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林毅得报后,哦,终于在里面呆不住了,出来了想得美,把他们给我打回去!

    高一功的人马刚出护城河没多远的时候。最外围沟里的红衣大炮就响了,炮声轰鸣,高一功的人马被炸得血肉横飞,四散奔逃,死伤无数。

    “给我冲!不许后退!”高一功身先士卒,飞马抡刀往前冲。主将都这样,当然能够鼓舞士气,手下兵将跟着他不要命的往前冲。

    高一功的人马继续往前冲,离第一道壕沟二百米左右,无数的火枪对着他们就开火了。

    新式的火枪,不需要点火,一扣扳机就响,缩短射击的时间,提高了命中率,而且组成了连续的火力。

    啪啪啪,枪声如鞭炮齐鸣。

    炮声轰鸣,枪林弹雨,高




第297章 个性的刘宗敏
    李自成虽然没有在北京正式登基坐帝,但是现在他俨然已经是君临天下的大皇帝的派头了。

    大顺政权在三个月之前就已经在西京成立,也就是后世的陕西省西安市。现在李自成拿下了大明的帝都北京城,李自成的派头就更足了,他已经做好了君临天下的准备。

    宿皇宫,睡龙床,太监是太监,宫女是宫女,现在也是文武百官,护**师牛金星现在嫣然兼了大内总管。除了皇后之外,其他人想见皇上,必须得先经过他,就是护国二军师宋献策,还有护国三军师李岩也不行。

    李岩跟林毅谈判回来,为了见李自成整整等了三天,但是见了李自成哪知道,还没有说几句话,李自成便和牛金星急急忙忙的要走了。

    这几句话还是他和林毅的谈判情况,说林毅态度强硬,根本不投降,反而要劝李自成让出北京,态度极其傲慢。崇祯虽死,但是太子尚在,大明未灭,眼前林毅是他的劲敌,不可掉以轻心。另外北边还有个吴三桂,长江以南还全都是大明的势力范围,大顺想要统一全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李自成对李岩的话哼哼哈哈,林毅不会轻易投降的结果李自成已经想到了,因此他并不感到吃惊。接下来李岩有一肚子的话要想说,如何执政为民,收拢民心,消灭大明的残余,现在军队纪律涣散,像土匪一样,这样折腾下去可怎么得了,他还把刘宗敏的几个部下军将给杀了。

    但是李自成根本等不到他开口,便和牛金星急匆匆走了,李岩急得又没法拦阻,后来他才知道,是新宠幸的美人窦妃在叫李自成了。

    李岩当然知道,窦美仪美得不可方物,那是崇祯宫中美的数一数二的宫女了。李自成一见到便被迷得神魂颠倒,李岩对这种现象也见怪不怪了。

    在李岩的心中,李自成虽然是个英雄,或者是个明君,但是哪一朝哪一代的人王地主,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见了漂亮女人就走不动,他李自成也是人,得允许他有七情六欲。

    只是眼前形势如此严峻,因为后宫里的一个美女,李自成忽视了他的重要建议,李岩有些接受不了,但只有摇头叹气了,迎面正碰上宋献策。

    宋献策的小黑脸一笑:“全城上下都在庆祝胜利,公子因何闷闷不乐呀”

    “先生,你难道看不出来,这样下去不行……我大顺刚刚立国未稳,残明实力仍然强大,关外鞑子虎视眈眈……”

    李岩还想往下说,宋献策嘿嘿一笑打断了他,“多事之秋,天命不可违啊,走,咱们喝两杯去,边喝边谈。”

    宋献策把李岩拉走了。

    刚走到半路,正好碰见送刘宗敏。

    “二位军师,这是到哪去啊”刘宗敏在马上抱拳拱手。

    李岩没有说话,看着他,宋献策道:“吃酒去,将军倘若得闲一块去吧”

    “本将军还有要事在身,你们去吧,李公子,实在对不住,那几个不长眼的东西,那天晚上竟然扫了您的雅兴,尽管他们不知道那是您看中的女人,但是我已经把他们全都宰了,希望公子不要介意,呵呵。”

    说完狠抽马鞭,带着人扬长而去。

    李岩还本想说那件事,一看刘宗明这样摇了摇头,和宋献策走了。

    现在有些人并不急着见他们的皇上李自成,其中就包括大权在握的刘宗敏,白天忙着烤官助饷,鞭打着这些旧官吏,听着他们的惨叫声就舒服,另外黄金白银,不断增长,堆得像山一样。

    晚上有小老婆陈圆圆相陪,刘宗敏这日子简直成了2号的天子。李自成只要不传旨见他,他才不愿意去见李自成,他们各玩各的。

    不过现在李自成遇到难题了,林毅只是其一,这是他想到的。另外一个还有他没想到的,那就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不久前吴三桂满口应承,投降大顺,李自成非常高兴,刚要派兵去接管山海关、接受吴三桂献关投降的时候,事情出现了意外。

    那就是刘宗敏抢了吴三桂小老婆,并把吴襄一家捆起来拷打,这件事不胫而走,传到了山海关吴三桂的耳朵眼里。

    吴三桂勃然大怒,原先答应的投降大顺军,现在反悔了,发誓要与大顺军血战到底。

    小小的一个吴三桂,李自成也没有摆在眼里。他那5万人马,大顺军一到,就能把他们生吞活剥。

    但是山海关的险要,易守难攻,又是虎踞龙盘之地,扼守进出关的咽喉要道,退可守进可攻,李自成不得不考虑。

    吴三桂现在不投降,以他的实力绝对对抗不了大顺,但是他的5万人马可能有两个去向,一是与关内的大明残余联合,那就是与林毅兵合一处。第二个趋向就是跟投奔关外的鞑子,与大清联手。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对他的大顺政权造成严重的威胁。

    这两件事弄得他在皇宫里坐立不安,连他最宠幸的几个美人,包括最宠幸的窦美仪在内,他也没有心情了。

    只好大聚文武,共商国是。

    金銮殿上,李自成端坐在崇祯皇帝坐过的龙椅上。身后打着障扇的宫女,还是原先崇祯皇上身边的宫女,旁边的站堂太监,还是原先崇祯驾前的太监。

    龙椅下面的金撅之下,文东武西站立两旁。

    文官当然是以牛金星为首,其次是宋献策,李岩等等。武将这边以刘宗敏为首,李过,刘芳亮,袁宗第,田见秀,不过最前面还有个特殊的武将,那就是高桂英,全身戎装的她,不知道的看不出她是个皇后,就是一员英姿飒爽的武将。

    身后有人给他搬过来一把太师椅,她也没有做。

    这排场就跟皇上升坐金銮殿一样,李自成就差没有在北京举行登基大典仪式了。这个仪式他肯定要搞,尽管在西安搞过一次了,他觉得不过瘾,在大明的帝都搞,那跟在西安搞一样吗

    这方面的本章,牛金星已经奏了,就算是牛金星不奏,李自成也心中有数。一个是地方的土皇帝,一个可是君临天下的皇帝,那绝对不一样!

    这几天他已经让牛金星张罗这方面的事情了。

    文武百官参王拜驾,山呼万岁之后,李自成让众位爱卿免礼平身,文武百官谢万岁之后,重新列两旁。那场面比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还要排场阔气。

    李自成告诉他们今天升殿主要是两个议题,一个是如何解高碑店之围,救国舅高一功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山海关的吴三桂怎么弄。

    武将之中,除了刘宗敏高桂英李过等几个发言之外,他们有的主张两边同时用兵,有的主张先解高碑店之围,救出高一功再说。

    其他的武将都没有说话,他们觉得,这种场合能让他们参加就已经不错了,根本没有他们插嘴的份儿,身为武将,让怎么打就怎么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皇上和文官上级的事情,让怎么打就怎么打呗。

    武将的意思仅供参考,李自成主要是想听听三个智囊的意思。宋献策晃着小黑脑袋,看看这个,瞅瞅那个,就是不说话。

    李岩倒是有一肚子的话,但是他看到宋献策这样,牛金星还没有说话,扁了扁嘴,又咽了回去。

    这时牛金星摇头晃脑出班以后,对李自成施礼道:“陛下,大明已灭,大顺当兴,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第298章 如果不胜,甘当军令
    “太子殿下,我大明多事之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内忧外患,天灾**,风雨飘摇,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殿下打算如何中兴大明”

    “太师,本宫书读的少,文不成,武不就,遭此大难,方寸已乱,中兴大明的事,全得仰仗太师,太师就看着办吧。”

    ……

    林毅已经不止一次和太子谈话了,他发现这个太子,的确年幼无知,而且胸无大志,这也难怪,皇宫里长大的孩子,才15岁,虽然比普通的人受教育的机会都好,要钱有钱,吃穿不愁,要老师有老师,要陪读有陪读,而且老师和陪读都是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想学文,想学武,资源优势谁也比不了,但是毕竟还是个孩子。

    加上明末战乱不断,崇祯皇上整天忙于处理朝政,焦头烂额,整的他朝政的事都忙不过来,通宵达旦,饭菜无味,连他老丈人田国丈送给他的美女陈圆圆,他都无暇顾及,更别说太子的事。

    再者说了,谁也没有想到,崇祯皇上能够半路驾崩,包括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把自己挂到没生的那棵歪脖子树上,要知道这样早都把这一身本事传给太子了。

    作为太子的他,更是没想到家里能遭如此大的变故。他稚嫩的肩膀怎能扛得起如此的重担这一点他可比不了顺治和康熙,他们主要得益于孝庄和和苏麻拉姑,朱慈烺可没这样的好命。

    这一点林毅当然也想到了,也可以理解,并且对太子的遭遇深表同情,毕竟还是个可怜的孩子啊。遇到了好心的自己,能逃个活命就不错了,如果落到别的军阀手里,恐怕命都没了。

    至于他的平庸也许不是什么坏事,如果都遇到唐宗宋祖顺治康熙这样的千古帝王,哪还有自己什么事儿呀。

    眼前看来匡扶大明,驱赶鞑虏,救百姓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收拾大明破碎的旧山河,还得仰仗自己呀!

    林毅做到了心中有数之后,太子在自己手里不能埋汰了,必须利用太子做些文章。

    自己现在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督师,又是太子太师,这些都是受了先皇正式恩封,还有天子剑,总督天下兵马。现在太子又到了自己身边,那自己号令天下,保护太子辅佐太子,中兴大明,名正言顺。

    想到这,他立即让太子下诏,拟了几批太子的旨意。首先是对大名的几个亲王下诏,像什么小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潞王朱常芳,桂王朱常瀛,等等,让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赶紧向太子靠拢。

    其次的一批旨意,主要是发到陪都南京,因为大明的南京跟北京一样,也有一套班子。这是当年天子守国门迁都的时候留下的,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套班子如果有了天子到那里直接就可以运行,就连太监都是现成的。

    再次,还有几道旨意,主要是对手握兵权的总督或总兵,像什么凤阳总督马士英,南宁伯左良玉、平西伯吴三桂,总兵黄德功、刘良佐、刘泽清等等。

    告诉他们太子在此,让他们立即带兵前来勤王。不管他们来不来,太子诏得下到,得让他们知道大明朝未灭,而且也没有抛弃他们。

    如果他们哪个自己不把自己当人,非要当什么汉奸国贼,将来一并铲除,也是他们咎由自取。

    这三批旨意全都是以太子的名义发出来的,上面都盖有太子的玉印。

    旨意发出来之后,还真有了作用,附近的几个省的大小官员,像什么山东的、河南的、江淮的文武大员纷至沓来。

    比较有名的就是太监卢九德,凤阳总督马士英,还有黄得功,再有就是南京的官员史可法,有南明闲相之称的姜日广,还有吕大器、吴伟业,等等这些大明旧臣。

    这些文武的到来,还带来了十几万兵马,以及无数的钱粮,这下林毅的大营立马热闹起来。

    可以说人才济济,兵强马壮,总兵力一下子就翻了一番,达到了20多万,这些文武官员全拜见了太子之后,拜见林毅,都尊林毅以为太师,天子剑一举,全都愿意表示唯林毅马首是瞻,中兴大明,驱虏平贼,收拾破碎的山河,这下林毅的腰板就更硬了。

    大明的文武官员还在往这儿聚集。

    崇祯皇上不在了,但是有太子在,也是这些朝臣的主心骨。虽然已故过去的皇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总体上来说,崇祯皇上还算有几分英明的,就君王死社稷这一点,都算不上个昏君。

    李自成现在太不得人心了,刚到北京没几天,便拷官助饷,要钱杀人,原来那些当官的和那些富人都倒了霉了,大顺军纪败坏,兵将趁机夜入民宅,奸女,杀人越货,什么坏事都干,折腾的乌烟瘴气,人心惶惶,比土匪还土匪。

    相比之下,跟崇祯在时差远了。崇祯皇上在的时候,虽然缺吃少穿,还动不动就增加赋税,但是也没有这么乱过。

    这一比较这些大名的旧官吏和有钱人,就知道谁好谁坏了,失去才知道珍惜。

    因此纷纷对原来的大明眷恋不已,对大顺没有什么好印象,贼终究还是贼,崇祯虽然不在了,但是他儿子还在,这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因此大明朝的旧官吏和那些有钱人,包括对大明朝感情尚存的兵将,纷纷来投。

    林毅当时真有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

    就在这个时候探马来报,李自成的10万大军已经出了北京的南直门,前来解高碑店只为解救高一功。

    林毅一笑,立即升帐,对于援兵他早就胸有成竹了。

    这是林毅作为督师或者叫太师第一次大规模的升帐,以前都是在自己的直属部队面前发号施令,今天他要当着满朝文武分兵派将,当然15岁的太子也在坐。

    有这么强大的实力,现在林毅不再放眼这个北京城了,而是要给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致命的打击。

    第一支令,他让太监卢九德统兵,让黄得功为将,给他们10万大军,自山西大同朔州等地南下,直插陕西,要抄了李自成的老巢,断了他们的后路。

    林毅早就知道这个卢九德对皇上忠心耿耿,崇祯皇上死了以后,他从中斡旋,得到四点兵法的支持,把朱由松扶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拉开了南明抗清的序幕。

    也就是说这个人绝对可靠,而且此人谙练兵机,崇祯在的时候,令他多次掌兵剿贼,战绩颇丰。

    黄得功就不用说了,作为京营兵的名将,扶保了崇祯和弘光两代帝王,虽然后来作为江北四镇军阀之一,也有拥兵自重的嫌疑。

    但是他对朝廷的忠心可鉴日月。要不然他也不会舍死护主,按照原来的历史发展,崇祯皇上吊,吴三桂投降了鞑子,献出山海关,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多尔衮兵进中原,左良玉造反,刘良佐刘泽清全都投靠了满清鞑子,但是黄得功拒不投降,当时是弘光元年,也就是崇祯皇上上吊的第二年,南京城破,黄闯子死战护主,最后身受重伤拔剑自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凭黄得功的一双铁鞭无人能敌,要想逃命




第299章 到底会不会打仗?
    就在高碑店北部几十里地的野外,李岩率领的10万大顺军和林毅统领的5万明军摆开了战场。
1...102103104105106...173
猜你喜欢