到西安议事。左勷是援剿总兵左光先的儿子,曾长期在陕西任职。临洮(tao)总兵牛成虎和固原总兵郑家栋与贺人龙一样,也是洪承畴和孙传庭的老部下。

    所以在这个大战前夕的当口,形势还不那么紧急的汉中,只能就地固守,设法自保。

    然而汉中就地固守,同样并非易事。

    就地固守,就需要增兵添饷。可汉中正当贼道,自崇祯七年起,就不断遭到流贼的来往袭扰。崇祯十年,流贼在汉中城下虚晃一招,吓得瑞王拼命向朝廷喊援兵。有流贼,便有兵匪。贼匪已去,官兵又来,兼之旱蝗水雪灾害交替,汉中早已是满目疮痍,与川北州县不相上下,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以供增兵

    瑞王就藩汉中,以汉中狭小之地养一皇叔,使得汉中百姓更加穷苦。

    近期有大量的汉中百姓包括一些士绅逃亡四川,可见朝廷在汉中已失民望,亦可见汉中百姓已经走投无路。官军少兵短饷,逃入汉中的土暴子却可以借机敛饥民为兵。时日一久,双方力量对比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那时,汉中就会成为孤城,死守就会变成守死。

    舒国明的判断,有理有据。顾绛无从插嘴,大臣们也唯唯称是。舒国明直接否定了汉中征兵救援、就地固守的可能,那么弃城出逃变成了顺理成章的唯一选择。

    然而接下来舒国明的判断,既出乎于大家的意料,也出乎于已有证据的显示。

    “瑞王崇佛而不近女色,性贪财而好为施舍,体孱弱而守国之志甚坚。其逃也不逃也!瑞王为皇上至亲,若其危在旦夕,朝廷必调兵保之。是故



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下之吭(十一)
    攻略汉中,显然已成定案。

    世子虽然没有当众明说,但大臣们跟随他许久,大抵已经知道了怎么回事。

    那一定还是明的、暗中两手准备;政治、军事、经济、民生多管齐下。

    唯一的差别,是力度的大小,是时间的早晚,是方法的异同,是瑞王个人的生死。

    不过,拿下了汉中府、阶州等秦岭以南地区之后,若想继续北进,恐怕就不现实了。

    关中、三边(注一)是流贼的老巢,也是秦军的老巢。闯献与孙传庭都非可以随便揉捏的软桃子。流贼不与秦军拼个两败俱伤,精明的世子绝不会拿护**的这点有限的家底去硬碰硬。

    总之,北进是一个目标有限的方案,是个攻一下便守的短距出击方案。至于将来的主战区,多半是可以畅所欲言的荆襄……

    这时,大臣们都盯住了那个丑陋的凹凸曼,看他与舒国明之间在荆襄之地的论战,到底谁输谁赢。

    ……

    “顾先生策论所言,荆襄者,天下之吭。但以学生看,荆州固然重要,但襄阳却是死地……”舒国明率先亮明了自己与顾绛的分歧点。

    顾绛牙尖嘴利,很快反击上去。

    “何谓天下之吭四战之地是也!是谓御者不可不守,攻方不可不夺!”

    “襄阳,扼汉水上游,进而可窥中原,退而可守江汉。若是贼人夺而据之,则江汉之粮、中原之民,尽为贼有!若贼久据,王气或聚矣!

    若有一二王猛(注一)之流献计于贼酋,或西入三秦,荡八百里平川;或北跨黄河,括表里山河;或东下江南,顺流扬帆。哎!山外青山楼外楼,金陵歌舞几时休……诚如是,天下危矣!”

    顾绛对流贼借襄阳之地利做大的担心非常有道理,可舒国明的立论点却放在了护**自己。

    他寸步不让争辩道:

    “襄阳,天下重镇,顾先生知,学生知,流贼知,左良玉亦知!

    去年献贼诈入襄阳,挟民拆城,便是毁城去险之举!如今襄阳已是残垣断壁一片。我护**即便攻而取之,又如何得守

    况且流贼势大,浩浩荡荡数十万之众。若开封不守,流贼挟新胜之威,全军来攻,我护**岂非有一师尽没之忧

    兵法云,避实击虚。顾先生以我弱军据强敌之所攻,岂为智者所为”

    “适才舒先生所谓必取之,并非现在取之。学生能否借来一用襄阳现有左军固守,何必急于取之开封危若累卵,焉知左军不弃襄向汴将来襄阳空虚,护**正可趁虚而入……”

    “难道吾等今日之论,谈的不是将来不知顾先生的将来,乃是何日的将来”

    两人在朱平槿面前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杀的是难解难分,一如大学里的辩论比赛。不过这种辩论比赛,纯粹是辩术与口才的较量,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作为上位者的朱平槿静静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却没有立即出言制止。他一面想着事,一面看着人。

    舒国明一语捅破了护**战力这层窗户纸,引起了大臣们的众说纷纭。

    是的,护**在川内已是一家独大,但放到省外,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对强大的各类敌人,面对陌生的地域环境,能否继续省内各战场的辉煌

    朱平槿没底,他手下的将领同样没底。

    传言闯军五十万,左军二十万,护**一共十六个步兵团,四个骑兵团,总兵力不足六万。地方军装备简陋,缺乏野战能力,还要守备省内;汉中需要步骑炮兵两万,那么能够东出夔门的部队最多只剩三至四万人。
1...205206207208209...2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