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姐姐说的对。”哲哲不住的点头。
“妹妹何不劝劝林大哥,废了太子,自立为王,他听你的。”
“我”哲哲瞪大了眼睛,用小手指着自己的鼻子,进而儿小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姐姐你就别打趣我了,知道为什么你是姐姐吗”
论岁数,哲哲比小颖大了半岁。
小颖没想到哲哲给她打了埋伏,这个鬼丫头,小颖煞有介事道:“既然我是姐姐,那你就得听我的,这件事你去不去”
小颖说着,半真不假的把如水的大眼睛瞪起来了。
哲哲赶紧拉着她的两只手,连晃带摇,以求饶的口气道:“哎呀好了姐姐,不是哲哲不去,林大哥的脾气你是知道的,林大哥虽然反对愚忠,但他不愿落下反叛和不义之名,哲哲说了也是白说。林大哥如果要造反他早就造了,还会等到现在吗”
“妹妹说的是,不过我看着这个太子就烦,也不知怎么的,崇祯就是个昏君,估计这个太子也好不到哪儿去!”
哲哲道:“姐姐,太子不好,这其实是好事呀,朝廷林大哥都不会惯着他,何况是太子如果他过分,林大哥一定会废了他。不过眼前林大哥可不会这么做,你听说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吗”
“懂了,还是你厉害,难怪你大哥常夸你。”小颖若有所悟道。
“姐姐就别抬举我了,我也是瞎猜的。”哲哲的小脸儿笑得像花朵。
第二天李自成的使者就到了,这一次来当说客的是公子李岩。
对于这个李公子,林毅早就有耳闻,知道这也是个乱世中的英雄人物,今日一见面,李岩公子果然是一表人才,气宇轩昂。
因此林毅把他接进大帐,让他落座。
李岩也是第一次见到林毅本人,两个人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他从内心里夸赞林毅的貌相,如此年轻,名望如此之大,亘古未有。他更赞颂林毅的君子之风。
李岩谢过林毅,落坐拿出了李自成的亲笔信,然后就是劝林毅识时务,投降归顺大顺,大明朝已经完了。甚至还给出了林毅种种诱惑和条件,比方说高官厚禄封王拜相等等。
林毅连接没接封信,哈哈一笑:“公子的大名,林某早有耳闻,这也是林某待阁下为座上客的原因,若非如此,林某早就把他轰出去了。”
“承蒙阁下抬爱,视时务者为俊杰……”
李岩还想往下劝,林毅打断了他,“公子觉得你们的李闯王能成大事吗林某也承认,李自成是个了不起的人,但是在他的阵营之中,良莠不齐,打天下跟治天下完全是两个概念,公子博学多识,这方面不用林某多说吧。像公子这样的人才埋汰啦。”
林毅几句话正说到了李岩的软肋之处,李岩虽然到李自成的阵营时间不长,但是他也看出了一些弊端。比方说,李自成的军队乱象百出,有各自为政的现象,如牛金星好大喜功,处处好显摆自己,刘宗敏性情彪悍,有时候李自成也约束不了他。各个营中有的军队纪律好,有的军队纪律差,参差不齐,这样的乌合之众,能成大器吗
林毅又道:“林某今日倒想提醒阁下一句,你豪侠仗义,跟着他们混,迟早没有好下场的,急流勇退方能保住性命,特别是牛金星,你要提防此人,你如果不信,可以走着瞧。不过话说回来了,公子什么时候来投降我林某,随时欢迎。归顺大明,方为正道。崇祯皇上虽然殉国了,但是太子尚在,大明未亡,相信太子将来会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像公子这样的人才,将来在大明必然有用武之地,封妻荫子也是少不了的。”
“多谢大人好意。”李岩见说服不了林毅也就不再说了,便起身告辞。
林毅把他送出了站外,“烦请阁下回去告诉李自成,让他赶紧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因为本太师保着太子要驾临北京开始监国理政了,不要以为他占领了北京,就得了天下,还差十万八千里呢,如果他走了晚了,让他把脖子洗干净了。”
李岩听到这里,面色一沉,正然立色道:“林大人如果不降,我们可以战场上兵戎相见,但是还望林大人口下留德,不要背后辱人名声。”
“公子,林某这是好意,并没有相辱之意。林某跟李自成也是老对手了,谁吃几个馍,喝几碗汤,相信他心里也有数,原话带到,拜托拜托。”
“那咱们就走着瞧,告辞!”李岩不再纠缠,带着随从打马如飞而去。
李岩再回到北京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这一个来回就是好几天,进城之后,他就听见城中有惨叫声,李岩就放慢了脚步,又往前走了一段儿,民巷之中还传来了淫乐的声音。
李岩就勒住了战马,刚要进胡同看个究竟,前面大吵吵嚷嚷起来了。
李岩马往提,一拐弯,看到了一群兵将,他们举着火把,带着刀枪,正在拉拉扯扯,互不相让,还有个女子被堵着嘴,五花大绑。
“这个女子明明是老子先看到的!”
&n
第295章 血战高碑店
高碑店是李自成的重兵驻防区,也是北京城南大门的门户,李自成在这里住了5万人马,带队的主将正是他手下的大将、也是他的小舅子高一功。
在明代,高碑店属于北平府,且这里地势均为平原,地形谈不上复杂,但是这里的位置却相当重要。如果占领了高碑店,下一站就是北京的南直门,就等于打开了北京的南大门。
因此高一功在这里驻军5万,值得一提的是高一功并不单单是李自成的妻弟,更重要的是此人善守,高一功出身武术世家,有一身的好武艺,这些年跟随李自成转战沙场,无论是跟她姐姐高桂英在一起保护女营,还是跟李自成在一起冲锋陷阵,高一功都能够独当一面。
尤其擅长防守,因此这次,李自成派他镇守高碑店,因为李自成知道,要想让林毅投降不那么容易,屡屡在人家面前吃败仗,还让人家投降你,这有些说不过去啊,打硬仗是免不了的。
高一功领命之后,带着大顺军到这里视察地形,修筑防御工事,更重要的是,这里部下了100门红衣大炮。
在明朝末年,红衣大炮无疑就是当时的导弹。
现在李自成的人马也拥有很多门红衣大炮,这些当然他是从官军手中缴获的。他打下南阳,攻占洛阳,后来又占领了整个陕西,现在出陕西,战山西,又攻下了北京城。
李自成的人马没少打胜仗,所得的战利品堆积如山,其中当然包括数百门红衣大炮和弹药。
现在大明朝的红衣大炮相当多,别看是冷兵器时代,因为连年的战争,不管是明军还是鞑子,都在竞相生产这种杀人的尖端武器。
明朝虽然国力亏空,国库入不敷出,但是朝廷在这方面还是舍得花钱投入的,原因是鞑子现在也有能力生产红衣大炮了。
尽管鞑子生产的红衣大炮都是仿制大明的,但是其威力一点儿也不次于大明的红夷大炮。
这主要是因为孔有德、耿仲明投降了鞑子,他们带去的队伍里当中有一大批红衣大炮。满清鞑子得到了这一大批红衣大炮之后,不只是使用,还开始仿制,早在30年代他们就仿制生产出了第一台红夷大炮,现在满清鞑子的这种技术已经成熟,他们已经生产出几百门属于他们自己的红衣大炮。
大、小凌河之战,以及后来的松锦会战,满清鞑子的红衣大炮,充分施展的威力,大明军队吃了大亏。
因为明军一直以炮火优势压倒对方,而满清鞑子的优势在于八旗铁骑,明军天真的认为,只要不与他们野战,只要凭险城,凭炮火,凭借这些优势,一定能够打败满清鞑子。
但是双方真正一交战的时候,他们傻眼了,鞑子的大炮轰鸣起来,明军的炮火优势早已不在,双方这方面是均衡的。明军丧失了炮火优势,野战又不行,不打败仗等什么呢
因此这两年来崇祯皇帝了紧裤腰带,想尽一切办法生产红衣大炮,就像与满清鞑子开展军备竞赛一样,大明的红夷大炮数量骤增。
崇祯皇上不傻,知道关外的满清鞑子,那是弹丸之地的小邦,他们的生产资料如铁器、火药主要来自于关内贸易。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大明朝生产出绝对优势的红衣大炮,数量能够压倒满清鞑子,大明朝还是能够保战争优势的。就算是保不住,拖也能把他们拖垮。
因此这几年,崇祯皇帝又是带头搞捐赠,又是加重赋税和徭役,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收入,扩大投入,加紧生产红衣大炮,因此大明军中的红衣大炮急剧增加。
但是这对李自成是有利的,虽然李自成没有力量生产这种红衣大炮,他可以从官军的手中夺。现在他用的几百门红衣大炮,都是从官军手中抢夺来的,现在他的炮营也是非常强大的,在攻守战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一次仅在高碑店地区就部下了100门红衣大炮和足够的弹药。
因为李自成知道,他们的主要敌人是林毅,其他大明的军队,他根本就没放在眼里,而林毅要来进攻,他们必然是从南面来,高碑店是首当其冲的要塞。
因此李自成这才派出智勇双全的高一功,带5万精兵在这里驻守。并给了他100门红衣大炮和足够的弹药。
高一功查看了高碑店的地址,他发现了这里是平原地带,要想阻挡住林毅的人马,守住高碑店,必须得筑险城,凭险而守。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一功当然知道林毅的人马战斗力超强,就连满清鞑子也不是对手,野战是不可战胜的,因此避免和他们野战,这是他作战的基调。
因此他接到闯王李自成的命令之后,带着5万人马,在这里日夜修筑工事。
人多好干活。5万人马一齐动手,日夜不停,没出三天便把这座小县城修得固若金汤。
首先是把城外的护城河加深加宽。
其次是对城墙包括四座城门加固加厚。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大的工程,最大的工程是在四座城门左右两旁都修建了辅城。
所谓的辅城,就是在城墙处突出一块城墙,呈方形或者长方形,辅城上住驻有军兵,一般都在城门的两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城门。
因为古代作战,城墙正下面、特别是城门处都是死角,攻城的军队真正攻到这个地方,上面守城的军兵看不到,他们或撞击城门或者对城墙进行破坏,正所谓灯下黑。
修建辅城的目的就在于此,当敌人来攻城的时候,辅城上面的弓箭手或者火炮,可以不留死角的对敌人进行打击。
有些重要的大城市,沿着城墙每隔五十或一百米
第296章 围城打援
林毅命令人马安营下寨之后,一没有部炮,二没有攻城,而是专门抽出三万人马围着城外开始挑沟挖壕,在高碑店的外围,林毅打算一共挖三道壕沟。
离城最近的一道壕沟距护城河几百米,然后三道壕沟每一道沟间隔上百米,这当然也是个大工程。
不过还是那句话,人多好干活,3万人什么事都不干,专门挖沟,也是非常快的。
林毅命令剩余的人们严阵以待,防止城内的大顺军出来捣乱。
小颖和哲哲不解道:“林大哥,你这是要引水淹城吗,但为什么要挖三道沟”
“我要围城打援。”
“围城打援”两个美女觉得有些新鲜,围城的话10万人马足可以把这小城围的水泄不通,但为什么要挖几道沟呢打援哪里有援兵
“到时候你们就知道啦。学着点吧,这一招很有用的。”林毅现在也没跟他们多说。
林毅用的这一招,是当年皇太极用过的,大小凌河之战,还有松锦之战,皇太极用的都是这一招,屡试屡爽,每次都是把明军打的大败,还逼降了祖大寿和洪承畴等一批名将,关外的明军精锐全部散尽。
作为明末的著名战役,在穿越之前林毅通过影视小说,这些他都知道,见多识广的他,现在用这一招来对付高一功和李自成了,这其中的奥妙,小颖和哲哲当然不知道。
看到林毅胸有成竹的样子,两个人也不敢再多问了,二人心中纳闷,他们的林大哥,脑子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这些林大哥给他们的那几本书上都没有啊。
城内的大顺军,接连打退了明军的几次进攻,一直到明军彻底退去,不再攻城。
看到城外遍地的伤亡,城中的大顺军欢呼了,高一功手下的将士也都对高一功伸出了大拇指,“将军真是太高明了,明军伤兵损将,这一次可算得到了教训。”
但是高一功一点也没有高兴,他看到了明军称非常勇敢,尤其是他看到了郝摇旗,对这个叛徒他现在是恨透了。
但是郝摇旗领兵打仗的确有一套,高一功也不得不佩服,今天他是停止攻城了,如果要一直这样过下去,他们一定会攻进来的。明军越来越多,铺天盖地,无边无际。
不行!
高一功想到这里立即采取措施,一方面多备弹药给炮兵,然后往城头上多多运送弓箭,滚木和石块。
然后高一功仍然觉得心里没底,如果万一城破怎么办
很快他又想到了办法,在四座城门内部埋炸药,然后多部引火之物。挖陷坑,城万一守不住了,明军攻进来,他准备用炸药炸、用火攻,加上陷坑,一定让明军有来无回。
打定主意后,立即让人准备。
这时有人来禀报,说大量的明军在城外面挖沟,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高一功一听就是一愣,然后立即带着人登上了城头,果然城外数百米处,无数明军拿着铁锹,干得热火朝天。新土翻飞,三道壕沟已经初具轮廓,把这座小城圈了起来。
高一功看得眉头紧锁,开始苦思冥想,明军到底这是要干什么挖地道,引水,都不像,一时间高一功琢磨不透明军的用意。
回去后高一功晚饭都没吃,还在想这件事。
明军一连几天没有攻城,三道沟挖好之后仍然没有攻城,而是在城外安营下寨。
高一功突然明白了明军的用意了,他们这是要困城!
这三道深沟,无异于万马千军,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小小的高碑店,他们能在里面生存多久
不算里面的老百姓,还有5万大军,人吃马喂,一天得消耗多少,恐怕用不了一个月,不用明军来攻,他们就会自取灭亡,这岂不就成了一座活棺材
高一功想到这里,有点不寒而栗。再坚固的城池,再高明的守城之策,人家不来攻,那是瞪眼没辙。
高一功顿时有些乱了阵脚,他没想到林毅能给他来这么一手。
果然,一连十天,外面的明军没有任何动静,就这么耗着。然而城中的粮草寄养已经告急,最多还能再撑半月,半月以后怎么办
军中将士人心已经开始浮动,不行必须得突围,宁愿战死也不能被困死在这里。
打定主意的高一功,开了城门,带着上万人马往外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